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脂肪栓塞综合征
2
患者孙余良,男,41岁,于2014-12-22 17:00因“电梯挤伤致右侧上下肢肿痛畸形流血2小时”入院。4年前因右锁骨骨折在外院性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入院前2小时被电梯轮子挤伤右侧上下肢,当时即感右侧上下肢疼痛难忍,不能活动,患肢渐肿胀,伴流血,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急打120送入我院急诊,X线示右肱骨近端、右股骨及右胫腓骨中段骨皮质不连续,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拟以“右肱骨近端、右股骨及右胫腓骨中段开放性骨折”收住。
3
入院查体:T 36.7℃ P 89次/分 R 18次/分、血压 138/89mmHg
神清,精神差。痛苦面容。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颈软。右肩部肿胀畸形,右肘及右前臂无肿胀、无皮损、无压痛、无骨折感,右手感觉活动尚正常,皮温和尺桡动脉搏动两侧对称,指甲返红试验正常,震动及位置觉正常。右胸部压痛阳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无明显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右大腿及小腿肿胀畸形,右大腿及右小腿各有1cm伤口,右小腿伤口与骨折端相通,右大腿伤口已清创缝合,局部触痛、压痛阳性,无明显波动感,异常活动阳性,骨折感阳性,传导痛阳性。右下肢因疼痛拒动,右足踝无肿胀、无皮损、无压痛、无骨折感,感觉活动尚正常,皮温和足背动脉搏动两侧对称,趾甲返红试验正常,震动及位置觉正常。
4
12-22 X线示:右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右股骨及右胫腓骨中段骨皮质不连续,右侧肋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端移位明显,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质破坏征象。
头颅CT示: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
11
12-22血常规示:WBC 10. 79×10^9/L,RBC 4. 16×10^12/L,血红蛋白129g/L,红细胞压积0
12-22血常规示:WBC 10.79×10^9/L,RBC 4.16×10^12/L,血红蛋白129g/L,红细胞压积0.40,PLT 137×10^9/L。 12-22血凝分析示:凝血酶原时间 14.5S,凝血酶原比值 1.11,国际比值 1.14,凝血酶原活动度 81%,APTT 29.90S,APTT比值 0.88,D-D二聚体>4. 12-22生化示:总蛋白 58.9g/L,白蛋白 33.8g/L,球蛋白 25.10g/L,谷丙转氨酶 33U/L,总胆红素 7.3umol/L,结合胆红素0.5umol/L,未结合胆红素6.8umol/L,尿素 5.98mmol/L,肌酐82.1umol/L,钾4.28mmol/L,钠145.6mmol/L,氯106.8mmol/L,钙2.16mmol/L,二氧化碳30.3mmol/L.
12
诊断:多发性骨折(右肱骨近端、右股骨中段)、右胫腓骨中段开放性骨折、右侧肋骨骨折、右下肢皮肤挫裂伤
入院后给予抗凝(低分子肝素 6000U 皮下 q12h)、活血化瘀(丹参)、护胃(泮托拉唑)、对症治疗;12.23早晨6点出现双眼视物不清,随即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复查CT示:颅脑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右侧部分肋骨及肩胛骨骨折,部分胸椎骨折,右下肺渗出性改变。
19
12-2317点转入ICU,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疼痛刺激左侧肢体及右上肢可屈曲;呼吸浅快,呈鼾氏呼吸,监护示:心率100次/分、血压 142/75mmHg、氧饱和度100%。
20
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模式SIMV,潮气量 450ml、呼吸频率 15次/分、氧浓度 40%),减轻脑水肿(甘露醇 125ml q6h)、抗凝(低分子肝素 6000U 皮下 q12h)、激素(甲强龙 40mg q6h)、脏器支持、对症治疗。
21
12-23血常规示:WBC 12. 69×10^9/L,RBC 3. 46×10^12/L,血红蛋白109g/L,红细胞压积0
12-23血常规示:WBC 12.69×10^9/L,RBC 3.46×10^12/L,血红蛋白109g/L,红细胞压积0.331,PLT 114×10^9/L。 12-23血凝分析示:凝血酶原时间 14.6S,凝血酶原比值 1.11,国际比值 1.15,凝血酶原活动度 80%,APTT 40.70S,APTT比值 1.20,纤维蛋白原浓度 3.41g/L,D-D二聚体>4. 12-23生化示:总蛋白 57.0g/L,白蛋白 31.3g/L,球蛋白 25.70g/L,谷丙转氨酶 40U/L,总胆红素18.1umol/L,结合胆红素4.1umol/L,未结合胆红素14.0umol/L,尿素 4.04mmol/L,肌酐65.2umol/L,钾4.28mmol/L,钠136.9mmol/L,氯102.8mmol/L,钙1.96mmol/L,二氧化碳21.9mmol/L.
