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精神分析導論 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所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精神分析導論 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所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精神分析導論 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所     

2 1885-1900 1885年認識使用催眠的 Charcot 1890-1892:Breuer用催眠治療歇斯底里病患 Anna O.
Freud 跟 Breuer 學催眠治療 與 Breuer 一起出版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1893)

3 (The Psycho-Neurosis of Defence)》
1894出版《精神官能症的防衛 (The Psycho-Neurosis of Defence)》 在本文中第一次使用: Defense (p.47) Psychical analysis 精神分析(p.47)

4 Flight into psychosis (illness) (p.59)
Conversion (p.49) Flight into psychosis (illness) (p.59) 性所扮演的角色 (p.52) 潛意識的本質(p.53)

5 1885-1900 1895 Freud & Breuer 針對十三個歇斯底里病人,出版了
《歇斯底里症研究 (Studies of Hysteria) 》 認為歇斯底里來自真正的受創事件, 特別是 性創傷 在治療 the case of Catherina後,Freud 認為— 外在創傷 是歇斯底里的起因

6 1885-1900 勿須藉由催眠 Freud 發現 自由聯想 可達自我宣洩的效果, 第一次使用“Psychoanalysis”1896
自由宣洩 可幫助病人解除痛苦 第一次使用“Psychoanalysis”1896 開始 自我分析 1897

7 《夢的解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00 《夢的解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涵蓋精神分析主要概念 意識層、原慾、退行、潛抑 焦慮、心理衝突、防衛、本能

8 1905-1910 1905 修飾了創傷理論,主張— (infantile sexuality), 特別是對於異性父母的性幻想
《性學三論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修飾了創傷理論,主張— a.受本能所驅動的嬰兒期的性幻想 (infantile sexuality), 特別是對於異性父母的性幻想 ,影響人格和身體經驗

9 c.三個性發展階段(Oral, Anal & Genital) d.由外在到內在;環境到驅力
b.幻想、衝動與病態的關係 c.三個性發展階段(Oral, Anal & Genital) d.由外在到內在;環境到驅力 Freud 越來越走向內在,雖然從未放棄創傷理論(驅力+環境)

10 兩個思考過程— a.在潛意識中的「初級思考過程」 b.在意識中的「次級思考過程」 後代的精神分析學者以「夢的解析」(1898)一書為精神分析問世之書

11 1905-1910 1905 《朵拉(Dora)》:診療室中的性移情 移情:錯誤的連結
a. 性慾移情 (sexual tranference) b. 負向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

12 Freud (1905) 在「歇斯底里案例的分析片段」中如此定義移情:
“…They are new editions or facsimiles of the impulses and phantasies which are aroused and made consciou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the analysis… they replace some earlier person by the person of the physician… the whole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are revived, not as belonging to the past, but as applying to the physician at the present moment.”

13 移情是病人「與早期客體有關的衝動和幻想之新版本或複製品(new editions or facsimiles)…〔病人〕藉此呈現她所抗拒的慾望、焦慮或懼怕…它在分析進行當中,被激發出來並且成為意識的…在分析過程中,被醫師所取代…它不再屬於過去,而是屬於此時此刻與醫師的關係」(Freud, 1905a, p.116 )

14 潛抑 是最主要的防衛機制 Freud 此時,尚未提到伊底怕斯情結 但是已經觀察到同胞競爭的現象 —認為精神官能症,不只是壓抑早期創傷
的結果,也是壓抑慾望及衝動的結果 —他相信人的慾望及衝動出現在夢中、 語誤、玩笑及身心症中 Freud 此時,尚未提到伊底怕斯情結 但是已經觀察到同胞競爭的現象

15 1905- 1910 驗證嬰兒期的性特質(infantile sexuality)、性幻想 嬰兒期精神官能症之理論 閹割焦慮 伊底怕斯衝突
1909:《小漢斯(little Hans)》 驗證嬰兒期的性特質(infantile sexuality)、性幻想 嬰兒期精神官能症之理論 閹割焦慮 伊底怕斯衝突

16 Freud 認為本文沒有外加新知識或新啟發
但是: 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註解中重新闡述小漢斯:將伊底帕斯情結、死之本能以及超我做連結

17 1905- 1910 強調案主的阻抗是不讓分析師揭開案主病因的防衛機制
(resistance to cure) 本來以為移情是阻抗的的表現,後來認為案主藉由移情呈現生活中的主要困境,因此 移情 也成為分析的重點

