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法建议.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法建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法建议

2 明确新课标中文言文的阅读目标是什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中明确表述: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 了解《高中语文必修3编写说明》: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 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4 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想法: 1、抓熟读背诵,有效积累文言语言材料,形成语感。
“气盛”:有“古今第一气盛文章”之誉的《过秦论》,“韩潮苏海” 之誉的韩愈,篇篇都笔酣墨饱,气势酣畅。铺排渲染、排偶对举,如骏马走坂、激流下坡,气势非凡。如此“气盛”美文,不由你不读得气足神完、铿锵有力、气势飞动。 熟读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全文,《过秦论》3、4、5段,《师说》可积累名句。

5 背诵应给点儿指导: 外 攻--南征北筑 愚民 内 废先王之道―― 弱民 防民

6 2、教会学生梳理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把课上实。
借成语(古汉语活化石)复习古汉语知识,积累成语,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做法:古汉语知识的复习在四篇中各有侧重。 《寡人之于国也》侧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侧重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师说》侧重词类活用: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 3、重视文言知识的同时,不能将课文仅看作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更应当作承载思想智慧的文章来读。否则就是小学而大遗了。
传统文化是一条脉,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传统文化是一条河,流淌过古人的心怀,跨越时空,滋养你我的心田。 四篇篇篇都是儒家经典:“亚圣”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儒家最后代表荀子的《劝学》,儒家的承递者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唐代以传承儒家道统为己任的韩愈的《师说》。 四篇篇篇:都跃动着的是忧国忧民大济天下苍生的儒者的热肠

8 在内容上进行二度开发: 儒家“善其身”修身追求: 《劝学》学不可已(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好背) 《师说》学必有师
儒家仁政理想的一脉相承(治国,平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行王道施仁政孟子治国方略 《过秦论》不施仁义秦王朝破亡之因(恰为反例)

9 4、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培养钻研精神。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浅读,不琢磨。

10 本单元属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必修1:古代记叙散文 必修2: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11 本单元是本册中唯一的一个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5、与表达交流打通: 本单元是本册中唯一的一个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必修3、必修4两册表达交流:议论文写作 叶圣陶: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 表达交流共有四个单元: “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议论中的记叙”。 吸纳:布局谋篇中品议论文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说理形象,论辨有力,具很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12 6、做点议论文文采训练。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比喻说理、排偶句式 《过秦论》、《师说》对比论证

13 经典的书籍躺在书店的一隅,无声而静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光顾。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_ _ _ _ ; _ _ _ _。……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渐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2007高考优秀作文《无声的经典》

14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
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的哀怨

15 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 议论文写作上最大问题就是思维品质差。
7、借欣赏唇枪舌剑的辩论会,或举办辩论会,激发学议论文、写议论文的兴趣,进行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 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 议论文写作上最大问题就是思维品质差。

16 补充:1993年8月国际大专辩论会 正方:台湾大学队 人性本善 反方:复旦大学队 人性本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
正方:台湾大学队 人性本善 反方:复旦大学队 人性本恶 复旦队连续五次追问对方立论中的要害:“如果人性本善,最初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来的?”对方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只能回答:“恶是由外在环境引起的。”复旦队又穷追不舍:“如果人性本善,环境的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

17 CCTV--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网上视频)
政府应不应该限制私家车数量 金庸小说应不应该进中学课本 购买盗版者是否应负法律责任 公共场所应该全面禁烟还是部分禁烟 是否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网络应不应该实名制 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8 让初中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网络语言会不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 应不应该对方言进行保护 大学生作保姆是就业观的进步还是人才贬值。 人类应不应该克隆人 男女应不应该同时退休 教育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

19 1991年高考作文题: 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要求:写成发言稿和议论文都可以。

