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激活团队智慧,更新教师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E -mail : 个人博客:伟胜教育视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激活团队智慧,更新教师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E -mail : 个人博客:伟胜教育视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激活团队智慧,更新教师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E -mail : hdsdlws@126.com 个人博客:伟胜教育视线
(可在baidu.com中搜索)

2 需要切实改变的情形 年年“做课” 都相似,处处“育人”皆老套 每学期都有教改总结,三五年依然原地踏步(尽管每年的步伐似有不同花样)
“每学期凯歌奏响,三五年涛声依旧” ——从“骨干教师”的角度来看, 为了改变上述情形,可以做些什么?

3 天道酬勤? 天变,道亦变!

4 提纲 一、现实格局:三类团队逐步开放 二、历史经验:二阶变革激活文化 三、未来展望:四种策略促进创新

5 一、现实格局:三类团队逐步开放 (一)思考:十多个教研组的不同表现,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6 从区域性活动情形看三种教研组 情形1:带着个人的耳朵来,教研信息独享 情形2:带着大家的期盼来,教研信息共享
情形3:带着团队的智慧来,参与创生信息 ——“前移后续”……

7 应付型教师团队 其成员也许能熟练地口述或手写许多先进理念,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理念仅仅是一种封闭的、抽象的文字游戏工具,无法敞开跟日常教育行为的沟通渠道。 所以,他们也许能拿出诸多可应付检查的作品,但其中难以敞现教师深入实践行为进行真实探索的心路历程,却常见一段抽象论述和一段具体叙事的简单拼凑。 如果有人要对他们讲新的教育理念,他们提出的要求常常是:“告诉我具体做法,不要只告诉我先进理念,因为那些理念(抽象的话语系统)我们都知道了。” ——透过这类看似求新的外表行为,人们发现的是应付教改的教师文化。

8 适应型团队 其成员往往关注对已有成功经验的提炼,或者宣讲同行的先进案例及相应的论文论著。
这些本土经验或典型事例和论述确实敞开了与现行的教育行为之间的沟通渠道,不过,在利用这个渠道学习借鉴已有经验时,往往关注的是对现成因素的模仿或再度利用、而不是对可能因素的继续开发。 他们提供的作品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及时应用现成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但是,除此之外,人们不易从中发现令人惊喜的创意,难以看到新的可能。 ——透过看似与时俱进的作品,人们发现的是被动适应教改的教师文化。

9 研究型团队 更为关注的是立足于每天的教育实践,面向未来,主动开拓;这就与前两种教师团队有明显不同。
他们将经过自己理解和内化了的先进理念、尤其是体现本校特色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逐步生成创意,并凝聚为自主创造的文化作品,乃至创立体现本组、本校最高智慧的品牌作品。 其中,对文化作品的“策划-创作(包括具体实施教育活动)-反思-改进”,也就是作为文化主体的教师团队成员共同创造、使用和更新文化作品,由此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 ——在这里,自主创新的教师文化已真正出现,并不断更新。

10 两种团队功能 管理功能 研发功能

11 三类教师团队的研发功能比较 研究型团队 适应型团队 应付型团队 研 发 功 能 表现优秀
主动考虑学生、学校和学科的发展,了解团队成员的发展资源和新空间,将已经内化的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系列化的研究课题和相关成果。 勉强合格 能在上级要求下策划本组课题设计和校本研究活动,但对团队成员的发展需求了解不够,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表现不佳 仅仅是在上级要求之下形式化地完成本组研究课题策划和校本研究活动的组织,缺乏系统深入的策划和连续研讨。

12 三类团队的研发功能比较 维 度 研究型 团队 适应型 应付型 团队领导承担的责任 团队成员学习深度 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 研究活动的组织水平
维 度 研究型 团队 适应型 应付型 团队领导承担的责任 团队成员学习深度 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 研究活动的组织水平

13 教师团队领导的3种情形 维 度 研究型 团队 适应型 应付型 团队领导 承担的责任 切实承担起带头人的责任。 部分承担起带头人责任。
维 度 研究型 团队 适应型 应付型 团队领导 承担的责任 切实承担起带头人的责任。 部分承担起带头人责任。 形式化地行使带头人的职责。 团队成员学习深度 系统深入的学习。 形式化的学习。 非正式的学习