18 精神分析的早期分裂

19 卡爾榮格 (1875-1961) 1900閱讀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1905在Burgholzli,瑞士蘇黎士的一家精神療養院擔任主治醫師
1906與弗洛伊德開始有信件往來與對話,且立刻企圖將弗洛伊德的理論應用在精神醫學上。 他和Evgen Bleuler希望這新發現的理論可幫助他們找到精神分裂症(當時稱為Dementia praecox)的病因

20 1910 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成立(IPA) 榮格 vs. 阿德勒 弗洛伊德建議在瑞士的榮格為第一屆會長。在維也納的阿德勒強烈反對(手足之爭)

21 1911 阿德勒 (Alfred Adler)離開 Freud
1911年,榮格企圖擴大慾力 (libido) 的 概念,敵意已經公開 1912 榮格與弗洛伊德之間,越來越無法取得共識 1913 關係終於龜裂。榮格及其學生被禁止使用「精神分析」這詞彙 1914 榮格正式退出精神分析運動

22 Carl Jung, Alfred Adler and Otto Rank , 皆放棄精神分析的基本信念,如嬰兒期的性、原慾、伊底帕斯情結、潛抑等主要概念
這些年輕人的離異,是否也是伊底帕斯衝突的結果:恨父親的行動化?他們皆被弗洛伊德分析過,是否因移情中的恨未被處理所致?

23 早期一些無法認同弗洛伊德所提出的 性理論者,一一離開弗洛伊德,後來自稱為 “新弗洛伊德派 Neo-Freudian”: Adler, Erikson, Fromm, Honey 等 Jung(榮格)自創 分析式心理學 (analytical psychology) Adler(阿德勒)自創 個體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24 被弗洛伊德分析過,且留在精神分析圈的早期分析師
Sandor Ferenczi ( ) Karl Abraham ( ) Joan Riviere ( ) 也被 Ernest Jones 分析 Anna Freud ( ) James Strachey ( ) Alex Strachey ( ) Joan Rickman ( ) Dorothy Burlingham ( ) Heinz Hartmann ( )

25 英美精神分析史 1907 Ernest Jones在阿姆斯特丹見Jung,被邀請到瑞士 1908第一次精神分析會議於Salzburg舉行
Ernest Jones於Salzburg 見Freud 開始被Sando Ferenczi分析 在加拿大及美國廣傳Freud思路 1911協助成立美國精神分析學會 1913返英,成立倫敦精神分析學會(內亂) 1919年廢掉倫敦精神分析學會,成立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BPA(第七個IPA會員國:維也納、柏林、匈牙利、布達佩斯、加拿大、美國、英國)

26 從維也納到英國 Breuer Freud Ferenczi Ernest Jones Abraham
Malanie Klien  Kleinian Anna Freud Ego psychology Middle School(客體關係)

27 英國精神分析史 第一屆會員包括:Joan Viviere, Barbara Low, Susan Isaac, Sylvia Payne & Edward Glover (皆在維也納、布達佩斯或柏林被分析) 1924年成立英國精神分析訓練學院(Institute of the 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 IPA) 1926年 邀請克萊恩至倫敦演講(這邀請多少改變了精神分析史)

28 論戰前精神分析主要訓練基地 維也納 柏林 英國

29 1914- 1939 1914《論自戀 (On Narcissism)》 嬰兒以自我為興奮之源 在認識客體的存在之前,嬰兒將自
a.自我興奮(auto-erotic) 嬰兒以自我為興奮之源 b.原始自戀(primary narcissism) 在認識客體的存在之前,嬰兒將自 己的自我當成原慾愛的客體

30 由於客體的失落或挫折,自我由客體關係退縮,否認對於客體的需要
c.次級自戀 由於客體的失落或挫折,自我由客體關係退縮,否認對於客體的需要 d.自戀式客體關係 (narcissistic object-relations)   剝削的人際關係

31 1914- 1939 1915-7 a.認同問題 — 誰在受苦? b.理想我(ego-ideal) — 是否有別的人格結構?
《哀悼與抑鬱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思索: a.認同問題 — 誰在受苦? b.理想我(ego-ideal) — 是否有別的人格結構? c.心智的痛 (mental pain) — 痛苦不是為了享樂 ?