20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满塘污泥,黑否?黑!然而莲花却“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乌鹊燕雀巢堂坛兮”的楚国,黑否?黑!然而屈原却“皭然泥而不滓”“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文官爱财,武官怕死”的封建王朝,黑否?黑!然而于谦却“两袖清风朝天去”“留得清白在人间”;“只有门前的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贾府,黑否?黑!然而林黛玉却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中,“质本洁来还洁去”!试想如果真的近墨必黑,那么,“声伎满堂”中就不会站起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在锦衣玉食中,就不会走出一个“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巾帼女侠;从封建营垒中,就不会杀出一个高举海陆丰暴动大旗的彭湃;在香风弥漫的南京路上,就不会屹立着一个糖弹打不倒的好八连!因此我说:近墨者未必黑! 

21 学不已弃恶从善圣心备 贵有恒聚沙成塔神明得
劝学 荀子 学不已弃恶从善圣心备 贵有恒聚沙成塔神明得

22 读读:自读-质疑-点拨正音 1、据义定音: 木直中zhòng 绳 (合乎) 其曲中规 2、注意通假字读音 ★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 (注释无) 虽有yòu槁暴 君子生xìng非异也 ★3、旧教材有注音,新教材无 砺lì  须臾yú 跬kuǐ 驽nú 锲qiè 螯áo 4、易读错 舆yú 蛟jiāo 骐qí 穴xué

23 荀子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与孟子主张“性善论”不同,荀子持“性恶论”。  

24 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为什么要劝?)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伪:人为。人的作为。)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人之所以能够弃恶从善,是因为人不断地坚持学习。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

25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怎样劝)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① 学习的意义② 学习的作用③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④ 三方面 展开论述

26 规范的议论文: 是什么: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怎么做: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片言居要)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怎么做: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27 细心读书钻研:发现问题 1、两个字能否互换? P48注释22:到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两个词能否互换?绝P48注释24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8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善成德:积小善而成大德(联系上文积累) 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类, 教材“君子”注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是学习使:普通人--君子--圣人 人性恶--积善--成德――得神明――备圣心

2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学习的意义 (5喻)
读读、译译、理清思路(背诵)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高 2、学习的意义 (5喻) 直木 改变

30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跂而望 见者博 登高招 见者远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5喻)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3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积(正) 积累 不积跬步 不积(反) 不积小流 不持(反)骐骥一跃 4、学习的方法
4喻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不积(反) 不持(反)骐骥一跃 4、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10喻) 持(正) 驽马十驾 坚持 4喻 舍(反) 锲而舍之 不舍(正)锲而不舍 专(正) 蚓 专心 2喻 不专(反)蟹

32 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把抽象的道理借助20个比喻句,说得明白、具体、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近,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使读者容易接受。 对比论证: 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

33 推荐欣赏: 1993年8月国际大专辩论会精彩辨词。 正方:台湾大学队 人性本善 反方:复旦大学队 人性本恶 有条件可让学生展开辩论。

34 积累·整合 让学生自己分六类归纳积累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特殊句式: 五、常见虚实词: 六、出自本课沿用至今的成语

35 一、通假字: (三会:本字,通假字,意思) ①輮以为轮  通“煣” 使弯曲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又” ③知明而行无过 通“智” 智慧 ④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 资质,禀 赋       

36 二、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广博地学习 今:知识、学识的渊博 ②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制品 今:黄金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广博地学习 今:知识、学识的渊博 ②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制品 今:黄金 ③蟹六跪而二鳌 古:蟹腿 今:跪下 ④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 今:坏人的党羽。帮凶。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寄放,托身 今:付托,寄寓 ⑥輮以为轮 古:以(之)为,把(它)做成 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⑦假舆马者 古:借助 今:与“真”相对

37 三、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38 四、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②而寒于水――而于水寒。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39 省略句: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判断句: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0 常用虚词: 于 之 而 常用实词: 绝 强 假 望 闻 疾 出自本课沿用至今的成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锲而不舍

