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抓好落笔前的10分钟 作文审题 五步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抓好落笔前的10分钟 作文审题 五步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抓好落笔前的10分钟 作文审题 五步法

2 前言:(一)解析作文命题的结构 一般作文命题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或题目)+要求。
如高考题中: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材料语)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提示语)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要求)

3 有的作文没有材料。 如: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这不属于材料,是提示语)请自选角度,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有些话题作文有材料没有提示语。 如: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请以“同样自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 因此作文命题的四个部分,“材料语”、“提示语”可有可无,但“话题” (或题目)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或题目)”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或题目) ,同时对话题(或题目)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4 (二)打破审读材料的顺序   习惯上考生往往是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话题(或题目)———提示语———要求。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或题目)”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 而更科学的审读顺序是:话题(或题目)———材料———提示语———要求。“先看话题(或题目) 、后看材料”,这是因为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 (或题目) ,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考生审题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上题中“共享生命”之所以偏题,就是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的内容在立意,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5 (三)分清话题作文话题的类别 从话题内涵的隐显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良知与公德、心态、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岁月的痕迹、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必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伸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从话题的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如:杂、品德、合作,心灵的选择、我与空间、共享生命、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从而从一个角度来写。 从话题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如:心灵的选择、共享生命等的写作对象就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我与空间、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属于多对象话题。一般来说,多对象话题实际上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时两者都要写到,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6 第一步:读解——提炼关键词句 读解是指客观、完整、冷静地阅读理解作文材料,准确把握作文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搜索相关提示,提炼材料关键词句。
例1: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7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8 例2:在瑞士,婴儿降生,医院就会在户籍卡中输入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家庭住址。由于婴儿和大人用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每一个婴儿都有“财产状况”这一栏。瑞士人在为自己的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写的都是时间。他们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除时间外,不会有其他东西。 一个人出生后,到底拥有些什么?说到底,无非是几十年的时间。所谓生命,也就是一个逐渐支出时间的过程。有些人需要地位、财富,就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权力、金钱;有些人需要闲适,于是就在宁静和安谧中从容的度过自己的时日。 瑞士人对财富的理解,对我们或许有所启迪。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 本材料的主旨是瑞士人认为财富就是时间,关键词是“财富”、“时间”,抓住这两个词语组织语言,就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
①时间就是财富,要珍惜时间。 ②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财富。 ③抓住时间,努力拼搏,创造更多的财富。

10 例3:据报道,有人不惜花费近十倍于乘公交车的钱坐出租车去与“拒载”自己的公交车司机“理论”,追问“拒载”缘由。这样做,时间、精力与金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可当事人却认为值得!
这种“较真“行动也引起许多市民的共鸣。他们认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个字。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但也有市民表示,有更多的精力,干嘛不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再说,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化、人性化与宽容度并重的社会,宽容,才谈得上最真切最纯净的人道,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际融洽。

11 本材料起提示作用的关键句子有第二段的“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第三段的“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关键词是“较真”、“认真”与“宽容”,但不能选其一来立意,一定要结合三者才是切合题意。所以适合构思成文的有: ①有条件的认真或该认真时才认真(暗扣“宽容”) ②有原则的宽容或不能凡事都宽容(暗扣“较真”) ③既要认真,又要宽容 ④分情况去“较真”(“较真”须看场合) ⑤如何正确对待“较真”(“宽容”) ⑥追求“较真”也须宽容之心 ⑦有限的宽容,及时的认真 ⑧宽容与纵容等。

12 例4:(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的在一旁看着他。雕刻逐渐成形,头部、肩膀、手臂、身躯、眼镜、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的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13 我们看得出,题目的材料是讲述文艺创作的一个典型现象,这就是创作前要有立意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思”。构思成熟了,才动手去创作,做到“胸有成竹”。 “全马在胸”、“胸有成竹”、“胸有丘壑”都有这意思。当然,作为作文我们不能局限在文艺创作上,我们要善于引伸话题。凡是直接或间接与材料题旨相符合的都不应算是离题的。 “雕刻心中的天使”是动宾结构的短语。 “雕刻”是谓语动词,是主要的一个词汇,“雕刻”本身是创作行为,在这我们可以引申为奋斗、劳作、制作、实践、完成、培养等等创作性的动作行为。 “心中的天使”是宾语,在这是作品创作前的理念形象,我们可以引申为作品的立意、目标、梦想、美好愿望、理想、信仰等等存在于观念的事物。这样来看的话,我们所要写的就明确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天使和雕刻”本身的张力再进一步的联想,但不要脱离开来题意基本的暗示——理念付诸于实践这一基本范围。

