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九變篇大綱 為將之道 九變篇 原文 白話 概說 通九變 明利害 知五危 應用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九變篇大綱 為將之道 九變篇 原文 白話 概說 通九變 明利害 知五危 應用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九變篇大綱 為將之道 九變篇 原文 白話 概說 通九變 明利害 知五危 應用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

2 九變通九變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圯地無舍, 衢地合交, 絕地勿留, 圍地則謀,
圯地無舍, 衢地合交, 絕地勿留, 圍地則謀, 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 軍有所不擊, 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爭, 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第八章 為將之道 九變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是,將帥受國君的命令,徵集民眾,組成軍旅。在難以通行的地區,不可宿營;在四通八達的地區,要注意與鄰國結交;在交通、給養困難的地區,不可滯留;在四面地形險阻,或敵人四面包圍時,要速為計謀;在後退無路的地區,要拼力死戰;行進時,有的道路不要通過;有的敵軍不要攻擊;有的城邑不要攻佔;有的地區不要爭奪;國君的命令,如不利於戰爭,也可不接受。 三、白話 所以為將帥的,能通曉各種權變的益處,可以算是懂得用兵了。如將帥不瞭解各種權愛的益處,雖然知道地形情況,但是不能獲得地形利用之效果。治理軍旅如不明瞭各種權變的方式,雖然知道地形利用之效果,但是不能發揮軍旅之效用。 九變以地利著眼,故為「九」數君命有所不受乃針對地利來決定,參考九地篇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2

3 九變明利害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 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 役諸侯者以業, 趨諸侯者以利。
所以明智之將帥,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必定同時兼顧有利與有害兩方面。在不利的狀況中,考慮有利的一面,可以增強信念;在有利的狀況中,考慮有害的一面,可以解除隱患。 因此,用諸侯害怕的事,使其屈服我;用種種方式,使諸侯紛亂,內顧不暇;再以利益去引誘,使諸侯歸附我。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3

4 九變用兵之法 故用兵之法,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4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望於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有萬全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算自己有敵人無法攻破的力量。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4

5 九變知五危 故將有五危: 凡此五危,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必死可殺也, 必生可虜, 忿速可侮, 廉潔可辱, 愛民可煩;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將帥有五項最危險的事:只知死拼,如暴虎憑河,就可能遭敵所殺;貪生怕死,臨陣畏怯,就可能遭敵俘虜;性子急躁,又輕易發怒,就可能受不了凌侮;廉潔好名,就可能經不起誹謗;慈眾愛民,則可能被敵人煩擾。這五項危險,都是將帥易犯的過失,也是用兵作戰的大害,軍隊瓦解,將帥傷亡,往往是這五項危險造成的,不可不仔細反省察考。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5

6 九變概說 通九變 明利害 知五危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6

7 將帥通九變之能 將帥對國家的重要性 九變即於武德之外,「懸權而動」、「因敵變化」 作戰篇:「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始計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九變即於武德之外,「懸權而動」、「因敵變化」 將帥是軍旅之中樞,負戰爭成敗之重任,將帥用兵才能卓越,國家的安全就沒有顧慮,如果將帥能力有限,不但喪師敗績,而且有使國家覆亡之可能, 因此孫子特別重視將領的才能,在「作戰篇」中說:「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在「謀攻」篇中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都是強調將帥對國家之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始計」篇中,孫子曾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是舉出為將者必須具備的五項基本武德。但是智、信、仁、勇、嚴是屬於將帥的個人修養方面,用兵作戰,爾虞我詐,千變萬化,光憑武德是不夠的,所以孫子一再說「懸權而動」、「因敵變化」,就是闌明將帥應針對狀況,隨機應變。「九變」篇所說的,就是在各種地形下,將帥應變的考慮。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7

8 九變精神 「九」? 從「變」的觀點看為將之道 多數,「九變」即千變萬化
實數,「圯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十項不符「九」數 從「變」的觀點看為將之道 「九變」重點在「變」,不在「九」 「九變」的解釋,歷來各家並不一致,大體分為兩種,一是把「九」當成多數,「九變」即千變萬化之意,一是把「九」當成實數,即指孫子說的:「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團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但是,傷腦筋的是孫子明明舉出十項,如何能與「九」相符合?因此,有人認為「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是一回事,可以合為一項。也有人認為「君命有所不受」這一項,是總結前九項,應獨立在外,所謂「九變」是指前九項而言,不包括「君命有所不受」。 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不必論斷其是非:就全文精神來看,「九變」的重點是放在「變」上,不是在於「九」這個數目字,因此我們應從「變」的觀點上來看為將之道。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8