41 传道解惑学必有师 道存师存师无贵贱 樊丽慧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2008-2-27
师说 韩愈 传道解惑学必有师 道存师存师无贵贱 樊丽慧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2008-2-27

42 1、读出语气:反问句,感叹句,丰富的语气表达。 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
读:“韩潮苏海” 1、读出语气:反问句,感叹句,丰富的语气表达。 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 其皆出于此乎,是揣测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是肯定语气;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惊诧感叹语气。 2、读出气势:排比和对偶句式,气势飞动

43 个人经历:3岁而孤,由嫂郑氏抚育成人,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进士及第,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
补充注① 个人经历:3岁而孤,由嫂郑氏抚育成人,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进士及第,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从开门注入手 为什么写给李蟠这样一篇文章? 李蟠“不拘于时”,嘉其能行古道,

44 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45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6 “狂”(难能可贵的反抗流俗的勇气)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北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47 “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 唐佛老盛行,上至皇帝,下到百姓(流俗) 。佛教“弃君臣,去父子”以追求“清净寂灭”,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韩愈要兴儒学。 上表谏宪宗迎佛骨 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有人说情,韩愈被贬潮州刺史。

48 “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文风改革运动。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形成不重思想内容,只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的浮艳文风。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写文章就是要表达思想。道: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主张文章要象先秦、两汉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49 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
古文:先秦、两汉的文章 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50 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论题型题目:从师

51 第一段 (正)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性 (反)不从师的危害(终不解惑) 择师的标准 道存师存 中心论点:学必有师 道存师存

52 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业”是“载道之文”,是指“六艺经传” 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受业”就是向弟子传授儒家经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还要为其“解惑”。

53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如何理解?
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而是能传授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的老师。

54 第二段 三组对比:现实事例(正反对比论证) 第一组对比 纵 现 (正)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比 象 (反)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议)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55 第二组对比 自 (正)爱其子:择师而教 比 (反)于其身:耻学于师 (议)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6 “合叙”的修辞手法: 解读:合起来写,分开来理解。 把几个同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叙述:这样叙述,具有一定的归类作用,也有使句子整齐的作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7 第三组对比 横 现(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比 象(反)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曰师曰弟子者
(议)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有称颂而无一丝儿的“轻视”, “君子”指士大夫之族。意思是说,自以为高贵聪明的君子们,由于其“耻学于师”,他们的智慧和见识还远远比不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正是韩愈用充满鄙夷和嘲讽的语气对君子们的深刻讽刺 

58 这一段三组正反对比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批判当今士大夫(现实事例)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了从师的必要。

59 第三段 历史事例(至圣先师孔子有代表性,有说服力,例证法、引证法): 孔子之行――事实论据 孔子之言――道理论据 证明第一段总论点“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60 二、三两段从什么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总论点“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四段 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 李蟠对比士大夫之族 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古圣人――今李蟠 体会其严密的论证逻辑 ②现实(反) ③历史(正) 事实论据

61 《师说》如何体现古文运动主张的? 内容:“文以载道” : 形式:“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62 推荐阅读: 梁衡 《读韩愈》

63 积累·整合

64 一、通假字: (三会:本字,通假字,意思)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65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③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④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动词“从”:跟从,连词“而”。今:表目的或结果的一个连词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指不需要,用不着 ⑥句读之不知 古:文辞语意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 今:看文字发出声音

66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 名词的意动用法: 成语: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吾从而师之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吾从而师之 ③孔子师郯子 成语: 幕天席地 草菅人命 鱼肉百姓 席地而坐 襟江带湖 友风子雨 梅妻鹤子

67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成语: ①渔人甚异之 以……为奇异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 而耻学于师
①渔人甚异之   以……为奇异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 而耻学于师 成语: 不耻下问 不远千里 甘之如饴 登泰山而小天下