14 一位老师有了创新思路,然后呢? 例如,一位老师作了三个阶段的探索…… 开始:一般以独立学习为主,以学习基本知识点为主。
后来: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欲望越来越强,所指向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深度也越来越深。 自然地,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甚至更大范围的讨论交流,学习内容也从知识点发展到知识结构,从单角度到多角度,从主动向他人学习的活动到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再发展到主动指出他人的不足或评论他人的长短方圆。 最后:有些学生竟然积极无畏地向老师提出改进活动形式或教学内容的建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能者为师”的可喜局面。

15 (1)能主动地站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立场,了解团队成员的发展需求,全面策划本组课题设计和教研活动。
教研组长 切实承担起带头人的责任。 部分承担起带头人责任。 形式化地行使带头人的职责。 (1)能主动地站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立场,了解团队成员的发展需求,全面策划本组课题设计和教研活动。 (2)在参加校内外专题研究活动时有充分准备,能将已经内化的新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结合起来,力图进行深入浅出的评点和阐述。 (3)在代表本组参加校内外研究活动之后,能及时将相关内容在本组内传达并组织后续研究。

16 教研组长 切实承担起带头人的责任。 部分承担起带头人责任。 形式化地行使带头人的职责。 (1)能在上级要求下策划本组课题设计和校本研究活动,但对团队成员的发展需求了解不够。 (2)能积极参加校内外专题研究活动,有一定准备,也能将相关内容向本组教师传达,但在准备、传达和组织后续研究方面尚不深入、细致。

17 (1)仅仅是在上级要求之下形式化地完成本组研究课题策划和校本研究活动的组织,往往是临时性地安排教师上研讨课,难以没有坚持连续研讨。
教研组长 切实承担起带头人的责任。 部分承担起带头人责任。 形式化地行使带头人的职责。 (1)仅仅是在上级要求之下形式化地完成本组研究课题策划和校本研究活动的组织,往往是临时性地安排教师上研讨课,难以没有坚持连续研讨。 (2)参加校内外专题研究活动不够积极,准备不充分,也不能及时向本组成员传达研究信息。

18 一、现实格局:三类团队逐步开放 (一)思考:十多个教研组的不同表现,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探索:研究型团队的成功之道 ——交往共生

19 启发:研究型团队的成功之道——交往共生 (关键:激活同伴交往)
通过“同伴交往”激发“个体自主”是最根本的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描述的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同伴交往 个体自主 以上述发展机制为基础开展的(区域性)教研方式、(学校层面的)领导,才是更合理的领导思路。 ——领导思路描述的是“教研员/校长”的工作过程。 外部影响 (学校文化、 研究共同体)

20 参照系:团队学习的组织水平 水 平 特 征 无意识学习 自发的、不正规的学习,学校没有安排学习项目的意识 消费性学习
水 平 特 征 无意识学习 自发的、不正规的学习,学校没有安排学习项目的意识 消费性学习 更多地选送员工到外面学习 自适性学习 校内开发的学习项目,但未与学校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战略性学习 校内学习与学校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自主性学习 学习、研究与工作融合,所有人参与

21 参照系:团队学习的组织水平 水 平 特 征 重点 时间 跨度 问题 的 难度 对学 校的 影响 无意识 学习
水 平 特 征 重点 时间 跨度 问题 难度 对学 校的 影响 无意识 学习 自发的、不正规的学习,学校没有安排学习项目的意识 个人 团队 短期 长期 消费性 更多地选送员工到外面学习 自适性 校内开发的学习项目,但未与学校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战略性 校内学习与学校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自主性 学习、研究与工作融合,所有人参与

22 辨析:从下面的安排看, 团队学习处于哪个水平?
顺序 主题 1 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2 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 评课《循环小数》   4 评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5 研讨《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23 辨析:如果要提升团队学习水平, 我们应该怎样调整上面的安排?
顺序 主题 1 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2 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 评课《循环小数》   4 评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5 研讨《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辨析:如果要提升团队学习水平, 我们应该怎样调整上面的安排?

24 在国际教育改革的视野中,已有学者发现:诸多改革项目因其“表面化”和“低效率”而“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
关注教师文化:国际视野中的选择 在国际教育改革的视野中,已有学者发现:诸多改革项目因其“表面化”和“低效率”而“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 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但对教师文化的忽视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出处: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8).

