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5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

6 我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认识根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 公有制
逻辑 结论 社会主义的 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 按劳分配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搞“一大二公” 计划经济 被误认为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强调阶级斗争 发生问题而受抵制 阻碍生产力发展

7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8 列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列宁

9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 (3)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小农经济国家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生产等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 (5)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0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由于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在对社会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11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要通过阶级斗争政治运动等途径,不断的改变和拔高生产关系,建立“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的社会主义。长期无法搞清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将制度设计等同于社会本质,未突破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

13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

14 邓小平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15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江泽民

16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1984年会见几内亚总统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7 1984年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

18 1986年回答美国记者“致富光荣” 口号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 共同富裕。”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 1987年会见捷克总理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20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 西。”
80年代末90年代初 邓小平一方面在理论上驳斥了把市场经济 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 西。”

21 1992年南巡讲话 “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 返回

22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 的本质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3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科学内涵

24 第二, 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内涵

25 科学 内涵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6 科学 内涵 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

27 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 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 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29 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现行的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它证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30 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
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来看,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凡是有利于体现本质的各种政策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和需要的。

31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3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34 (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和基础。

35 (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超前或落后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开辟了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

36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个 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7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 我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 1958年,毛泽东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 1963年,毛泽东说“科学技术革命的仗一定要打”;

38 197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01年,江泽民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006年,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2013年,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39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40 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生产力发展的高潮 -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41 第一次:中国的辉煌时代 李约瑟博士:“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这可以毫不费力地 加以证明。” “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42 中国人都是发明家,他们比法国人文明开化得多。
中国人发明火药的时候,法国人还在用棍棒厮杀,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而法国人那时还不会写字,中国的三大发明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火药把骑士阶级打得粉碎;指南针导致了地理大发现,拓宽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43 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在15世纪以后停滞? 1400-1600年,对于新思想、新发展裹足不前 1600-1900年,抗拒新的思想。
16世纪初,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阿基米德几何原理,比牛顿的力学原理(1687年发表)还早80年

44 第二次:英国产业革命1733年-1830年 科学革命作为先导。 15-16世纪英国形成了崇尚科学的思想。 出现了思想巨匠培根; 出现了科学巨匠牛顿。 工具机纺纱机-蒸汽动力机-工作机机床的改进和发明。

45 第三次:德国化工技术革命1861年-1900年 德国化学之父:李比希,首创了肥料业,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 科学革命:科研走在生产前面。 思想解放:康德宇宙进化论,谢林对立统一,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6 第四次:美国电力技术革命 1879年-1930年 电力“四大发明”,照亮人类电气化道路: 马可尼尼电力通讯,西门子的电机, 贝尔的电话, 爱迪生的电灯, 完善三大技术: 铁路、化工、电力; 完成三大发明: 汽车、飞机、无线电技术; 泰勒制的实施,大规模生产方式形成,实现元部件标准化、系列化。

47 第五次:日本技术综合创新1950年-1980年 宗旨:引进技术,立足改进,培养队伍。 半导体技术的改进 --索尼会社创始人盛田昭夫 半导体收音机--半导体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 电子表挤占瑞士市场,傻瓜相机占领德国市场, 机器人占领美国市场。 “世界家庭主妇的钱,大量流入了日本家电企业。”

48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49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50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51 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关键要素。

52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5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体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54 三、坚持科学发展 (一)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发展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结果;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消灭贫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根本点;

55 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 1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由生产力的最终决定力量规定的 2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56 研究显示,2005—2010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预计2015年可提高至55%。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力争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将“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作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57 (二)江泽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8 1.这是对共产党执政根本任务的正确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中指出:取得胜利、建立政权后的无产阶级政党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59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也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60 毛泽东1945年就强调“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61 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62 2. 把发展问题与党的先进性、党的使命和任务、党的执政地位联系起来,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63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64 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符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符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65 4.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66 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 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 逐步得到改善。”

67 回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历史,对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苏联剧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执政党。

68 5.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69 江泽民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
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70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71 (三)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核心:以人为本
“人” :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民群众是“人”的主体和核心。 “ 本”: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2 科学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 (4)把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73 2.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即五位一体: 经济:物质财富丰富,生活水平提高 政治:当家作主,合法权益 文化: 精神生活质量
社会:创造就有生机活力的和谐社会 生态:生态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74 协调 指各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75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76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78 所谓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全局性的谋划。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所谓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全局性的谋划。 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重点的安排和战略方针的选择。战略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

79 部署 重点 目标 措施 战 略

80 小知识:历史遗憾 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81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

82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83 “两步走”发展战略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

84 周恩来宣布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走。 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周恩来宣布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走。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85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86 1964年周恩来所作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87 1975年,由邓小平主持起草,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88 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8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他强调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命题。

90 1979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要求。
同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肯定。十二大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91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92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温饱 小康 富强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图示 2000年 2050年 90年 80年 (人均800美元) (人均4000美元)

93 “三步走”战略部署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 比较富裕 小康 温饱 2056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94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7年提前完成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1995年提前实现

95 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 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6

97 我国的发展战略,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两步走”,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三步走”,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98 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具鲜明的特点: 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

99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礼记·礼运》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理想中,“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境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社会模式,用以描述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100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
(一)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发展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

101   邓小平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102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总体小康社会,即到20世纪末达到总体小康水平。这里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03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104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目标 政治目标 文化目标 生态目标

105 经济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106 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107 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108 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9 生态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 经济主题 第一项指标:人均GDP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 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

111 社会主题 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 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 第九项指标: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 第十项指标:犯罪率 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

112 环境主题 第十二项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项指标: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 第十四项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113 制度主题 第十五项指标:廉政建设 第十六项指标:政府管理能力

114 国家统计局(2009) 6个层面23项指标

115

116

1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118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政治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文化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119 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收入倍增目标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120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12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122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政治 文化 生活 生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23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124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

125 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之后,习近平又一次提出了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126 2.中国梦思想内涵的核心内容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127 民族振兴: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国家富强: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民族振兴: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128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129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130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131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132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133 中国梦不是自欺欺人的“黄粱梦”,不是只有一场空欢喜的“南柯梦”,不是乌托邦式的“桃源梦”,不是戏台上下云霓明灭的“红楼梦”,不是谁梦谁都搞不清楚的“庄周梦”,而是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求真务实、奋斗之梦,是现在时、正在进行时。

134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135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136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137 实现“中国梦”关键是要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奋力自强;要求我们对长期奋斗积累的伟大成果要自觉珍惜,对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要自觉维护,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和实践;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始终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更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138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39 阅读文献 1、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Download ppt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