32 1914- 1939 1920 思考: (compulsion to repeat) b. 提出 「生的驅力」及「死的驅力」
《享樂原則之外(Beyond Pleasure Principle)》 思考: a.「強迫重複」 (compulsion to repeat) b. 提出 「生的驅力」及「死的驅力」

33 涅盤寂靜 vs. 攻擊與摧毀 性之驅力+保留驅力=生之驅力 攻擊驅力+保留驅力=死之驅力

34 《自我與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
1923 《自我與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 將人格架構劃分為: 本我 、 自我 、 超我 修正以前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分類法 (地誌學典範無法解釋夢中的罪疚感)

35 1914- 1939 壓抑導致焦慮理論 ↓ 焦慮造成壓抑 修正 抑制、焦慮與症狀之關係 1926 《抑制、症狀與焦慮
(Inhibition, Symptom and Anxiety)》 修正 抑制、焦慮與症狀之關係 壓抑導致焦慮理論 焦慮造成壓抑

36 1914- 1939 1931 《文明及其不滿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指出最殘酷的事實:
根據享樂原則,人類在於追求快樂, 然而快樂的短暫、身體的有限、天災人禍的不可避免等痛苦,這些經驗使人類的重 心無法在於尋求享樂,而在於減低痛苦

37 文明為人類帶來不幸,因為它禁止人類慾望的滿足,人類必須犧牲個人的滿足、快樂與自由為文明付出代價
人類是在文明壓抑下罪疚感的犧牲品

38 從 維 也 納 到 英 國

39 克萊恩與英國精神分析 1914 閱讀 Freud:論夢 1914-1919 被Ferenzic 分析
克萊恩生平簡介 ( ) 1914 閱讀 Freud:論夢  被Ferenzic 分析 1917 奧匈精神分析學會上被介紹給弗洛伊德 1919 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學會發表第一篇文章,立刻被接受為該學會會員 1920 在海牙國際會議遇見 Karl Abraham 1921 被邀請到柏林從事兒童及成人精神分析 1923 成為柏林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40 克萊恩定居倫敦 1926年克萊恩決定在倫敦定居 1924-25被Abraham 分析
1925年 被Ernest Jones)、Alex Strachey和Joan Riviere邀請到倫敦做一系列的講座 演講內容廣被接受,聽眾包括:Joan Riviere, Ella Sharpe, Sylvia Payne, Edward Glover, John Rickman, Alix and James Strachey, Susan Isaacs… 1926年克萊恩決定在倫敦定居

41 克萊恩在英國的系列講座後來收集在《 兒童精神分析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 》一書中 (Klein, 1932) 本書之出版引發維也納分析師強烈抗議

42 性(Sexuality)的早期發展, esp.女性性特質的早期發展 超我的形成與伊底帕斯的關係 死之本能 兒童分析技巧
維也納與倫敦隔空喊話 主要議題: 性(Sexuality)的早期發展, esp.女性性特質的早期發展 超我的形成與伊底帕斯的關係 死之本能 兒童分析技巧

43 交換學者-促進兩岸對談 英倫Jones與維也納Federn安排一系列對話 (1935-1936):
倫:E.Jones:“Early Female Sexuality” 維:R.Walder:“Problem of Ego Psychology” 倫:J.Riviere:“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y Infancy” 維:R.Walder:“The Problem of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y Infancy”

44 弗洛依德遷居倫敦 納粹政權佔領奧國 1938 年 6 月:Freud 逃避納粹, 遷居倫敦
弗洛伊德一家人和維也納許多精神分析師走避納粹,接受Jones的邀請,定居倫敦(少數移居美國) 精神分析政權大轉移

45 IPA = ROC + PRC ??? IPA成員:維也納分析師 & 英國分析師 克萊恩持續發表論文,強化了兩岸之對立 主流與非主流之對立?

46 父親之死 1939年 9 月 3日:德英戰爭爆發 1939年 9月 23日: Freud 辭世 精神分析孤兒夜未眠

47 Alternation or Extension?
維也納質疑克萊恩對於心智作用起源及早期發展的論點,已經影響古典精神分析技巧,認為已經改變了Freud的論點 (alternation) 英國的擁護者,認為克萊恩的思路,是弗洛伊德思路的延伸 (extension) 有人認為維也納分析師投射了被放逐的掙扎 (離家與改變的困難)