25 参照: 企事业单位为什么关注“项目团队”的建设?
通用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组织行为学中的“社会技术系统”模型也强调,当工作中的互惠型和/或相继型相互依存关系不能减少时,就应当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工作. 为此,可把团队中的一组工作作为整体进行垂直性工作授权,而不是对每一种个体性的工作进行授权。 (参阅[美]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著,俞文钊、丁彪等译(2001).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741.)

26 学校为什么更需要关注“教师团队”? 学校变革中的教师团队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师思想行为之间相互转化”,从而促进师生的生命发展,而不仅仅是完成事务。 ——不仅要会“干活”,还要有“思想”。 ——不仅要会“完成任务”,还要“科研创新”。

27 一所学校全面的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领导团队。校长及其管理者团队的管理能力。
二、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现为教师群体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效使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等。 三、学生团队。学生集体的学习发展能力,表现为学生学习、交往、选择、调节与创造的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和积极参与并有效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教育研究》2004 (10)。

28 当代学校关注教师团队建设, 有何特殊意义?
职业生涯 专业人生 时间(年) 100 75 50 25 成就(%) ◆学校:全面的质量提升,需要全体教师的主动发展

29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之中 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但是,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
要摧毁他,不必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然而,即使宇宙毁灭人,人仍然比毁灭他的力量更尊贵。因为他知道自己面临毁灭,以及宇宙优越于自己的事实,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之中。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站立起来。 ——帕斯卡(Blaise Pascal, )

30 不同梯队的教师的发展状况 会备课、会上课 (技术——关注任务) 创作教案、创作教学 (效果——关注学生) 研究教学、发展教学
(事业——关注成就)

31 参照: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非关注”阶段(进入教师教育之前) “虚拟关注”阶段(接受教师教育之时) “生存关注”阶段(初任教师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具有一定教学年限)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自主专业发展阶段)

32 不同时期,教师的不同角色 “应试教育”时代 “经师” 素质教育初始期 “能师”(“人师”) 素质教育深化期 “人师”

33 值得开发的资源:两层激发作用 I 个体的自主,是发展的基础

34 I E E 个体的自主,是发展的基础 自主的机制——自组织机制 超越封闭的循环,保持适度的开放 超越孤独的循环,获得超越的能量

35 第一层激发作用: 个体之间相互激发,形成群体
第一层激发作用: 个体之间相互激发,形成群体 教师干什么? 敞现 辨析 点拨 促成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借力生力

36 第二层激发作用: 群体之间,更高层次的相互激发
第二层激发作用: 群体之间,更高层次的相互激发 H:群体之间的激发因素 教师干什么? H 敞现 辨析 点拨 促成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借力生力

37 二、历史经验:二阶变革激活文化 (一)案例辨析 ——以案例《我的教研我做主》为参照 (二)教学领导的转换 ——从“一阶变革”到“二阶变革”

38 管 教 学 (一)案例辨析 ——《我的教研我做主》 【组长的】管理问题: 如何通过全组教师的合作 探索“高级思维训练”?
(超越传统教研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将不同教师的智慧凝聚成团队研修成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教师的】教学问题: 如何训练“高级思维” ? (改变数学教学满足于“解题”的情形,提高学习活动品质) 【学生的】学习问题: 如何形成“高级思维”? (系统掌握知识,主动提出问题, 在合作中适度竞争)

39 案例中的管理问题: 聚焦“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1. 以“教”为着眼点的教学型教研 (1)集体备课 (2)公开课及教师的集体听课、评课 (3)磨课(组里面有老师要参加比赛或者是参加 全区公开课的时候,全组的老师会为这位老师群策群力,献策献计。) 2. 以“学”为着眼点的学习型教研 (1)课改论坛 (2)校际交流 (3)专业引领(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语文组的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0 案例中的管理问题: 聚焦“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1. 以“教”为着眼点的教学型教研 2. 以“学”为着眼点的学习型教研 3. 以“研”为着眼点的研究型教研 (1)选择研究课题(发现问题,检索文献,确立课题) (2)制定研究方案 (3)整理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资料,表述研究成果)

