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禪學、禪法、禪觀 國防醫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李開濟編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禪學、禪法、禪觀 國防醫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李開濟編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禪學、禪法、禪觀 國防醫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李開濟編撰

2

3 Dha-yana Yoga 名詞釋義︰ 禪法原本是印度的瑜珈當中的一支, Dha-yana Yoga
再去掉尾音,成為禪。

4 禪—名詞解釋 Dha-yana 的本義是專注,專注的功夫可入靜慮。 Yoga是拴住馬匹的動作,意謂專心。 久練瑜珈,可得禪定。

5 禪的幅度—人人懂禪 唐朝圭峰宗密禪師為禪法做出分類︰ 凡夫禪︰花道、茶道、箭藝之道…
外道禪︰各種宗教都有,天主教亦有金剛不壞身,中國的老莊思想亦有禪觀。 小乘禪︰印度傳統禪觀,如白骨觀,不淨觀。 大乘禪︰中國佛教所發生的頓悟思維,如達摩禪法,慈、悲、喜、捨觀,淨土觀,念佛觀法華三昧,金剛三昧。

6 根本大戒 1.不可殺生 2.不可偷盜 3.不可邪淫 4.不可欺妄 5.不得飲酒 前四戒是性戒,第五項是遮戒

7 八關齋戒 近住男與近住女所修之戒,一日一夜,或六齋日︰8,14,15,23,29,30日等。 前五戒完全相同,不可殺盜淫妄酒,
6.不高廣大床 7.不花香華曼,不觀聽歌舞。 8.不非時食。

8 戒、定、慧的關係 戒、定、慧三者稱為三無漏學, 因持戒而生心定, 心定才能發慧, 戒→定→慧,三者之間循序而進, 若不持戒,身心狂亂,
如何有智慧?

9

10 老莊思想中的禪法 老子《道德經》︰ 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本體空,自性空,第一義空。 3.為無為,則無不治—因緣空,自性空,第一義空。
4.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因緣空,自性空,第一義空。

11 老子《道德經》的空觀 8.夫唯不爭,故無尤—自性空。 9.功成身退,天之道—因緣空。
11.三十輻,共一穀,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物理空,因緣空,自性空。

12 空Sunyata—無 中國人說空,通常是物理性之空,或者是因緣空。

13 莊子禪法—心齋、坐忘 莊子的禪法是從古代經籍中尋找蹤跡,四處訪明師而自有心得。 《人間世》1.心齋︰耳聞—心聽—氣虛待物。
《大宗師》4.聞道—守道—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14 小我融入於大我 莊子《大宗師》9︰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之謂坐忘。
這是標準的瑜珈打坐靜觀法,主體與天心宇宙渾然相融,佛教禪宗稱之為身心脫落。

15 方法 修練的方法從生理到心理, 調伏身—心—氣息。 平伏意識流,將念念意識集專注於某一點︰ 佛教主張專注於鼻尖, 道教主張專注丹田,
密宗主張眉心—第三眼。

16 生理與精神的配合 佛教關注鼻尖, 同時配合數息一至十下, 西藏喇嘛羅桑倫巴教導︰ 入氣—住氣—出氣,這是kunbaka Yoga,
也稱寶瓶氣。

17 走火入魔的疑慮 道教專注丹田, 可能昏沉,可能性慾活躍。 密宗關注眉心, 可能氣血上升,導致腦充血。 均須有上師在一旁指導。

18

19 印度小乘禪觀︰ 數息觀、不淨觀、白骨觀 數息觀︰Ana-pana,出氣—入息 息之四相︰風、喘、氣、息。 風︰出入息粗,有聲音
喘︰喉嚨氣息結滯不通 氣︰鼻中無聲,但尚有感覺 息︰綿綿長長,似有若無,身心和怡安穩。

20 安世高譯︰《大安般守意經》 數息︰從一到十、 相隨︰意念專注在呼吸上, 止︰止心一處 觀︰心中清明,不昏沉,有覺知鑑照之功。
還︰身心合一,還原轉觀。 淨︰內心清淨,遠離煩惱。

21 不淨觀 觀察五不淨︰ 生處不淨 種子不淨 自性不淨 自相不淨 究竟不淨

22 九想觀︰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40 青淤觀、膨脹觀 膿爛觀、破壞觀 赤異觀、被食觀 分離觀、白骨觀 骨鎖觀