14 第二步:漫想——凝固思维火花 准确读解后就进入漫想阶段。漫想是指根据关键词或句,让大脑浮想联翩,以搜索充足的写作素材。在这一阶段,要求动笔用简洁的文字记下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 本阶段要有漫想方法的指导,简言之,就是要求不要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如相似联想(联想性质上、特点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之相似的事物)、对比联想(联想与之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因果联想(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等,这样才便于打开思路。

15 第三步:整合——合并漫想成果 漫想得到的大量信息一般是原始的、分散的,其中有切合题意或中心的,也有不恰当的,这就需要对之进行整合。
整合就是归纳、合并的过程。原则是切合题意。 例4: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以“最前与最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16 根据前两个阶段,首先明确关键字词:“最前”、“最后”、“痛苦”。漫想之后整合为三类:
第一,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后的人都是痛苦的。举例: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屡遭排挤、迫害。哥白尼创立“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广场。

17 第二,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后的人都不痛苦。 陶渊明、李白,走在蝇营狗苟谋取官位的人群的最后,过着自得其乐地生活,不扭曲自己的人格,他们何来痛苦? 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怀着为进步而献身的热望而死,他是幸福的。 袁隆平、钟南山走在科技的最前端,为全人类造福; 刘翔跑在世界的最前面,站在主席台的最前端,他面带自信的笑容; 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并不为自己柔嫩的双手变得粗糙而痛苦,也不为岁月在她的光洁的额头上刻下了丝丝皱纹而痛苦,她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全人类而快乐地工作着。 牛顿、爱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的理论,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能够获得骄人的成就。 丘吉尔学生时代功课在全校最后,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终成大器。

18 第三,走在最前和最后的人既有痛苦,又有幸福。
屈原始终站在政治斗争的前沿,他为国家的衰败而痛苦着,但最后能以死报国,他也是幸福的。范仲淹既在最前、又在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永远都是一个最痛苦的人,但也是最幸福的人。鲁迅走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最前面,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他既是最痛苦的,又是最幸福的。经过这样的整合,写作方向越来越明晰了。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19 第四步:定向——明确写作方向 整合后的素材和观点还比较粗陋松散,尚需进一步斟酌才能确定写作方向,这就进入了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写作的方向,明确中心思想,即明确“通过……(中心),表达……(思想)”。这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要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中心思想要尽可能涵盖材料的各方面,符合“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 第二,选好切入点,尽可能求深求新,符合“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的要求; 第三,便于自己驾驭,便于展现自我才学。 这个阶段,最好的立意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现象,综其根本,推出抽象的、普遍的结论或道理,这样,观点、材料都有了,写作的初步构想成形。

20 第五步:推敲——缝合观点与材料 推敲是定向后的再思考、再搜索、再补充。定向后,支撑观点的材料或许不足,或许不是最佳,这便需要再次启动思维,展开联想,搜索相关信息。 如何发现材料不足或不当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努力寻找材料与观点之间的“桥梁”或“中介”,凭自己的思维水平,确实难以自圆其说,就果断放弃,再次联想。

21 例1: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可如下立意: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22 某同学选取了“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来立意,运用袁隆平的事例写了一段话:
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袁隆平的成功与他坚持不懈的态度分不开的,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概论时,遭到不少专业权威的嘲笑,甚至有的科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杂交水稻如果能成功培育,那么太阳将从西边出来。”可是,袁隆平没有理会这些,他以坚持不懈的态度去探索杂交水稻,最后,他获得了成功。 本段的观点是“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可下文却大谈袁隆平坚持不懈的态度,“积极”二字没有着落,“高度”二字未能体现,欠缺推敲,没有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缝合,以致削弱了论证力量。 并非袁隆平的材料不能用,而是需要对准角度,重新搜索袁隆平积极态度的表现和他成功的重大意义。