41 剖析传统教研活动“热闹”背后的高耗低效 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表面看到的是热闹: ●一个人在上课,一群人在观课;
●一个声音在说课,一片声音在议论; ●一个优点被肯定,一堆教师在附和。 ●一次教研活动之后,一切又回到原点,留在教师印象里的就只有某人上了一节成功(失败)的课。 “热闹”是一个人的热闹,是一个点的热闹 ——热闹之后我们发现留下的是一片空白。 我们开始思考传统教研活动“热闹”背后的这种高耗低效现象,我们开始思考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2 剖析传统教研活动“热闹”背后的高耗低效 我们开始思考传统教研活动“热闹”背后的这种高耗低效现象,我们开始思考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1.高耗低效的教研活动方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事情琐碎化  学习应付化   活动功利化 2.点状断层的教研方式导致了研究实践的停滞   研究点状化   发展个体化   实践单一化 

43 1.高耗低效的教研活动方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事情琐碎化  教研组中教师需要处理各类教育教学中的琐碎事情,教师每天忙于应付学生的作业批改和订正复批、整理教案和备课笔记、制作实物教具、制作电子的教学媒体。此外,还有一些教学的检查:如组内的教师备课检查、学生作业检查、课堂教学情况调研等。另外,教师们也要参加一些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教学论文随笔案例的评选活动。琐碎的事情占据了教师学校生活的全部时间。 学习应付化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们都明确这一点。但是日常的学习与实际的教学相比,教师们更倾向于把重点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研究上,而忽略对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学理念的充实和养成教育。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中,很少进行关于学科发展史、各类教法研究、百家争鸣的不同教学理念学习;即使找来一篇教育专著,也只是照章宣读、读过即忘、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是应付式的学习。 活动功利化  传统的教研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或者为评职称上一节区级展示课,或者为行政命令不得以为之,或者为参加某一项教学比赛等,诸多种种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鲜少有真正为了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所需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一味追求教研活动的短时成效,急功近利地着眼于一次教研活动解决了一个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津津乐道于展示了一个什么有效的教学手段等。功利化的目的必然带来了教研活动的表层化和高耗低效。

44 2.点状断层的教研方式导致了研究实践的停滞
  由于教研活动的表层化发展,导致了教研活动中对“研”的深度和广度的缺失。许多教研活动只有简单的“教”的呈现,没有真正研究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的结果怎样,学生从我的教中获得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以后该怎么教等“研”的内容。 研究点状化 由于缺少序列化的研究,教研活动的研究方式显得“点状化”:围绕着一堂课(或是研讨课、或是评教课)进行的组内教师建议式评课,使得研究的眼光过于狭小和集中,教师能从中收益的只是某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化处理方式,对形成大气的、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不利的。 发展个体化 由于传统教研活动的点状化研究,使得教师群体的发展几率小,“一人承担一活动”的评课说课活动,使个别机会多、能力强的教师在个体的发展上呈现迅速上升的势头,而越是能力强的教师获得的机会也就越多,这就形成了教师发展的一种个体化,这对提高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是极其不利的。 实践单一化 以“教”为唯一呈现方式的传统教研活动,将教研活动中的实践行为简单地囿于具体的某一节课,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某一个引领性的问题设计等。单一化的实践只能使教师永远停留在原有的实践层面上,只有量的重复积累,没有质的创新飞跃。

45 (二)教学领导的转换 ——从“一阶变革”到“二阶变革”
1. 早期教学领导研究的兴起与沉寂 教学领导研究最初兴起于美国。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 逐渐勾画出了一幅理想教学领导者的角色肖像 (“英雄领导者”): 冯大鸣(2012):《西方教学领导研究的再度兴盛及逻辑转向》。 《教育研究》,2012(3)。

46 一幅理想教学领导者的角色肖像(“英雄领导者”)
●一个目标导向者 ——他能够为学校界定一个直指学生学业成绩改进的清晰方向,能激励他人致力于目标达成的活动; ●一个深谙教学之道的专家 ——不惧怕就教学改进问题直接与教师对话及共同工作; ●一个有效的教学管理者 ——擅长协调、控制与督导教学活动; ●一个教学环境的造就者 ——他能以强有力的个人影响力建立一种培育高标准和高期待的教学环境。 ——总之,教学领导者是集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于一身,能令学校咸鱼翻身的强力而直接的领导者。…… 试看今日之中华, 谁是“英雄”?