48 維也納分析師主導週三會議 大戰爆發使Melanie Klein, Susan Isaacs, Joan Riviere及許多非維也納移民陸續離開倫敦 維也納移民無法自由進出英國,週三聚會(Scientific Meeting)由維也納分析師主導

49 家園變色 1941夏天克萊恩及其他逃離倫敦的分析師陸續返國 倫敦剩下四位克萊恩的親信 Training analyst:
Susan Isaacs, Joan Riviere, D. W. Winnicott, & Joan Rickman

50 論戰: 行政會議 學術討論會議

51 行政會議 (情緒摘要) 兩岸統一太快(British & Vienna) 大戰爆發 父親之死 Defense over loss
家園離散、經濟蕭條不安全感 情緒投射 — Bad Object Needed 生死驅力交戰

52 學術討論會的目的 What is the accepted Freudian Theory?
澄清克萊恩所提出的觀點是否已經偏離弗洛伊德的後設心理學 反對者:認為克萊恩的思想, 已經不是Freudian Psychoanalysis 支持者:竭力證明克萊恩的貢獻是 extension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M. Brierley 建議使用“Psychoanalytic theory”(認為“Freudian Theory”太狹隘)

53 希望澄清主題 - 1 General Psychology Ego development, Superego formation
Mental mechanisms Anxiety The role of phantasy and of environment in infantile lofe Stages, phantases or positions in infantile development, regression & instinct

54 希望澄清主題 - 2 Medical Psychology(psycho-neurosis) Hysteria
obsessional neurosis Paranoia Manic depression & Melancholia Schizophrenia Conditions of mental health

55 希望澄清主題 - 3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s The aim of psychoanalysis
Indica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Transference Technique of child analysis Handling of specific disorders

56 E. Glover 建議 paper presentations
1. S. Issacs: “The Nature of Function of Phantasy” 2. P. Heimann: “Some Aspects of the Role    of Introjection and Projection in Early Development? 3. P. Heimann & S. Issacs: “Regression” 4. M. Klein: “The Emotional Life and Ego- Development of the Infa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pressive Position”

57 論戰結果:紳士協議 1944:Melanie Klein and Anna Freud 兩位女士簽訂「紳士協議」
安娜弗洛伊德學派(後來改稱為古典弗洛伊德classical Freudian,之後有改稱為當代弗洛伊德contemporary Freudian) 克萊恩學派(Kleinian) 中間學派(Middle School)後來獨立,稱為獨立學派(The Independent)

58 女士協議後的幾個主要思路 克萊恩強調內在衝突:驅力>環境 Winnicott強調母親的角色/乳房對於嬰兒心理成長和心理整合的影響:環境>驅力
Balint稟棄性的驅力及口慾而強調 早期尋求客體關係的重要性(環境不足) Middle School(獨立學派)四君子: Fairbairn, Balint, Winnicott, Guntrip﹔環境>內在

59 Kohut(自體心理學):強調環境的不足(deficit)造成病態而非內在衝突(conflict); 認為健康的自戀是建立好的客體關係的基礎;強調同理心而不強調詮釋與領悟
Sullivan(人際關係模式):強調環境的影響力

60 英國客體關係:克萊恩 + 獨立學派 美國客體關係:獨立學派 + 自體心理學 +依附理論(Mahler, Roberson) +人際模式(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61 當 代 主 要 精 神 分 析 學 派

62 當代主要精神分析學派 Breuer → Freud → Ferenczi → Ernest Jones Abraham
Freudian: ? Kleinian (克萊恩學派):Bion , Segal, Rosenfeld , Meltzer… Middle School(獨立學派): Winnicott , Fairbairn , Guntrip & Balaint (Object Relations)

63 Anna Freudian : Ego Psychology 自我心理學
(or Classical Freudian or Contemporary Freudian) Kohutian:self psychology 自體心理學 Lacanian: 法國拉剛學派

64 Interpersonal Psychology
美國人際關係心理學:Sullivan? neo-Freudian:Jung容格 , Adler阿德勒 , Erikson艾利克森 , Rank 巒克 , Horney荷妮 , Fromm 弗洛姆

