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演說1510世界史的結構 講者:掌門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2 交換模式理論 作者是現今日本的左翼思想家及行動派,本書提出的是一種解釋整體歷史的「大理論」,其獨創之處是〈交換模式理論〉.
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核心見解是「經濟決定論」,認定生產關係是人類社會的「基層結構」,而政治和文化等「上層結構」則為基層結構所決定.*** 但柄谷認為馬克思以「生產模式」描述基層結構,解釋力量有所不逮;“社會關係” 就是 “交換關係”,生產是為了交換,應該是生產模式服從於交換模式,而不是其反面,**** Th.應該以「交換模式」進行描述, 才能盡通古今之變.

3 交換模式理論 尤有進者,馬克思以經濟體制為「基層結構」,而以民族和國家體制為「上層結構」,推論出只要推翻資本主義體制,現代民族國家將會自動解消.**** 柄谷認為此與當代史實況不符,民族國家活力十足,從未露過衰竭的跡象,***無論在昔日奉行列寧主義的系列國家之中,抑或當前“全球化”風行草偃之際,全都一樣.即是之故,柄谷提出 Th. 「民族」和「國家」本身就是基層結構,直接來源於交換模式;事實上「經濟體制--民族--國家」三位一體,共同形成社會的基層結構.***** 柄谷寫作《世界史的結構》為的就是論証這個理論.

4 模式A互酬 人類學一般認定交換模式共有三種,此三者恆相並存,貫穿於整個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而不同的「社會類型」端看是何種模式主宰大局.***
Def. 地位相當的交換雙方, 其中一方無償贈與對方 “禮品或勞務”;而對方則有 “義務” 在未來回贈價值相約的禮品或勞務. 倘若收禮方日後不予回報,則友好關係必將破裂.***又倘使回禮價值明顯高於或低於初禮,則雙方的平等地位會立時傾側,淨收益的一方下降至從屬位置.****由此產生的身份認同危機有可能引發「禮物戰爭」,*** 著名的印第安人“誇富宴Potlatch”就是其誇張形式.  互酬原則還存在著一種鏡像形態,那就是「血親復仇」了,一個氐族的成員殺了另一個氐族的成員,則後者必須對等回報(然而不必殺死該名兇手),強迫復仇與強迫回禮按相同的社會法則運作.****

5 模式A互酬 這裡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互酬”是一種義務,回禮帶有強迫性質,*** 因此雖然平等,但是並不自由.**** 互酬行為由習俗施加強制,其力量强大無比,較諸法律有過之而無不及.  Th. 按互酬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部族社會」.**** 進入農耕畜牧階段的部族社會以血緣為組織經緯,在同一氐族內部,單元家庭之間有義務相互周濟.但從另一方面看,私有產權經已確立,生產所得屬於個別家庭.***於是 “相互周濟”的方式就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贈禮」,***接受周濟的一方有義務在異時贈禮回報. 氐族內部以此凝聚及加固血緣家庭之間的聯繫,這種做法在時間上面要不斷重複,關係要再三確認,以防衰退. 氐族與氐族之間亦以互酬原則消弭敵意,抑止戰爭.***

6 模式B 再分配 Def.強勢的一方取得弱勢的一方某種重大利益,然後回報以他種通常為較輕的利益.
這裡的要害是強勢方制宰局勢,予取予攜.相對於鬆散游移的模式A,模式B較為緊密穩固,具有較強的運作效率,保証條件則是強者的力量.***  最極端的 “再分配行為”就是純粹掠奪,完全不給予回報.但違反直覺的是:就算是純粹掠奪,只要關係維持得足夠長久,強勢方仍有給予弱勢方某些另類回報的可能.***例如保護他免受別的強權掠奪;又或提供某種 “公共福利”,以覆蓋一大群弱勢者. 要索「保護費」正是王權和國家的起源.****