47 一、早期教学领导研究的兴起与沉寂 ……校长的知识缺陷和时间缺口便成为教学领导研究与学校领导实践连接上的致命障碍,……最终使得教学领导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沉寂了下来。 二、教学领导研究再度兴盛的主因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一时沉寂的教学领导研究再度活跃,并且超越美国国界,在西方主要国家开始兴盛。 其中的一种探索:推动二阶变革

48 相关理论研究:教学领域的“二阶变革” 早期的教学领导研究,大多关注校长如何直接干预课程教学活动并如何获得教学的直接成效问题,也被称作指向一阶变革的研究。 在教学领导研究相对沉寂的20世纪90年代,很多教育领导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提升员工的态度、信仰、能力来间接影响办学绩效,也就是指向二阶变革的研究。 当时有关道德领导、学习型组织领导……的研究,均属此列。 ……存在着三点明显的不同。 【猜猜看,有哪些不同?】

49 校长是“英雄领导者”,深入到教学活动的技术层面,
一阶变革:教学活动的改革 【早期的“教学领导”研究】 校长是“英雄领导者”,深入到教学活动的技术层面, 直接(帮助教师个体)解决问题 同伴交往 个体自主 二阶变革:教学环境改善 【后来的“教学领导”研究】 校长通过改变下属的态度、信仰及能力而对教学活动形成间接的影响(群体氛围……) 校长在“领导英雄们” 外部影响 (学校文化、 研究共同体)

50 启发:研究型团队的成功之道——交往共生 (关键:激活同伴交往)
通过“同伴交往”激发“个体自主”是最根本的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描述的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同伴交往 个体自主 以上述发展机制为基础开展的(区域性)教研方式、(学校层面的)领导,才是更合理的领导思路。 ——领导思路描述的是“教研员/校长”的工作过程。 外部影响 (学校文化、 研究共同体)

51 一、早期教学领导研究的兴起与沉寂 二、教学领导研究再度兴盛的主因分析 ……存在着三点明显的不同。 1. 关注焦点
前者的焦点是一阶变革,而后者的焦点则是二阶变革。 也就是说,前者侧重关心领导对教学的直接干预所带来的结果,后者侧重关心领导通过改变下属的态度、信仰及能力而对教学活动形成间接的影响。 2. 操作变量 由于焦点不同,因而前者一般以学生成绩改进程度为变量,后者多以学校及课堂环境改善程度为变量。 3. 改进路线 由于前两点的区别,因此两者所考虑的学校改进路线不同,前者为由上至下,后者为由下至上。

52 思考:设计一次【一组】教研活动, 体现“二阶变革”的思路
一、活动名称 二、活动过程 三、画图表示其“二阶变革”的思路

53 教研活动记录:评课《循环小数》  一、指教的周老师介绍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本的例1,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例2通过计算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接着教材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

54 教研活动记录:评课《循环小数》 一、指教的周老师介绍教学设计 课本的例1,……提供感性材料。
教研活动记录:评课《循环小数》  一、指教的周老师介绍教学设计 课本的例1,……提供感性材料。 例2……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接着教材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教学时我先引出例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试题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计算后我让学生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商如何表示?为什么使用省略号?…… 最后做相关练习,巩固新知识。

55 教研活动记录:评课《循环小数》  一、指教的周老师介绍教学设计 二、其他各位老师评课 A. 周静老师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B. 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算出400÷75这道算式后,给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尽量多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C. 教师的教态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 D. 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这一做法比较好。 E. ……

56 思考:设计一次【一组】教研活动, 体现“二阶变革”的思路
一、活动名称:评课《循环小数》 二、活动过程 三、画图表示其“二阶变革”的思路

57 三、未来展望:四种策略促进创新 (一)梯队建设与团队建设 1. 让不同梯队的教师实现不同的发展 2. 让每个团队逐步推进合作创新 (二)个体发展与合作创新 3. 以合作创新促进个体发展 4.以阶段总结推进合作创新

58 1. 让不同梯队的教师实现不同的发展 会备课、会上课 (技术——关注任务) 创作教案、创作教学 (效果——关注学生) 研究教学、发展教学 (事业——关注成就)

59 参照: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非关注”阶段(进入教师教育之前) “虚拟关注”阶段(接受教师教育之时) “生存关注”阶段(初任教师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具有一定教学年限)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自主专业发展阶段)