23 十不淨想︰《解脫道論》卷三 膨脹觀、青淤觀、腐爛觀 棄擲觀、鳥獸食噉觀、身肉分離觀 砍斬離散觀、赤血塗染觀 蛆蟲惡臭觀、白骨觀

24 白骨觀 西方醫學認為人體骨骼嬰兒時期有300塊以上,成年之後206-207塊。
《禪祕要法經》卷三說有363節,其中包括齒骨32,脊椎26,頸椎7,胸椎12,腰椎5,尾椎1,髖骨2,頭蓋骨9,小腿5,大腿4,手部7塊…。

25 白骨流光觀 成就白骨流光觀有四項殊勝︰ 克服死亡恐懼感 克服死魔障礙︰四魔︰天魔、死魔、五蘊魔、煩惱魔 克服貪慾之心
訓練心力,成就意念神通。

26

27 大乘禪觀 東漢魏晉時期盛行般舟三昧觀 Pratyrt panna Samadhi 又譯做 《十方現在佛在前立定經》 通常稱作「常行三昧」法
大乘禪觀內容包括佛相觀、淨土觀、念佛觀

28 鳩摩羅什︰四無量心觀 大慈觀、慈心觀︰愛心付出 大悲觀、悲心觀︰同情心協助 大喜觀、歡喜隨喜觀︰歡喜認同 大捨觀、無我放下觀︰成全大我

29 因緣觀 思維人我關係,順逆因緣, 事情發生的時節因緣,各種條件…。 緣有四種︰ 因緣 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
因緣 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 分析事件發生的前因與後果,檢討與重新認識,作為下一次的改進方案。

30 三觀對治三毒根 貪—不淨觀 嗔—慈悲觀 癡—因緣觀

31 覺賢︰觀佛三昧—佛相觀 觀察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現在前立地經》—修清淨觀 念力、思想推動存在 思想創造存在
參考影片「 Ink heart 」…墨水心

32 菩提達摩禪法︰二入四行禪 菩提達摩的禪法說來簡單 二入︰理入與行入 行入有四路︰ 報冤行、隨緣行 無所求行、稱法行。

33

34 中國祖師禪的開始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安心禪
慧可求見初祖菩提達摩︰ 「我心未安,求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茫然答︰「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說︰「為汝安心盡。」

35 六祖惠能《金剛經》悟道︰ 金剛三昧 五祖弘忍為六祖惠能講解《金剛經》,至第十分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時大悟而說︰
六祖惠能《金剛經》悟道︰ 金剛三昧 五祖弘忍為六祖惠能講解《金剛經》,至第十分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時大悟而說︰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36 祖師禪的顯發 馬祖道一︰即心是佛 三段式教學︰ 初學者—即心是佛—肯定,有佛 入門者—非心非佛—否定,無佛 高階者—非心、非佛、不是物。
雙重否定

37

38 中國禪悟與印度禪觀 中國禪法與印度禪觀不同,印度禪觀重視因定而解脫。 中國禪法著重於超越式的洞察, 從有而空,從空而有,內容豐富而充實。
佛教的智慧方法上完全藝術化,故仰山慧寂禪師稱為祖師禪。

39 悟道三階段 修道三階段︰ 未修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悟道之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回歸社會度大眾時—見山還是山,見水依然是水。

40 禪寺與戒律清規 馬祖道一禪師(709-788)從律寺遷出,另立禪堂,自此禪宗有自己的獨特住所。
弟子百丈懷海禪師( )接著為禪寺住眾建立清規,這套清規被所有的寺院接受,稱為《百丈叢林清規》

41 修身十事 1.不得欺心 2.不得貪財 3.不得使奸 4.不得用謀 5.不得惹禍 6.不得侈費 7.不得外鶩 8.不得避懶
1.不得欺心 2.不得貪財 3.不得使奸 4.不得用謀 5.不得惹禍 6.不得侈費 7.不得外鶩 8.不得避懶 9.不得失時 10.不得近女

42 溈山靈祐禪師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溈山靈祐與弟子仰山慧寂之間,一見如故,二人經常說笑之間一念相應。
中國祖師禪的名稱由慧寂而來, 意味中華禪法已經發生實質變化,開化結果,與當初的印度禪觀有別。

43


Download ppt "禪學、禪法、禪觀 國防醫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李開濟編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