68 名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吾师道也 (学习)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③或师焉 (从师学习) ④不耻相师 (学习)
①吾师道也 (学习)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③或师焉 (从师学习) ④不耻相师 (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人,愚人)

69 四、特殊句式 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被动 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被动 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70 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71 [名句积累]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名句积累]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圣人无常师。

72 常用虚词: 之 其 常用实词: 师 道 传 贤 惑 知

73 师  (出现26次) ★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学习、效法--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②从师--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以……为师,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 

74 之 (出现25次)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之  (出现25次)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75 之 (出现25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之  (出现25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6 之(出现25次)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之(出现25次)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77 其 (出现17次)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其 (出现17次)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78  其 (出现17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其可怪也欤(多么) 

79 五亩宅百亩田孟子养民方略 行王道施仁政儒家治国主张 樊丽慧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2008-2-27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五亩宅百亩田孟子养民方略 行王道施仁政儒家治国主张 樊丽慧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2008-2-27

80 读读:自读-质疑-点拨正音 1、据义定音: 王好hào 战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然而不王wàng者 2、注意通假字读音
3、注意旧读 阿房宫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旧读)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旧读)

81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82 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什么?)
民不加多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说得有理有据。有论点,论据,论证(背诵指导) 论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例证自己治国尽心) 对比论证: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83 又是移民又是移粟,如此“尽心”的目的是什么? 使民加多
使民加多又为了什么?梁惠王为什么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这与我们今天的人口国策一样吗? (充分利用注释。结合第二段并参看P46注释10、11,提醒其注意有效信息,养成利用试卷中有限文字,不查资料,学生仅凭有限的课文及注释,)

84 补充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 我们今天的人口国策:(事易时移)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明智抉择。

85 孟子先不直接正面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举了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借梁惠王的回答要表达什么意思?
连连看: 邻国之君(于国之政) 走五十步 梁惠王(于国之政) 走百步 梁惠王自己说出:走五十步者与走百步者 本质无区别:都是“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 数量有多寡:走五十步 走百步

86 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要表达的意思(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换一种直言敢谏的说法,怎么说?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要表达的意思(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换一种直言敢谏的说法,怎么说? 你与邻国不尽心之君乃一丘之貉,你自诩自矜的“移民移粟”之策,乃小恩小惠,只是形式与数量上可能与邻国之君稍有不同,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没有施行仁政,都是“行虐政”。所以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87 如若真这么说了,会有什么结果?(体会比喻说理之巧妙) ①对牛弹琴 ②惹杀身之祸
①对牛弹琴 ②惹杀身之祸 自己掉了脑袋不是目的,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方是目的。 如此设喻的好处: 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王好战”就投其所好以战喻,便于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 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 …”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88 仿句练习: 甲生50分,乙生30分。以50分笑30分,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直不50分耳?

89 读三、四两段,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行王道 施仁政 面对战争狂人讲仁政,难而又难,就耐心为其描绘行王道 施仁政下的理想乐土: 王道之始③ 行王道 施仁政 递进 王道之成④

90 王道之始(第三段): 发展生产三措施及效果(三组排比句,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无憾 “养民”: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不要驱使百姓去打仗,穷兵黩武,使民不聊生。

91 经典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P47 站在现代立场上评析孟子的论述。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的宣言中有一段: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92 孟子的智慧: 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思想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滥捕滥杀)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滥砍滥伐)
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古法:鱼不盈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93 王道之成(第四段): 养民三措施及效果(衣食足、仓廪实)物质文明 递进 王道之成 教民措施及效果 (知礼节、知荣辱)精神文明
递进 王道之成 教民措施及效果 (知礼节、知荣辱)精神文明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94 孟子的智慧: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管仲
物质文明的发展是更高精神追求的必要条件。养民是教民的基础。“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

95 井田制 公田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公田

96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四组排比) 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具有雄辩的气势。

97 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岂能称作尽心? 孟子一针见血揭示了魏国的社会现实(第五段): 梁惠王是否如其所言“尽心”了呢?要看魏国的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 统治者对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的冷漠麻木 统治者不知反省治国政策失当,反诿过于年成, 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岂能称作尽心?

