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2

3

4

5

6

7

8

9 3.词语辨析 (1) 干练·熟练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的纯熟”。

10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这位从“钢琴圣手”到“指挥大师”,在两大领域成就卓越的俄裔冰岛籍音乐家,从他________(干练/熟练)的手势中流淌出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镌刻着浓浓的俄罗斯韵味。 ②所谓技能人才,是指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能力、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________(干练/熟练)工人。

11 (2) 徘徊·踌躇 两者都有表示做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意思。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踌躇”除有“犹豫不决”之意以外,也形容志得意满的样子。在表达“犹豫不决”意思时,“徘徊”侧重于外在行为;而“踌躇”侧重于内心情感。

12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黄金的跌幅并不是很大,所以不宜追涨,而市场避险情绪仍在,贵金属仍有潜在支撑,目前金银走势________(徘徊/踌躇)不定,尚不清晰。 ②政治老师写在讲义上的拿破仑的名言始终激励着我:“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未尝________(徘徊/踌躇)。”

13 (3) 爆发·暴发 两者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爆发”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也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也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14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强降雨造成局部地方山洪________(爆发/暴发),兴宁、五华、大埔、丰顺等地沿河低洼农田受浸,部分群众被洪水围困。 ②何以被誉为“天堂”的挪威会发生如此泯灭人性的血案?试想:血案________(爆发/暴发)后,得有多少人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答案】 (1)①干练 ①熟练 (2)①徘徊 ②踌躇 (3)①暴发 ②爆发

15

16

17

18

19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其中,鲁迅小说以表现人生、改良人生作为创作目的,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鉴于他在民族文化建设领域内的杰出贡献,人民称之为“民族魂”。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20 1926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3月12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21 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1901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47人,伤150多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22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靠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23 杂 文 杂谈、杂论、随笔、札记一类文章通称为杂文。这类文章大都是“有感而发”,对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日常工作、动态事件等或揭微显稳、针砭时弊,或扬清激浊、讴歌新风。因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这类文章体裁上归入杂文一类。

24 杂文有如下一些特点:①杂文的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杂文一般贴近生活,“有感而发”,针对性就在这“有感”之中。杂文怎么写?是冷嘲热讽,还是热情歌颂,是金刚怒目,还是和颜悦色,这都取决于杂文的针对性。所以杂文一般都是短小精悍,一刀一枪,一招一式,对准目标,富有战斗力;绝不无病呻吟,无的放矢。

25 ②杂文的写法一般是“由实论虚,以小见大”。所谓“实”,就是写的对象很具体,常常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首诗、一种现象、一段传说等等。“论虚”就是善于从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中见出奇崛,从看似普通的材料中见出深刻。所谓“小”就是取材往往只是事件中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见大”就是从“一滴水里看世界”,揭示出隐藏在素材中的意义来。③杂文的语言富有文采。杂文的语言有的幽默泼辣,有的明白晓畅,有的恬淡明丽,有的含蓄凝练,都是极富文采的,这是杂文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1.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刘和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答案】  事迹 表现出的人物品格 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评价 预定《莽原》全年 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鲁迅先生评价刘和珍等在北京女师大学潮中的表现为“干练坚决,百折不回”,在“三一八”请愿中表现为“殒身不恤”。鲁迅先生高度赞扬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前途 有正义感、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府门喋血 勇敢坚强、敢于抗争 难中救助 临难从容、善良勇毅

59 筛选整合信息题考查方式 1.客观题,要求能对照材料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种题型都是“四选一”,或选出正确(恰当)的一项,或选出不正确(不恰当)的一项。

60 2.主观题,要求能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主要的提问方式有: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作品主旨; (2)理解作品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分析某一特点的表现或导致结果的原因; (5)体现某个人物特点的原因或事例。

61 筛选整合信息答题步骤 1.找到文章中所有重要的信息。无论是哪种文体,信息总是蕴涵在具体的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中,可以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把握,找到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62 2.寻找相关的关键词语。因为文章文学性等原因,很多信息往往会隐藏在具体的表述中,要通过文章语言的平实化、具体事例的概括化、议论抒情的情感化等,寻找出具体的词语。
3.根据题目要求组成流畅的语言。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十四)”第12题