60 不同时期,教师的不同角色 “应试教育”时代 “经师” 素质教育初始期 “能师”(“人师”) 素质教育深化期 “人师”

61 1. 让不同梯队的教师实现不同的发展 ①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的“再现重建” ……通过对比思索,提升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感知深层化。
②第二梯队教师的“修改重建” 他们针对研讨课中出现的问题,把不足“改过来”,鼓励教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根据建议再上重建课,体现纵向意义上的再生成。…… ③骨干教师的“创新重建” 他们针对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金点子式的改进和提升,使课堂“提起来”,体现一个飞跃式的创新重建。……

62 与战略规划相应的制度变革 例如,在把“记账式的备课”转变为“有思想的设计”时,也许需要对教案内容、集体备课听课的方式、学校中层部门调研教学情况(而不仅仅是居高临下地检查教案)、学校领导落实教学领域的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制度进行系统更新。 再如,若要通过前后几个版本的教案呈现一节课的完善过程,也许就要对教研组内部的研讨过程、优秀教研组的评比标准等制度予以调整,从而让每个团队据此在开始策划教研活动时就辨析出超越应付型或适应型团队、创建研究型团队的更好选择,从而在团队创新中少走弯路。

63 案例:某学校的制度创新 附件一:2004年10月 制度汇集(90项) 一、学校德育工作(14) 二、教师队伍建设(22)
附件一:2004年10月 制度汇集(90项) 一、学校德育工作(14) 二、教师队伍建设(22) 三、教学与研究(26) 四、学校总务(33) 附件二:2006年9月 制度汇集(55项) 一、共同愿景板块(5) 二、行为规范板块 (30) 三、民主管理板块(10) 四、激励进取板块(10)

64 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更新前:26项) (一)常规2项 1.教 学 常 规 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二)备课3项
1.教 学 常 规 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二)备课3项 3.教师备课制度 4.备课检查制度 5.集体备课制度 (三)教研4项 6.教师、行政听课制度 .教研组活动制度 8.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9.教研活动记录 (四)作业辅导4项 10.学生作业书写要求 11.学生作业与批改制度 12.教师批改作业要求 13.学生个别辅导制度 (五)科研制度1项 14.科研管理条例 (六)信息管理制度12项 ……

65 教学管理制度更新 (更新后:10项。而且,内容拓展:教师发展)
(一)教学 1、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1)计划管理(2)内容管理 (3)过程管理 (4)考核管理( 5)质量管理(6)教研管理 2、课堂教学监控制度 3、教师听课、开课制度 4、计划与总结撰写要求 (二)教师发展: 1、教师学习研究制度 2、教学研究活动指导意见 3、关于教师说课、反思、听课、评课的几点建议 4、教学竞赛制度 5、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6、“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方向性指标与要求

66 1. 让不同梯队的教师实现不同的发展 (1)从备“课”到备“学”,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有效对话
(2)从评“课”到评“理”,实现组内成员之间的理念互通 (3)从“一课多案”到“一案多课”,实现梯队教师多维重建 ● 再现重建:● 修改重建:● 创新重建: ……

67 1. 让不同梯队的教师实现不同的发展 ①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的“再现重建” ……通过对比思索,提升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感知深层化。
②第二梯队教师的“修改重建” 他们针对研讨课中出现的问题,把不足“改过来”,鼓励教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根据建议再上重建课,体现纵向意义上的再生成。…… ③骨干教师的“创新重建” 他们针对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金点子式的改进和提升,使课堂“提起来”,体现一个飞跃式的创新重建。……

68 2. 让每个团队逐步推进合作创新 思路之一 第一阶段:培养骨干,形成核心 第二阶段:中心辐射,由点到面 第三阶段:分层推进,持续发展

69 2. 让每个团队逐步推进合作创新 思路之二: 第一阶段——骨干唱“主角”,群体波澜不兴 第二阶段(第一次蜕变) ——骨干引领,激发群体参与
第三阶段(第二次蜕变) ——日常教研与研讨活动紧密结合

70 3. 以合作创新促进个体发展 对第三梯队的引领 愿景:让教师在团队活动中快速成长 策略:创建“共享型教研”,下移教研活动的重心 措施:
①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融合,从迷茫走向明晰 ②散点式教研与聚合式教研融合,有效利用资源 ③增加对话互动,敞现心路历程 ……(如不同水平的“开放”)