98 理清思路(背诵): ①惠王提“民不加多”之疑 ②孟子析“民不加多”之因 ③④孟子阐“使民加多”之措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③④孟子阐“使民加多”之措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 养民(三组排比) 教民 ⑤孟子揭惠王虐政之实

99 积累·整合

100 一、通假字: (三会:本字,通假字,意思)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同“途”,道路。

101 二、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凶恶 ②河内凶 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③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这里指逃跑。今:行走。
①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凶恶 ②河内凶 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③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这里指逃跑。今:行走。 ④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 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⑤寡人之于国也 古: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⑥请以战喻 古: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⑦斧斤以时入山林 古:砍伐树木的工具。今:质量或重量单位

102 三、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敲鼓。 ②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王无罪岁 名词作动词 归罪
①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敲鼓。 ②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王无罪岁    名词作动词 归罪 ④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⑤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 百姓归顺。 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上。

103 四、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初中:忌不自信 不自信→不信自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具备两个条件: ①宾语必须是代词;
初中:忌不自信 不自信→不信自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具备两个条件: ①宾语必须是代词; ②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 “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104 成语: 人莫予毒→人莫毒予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时不我与→时不与我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

105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安在→在安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如何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安在→在安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安在→在安 成语: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106 3、介词宾语前置: 成语: 一以当十→以一当十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文以载道→以文载道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初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与谁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成语: 一以当十→以一当十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文以载道→以文载道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107 4、特殊结构:用“之”、“是”作标志,将宾语提前。 ① “之”作提宾标志 初中:何陋之有?→有何陋? 成语: 何罪之有→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初中:何陋之有?→有何陋? 成语: 何罪之有→有何罪 何难之有→有何难 何后之有→有何后

108 ②“是”作提宾标志 成语: 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你是问→唯问你 惟命是从→惟从命 唯马首是瞻→唯瞻马首 唯才是举→唯举才

109 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由“于”组成的介词结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初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忧患生,于安乐死

110 成语: 无济于事→ 无动于衷→ 安于现状→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业精于勤→ 问道于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1 ②由“以”组成的介词结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成语: 嗤之以鼻→ 持之以恒→ 饱以老拳→

112 判断句: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固定结构: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13 常用虚词: 然 以 于 常用实词: 数 直 发 兵 胜 出自本课沿用至今的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弃甲曳兵

114 过秦论 贾谊 不施仁义秦朝失天下 宏论秦过贾生规汉行

115 诵读:品语言之美: 有“古今第一气盛文章”之誉。 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

116 注意这些字读音:通假字、旧读、旧教材有注音新教材无、易读错(注释有不写出)
第1段: 崤 囊 窥 第2段: 没 昭襄 膏腴 合从 燕 宁越 杜赫 为之谋 陈轸 召滑 翟景 乐毅 孙膑 带佗 倪良 王廖 田忌 廉颇 赵奢 亡矢遗镞 赂 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

117 第3段: 履 鞭笞 俯首系颈 蒙恬 藩篱 焚 黔首 铸 践华为城 良将劲弩 第4段: 瓮牖绳枢 墨翟 蹑足 行伍 阡陌 将数百之众 第5段: 棘 戟 谪戍 比权量力 同年而语 朝同列 百有余年

118  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119 秦: 题解:过秦论 过: ①秦国:作为诸侯国存在的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 ②秦朝:作为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的强大的王朝出现的秦朝。
作者所“过”的“秦”,不是秦国,而是秦王朝,秦帝国。 论: 一种文体,《过秦论》是史论。议论文。