65 歐洲公認三大主要學派: Freudian 弗洛伊德學派 Kleinian 克萊恩學派 Lacanian 拉岡學派

66 克萊恩學派 Freud(1895-1915)地誌學典範 ∣ Freud(1915+)結構模式 (林玉華修訂) 驅力(Drives)
環境(客體) 古典Freudian 自我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 人際理論 克萊恩學派 英國客體關係 美國客體關係 短期動力式 心理治療

67   當代精神分析

68 心的結構 弗洛伊德 1941-1944論戰結果: *克萊恩學派 *安娜弗洛伊德(古典弗洛伊德、當代弗洛依德) *獨立學派)
  *克萊恩學派   *安娜弗洛伊德(古典弗洛伊德、當代弗洛依德) *獨立學派) 客體關係:美國 vs. 英國 自體心理學 美國精神分析

69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驅力理論(Drive Theory): 強調驅力(drives) 是影響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 驅力的目標是發洩
驅力發洩乃針對特定對象 本能(instinct)的發洩則無特定對象 早期強調性驅力,1920年加入死之驅力

70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頑固的二元論者 攻擊衝動與性衝動
「初級或原始潛意識衝動(primary uncon -scious impulse)」,和「次級意識衝動(secondary conscious impulse)。」 兩個思考過程,亦即「初級思考過程」以及 「次級思考過程」 。 兩個基本驅力是,性驅力(sexual drive)及破壞驅力(destructive drive)。 1920年:「生的驅力」及「死的驅力」。

71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a.自我興奮(auto-erotic) 性趨力的發展 嬰兒以自我為興奮之源 在認識客體的存在之前,嬰兒將自己的
b.原始自戀(primary narcissism) 在認識客體的存在之前,嬰兒將自己的   自我當成原慾愛的客體

72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c.次級自戀 object-relations) 剝削利用的客體關係(人際關係) 性趨力的發展
由於客體的失落或挫折,自我由客體 關係退縮,變成自戀式地愛自我 d.自戀式客體關係(narcissistic object-relations) 剝削利用的客體關係(人際關係)

73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情緒創傷典範 (affect-trauma model) -由創傷理論到嬰兒期的性
地誌學典範 (topographical model) -原慾的潛抑、衝突 結構典範 (structural model) - 本我:驅力、 能量(享樂原則) - 自我:適應力(現實原則;適應原則) - 超我:自我理想(ego-ideal) vs. 理想我

74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超我的形成來自兩個起源:
超我與自我的產生 超我的形成來自兩個起源: a. 來自內化外在客體(父母)的攻擊,意指,一部份的我內化了外在客體的攻擊,然後反過來對抗另一部份的我 b. 來自我本身的攻擊,意指,限制自已和權威部分的我內化了外在客體的攻擊,之後再將攻擊轉向另一部份的我。我因此分裂為二,形成超我與自我。超我由裡面督導自我的行徑,抑制自我滿足需求。

75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在《文明及其不滿》一文中,弗洛依德又修飾了早期的說法,而強調罪疚來自摧毀衝動(Freud, 1930)。
原慾滿足的失敗激起了對於干擾其滿足的人的過度攻擊,而這種攻擊傾向必須被壓抑。所以畢竟只有變成罪疚感的攻擊藉由壓抑轉移到超我。我很確信如果我們將關於罪疚感的來源歸因於攻擊本能,以此作為精神分析的發現,則許多歷程都會獲得更簡單明瞭的解釋。(Freud, S. 1930, SE 21:138-9)

76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超我與死之本能 (享樂原則之外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內化父母或權威人士
超我與死之本能  (享樂原則之外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內化父母或權威人士 - 內化父母關係 - 內化攻擊與自我懲罰的自我

77 特徵 一 自戀性的退縮 二 負面的治療關係,或對治療關係的負面反應 三 虐待及自虐人際及治療關係
臨床中的死之本能現象 特徵 一 自戀性的退縮 二 負面的治療關係,或對治療關係的負面反應 三 虐待及自虐人際及治療關係

78 克萊恩筆下的死之本能 -克萊恩認為本能所引發的潛意識幻想與客體的呈 現方式(好壞)息息相關。
-克萊恩認為本能所引發的潛意識幻想與客體的呈  現方式(好壞)息息相關。 客體不只是性慾或性能量(sexual energy)的發洩對象,而是佔據了主體(嬰兒)的整個心智,是主體(嬰兒)投注愛恨情感的焦慮來源,也因此被稱為「客體關係之母」。

