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神经系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神经系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神经系统

2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㈠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3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结构与功能: 1.基本结构: ⑴胞体;⑵树突; ⑶轴突:轴丘与始段;
轴索(N纤维);末稍(突触小体) 基本功能:⑴接受刺激、⑵整合信息、⑶传递信息

4 1.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A(Aα、Aβ、Aγ、Aδ)、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 1.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A(Aα、Aβ、Aγ、Aδ)、 B、C 三类 2.根据纤维的直径分类:Ⅰ、Ⅱ、Ⅲ、Ⅳ 四类 (三)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 (四)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 1)直径: 直径大传导快 2)有无髓鞘: 有髓比无髓快 3)温度: 高则快

6 (五)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顺向轴浆运输:由细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转运 2.逆向轴浆运输:自末梢向胞体的转运

7 二、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支持、绝缘和屏障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
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8 第二节 突触传递 突触:实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 突触传递的基本方式: 化学性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第二节 突触传递 突触:实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 突触传递的基本方式: 化学性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信息传递的特殊接触部位。

9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递质、受体 突触间隙: 水解酶 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一、突触的结构及分类 (一)化学性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递质、受体 突触间隙: 水解酶 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10 2.突触的分类: (1)按接触部位: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2)按突触对后神经元功能活动的影响: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11 (二)电突触: 结构基础为缝隙连接 特点:兴奋传递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为双向性传递

12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无特定突触结构的化学信息传递。 特点: 不存在突触的对应支配关系,范围较广,作用较为弥散

13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 (一)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Ca2+内流→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递质经间隙扩散至后膜并与受体结合→后膜对Na+、K+、Cl-通透性增加,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4 (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兴奋性递质→后膜对Na+通透性↑→ Na+内流→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轴突始段膜产生AP(兴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递质→后膜上Cl-通道开→Cl-内流→后膜超极化(IPSP)→远离阈电位(抑制)

15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概念: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具备下列条件:P  调质:神经元释放的能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化学物质。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存在两种递质的现象。

16 1.外周神经递质: ① 乙酰胆碱(ACh):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
② 去甲肾上腺素(NA、N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③ 肽类:支配消化道的外周神经纤维,除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外,还有一些神经纤维可以类化合物,多位于壁内神经丛中,称为肽能神经纤维。

17 交感 神经 副交感 躯体 汗腺 骨骼肌血管 Ach N1 NE M N2

18 2.中枢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分布详见书中介绍(P ) ① 乙酰胆碱:ACh; ② 生物胺类:包括有多巴胺、5-羟色胺、NA; ③ 氨基酸类: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④ 肽 类:P物质、脑啡肽; ⑤ 其他递质:NO

19 (二)受体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的化学物质。 阻断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 效应的化学物质。

20 1.胆碱能受体 (1)M型受体: 主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以及部分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骨骼肌的血管壁上。可受阿托品的阻断。 (2)N型受体: N1型受体分布在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ACh与之结合可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N2型受体分布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与之结合可使骨骼肌兴奋。N1型受体可受六烃季铵阻断,N2型受体可受十烃季铵阻断。N1型和N2型受体均可被氯筒箭毒碱阻断。

21 2.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和β型两种。 (1)α受体: 分为α1和α2两种亚型。
α1受体:分布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α2受体:主要分布于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的突触前膜上,对突触前NE的释放进行反馈性调节。 酚妥拉明是两种亚型的共同阻断剂。

22 分β1型和β2型及β3型三种亚型β型受体分布较广,广泛分布于骨骼肌血管和腹腔血管的平滑肌上以及心肌、胃肠道SM、子宫SM、膀胱逼尿肌等部位。
(2)β受体: 分β1型和β2型及β3型三种亚型β型受体分布较广,广泛分布于骨骼肌血管和腹腔血管的平滑肌上以及心肌、胃肠道SM、子宫SM、膀胱逼尿肌等部位。 NA与β2型受体结合主要产生抑制性效应,使平滑肌舒张,但NA与心肌β1型受体结合则产生兴奋性效应,使心脏活动加强。 普拉洛尔主要有阻断β1型受体的作用; 纳多洛尔主要有阻断β2型受体的作用; 盐酸普萘洛尔则同时具有阻断β1型受体和β2型受体的作用。

23

24 3.突触前受体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如α2受体 → NA释放↓;β2受体 → NA释放↑。 4.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种类很多(P301) 

25 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某一特定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 单突触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形式,只通过一个突触联系,反射里程最短; 多突触反射:经过两个以上的突触联系,其反射时程较长,反射也较复杂。

26 扩散影响 总和/整合 精确传递 后放/活动及时终止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一)分散式(辐射式);(二)聚合式
(三)单线式 ;(四)链锁式与环式: 后放/活动及时终止 总和/整合 精确传递 扩散影响 聚合原则 辐散原则(链锁状) 环状 单线式

27 三、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和易疲劳性

28 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⑴ 传入侧枝性抑制: 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 ⑵ 回返性抑制: 使活动及时终止(同步化)

29 2.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末梢释放奋性递质减少,引起突触后膜EPSP减小而造成的抑制。

30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 ①B释放的递质使A膜局部去极化(幅度小) ②A本身兴奋传来引起的AP↓ ③A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④C膜EPSP↓(C膜抑制,即难兴奋)


Download ppt "第十章 神经系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