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师 说 韩 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师 说 韩 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师 说 韩 愈

2 课程导航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题解 字词注音 课文朗读 通 假 古今异义 课文研读 语言特色

3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故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4 古文运动 “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5 文章背景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

6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7 fǒu 或不焉 ( ) dòu 句读 ( ) 读书 ( ) 不能 ( ) 经传 ( ) zhuàn 老聃 ( ) dān 传道 ( ) chuán rǎn 冉 ( ) pán cháng 蟠 ( ) 苌弘( ) zhǎng 无长无少( ) pān 潘 ( )

8 须臾 ( ) 进谀 ( ) 以贻之 ( ) 怡悦 ( )

9 古: 求学的人 学者 今: 指学术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 用来………的 所以 今: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 无论 今: 没有,否定副词

10 跟随,而且 古: 从而 今: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古: 一般人 众人 今: 众多的人,大家 小的方面学习 古: 小学 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今: 古: 不一定 不必 用不着,不需要 今: 返回

11 通假字 通“授”,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否”,不能 或师焉,或不焉。 返回

12 课文研读 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原则。 第二自然段,论“师道之不存”,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第三自然段,论“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述从师的原则。 第四自然段,说明写作缘起,赞扬李蟠“能行古道”。

13 研读第一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14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

1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16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17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返回 总结本段: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返回

18 正反对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分论点?
研读第二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分论点? 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样的论点,下文是怎样论述的,请用原文回答。 正反对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9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其子 小学而大遗 其身 犹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其智不能及 群聚而笑 士大夫之族

20 返回 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愚益愚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师道之不传 正反对比 其子 择师而教 耻学 于师
小学而大遗 其身 犹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其智不能及 群聚而笑 士大夫之族 返回

21 研读第三段: 一、小组讨论疏通段意 注意字词 常: 师: 不必: 攻: 固定 以······为师 不一定 学习,研究 特殊句式 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22 思考: 1、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2、在本段里,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分论点? “古之圣人无常师”

23 在本段里作者通过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行: 言: “孔子师郯子······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返回

24 研读段四 古文: 通: 不拘于时: 行古道: 先秦散文 普遍 相当于“被” 被动句式 从师之道 特殊句式 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25 思考: 1、在本段里,作者点明了写作缘由 “作《师说》以贻之” 2、为什么要送? “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为什么要赞扬李蟠? “好古文······学于余。”

26 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7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28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ownload ppt "师 说 韩 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