22
12-24拟行视神经+颅脑MRI,但检查过程中患者躁动明显,存在伪影,仅行颅脑MRI。
脑干、双侧小脑半球及双侧大脑半球内见弥漫性斑点状稍长T1长T2信号,弥漫性腔隙性梗死。脑室系统无扩大,脑沟裂无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32
诊断:多发伤;多发性骨折(右肱骨近端、右股骨中段、右胫腓骨中段),脂肪栓塞综合征;胸部闭合伤、右侧部分肋骨骨折、部分胸椎骨折;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右下肢皮肤挫裂伤;失血性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低钙血症)。
33
脂肪栓塞综合征(FFS) 骨盆或长骨骨折后24-48小时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瘀点。
通常见于骨折后,但也可能发生于各种形式的创伤如烧伤、肝损伤、肺部损伤及骨髓移植等之后。2-5%创伤病人和1%髓内手术病人常发生,6-35%死亡率。 创伤愈严重,脂肪梗死发生率愈高,症状愈严重,全身各脏器都可被侵犯。
34
通常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最常累及肺、脑、血液和皮肤,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功能受损、脑功能障碍及皮肤黏膜出血三联征。
其中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双肺可闻及水泡音等;影像学:病后2-7天胸部X线可见暴风雪征。头颅MRI病后4hT2加权像可出现异常信号,持续2周,早期诊断最为敏感。 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惊厥、失语、癫痫及偏瘫等 血液功能紊乱表现为皮肤瘀斑及出血点。
35
发生机制 机械栓塞机制 损伤后的骨髓或软组织局部的游离脂肪滴,由破裂的静脉进入血循环,机械栓塞小血管和毛细血管,造成脂肪栓塞。
机械栓塞机制 损伤后的骨髓或软组织局部的游离脂肪滴,由破裂的静脉进入血循环,机械栓塞小血管和毛细血管,造成脂肪栓塞。 生物化学机制 创伤后机体应激反应通过交感神经的神经-体液效应,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肺及脂肪组织内酯酶活动增加,在脂肪酶作用下,发生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以致过多的脂酸在肺内积累,而游离脂肪酸的毒性作用造成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36
由于脂肪栓塞的实验室和放射学表现并不特异,目前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病史。
外伤后患者具备2项主要条件或1项主要条件的同时符合3项次要条件并且在血液检查时发现巨脂肪球,即可诊断。
37
主要条件 1、肺部症状 一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和发绀为特征,伴有PaO2降低; 2、无头部外伤但有神经系统症状:意识模糊、嗜睡、抽搐、昏迷;
3、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
38
次要条件 发热(T>39℃) 心动过速(心率>120次/分) 血小板<150×10^9/L 血或尿或痰中发现脂肪滴 视网膜改变(视网膜栓塞)
难以解释的红细胞压积降低。
39
治疗原则 对骨折进行确实稳妥的固定,减少断端对组织的再损伤,以减少脂肪栓子的来源,积极抗休克治疗,补充有效血容量,减少因休克诱发和加重脂肪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40
1、氧疗 必要时机械通气。 2、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 3、抗凝治疗。 4、对存在昏迷者,甘露醇、白蛋白、呋塞米。 5、抗感染治疗。 6、营养支持及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症治疗。
41
特异性治疗 激素 保持血小板的稳定性,减轻或消除游离脂肪酸对呼吸膜的毒性作用,从而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肺间质水肿,稳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氢化可的松 1-1.5g/d,2-3天。甲强龙 mg,3-5天。地米 20-40mg/d 抑肽酶 降低骨折创伤后一过性高血脂症,防止脂栓对毛细血管的毒性作用,抑制骨折血肿内激肽释放和组织蛋白分解,减慢脂滴进入血液速度。100万U/d 高渗糖 降低儿茶酚胺的分泌,减少体内脂肪动员,缓解游离脂肪酸毒性。 白蛋白 与游离脂肪酸结合,降低其毒性作用。 其他:肝素、右旋糖酐、酒精等。
42
该患者于12-24调整甲强龙为 0.5g qd,同时给以右旋糖酐、冰帽护脑、脏器支持、对症治疗。12-28行气管切开;12-29撤除呼吸机;1-4患者意识逐渐转为清楚,左侧肢体及右上肢可见活动,1-5家人联系省立医院转院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