79 人面對需要有兩種反應 一尋求需要的滿足,而導向客體尋求 (來自生之本能) 二當知覺到需要時,立刻斷絕所知覺到的自我 經驗 (來自死之本能)
希茍(Segal)筆下的死之本能 人面對需要有兩種反應 一尋求需要的滿足,而導向客體尋求  (來自生之本能) 二當知覺到需要時,立刻斷絕所知覺到的自我  經驗 (來自死之本能)

80 自戀的人際及治療關係 排除對於需求的知覺,因此病人顯示出自我滿足的樣子,不需治療師的幫忙。 斷絕尋求客體,治療關係呈現出破壞及虐待特質。
倒錯的客體關係,使治療師覺得無用,或空洞感。病人覺得自各方面都強於治療師。

81 治療重點 病人需要一個被虐待的對象,因此治療師安分留在診療室中對病人是重要的,治療師的存在,使病人裡面的死之本能和生之本能互相拉扯。
分析負向移情

82 心的結構-弗洛伊德 罪疚感與伊底帕斯 罪疚感(或超我)是伊底帕斯情結的結果:「在閹割焦慮的威脅之下,小孩的自我轉離伊底帕斯,而解決了伊底帕斯情結」;他繼續說:「父親或父母親的權威被自我內化,而形成了超我的核心,它代替了嚴厲的父親,永遠禁止亂倫的事發生,並確定自我不會再投注其原慾在客體上。」(Freud, 1924,pp176-7) 如此,攻擊衝動或死之本能又與伊底帕斯衝突和超我掛勾

83 心的結構-自我心理學 強調 ego 的作用而非 Id 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強調自我(ego)平衡內在驅力與外界壓力的功能
將重點放在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及現實感的測驗(reality testing),而非驅力對人格的影響。 強調自我在適用歷程中所產生的防衛機制以及防衛機制的解除(本我心理學強調焦慮的解除)

84 心的結構-Klein-Bion模式 回到地誌學典範 潛意識幻想 嬰兒期的幻想製造了嬰兒心智中的母嬰關係(客體關係) 驅力理論
前伊底帕斯的發展 嬰兒的幻想,母親環境是次因

85 心的結構-Klein-Bion模式 原始幻想 (primary phantasy)
潛意識幻想與本能表徵 (id representation) Klein’s 思考本能 vs. Winnicot’s illusion 本能知識/求知本能 (epistemological instinct)

86 心的結構-Klein-Bion模式 偏執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投射-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Bion’s涵容概念 (the container and the contained)

87 英國客體關係: Kleinian + Middle School

88 心的結構-客體關係(Fairbairn-middle school)
純客體關係理論學家 相信嬰兒天生即在尋求客體關係,最早的客體關係是母親或主要照顧者。 攻擊行為來自對客體關係的挫折感, 因此早期的撫育環境成為客體關係品質的關鍵因素。 環境是主因,內在幻想是次因

89 心的結構-自體心理學(Kohutian)
a.強調環境的不足(deficit)造成病態,而非內在衝突(conflict) ,或自我與客體之間的衝突所造成。 b.認為健康的自戀是建立好的客體關係的基礎;強調同理心而不強調詮釋與領悟。

90 心的結構-自體心理學(Kohutian)
c. 認為Freud時期的病人常來自過度介入的家庭關係,因此強調治療師的中立性但是當代病人卻常來自破碎及隔離的家庭關係  ,因此治療師的親和與關愛是更重要的。 d. 關心自體的發展與他人的關係。

91 Kohut的自體客體(selfobject)
三軸自體 三種移情 抱負 鏡映移情(mirroring) 理想與價值 理想化 (idealizing) 才華與技巧 伴生移情(twinship)

92 美國的精神分析 Erikson:強調文化與自我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Mahler:根據嬰兒觀察經驗提出嬰兒的心理發展階段
Stern & Emde:以更科學的方法修正 Mahler 的嬰兒觀察法

93 美國的精神分析 Fromm:探討精神分析在社會上的政治角色 Horney:由女性角度回應精神分析的論點
Sullivan:首創人際關係心理學,強調關係及此時此刻的治療關係