63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答案】 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名死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65 3.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答案】 这里的“从容地转辗”是赞扬三个女子沉勇刚毅、临难不苟的精神。“文明人”是反语,讽刺反动派的野蛮和凶暴。“惊心动魄”和“伟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三个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的高度赞扬;二是对“文明人”用枪弹如此凶暴地虐杀革命青年感到吃惊,“伟大”一词又是反语,揭露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伟绩”和“武功”是反语,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和凶暴气焰。

67 “这几缕血痕”也有双关的意思:一是指三个女子“虽殒身不恤”的高度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居然在女子身上表现出来,确实令人“惊心动魄”,它能压倒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和“惩创学生”的凶暴气焰;二是指敌人无比野蛮、凶暴和残酷,虽然只是“这几缕血痕”,但从段祺瑞反动政府杀害这三个女子的具体情况来看,他们比帝国主义和以往的反动军阀还要野蛮、凶暴和残酷。

68 4.“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此文段中两次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答案】 这里反复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作为一个有正义感、还活在世上的知识分子,就要用实际行动(“写一点东西”)来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层意思:庸人们已快忘记了三月十八日的鲜血,所以要“写一点东西”来提醒他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牢记这笔血债。这里运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70 5.以第三至五部分为例,简要说明本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是如何综合运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答案】 选文部分记叙、议论、抒情,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部分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部分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部分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72

73 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另外在第五部分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但却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直斥杀人者。

74 定义: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作用: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写法指点:①细节要真实;②选取细节要典型;③语言表述要凝练,力求一字传神;④细节描写要做到细致入微。

75 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来描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要突出其特点。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 【答案】 (示例)我给爸爸画个像。爸爸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在学校教地理,这副眼镜帮着他看见了中国,看到了全世界;他也教历史,这副眼镜又帮着他看到了书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了解到变化万千的史实。爸爸的眼镜可真是个望远镜呀!我在给爸爸画眼圈时就画了一副大大的黑眼镜框,在镜片上还画了很多圈圈。别看爸爸的鼻子能托起“望远镜”,可是却不怎么灵。那回他在家里炖肉,把锅放在火炉上就趴在桌子上备起课来。肉糊了,他却没闻着,还是我从外边跑进来告诉他的。是不是爸爸的鼻孔小呢?

77 问题   文章如果从第三部分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部分移到第五部分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可不可以,为什么? 【梦幻雪儿】   可以,文章题为“记念刘和珍君”,意味着本文是为刘和珍作的纪念文章,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完全可以。

78 【一墙绿藤】   不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两周以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我的观点

79 鲁迅的爱与憎 鲁迅是一位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人。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看到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 。他对反动势力则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无情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

80 鲁迅热烈地爱,也入骨地恨。对有害的事物,对国民性的痼疾,鞭挞不留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则流露出深深的关切。所以,鲁迅是用文学承担救国大任的人,是近代中国的脊梁。
历史无法复制,精神却可以永存,让我们高扬先辈的旗帜,直面或惨淡或灿烂的人生,奋勇前行。 【应用角度】 “爱与恨”、“责任”、“爱国”、“转变角度”等。

81

82 自从他于1954年成功进行首例肾移植手术至今,全球已有60万人受惠。院方称赞莫里的贡献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的遗产将长存人们心中,以及每个因器官移植得到重生的病人心中。
二战时莫里在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军事医院工作,舆论当时普遍认为器官移植违反自然规律,且危及捐受两者的生命。1954年12月,莫里在布莱根医院为一对23岁同卵双胞胎破天荒移植肾脏,使受者延长8年寿命,自此人们对器官移植渐持较开放态度。

83 20世纪60年代,莫里协助开发新药移护宁,可暂时抑制免疫系统,让病人可接受非亲属的器官。他于1990年与骨髓移植先驱汤马斯共享诺贝尔医学奖,后期专注于帮助残疾儿童面部缺陷的整形外科。

84 【媒评文摘】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解救广大处于苦难中的人类。莫里敢为人先,用惊世骇俗的技术创新,为全世界人类带来了福音,造福人类的人,定会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
——《作文素材》

