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2 总论: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3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一、管理学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 1、管理学的“中国智慧热”: 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一、管理学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 1、管理学的“中国智慧热”: 中国传统智慧与领导力的提升 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儒道佛三教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思想

4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 儒家强调伦理的力量 :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儒家强调伦理的力量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 佛家强调信仰的力量: 苦、集、灭、道“四谛”说,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

5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智慧启迪 1、从领导力的生成看古代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智慧启迪 1、从领导力的生成看古代管理智慧 2、古代文化讨论的六大智慧问题 (1)善恶之辩 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

6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告子:性不善不恶论; 荀子、韩非子:性恶论。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告子:性不善不恶论; 荀子、韩非子:性恶论。 传统人性论的观点集中体现于《三字经》的开篇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觉悟力。

7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领导力中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 ( 2)人我之辩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 2)人我之辩 儒家、佛家:利他主义,“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杨朱:利己主义 ,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领导力中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

8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3)义利之辩 儒家、佛家:尚义反利,主张“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3)义利之辩 儒家、佛家:尚义反利,主张“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儒家不反对利,孔子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但反对不义之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9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儒家的经典语录: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儒家的经典语录: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0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墨子:“皆相爱,交相利”。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墨子:“皆相爱,交相利”。 杨朱:利即义,“利为实,义为虚。” 主张超越“天下熙熙,皆为利去;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人生。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领导力中培养“士魂商才”的定力。

11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4)欲理之辩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4)欲理之辩 儒家:节欲(孔子)、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不使可欲(孟子)、主欲(荀子)等。 道家:无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3章) “无欲则刚”;“知足之足常足”。(老子) 佛家:禁欲,“欲海为苦,回头是岸”。

12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反对纵欲主义: 《列子·杨朱》中有这样的记载: “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反对纵欲主义: 《列子·杨朱》中有这样的记载: “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领导力中培养“以理节欲”的自制力。

13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5)有无之辩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5)有无之辩 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 道家:“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 佛家:“有为有,无为无。”(慧能)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识有知无”的智慧力。

14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6)生死之辩 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6)生死之辩 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传》) 这是儒家德性立身,德性存世,德性流芳的做人理念。 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让人心悦诚服的人格魅力。

15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构的现代意义 1、中国古代文化的“东学西渐”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构的现代意义 1、中国古代文化的“东学西渐” 新儒家(成中英)和新道家(张绪通)以及“中国禅”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2、传统文化之现代意义的歧义 肯定派(以汤因比、成中英等为代表) 否定派(以胡适为代表)

16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近代以来的我国学说思想的主题一直主张以“西学为用”,但1989年是一分界线。 传统伦理现代意义之
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近代以来的我国学说思想的主题一直主张以“西学为用”,但1989年是一分界线。 传统伦理现代意义之 开掘的基本原则: 以社会实践需求为标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最新执政理念中的民族复兴精神。

17 分论之一: 儒家文化与 领导力中德性的力量

18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其创始人是孔子 ; 集大成者为孟子。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诞生于春秋战国,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下成为主导文化。 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19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衰弱于明清:“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 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
2.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性就是力量。

20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二、儒家德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性立身 这是儒家关于德性的总原则。
孔子有“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孟子有仁、义、礼、智“四端”说。 董子则有“五常”说:仁、义、礼、智、信 。

21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2.以和为贵 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22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3.中庸为美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中者,以中为用; 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不得中行而与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路》)

23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4.克己复礼 这是儒家关于对己方面的德性原则。
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论语•子路》) 王阳明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说。 孔子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24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5.诚信无欺 这是儒家关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 诚者,言必成之谓;信,人言也。言必信,行必果。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

25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三、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1.现代意义的歧义 海外新儒家全盘肯定的观点;如成中英认为儒家文明的精髓主要体现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天人合一”;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人我合一”;人与自我关系问题的“情理合一”。 大陆西化论者基本否定的观点。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26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1)德治的管理境界: 2.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理解其现代意义 “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
“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 (涩泽荣一:《“论语” 与算盘——商务圣经》,1994) 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流行。

27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2)德治的管理方法:  仁者的自我修养之道:正人先正己。“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
 仁者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  仁者的控制之道:由道而德。“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行路有得于心谓之德。”(朱熹)

28 分论之二: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9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1.道家之学的产生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1.道家之学的产生 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的思想。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庄子•刻意篇》)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

30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二、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 与内蕴的管理之道 1.道家的基本义理: (1)天道自然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二、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 与内蕴的管理之道 1.道家的基本义理: (1)天道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 但道是什么?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

31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崇尚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崇尚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 “不刻意而高”。(《庄子•刻意篇》) 李约瑟认为“无为”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

32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3)信奉变易 自然是变化的: “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3)信奉变易 自然是变化的: “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 这一思想可追溯至《易经》,讲“易为不易之则”。 所以,自然的力量在这里体现为变化的永恒性。

33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4)虚心知足 自然是虚静的: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4)虚心知足 自然是虚静的: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34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管理之道的具体开掘 (1)自然而然的原则 “道法自然。”(《老子》25章)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管理之道的具体开掘 (1)自然而然的原则 “道法自然。”(《老子》25章) 天道自然的观点:“天之自高,地之自厚,夫何修也?” (《庄子•田子方》) 所以,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 领导力中自然而然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