94 美國的精神分析 Fromm-Reichmann & Searles:
 以Winnicott的“Holding”模式為基礎強調在處理邊緣人格及嚴重精神病患時的反移情 Mitchell:由人際關係角度談潛能發展

95 精神分析的定義 「精神分析…研究的是我們無法察覺…稱之為潛意識的心智過程…精神分析法的特色是自由聯想技術,用以分析(詮釋)觀察到的移情與抗拒現象…凡依此行事者,就是在從事精神分析。」(Freud, S p. 253)

96 內在世界的起源 早期發展: Stage (非連續) vs. phase (連續) 一人(autoerotic)到三人(Oedipus)關係
Paranoid position vs. Depressive position ???Autoerotic zone vs. Erikson??? Mahler:自閉、共生、孵化、分離客體化

97 早期發展 內在客體關係: 內在客體關係的先天知識 vs. 空白螢幕 Bion: Container and the contained

98 早期發展 Klein-kernberg:必要的分裂(splitting)
Winnicott: Holding,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transitional space Kohut: empathic mirroring, nurturing self-object, optimal disillusionment

99 伊底帕斯 前伊底帕斯(兩人階段) 伊底帕斯(三人階段)

100 Freud:伊底帕斯 早期對於伊底帕斯的觀點: 男孩或女孩皆愛戀自己的異性父母
小孩兩三歲時由於發自己的性器官與異性不一樣,而害怕會被閹割(男孩)或以為已經被閹割(女孩),而開始認同同姓父母,完成的伊底帕斯情結。

101 Freud 晚期對於伊底帕斯的觀點: 男孩或女孩皆以母親為早期的依附或愛戀對象
女孩:性蕾期時,女孩發現自己沒有陰莖,因而埋怨並懷恨母親未給自己陰莖,進而轉向父親,並渴望由他獲得陰莖(藉由與他生小孩) 因此女孩因為發現並幻想陰莖被閹割而觸動伊底帕斯情結。

102 Freud 男孩:與早期一樣 因為愛戀自己的母親,而有了伊底帕斯情結
在性蕾期時,發現女孩沒有陰莖,而幻想並害怕被父親閹割而暫時放棄對母親的依戀,因此男孩由於閹割焦慮而跨越伊底帕斯情結。

103 Klein克萊恩:伊底帕斯 男孩與女孩在出生時都處在依戀母親的伊底帕斯情結中
認為所愛戀的母親是全能的(嬰兒的幻想中母親的身體內擁有陰莖及許多嬰兒) 嬰兒在六個之前,以為自己是母親的唯一鍾愛,並幻想自己與母親為配偶關係(嬰兒與母親睡在雙人床上) 嬰兒(約六個月大)意識到父親的存在時,發現父親愛母親,因此幻想母親為大家所渴望的客體,並以父親為競爭對象﹔當幼兒意識到母親竟然對父親也有愛戀關係時,則覺得母親背叛了他。

104 Klein 幼兒被排斥的感覺與攻擊驅力掛勾 攻擊指向幼兒心智中企圖佔有母親的父親 因企圖獨自佔有母親,而害怕被報復

105 Klein 因此男孩女孩在意識到父親的存在時,即開始有了伊底帕斯衝突
當小孩意識到父親是母親的配偶時,為了想佔有母親而使一到三歲的小孩,時常處在迫害妄想的焦慮中 克萊恩認為伊底帕斯情結處理不好,會長期留在迫害妄想心智狀態中 只有當幼兒學會接受父母為配偶關係時,才不會留在被迫害的妄想中,而逐漸發展到憂鬱心智狀態。

106 Klein 在克萊恩的思路下小孩所欽羡及渴望的並不是父親的陰莖,而是小孩的幻想中擁有陰莖並能生小孩的母親。
只有在性蕾期時父親的陰莖才再次成為小男孩的妒忌對象。因為小男孩認為父親的陰莖使他擁有母親。閹割焦慮再次被激起(卻不是首次出現)。

107 比盎(Bion) :伊底帕斯 認為幼兒皆對父母親的性生活或晚上鎖起門來,在床上所做的事感到極度的好奇與妒忌
由於想介入父母親的關係,或想佔有異性父母,而感到焦慮 根據比盎,知識的獲得(或解決伊底帕斯衝突)指的是,接受自己的父母為配偶關係 因此小孩或成人由於無法接受父母為配偶關係,而留在對父母的不斷好奇與忌妒中,也因而一直處在想破壞父母關係的焦慮中。這焦慮使小孩或成人,由於害怕知道事實真相,而無法尋求真的知識。