71 课堂开放的几种状态 ① 不敢放,教师老牢牢地牵着学生走; ② 乱开放, 教师被学生牵着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 ③ 表面放,只有开放性导入,没有大问题设计,提出的 问题小而细;也没有教学重心的下放,还是 牵着学生走; ④ 形式放,教学组织形式开放了,但实质上还是封闭的; ⑤ 白开放,有大问题设计,有教学重心的下放, 但没有学生信息的回收,白白浪费了资源; ⑥ 半开放,有大问题设计,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 但教师的回应反馈无效; ⑦ 真开放,有大问题设计,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 生成有效的回应反馈。

72 3. 以合作创新促进个体发展 教师成名后,动力不足? 许多高级教师的困惑: 为什么还要奋斗? 外在价值——内在尊严 外在动力——内在动力
外在超越——内在超越

73 教师成名后,动力不足? 许多高级教师的困惑: 为什么还要奋斗? 外在价值——内在尊严 外在动力——内在动力 外在超越——内在超越

74 《第五项修炼》P8 “企业的员工多半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充满活力、全心全力渴望出人头地。
但他们到了三十多岁时,通常只有少数平步青云,其余大多数人都失掉了开始时所有的企图心、使命感与兴奋感,对于工作,他们只投入些许精力,心灵几乎不在工作上。” 这种组织设计所造成的个人生涯是多么可悲!

75 《第五项修炼》P14 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
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 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对这样的组织而言,单是适应与生存是不能满足它的。

76 对第一、二梯队的促进 愿景:让教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 策略:共享下的自觉发展与提升 措施: 1. 价值追求——给予心理支持
2. 导师链锁——以专业引领专业 3. 制度创新——变“加”为“减”,变“管”为“免” 4. 课题研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 5. 成长日活动——促进骨干教师的再发展

77 (对第一、二梯队教师的) 导师带教制 思路:分析教师行为→概括教学策略 →提升教学风格 重点:深度解读,读出自己的亮点、内心 目标:品牌教师

78 成长日 我们鼓励骨干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专题讲座”,通过言说理念、言说实践的专业活动,督促骨干教师对理念的理解进入到内化层次,能够把学到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认识,提升为自我的思想。 让骨干教师尝试主持“科研沙龙”、“校级教学研讨”活动,锻炼骨干教师认同、否定、提升他人观点的能力,形成碰撞的智慧,使骨干教师的主体性提升、个性得到发展。

79 4.以阶段总结推进合作创新 教研组评比表彰活动策划 (1)前期准备
各组可以通过两方面的资料(作为“文化作品”)充分展示本组的研讨活动过程和成果。 其一,本组一个学期中的典型活动案例,…… 其二,介绍本组在开发这个典型案例的过程中的故事(叙事)……

80 (2)逐步提炼 策划“教研组(备课组)风采展示”或“教育学术节”之类的活动。这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内部总结。…… 然后,教研组之间交流。……可以在交流中互相追问问题,点评其优点,提出推荐理由;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更高层面的交流。…… 与此同时,可以组织优秀教师、领导和专家,组成一个“评委团”,对各组的案例和过程进行点评、打分。 其他教师就在现场观摩,他们也可以就这些教研组的更多情况追问问题、发表点评意见。

81 团队研修的主动策划和实施:三方面变化 ①活动,由“指派”变为“申报”, 激发了教师内需力。 第一,建立上课教师和参与基地研讨活动的
“申报制”,申报后选择。 第二,建立课题研究申报制,申报后校务公开栏 张榜公布,然后招募课题组长 和课题组成员。 第三,建立备课免检的申报制,对照标准, 自我申报,群众评议,公示批准。

82 团队研修的主动策划和实施:三方面变化 ②研究,由“即时”转向“长效”,追求效率最大化。 ●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专题研讨活动持续时间较长。
●例如,就一个专题的研讨,就持续了一个半月,6人上了13节研讨课。 ●研究一步步深入、系统,一轮一轮改,一轮一轮上,在这过程中研讨主题得到了凸显。 ●最后,还带着经验与问题,参加多所学校的教研共同体研讨,回来后再上重建课。 ●老师们在活动总结之时发自内心地说道:这样的活动收获真的很大,许多问题彻底弄了个明白,以后也将尝试着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其他教学问题。