35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领导力中有所不为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有所不为的原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2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 而且,这个思想也为道教所推崇。元朝时的道士丘处机向忽必烈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  领导力中有所不为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

36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3)相辅相生的原则: 即太极思维 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模式)

37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领导力中的相辅相生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又可以分为:警惕物极必反和善守柔弱之道。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老子》22章) 后来的苏轼加了“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  领导力中的相辅相生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又可以分为:警惕物极必反和善守柔弱之道。

38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物极必反:  柔弱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物极必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  柔弱之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

39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三、道家管理思想 的现代意义 1、道家智慧的世界意义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三、道家管理思想 的现代意义 1、道家智慧的世界意义 以张绪通博士( 《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 university ] 美国的里根总统曾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

40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西方管理学称赞其为“看不见的领导”、“轻松的领导”。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其实,推崇自然思想,拥有“无为而治”的管理艺术,是极高明的管理境界。(殿学军教授,《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1997)。 西方管理学称赞其为“看不见的领导”、“轻松的领导”。

41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道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2、道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我们也许可以称道家智慧是竞争时代的人生智慧。道家以“自然”为核心原则的智慧是人格修养应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 严子陵: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新道家认为的企业家人格的两大特征:人格的独立,心性的自由。

42 分论之三: 佛教文化与 领导力中的信仰力

43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创立于古代印度 ( 前566——486),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加多,相传他在菩提树下悟道。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创立于古代印度 ( 前566——486),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加多,相传他在菩提树下悟道。 2.中国化过程 : 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时发展至宗派林立: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止观)、禅宗(顿悟)、净土宗(念佛)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

44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1.基本教义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内蕴的管理智慧 (1)四大皆空: “空即色,色即空。”这里的“空”是无常之谓。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内蕴的管理智慧 1.基本教义 (1)四大皆空: “空即色,色即空。”这里的“空”是无常之谓。 “ 外四空”:地、水、风、火 。 “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

45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慧能)。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慧能)。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而且,佛教以“空观”教义为本。 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空的力量。

46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2)四圣谛: 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2)四圣谛: 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 集谛又称因谛:贪、嗔、痴“人生三毒”。 灭谛:断弃、离欲、灭没、寂静。 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47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所以,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所以,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 “心无挂碍,故无烦恼”(《般若心经》)。 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灭的力量。

48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3)普渡众生: 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3)普渡众生: 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 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问弟子,从而阐明众生因缘的道理。佛祖甚至有以身饲虎的典故。 观音的宏愿:“只要人世间尚有苦难,就誓不成佛。” 地藏王的宏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缘的力量。

49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4)因果报应: 佛祖有两大口头禅: 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4)因果报应: 佛祖有两大口头禅: 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 “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 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 欲求佛先求心。 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果报的力量。

50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5)六度修行: 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5)六度修行: 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 其二:“持戒”度毁犯——佛祖的临终叮咛:“以戒为师”;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居士五戒;中国禅里更主张“心戒”。

51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其四:“精进”度懈怠——“八正道”之一就是正精进,晨钟暮鼓的激励;木鱼的象征;佛有“不可自满”的口头禅。

52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其五: “智慧”度愚痴——在佛门智慧又称般若,主要体现为一种境界或称法门;赵朴初先生(1990年)有佛门光明心、不生比较心、不动心、安心、放下执著心之五大智慧说。 其六:“禅定”度散乱——“禅”为梵文音译,意为静修之意。在禅宗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对“禅”的体悟有极多的门派。譬如一指禅、茶禅等。

53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修行的力量。 茶禅:为赵州和尚所创 “小住为佳, 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茶禅:为赵州和尚所创 “小住为佳, 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 试闲吟陌上花来。”(杭州龙井茶馆之对联) 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修行的力量。

54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2.佛教伦理教义中的管理智慧 (1)管理境界上的空灵之美: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2.佛教伦理教义中的管理智慧 (1)管理境界上的空灵之美: “空观”的管理境界——人生事业追求中的空灵之美:看空身外之物,放下执迷之心,淡泊名利;居有意无意之境界。 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淡味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南京鸡鸣寺)

55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2)管理措施: 心戒说与制度约束并举。 因果说与慎行思想。 众善奉行与德性积累的修养。 由觉而悟的管理智慧。

56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三、佛教伦理文化与现时代 1.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复兴。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三、佛教伦理文化与现时代 1.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复兴。 当今中国在信仰危机的困顿中,佛门智慧成为解脱之重要法门。佛门称“大家佛教”、“人间佛教”(圆湛大师,1988年)。

57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2.“中国禅”在政界与管理层的流行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2.“中国禅”在政界与管理层的流行 禅学大师日本的铃木大拙及其代表作:《禅与心理分析》(与弗洛伊德主义者弗罗姆合著)对禅的推崇。 英国禅学中心约翰·克鲁克主张“以佛疗心”(1991年)称“如来疗法”。

58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佛门三帖救心药(游乾桂,1999年) : 第一帖为真空妙有, 第二帖为宇宙万有, 第三帖为观自在。
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 佛门三帖救心药(游乾桂,1999年) : 第一帖为真空妙有, 第二帖为宇宙万有, 第三帖为观自在。 现代西方社会对中国佛教教义中人生智慧的发掘已成为一种“显学”。

59 结束语 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所以,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极为丰富的处世之道和管理之道。


Download ppt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