7 模式B 再分配 再分配模式先天上必然是不平等的,故此必須由威權(通常以武力為後盾)強制執行,因而也是不自由的.****
Th. 按再分配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國家社會」.**** 國家向其子民無償索取利益,主要體現為稅務和勞役,性質上是純粹掠奪,並不以任何回報為前提.國家向其子民提供的 “福利”,都是系統成立之後的 “回饋”,而非成立之前的協議.  柄谷認為主流交換模式由A切換成B,在人類歷史上即是由部族社會轉型為國家社會.***** 部族社會盛行的互酬原則使得氐族首領們維持地位平等,各氐族共同推舉的「聯盟領袖」,其角色近乎仲裁人或評議會主席,並沒有任何獨裁權力,其下亦無任何執行機關. 即是之故,互酬原則抑止了集權,延後了國家的誕生.***

8 〈模式C 市場〉 在不存在模式A或B的局部狀況下, Def.以雙方你情我願為基礎, 透過商討,自由地交易不同的商品與勞務. 有了 “貨幣”之後,人們更可透過 “集體議價”進行買賣,成就「自由市場」.*** 直覺上容易認為自由交換起源於個體之間,實情不然,氏族內部由互酬原則控制,不作興自由交換. 自由交換起源於氏族與氏族之間,尤其在親緣疏遠者,***因為互酬的強制力趨於薄弱,純粹功利計較於焉抬頭.  「市場」by definition是自由的,表面上看來也很平等.在 “以物易物經濟”中,平等性的確成立;但在 “貨幣經濟”中,情況有變.「貨幣」作為交易中樞,可以交換萬物;但是萬物卻只能換取貨幣一物.這就使得持有貨幣一方佔有「選擇權」優勢,**** 可以伺機套利.所以,市場是不平等的,利益傾斜資本方.*****這種傾斜積累到一定程度,造成身份差異,形成資本主義內部的階級對立.

9 〈模式C 市場〉 Th. 按市場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都市社會」(ie資本主義社會).
市場既以互相合意為交易的基礎,則其前提必然是尊重對手,視之為地位對等之人.這在家庭和氐族內部絕對無法做到,在成員間實力懸殊的團體之中也很難成立.故此,等價交換必始於與遠方來人貿易之場合,在於上古之時,即是市集.***  神廟或王宮附近的市集逐漸發展為工商業中心,在那裡長期盛行模式C.歷史上也會出現城邦或城市政權,如雅典、威尼斯和漢撒同盟諸商業城市,政治上行貴族共和制,經濟上奉行資本主義市場制,但只居於偶然和從屬性的位置 主流交換模式由B切換成C,在歷史上即是由專制主義國家社會轉型為現代資本主義民主社會.****

10 第四種交換模式 柄谷認為模式A(互酬制)未能解釋農業民部落社會之前,遊居民 “採蒐--狩獵社會”的經濟結構.他提出遊居民以“游群band”為生活及生產單位,一個游群通常包括25至50人,由若干一夫一妻制家庭組成,***規模不會超過活動半徑範圍內生態所能負荷的食物供給程度.游群組織鬆散,單元家庭易於脫離群組,轉投他群;家庭也易於拆散重組,相當自由.***  游群透過「食物公有pooling」(平均分配制) 和「共餐禮儀」維持凝聚力.****由於採獵要憑運氣,而食物無法貯存,收穫即時平均分配消費掉才是生存之道.產品既公有,生產資料自然也不會私有,因此沒有財產觀念,社會未出現階級分化,十分平等. 自由導致財富累積,生出不平等; *** 而一切抑制不平等的措施,則必會限制人民的自由度. 但遊居民社會並不存在這項結構矛盾,原因是模式D將所得全數攤分,取消了累積的起步點;而游徙生活則使得累積成為負擔,因而是不可能的.****此外,游徙使成員容易接觸別的游群,也就較易脫離所屬游群或家庭,因而較為自由.游群並非氐族,不按血緣組織,成員的進出毫不影響游群的構造;正如現代社會進出職場不影響公司的構造一樣.故此, “自由”與 “平等”能夠相安無事.  然而「定居」改變了一切!