120 新教材:50页借图《群雄分布图》讲清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六国:齐、楚、燕、韩、赵、魏、 九国: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 合纵:诸侯国中以韩、赵、魏等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形成一条纵线,称为“合纵”。合纵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主要针对的是强秦对弱国的兼并。(苏秦) 连横:六国分别西连秦,形成一条横线,称为“连横”。连横则有“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它是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强弱分明的情况下,弱国一方面被迫帮助强国进行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追随强国而从其它弱国谋利。(张仪)

121 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过秦论》详叙史实,精为议论,篇末才亮出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怎样理解? “而”表转折关系, “然而”。 理解时最好将“攻守之势异也”和“仁义不施”调换顺序, 为“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

122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过秦论·中》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 论始皇 中篇 论二世胡亥 下篇 论子婴(《鸿门宴》:曹无伤”沛公欲王关 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最好的注释: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过秦论·中》

123 攻:秦“兼并”天下的创业之时。 高诈力:不施仁义,崇尚诈(远交近攻 的欺诈策略)与力(武力攻取 兼并) 守:夺取天下后“安定”守业之时。 贵顺权:施仁政,顺应民心,与民休养 生息。

124 细读课文:从攻转为守的整篇文章的分水岭在哪里?(见:52页注释22)
第③段“于是… …” 秦从孝公至赢政,历七君的搏杀诈力,终在赢政手里一统天下。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是秦正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收束句。 下文是守业之策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前半部分,贾谊用热情澎湃的语言,把秦国勃兴时期的历史写得轰轰烈烈,至此,我们方读出“过”的味道。

125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过秦论·中》 补充:
到了中篇,作者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

126 西汉人贾谊为何要写这样一篇回望历史,指出秦王朝过失的文章? 借秦之过规汉之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魏征 论“古”是为了说“今”,“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非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躲在书斋,掉掉书袋,而是经世致用的文章。儒生济世的热肠激荡萦回其间,故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的传统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体现。

127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西汉初年,历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贾谊曾多次上疏,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写《过秦论》目的正是借秦之过规汉之行,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128 本文体裁属议论文,作者的议论集中在哪一段?
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叙: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4段) 议:析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第5段) 叙史实 (1—4段)        析亡因(第5段)              事实胜于雄辩

129 叙兴亡过程史实 (1—4段)分成攻势和守势两部分研读:
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崛起(24年)--孝公(前361─前338)① 强大(91年)--五君(惠文/武/昭襄87年)(前337─前247)② 攻                          (孝文、庄襄4年) 统一(37年)--始皇(前246─前210) ③ 灭亡(3年)--二世(前209─前207)④ 守  析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⑤           叙兴亡过程

130 关注秦前期的辉煌,不可忽视形成辉煌的原因。(课文中寻找) 秦孝公:崛起 政策: 外连衡而斗诸侯:高诈力(攻)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耕织,安民养民之策。(守) 孟子:行王道、施仁政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31 内外有别,内外兼修 秦孝公治国方略总结: 内施仁政 外高诈力 为什么内外有别:外敌(高诈力攻) 内民(施仁政保)
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而王

132 五君:强大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 对外:高诈力的攻势 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对外采取高诈力的攻势,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

133 始皇:一统天下前 一统天下后 一统天下前 对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攻势)

134 一统天下后: 攻势――守势 敌 民 对内: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35 废 先王之道――内施仁义 守势: 以民为敌 愚民 未施仁义以保民――行暴政 弱民 防民

136 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纵向对比:秦国与秦朝对比 秦国与九国对比 横向对比 秦朝与陈涉对比 陈涉与九国对比

137 秦国和秦朝对比: 秦国由弱到强 政策内外有别 秦朝由强到亡 内施仁政保民 外高诈力攻敌 不施仁义 废先王之道
作用:揭示“不施仁政”是秦朝灭亡之因 内施仁政保民 外高诈力攻敌 不施仁义