23 当然,有的优秀作文材料相当丰富,也有靠一个材料成文的成功案例,那种情况,就要看考生占有材料和处理材料的水平。经过推敲阶段,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真正提高,真正让素材能够以一当十。
经过以上五步10分钟左右,接下来就是列出提纲,以确定文章思路与结构,然后就可以落笔成文,一气呵成了。

24 第一步:读解——提炼关键词句 第二步:漫想——凝固思维火花 第三步:整合——合并漫想成果 第四步:定向——明确写作方向 第五步:推敲——缝合观点与材料 列提纲(整体构思)

25 1、“较量”一词在词典中这样解释: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去比本领、实力的高低。在现实生活中,“较量”无处不在。譬如,警察与罪犯,商家与消费者,演员与观众,雇主与雇员都存在着较量;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带与城市带之间,也正发生着悄悄然却激烈的较量;较量有时是无形的,有时又是有形的…… 以“较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文体自定,题目自拟。 【审题提示】 一、审材料。1.“较量”的含义。2.举例说明“较量”存在哪些方面。3.较量的形式。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去比本领、实力的高低。竞争: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 二、立意。1.是什么?见原材料,人类社会,自然界,人与自然等。(时时处处有较量)2.为什么?社会的发展需要较量;较量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较量能维护正义;较量能提高水平;较量能增进了解;较量能达到双赢……有没有不好的较量?恶性竞争,最后双输。如:鹬蚌相争、六国破灭、倾销……(点到即可,不宜大篇幅展开)3.怎么办?①较量要有“道”(规则、道德)。②较量须具备相应的实力。(有心无力,无功而返)③较量要讲方法:认清形势、了解对象;把握分寸,不因小失大;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智慧、勇气……

26 【审题提示】材料点明了“桥”的沟通和审美作用。 文章可实写桥,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桥,说明桥的沟通作用;
2.桥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人们通过桥渡河,城市通过立交桥缓解交通压力,古诗中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句子,汉语还有“鹊桥”“心桥”的说法,等等。那么,关于桥,你有哪些理解?哪些想法呢?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文体自定,题目自拟。 【审题提示】材料点明了“桥”的沟通和审美作用。 文章可实写桥,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桥,说明桥的沟通作用; 也可从实到虚,从现实中的桥写到沟通人与人心灵的心桥; 还可以只写心灵之桥; 还可以写古典诗歌中的桥带给人们的审美享受……但不能写桥上的故事,把文章的主体转移到故事上,而桥只作为一个线索出现。

27 3、常识告诉我们,西瓜总是圆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只方型西瓜,是何种反应?怀疑西瓜是真的,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其实不必怀疑,它的确是一只真的西瓜——据报道,日本农民早在上世纪就中除了方形西瓜。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形。存在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请以“生活中的方西瓜”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提示】这是一个限制性较强的话题。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偏正式的结构话题,指出是“生活中的”,思维的定点应确立在生活中类似的情形;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带有比喻义的话题,“方西瓜”指的是生活中的新事物。再考虑到话题材料以及提示语中“其实不必怀疑”、“存在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等关键语句的限定,我们可以知道:本题其实要求我们谈“如何面对新事物”“一切都有可能”。 文章立意可以是:“善待另类”、“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新事物”等。

28 4、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有一个毛病,就是总想找一个“最好的”专业,学一门“最好的”学问,然后设计一个“最好的”学习方式,这样就可以直接、简捷地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实,这种想法未免太简单,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谁能界定呢?请针对这一问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审题提示】可以转换成话题——“什么才是最好的” 审读题意:此题带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求就一种错误的想法,围绕“什么才是最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谁能界定呢”这个设问句很有启发性,它意味着“最好”是很难说清的。 作文立意参考: 一、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角度切入话题,论述学无止境、艺无止境的道理。 二、好与不好没有绝对的标准,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可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三、某种情况下,最稳妥的也就是最好的。


Download ppt "抓好落笔前的10分钟 作文审题 五步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