108 當代克萊恩學派 晚期克萊恩學派認為,兒童藉由投射其「性幻想」與「口腔、肛門施虐幻想」,而視父母親在性愛中的結合為暴力式的「閹割威脅」。
當兒童的施虐幻想減緩時,其隨之而來的「修復衝動」,使兒童渴望活化父母配偶關係,並且承認其性關係具有創生意義。 當兒童能區辨並且接受性別以及代與代間之不同時,伊底帕斯於焉完成。

109 期中考解答

110 a. Hysteria -> Psycho-neurosis b. Defense = Pyscho-neurosis
第一題:治療歇斯底里病患之經驗,使弗洛伊德開始思考心理神經症(Psycho-Neurosis)、防衛機制以及心靈世界(psychic world),並漸漸創立精神分析,請解釋這過程。(20%) I. 病症:    a. Hysteria -> Psycho-neurosis b. Defense = Pyscho-neurosis II. 理論闡述 a. 創傷理論 -> 嬰兒期的性幻想    b. 性驅力(本能論 ->衝突)    c. 潛抑 (分裂意識:潛意識) -> 焦慮 ->症狀(defense) d. 1920(死之本能),1923(結構),1926(焦慮理論) III. 技巧 a. 宣洩、自由聯想    b. 夢的解析(退行、口誤、玩笑) c. 移情詮釋

111 1920:死之本能 a. 與享樂原則牴觸:強迫重複 b. 施虐-受虐現象:留在痛苦與病症中 c. 無法滿足 1923:超我
第二題:弗洛伊德1920年的論文《享樂原則之外(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對於精神分析理論之發展有何重要貢獻(10%)?它與1923年《自我與本我(ego and the id)》的哪些概念有關(10%) 1920:死之本能   a. 與享樂原則牴觸:強迫重複 b. 施虐-受虐現象:留在痛苦與病症中   c. 無法滿足 1923:超我 a. 禁慾:使自己無法滿足 b. 內攝權威或處罰的自我(嚴苛對待自己) c. 1930:文明及其不滿作為結論

112 原始自戀:有客體概念,但客體是自體的延伸(自大全能),將自己當成原慾愛的客體 次級自戀:受挫後,由客體退縮,不再對客體有需求(病態)
第三題:請解釋:自我興奮(auto-erotism)、原始自戀(primary narcissism)、次級自戀(secondary narcissism)、自戀式客體關係(narcissistic object-relations)。(20%) 自我興奮:無客體概念,以自體為興奮源 原始自戀:有客體概念,但客體是自體的延伸(自大全能),將自己當成原慾愛的客體 次級自戀:受挫後,由客體退縮,不再對客體有需求(病態) 自戀式客體關係:剝削的人際關係

113 第四題:精神分析發展史中「弗洛依德-克萊恩論戰」的主要爭議為何?論戰的結果對於精神分析之拓展的影響又如何?
克萊恩的論點是弗洛伊德理論的extension (延伸)or alternation(改變):攻擊驅力、性的早期發展、超我與伊底帕斯、兒童分析技巧 君子協議:Anna Freud, Klein and Middle School Id vs. ego; 驅力 vs. 環境

114 第五題:何謂精神分析(請寫重點)?請根據此定義解釋你所知道的精神分析派別(包括歐洲、英國和美國之派別)中,哪些學派仍可被稱之為精神分析
第五題:何謂精神分析(請寫重點)?請根據此定義解釋你所知道的精神分析派別(包括歐洲、英國和美國之派別)中,哪些學派仍可被稱之為精神分析?為什麼? 「精神分析…研究的是我們無法察覺…稱之為潛意識的心智過程…精神分析法的特色是自由聯想技術,用以分析(詮釋)觀察到的移情與抗拒現象…凡依此行事者,就是在從事精神分析。」(Freud, S p. 253)

115 克萊恩學派 Freud(1895-1915)地誌學典範 ∣ Freud(1915+)結構模式 (林玉華修訂) 驅力(Drives)
環境(客體) 古典Freudian 自我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 人際理論 克萊恩學派 英國客體關係 美國客體關係 短期動力式 心理治療


Download ppt "精神分析導論 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所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