83 团队研修的主动策划和实施:三方面变化 ③指导,由“综合”引出“专题”,集聚专家“资源”。
●他们在参与共同体的研究时,特别珍惜每一次指导活动。 ●随着研究的推进,这种指导由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研究,逐步推进到系列化的专题指导。 ●每次专题指导,相关教师会主动腾出足够的时间(如一天半),全程参加听课、研讨;相应地,其他学科的教师则提供必要的支持。

84 这就可切实改变如下情形 年年“做课” 都相似,处处“育人”皆老套 每学期都有教改总结,三五年依然原地踏步(尽管每年的步伐似有不同花样)
“每学期凯歌奏响,三五年涛声依旧”

85 系列化的课例(横向、纵向) (体现团队状态) 专题化的课例(结合梯队建设) 策划系列教研活动, 搭建逐步前进的阶梯 —— 课例研究
—— 专题研究 系列化的课例(横向、纵向) (体现团队状态) 专题化的课例(结合梯队建设)

86 “案例式的集体备课”和“专题式的教研活动”
所谓“案例式的集体备课”,就是以某节典型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备课组成员有“备”而来(事先认真备课)到每个人有感而“备”(在集体讨论思辩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方案),将个体智慧融入集体智慧之中,使集体智慧最大化。 由此形成的积淀丰富的实践,促进了老师们对新理念内涵的理解和逐步明晰; 对理念内涵的理解与明晰,又推动了实践的创生。

87 “案例式的集体备课”和“专题式的教研活动”
所谓“专题式的教研活动”,就是将教师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当作教研活动的主题,让教师带着研究的体验与感悟参与专题研讨。 例如,围绕“生命美育 ”这一专题,教研组以“……”为课例展开了专题研讨。

88 如何实现系列化、专题化? 聚焦:团队教研方式 横向交流:重点关注各种思路的同时敞现 纵向推进:重点关注各种可能思路的先后生成
(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等层面的共识和分歧 ) (同课异构,三阶段两反思)

89 团队进行的、专题性的“案例研究” 横向 个体 团队 常规课例 专题案例 纵向

90 教研组(备课组)研讨活动中 执教教师个人撰写的课例写作框架
一、第一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一)第一版教案 (二)设计第一版教案的基本过程 1.选择课题、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初步构想 2.在进一步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解决这些困惑或问题时的主要尝试 二、组内集体备课及第二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一)第二版教案 ( 注意说明它与第一版教案的相通之处、不同之处。) (二)教研组内研讨过程。 三、组内试讲及第三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四、全校交流及第四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91 执教教师个人撰写的课例写作框架 一、第一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二、组内集体备课及第二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一)第二版教案 (二)教研组内研讨过程。
尽可能详细,尤其要突出: 1.本人主动提出的、希望得到大家帮助的问题 2.研讨过程中实际针对的问题(可能不同于本人主动提出的问题),组内老师们的解决思路,提出的相关建议。 3.自己从研讨过程中得到的收获。 如果“本人主动提出的问题”和“实际研讨的问题”有不同,可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反映出哪些方面有价值的信息? 三、组内试讲及第三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四、全校交流及第四版教案的形成过程 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主动生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2 这就有可能同时取得两个效果 其一,敞现出教师团队创新的工作过程,包括相互切磋、交流不同观点并由执教者作出取舍的过程,从而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团队工作方式是否正在创新之路上。 其二,敞现教学过程背后的深层理念,并在不同观点的交锋过程中得以逐步澄清(澄清一个观点往往不是靠“独白”、而是靠“对话”),从而让我们透过教学设计和实施等行为表现看到教师的教育理念究竟是否先进。 ——值得倡导的价值取向就在这样的交流、辨析、取舍的过程中转化为教师个体和团队的思想行为和工作方式,而不再停留于抽象的话语。

93 提纲 一、现实格局:三类团队逐步开放 二、历史经验:二阶变革激活文化 三、未来展望:四种策略促进创新

94 欢迎各位提出问题、 共创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E -mail : hdsdlws@126.com 个人博客:伟胜教育视线
欢迎各位提出问题、 共创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E -mail : 个人博客:伟胜教育视线 (可在baidu.com中搜索)


Download ppt "激活团队智慧,更新教师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E -mail : 个人博客:伟胜教育视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