9 九變地形 孫子地形論 九變篇五種地形的行動要領 「軍爭、九變」到「行軍、地形、九地」,愈講愈詳細 「圮、衢、絕、圍、死地」
孫子特別重視地形,自「軍爭」、「九變」到「行軍」、「地形」、「九地」都談到地形的問題,而且愈講愈詳細,對每一種地形都從戰略及戰術方面加以分析。 因此本篇中涉及的五種地形:「圮地」、「衢地」、「絕地」、「圍地」、「死地」在「九地」篇中都有很仔細的說明,所以孫子只舉出在這些地形中,應採取何種行動,而沒有進一步解釋這些地形的特點。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9

10 九變地形之利 變通情況 「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途、軍、城、地」著眼於戰術及戰略考慮 「將」從戰略或戰術觀點上觀察全局 「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至於「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則是在五種不同情況下的變通, 前四項,著眼於戰術及戰略的考慮,有些道路不能走,有些敵軍不能擊,有些城邑不可攻,有些地區不宜爭,都是為了得之無益於全局, 將帥在戰場上要作全盤的考量,不能單就一點衡量,這就是從戰略或戰術觀點上觀察全局,所以孫子說:「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0

11 不受命≠抗命 「君命有所不受」 地形篇:「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強調戰地指揮官把握戰機運用
將帥身處戰況變化中,看穿虛實,「不受命」是為了軍旅、國家的安全,乃一時權變,並非隨意抗命叛逆 關於「君命有所不受」這一點,乃是強調戰地指揮官把握戰機的運用,並不是事事可以不受命, 孫子在「地形」篇上說:「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將帥身處戰場,自能從戰況變化中看出虛實所在,「不受命」是為了軍旅、國家的安全,也是一時之權變,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抗命的,否則就成為叛逆,絕非孫子心目中的將帥了。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1

12 明利害 將帥以趨利避害為著眼 誰得利?誰「以利誘之」? 過分重視追求利,易犯「只見利不見害」
兵勢篇:「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也」 軍爭篇:「兵以詐立,以利動」 誰得利?誰「以利誘之」? 將帥必須深謀遠慮,妥為考量長遠的戰略佈署 因應情勢變化權衡分辨利害 將帥身處戰場,指揮大軍作戰,最緊要的是考慮各種狀況,做成判斷,在考慮的過程中,當然以趨利避害為著眼,但是過分重視利的追求,就易犯只見其利不見其害的毛病。 孫子在「兵勢」篇中說:「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也。」在「軍爭」篇中說:「兵以詐立,以利動。」我之所以往,是因為有利於戰局,敵之所以來,也是因為敵人認為他的行動可以佔有利的地位, 究竟誰是真的得到「利」呢?或者誰是「以利誘之」,使對方墜入陷阱而無所知呢?況且,戰略的佈署有其長遠的一面,眼前之利,在種種情勢改變之後,往往反成其害,而眼前之害,往往又變成日後之利,對於利害之權衡分辨,是將帥必須深謀遠慮,妥為考量的事。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2

13 權衡利害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利害分析 將帥必居利思危,處害思利 「雜於利而務可信,雜於害而患可解」 積小害而成大患,終致無可挽同
東晉淝水之戰,漢光武昆陽之捷,扭轉形勢化害為利 孫子在本篇中提出:「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的觀點,即將帥對各種情況之思慮。必居利思危,處害思利,同時將利害兩面予以考量。 其實,不僅將帥應該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人,也應該有這種思維的方式,利中必有害,害中必有利,天下無盡善盡美,有利無害的事。要利害互相比較,才能有正確的判斷,所以孫子分析利害兩者,說:「雜於利而務可信,雜於害而患可解。」在不利的狀況之下,把握其有利因素,雖極其微小,只要信心十足,仍有成功之可能, 例如東晉淝水之戰,漢光武昆陽之捷,在兵力土、形勢上,實無一利可言,終能扭轉形勢化害為利,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是「雜於利而務可信」。相反的,失敗的一方,雖處處佔在有利的條件之下,但是只見其利不見其害,大意輕敵,致遭慘敗,這就是沒有做到「雜於害而患可解」的原則,積小害而成大患,終致無可挽同。 因此,為將帥者應於害中掌握有利因素,於利中檢討有害之處,參雜計量,才能做正確明智之判斷。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3