11 氏族社會 冰河時期結束,氣候變暖, “肥沃月彎”食物源充裕,游群無需遠程遷徙即可足食.食物充裕令當地游群規模增大,有足夠力量捍衛地盤,建立了已知的人類首個定居文明「納圖夫文明」. 定居的直擊效應是人口滋生,密度大增,人際衝突亦必大增. 定居也導致物資累積,生出 “所有權”問題,“原始共產”於是毁壞.力量強弱和資財多寡生出“不平等”,再經世代累積而深化,自由平等的社會一去不復返. 其次,定居導致空間中人口分佈的全面重構,子孫繁衍必鄰聚而居,血緣成為社會組織之中軸,自然地形成「氏族社會」.***  肥沃月彎

12 氏族社會 由氏族而國家,再由國家間的征服兼併,最終形成跨域性的〈世界帝國〉
按照韋伯類型學定義,「國家」需要具備a官僚制度,b稅收系統,和C常備軍. 那麼,世界帝國是古代國家的最成熟形態,*** 其經濟基層結構就是“掠奪--再分配模式”.帝國以武力從非常廣闊的農村範圍索取貢賦,官僚、稅收和中央軍的建立都是為了達成搜刮糧食剩餘的戰略目的.並由此衍生出都城文化、書寫系統和普遍宗教等等上層結構.*** 《政治作為一種職業》德文版第二版封面。

13 自由城市 是中世紀西歐獨特的政治產物,其起源是以手工業「同業工會」為骨幹的城市居民共同體向封建國家支付“贖身費”和年金,以換取「自治」的權利.****  1112年科隆新城的市民結成「誓約共同體」,得到封建領主科隆大主教的承認. 更劃時代的大件事是佛羅倫斯在1115年宣稱成為“自由城市國家comune”,主導獨立的是毛紡業為首的同業工會連盟.全盛時西歐共有3,000個以上的自由城市,反映出封建國家的弱勢,與及都市金融力量的強橫.  自由城市既然由工商業連盟實行自治,其政治形式定必是「議會民主制」;而工商業者自然成為「布爾喬亞(ie資產階級)」,這就是現代「資本主義民主政制」的發端.*** 主宰這股運動的就是“模式C市場”的活力,敲起絕對王權喪鐘的歷史事件“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都是由城市資產階級發起的.

14 現代國家 模式C革命取締了絕對王權,在全球建立了〈現代國家〉.
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市場(ie模式C)從來只能居於附屬地位,尤其是慣於依付帝國(ie模式B).究其原因,農業氏族社會(ie模式A)重視互酬,對市場的排拒感強烈;兼且工商業不發達,市場淺窄,不成氣候.反之,帝國都城四通八達,工商業繁盛,而王室每每壟斷遠距離貿易利源,促使其重視市場運作.另一方面,對商人來說依從單一王權較有保障,遠勝於與眾多區域氏族長交手.*** 此所以大革命發生於歐陸第一大城巴黎.  資產階級革命幾經波折,透過「拿破崙戰爭」輸出到整個歐洲;再費時百餘年,隨著殖民活動,「資本主義」和「國族主義」傳遍全球.***一戰前後跨域王朝遭到毀壞,二戰更原則上清洗了所有殖民地,全球煥然一新,紛紛建立了「現代國家」.

15 現代國家 據柄谷的說法,現代國家的質性是“三位一體”,而三者並不同源.三位分別是「資本主義(ie自由市場)機制-- 國家-- 民族」,這裡極需強調的有兩點: a市場機制主宰大局,因此財產權、個人及企業自由、人權、司法公正等核心價值受到壓倒性推崇,雖國家和民族不得干犯之. b「國家」定義為統治架構和裝備,「民族」定義為國民身份認同,份屬不同範籌. 三者本源之不同,在於資本主義機制從屬模式C,由自由城市而來;國家從屬模式B,繼承自帝國;而民族則從屬模式A,是氏族和封建人身關係的變形.****這個「C--B--A裝組」是三大模式的現代版結合,而主角變換為C.***  馬克思以經濟體制為「基層結構」,而以民族和國家為「上層結構」。柄谷斗胆推翻祖師爺的定說,認為「民族」和「國家」本身也是基層結構, 直接來源於不同的交換模式;事實上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民族--國家」三位一體,共同形成現代社會的基層結構.


Download ppt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