138 攻 败 秦国与九国对比: 战国四公子 九国之谋臣、 策士、武将
作用: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内施仁义以保民,外高诈力攻敌治国方略正确。 战国四公子 九国之谋臣、 策士、武将 十倍之地 仅有雍州 一地的秦 百万之众

139 云集响应 豪俊并起 秦朝与陈涉对比: 出身卑微 才能拙劣 地位低下 兵少力弱 武器简陋
作用:天下苦秦久矣。秦不施仁义行暴政,败于己的推民为敌,失去民心。 云集响应 豪俊并起 出身卑微 才能拙劣 地位低下 兵少力弱 武器简陋

140 陈涉与九国对比: 陈涉 成 败 九国 领袖(非尊) 作用:实质上是昔日秦国与今日秦朝的比较: 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
今朝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同日而语 ”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 陈涉 九国 领袖(非尊) 武器(非铦) 兵力(非抗) 谋略(非及)

141 这就告诉人们: 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 让我们重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2 推荐阅读: 帝国兴衰启示录——读《过秦论》有感

143 设计二:(程度好) 《过秦论》和人教社“语文读本3”《生命进行曲》中苏洵的《六国论》比较阅读 1、积累整合: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常用虚实词。 2、比较异同: 同:体裁、创作目的、写作方法 异:主旨、结构、语言

144 积累·整合

145 一、通假字: (三会:本字,通假字,意思) ①合从缔交 通“纵” 六国联合起来 共同对秦国的策略 ②赢粮而景从 通“影” 影子 ③ 百有余年 通“又”                        

146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 今:一般河流 ②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工具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 今:一般河流 ②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工具 ③以为桂林、象郡 古:以之为,把……当作 今:认为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山东省 ⑤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胜或获得 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爱护、喜欢 ⑦以致天下之士 古:用来招致 今: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

147 表比喻: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像……似的,像……那样地
名词作状语 表比喻: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像……似的,像……那样地 初中:其一犬坐于前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成语: 狼吞虎咽 星罗棋布 川流不息 虎踞龙盘  蚕食鲸吞 抱头鼠窜 欢呼雀跃 瓦釜雷鸣 鹅行鸭步 豆剖瓜分 鬼哭狼嚎 土崩瓦解 风驰电掣 斗折蛇行

148 表处所、方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初中:南取汉中 内立法度 成语: 道听途说 东张西望 面折廷争 草行露宿 东奔西走 南征北战 上窜下跳 左顾右盼 东倒西歪 东躲西藏 风餐露宿 左思右想

149 表凭借:表动作行为凭借的方式 初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成语: 管窥蠡测 车载斗量 口诛笔伐 刀耕火种 颐指气使 绳锯木断

150 成语: 名词作动词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未雨绸缪 不胫而走 席不暇暖 草木皆兵 能上能下 能文能武 同舟共济 不毛之地
未雨绸缪 不胫而走 席不暇暖 草木皆兵 能上能下 能文能武 同舟共济 不毛之地 焚书坑儒 春花秋实 朝令夕改 宵衣旰食 纨绔子弟 衣锦还乡 无所事事 衣冠禽兽 踌躇不前

151 成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外连横而斗诸侯 序八州而朝同列 沉鱼落雁 起死回生 穿云裂石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起死回生 穿云裂石 闭月羞花 翻天覆地 去伪存真 倾国倾城 飞沙走石 动心人性

152 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成语: 得不偿失 入不敷出 救死扶伤 道不拾遗

153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成语: 富国强兵 打草惊蛇 丧权辱国 惊天动地 赏心悦目 骇人听闻 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富国强兵 打草惊蛇 丧权辱国 惊天动地 赏心悦目 骇人听闻 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正本清源 闭月羞花 触目惊心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除暴安良

154 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成语: 敬而远之 皓首穷经 耳熟能详 欲速则不达

155 四、特殊句式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56 介词结构后置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省略句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身死(于)人手 委命(于)下吏


Download ppt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法建议."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