14 將帥性格弱點 將有五危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 「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必死決心,不知合理處置,容易犧牲
貪生怕死,容易被俘虜 性子急躁易怒,容易輕舉妄動 廉潔好名,容易失去理智 慈愛寬厚,容易遭敵煩擾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 孫子說:「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這五項是針對將帥的性格上的弱點而說的。 第一種是只知抱必死的決心,而不知針對情況,合理處置,作戰時拚死向前,很容易就犧牲了,因此說:「可殺」。 第二種是貪生怕死,很容易遭敵俘虜,因此說:「可虜」。 第三種是性子急躁,又輕易發怒,很容易因難受侮辱而輕舉妄動,因此說:「可侮」。 第四種是廉潔好名,為了保持自己的令名,經不起誹謗,很容易失去理智,因此說「可辱」。 第五種是慈愛寬厚,惟恐殺傷部屬,不能採取果敢行動,很容易遭敵人煩擾,因此說:「可煩」。這五種都是將帥性格上的弱點,而這些弱點需可能成為失敗的關鍵,所以孫子接著說:「覆軍殺將,必以五危。」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4

15 左宗棠將之五危、六敗、十過 左宗棠論用將說 五危 六敗 十過
志存必死者,可誘而殺;貪生者,可餌而虜;忿速者,可侮;廉潔者,可辱;愛民者,可煩 六敗 不量強弱,本乏刑德,素失訓練,輕喜易怒,法令不行,不擇驍果 十過 勇而輕易可暴;性急心速可久;貪而好利可遣;仁而不忍可勞;智而心卻可窘;信心輕人可誑;廉節不侮人可侮;智而遲緩可急攻;剛毅自用可爭;懦喜用人可欺 左宗棠論用將說:「凡將有五危、六敗、十過。所謂五危者:志存必死者,可誘而殺;貪生者,可餌而虜;忿速者,可侮;廉潔者,可辱;愛民者,可煩。 六敗者:不量強弱,本乏刑德,素失訓練,輕喜易怒,法令不行,不擇驍果。 十過者:勇而輕易者,可暴也;性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好利者,可遣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卻者,可窘也;信心而輕人者,可誑也;廉節而不侮人者,可侮也;有智而遲緩者,可急攻也;剛毅而自用者,可爭也;懦而喜用人者,可欺也。」 大體上不出孫子所說的「五危」的範圍,可見將帥這些性格上的弱點,以及其所造成的後患,是古今名將所公認的。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5

16 五危將帥修養 先總統蔣公論將帥修養 將帥知「五危」,修養自我檢討、改進
「凡是一個領導者,無論在智識能力,尤其是性格上,必須時時保持其均衡不偏才行 因為有才幹的人,必然有其個性 不使其過度放縱不羈,保持平衡自勉 平衡-『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將帥知「五危」,修養自我檢討、改進 校正之道,以身心平衡為首要 「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先總統 蔣公有一段話論及將帥之修養,他說:「凡是一個領導者,無論在智識能力,尤其是性格上,必須時時保持其均衡不偏才行,這當然是不容易的事。 因為必是有才幹的人,必然是有其個性的,要求得其不偏不激,合乎中庸持平,是很難的,如果他能時時注意自己的個性,而能不使其過度放縱不羈,且以保持平衡自勉,亦就得益非少了。 這平衡兩字,如用我國古語:『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來解釋,庶幾近之。」這段話適足以做「五危」之針砭, 將帥之有「五危」,是由於性格上有偏執傾向,唯有在修養上自我檢討和改進,才能逐步校正, 而校正之道,即以身心平衡為首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實在是:「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後果之嚴重,可以想見, 所以將帥不但在戰場上要沉著冷靜,即便在平時亦應時刻留意,深自省察。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6


Download ppt "九變篇大綱 為將之道 九變篇 原文 白話 概說 通九變 明利害 知五危 應用 孫子兵法-九變篇 投影片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