85

86 那是腐朽到了糜烂程度而又极其动荡不安的时代。鲁迅企盼着有什么力量能一举劈开那阴霾,带给他自己也带给世人,尤其中国底层民众,又尤其许许多多迷惘、彷徨,被人生的无助和民族的不振所困扰,连呐喊几声都将招至凶视的青年以光明和希望。然而他敏锐的,善于深刻洞察的眼所见,除了腐朽和动荡不安,还是腐朽和动荡不安,更不可救药的腐朽和更鸡飞狗跳的动荡不安。 他环顾天穹,深觉自己是一团积雨云而孤独。 他是他所处的时代特别嫌恶然而又必然产生的一个人物。正如他嫌恶着它一样。

87 于是他惟有以他自身所蕴涵的电荷,与那仿佛密不可破的阴霾,亦即那混沌污浊的时代摩擦、冲撞。中外历史上,较少有一位文化人物,自身凝聚过那么强大的能量。对于中国,那能量超过了卢梭之对于法国。然而相对于他所处的时代,那也只不过是一种凄厉的文化的声音而已。他在阴霾的天穹上奔突着,疾驰着,迫切地寻找着或能撕碎它的缝隙。他发出闪电和雷鸣,即使那时代的神经紧张,也义无反顾地消耗着自己。既不能撕碎那阴霾,他有时便恨不得撕碎自己,但求化作多团的积雨云,通过积雨云与积雨云,也就是自己与自身的摩擦、冲撞,击出更长的闪电和更响的雷鸣……

88 这,是否便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鲁迅呢? 鲁迅当然是文学的。 文学的鲁迅所留给我们的文本,不是多得足以“合并同类项”的文本中的一种,而是分明地区别于同时代任何文本的一种。 鲁迅的文学文本,是迄今为止最具个性的文本之标本。 它使我们明白,文学的“个性化”意味着什么。 鲁迅更是其文化的。 文化包括着文学。 所以鲁迅是很“大”的。

89 倘仅以文学的尺丈量鲁迅,在某些人看来,也许鲁迅是不伦不类的;而我想,也许所用之尺小了点儿。
仅仅鲁迅一个人,便几乎构成着中国近代文学和文化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了——那便是文化的良知与一个腐朽到糜烂程度的时代之间难以调和、难以共存的大矛盾。 倘中国近代文学和文化史上无此页,那么我们今人对它的困惑将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文学体现于个人,有时只需要一张写字桌。 文化体现于个人,有时只需要黑板和讲台。

90 文学家和文化,有时只需要阴霾薄处的似有似无的微光的出现;有时仅满足于动荡与动荡之间的假幻的平安无事。
文学和文化处在压迫它的时候,那是也可以像吊兰一样,吊着活的。这其实不必非看成文学和文化的不争,也是可以换一个角度看成文学和文化的韧性的。 然而鲁迅要的不是那个,满足的也不是那个。倘是,中国便不曾有鲁迅了。

91 鲁迅曾对他那时代的青年说过这样的话:第一是要生存,第二是要温饱,第三是要发展。
其实在某些时代的某些情况之下,一切别的人们,所起码需要的并不有别于青年们。 鲁迅的激戾,乃因他每每的太过沮丧于与他同时代的文化人士,不能一致地、迫切地、义无反顾地想他所想,要他所要。因而他常显得缺乏理解,常以他的“投枪和匕首”伤及原本不愿与他为敌,甚至原本对他怀有敬意的人。

92 于是使我们今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战斗的鲁迅有时候也是偏执的鲁迅……
在四月的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在沙尘暴一次次袭扑北京的日子里,在停了暖气家中阴冷的日子里,我又沉思着鲁迅了。

93 【精要赏析】 “鲁迅”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鲁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的代名词,为什么?梁晓声说鲁迅“中外历史上,较少有一位文化人物,自身凝聚过那么强大的能量”,又说他在上个世纪的旧中国里“在阴霾的天穹上奔突着,疾驰着,迫切地寻找着或能撕碎它的缝隙”,“自己与自身的摩擦、冲撞,击出更长的闪电和更响的雷鸣……”,这是中国的力量,这是民族的灵魂。

94 鲁迅是文学的,更是文化的,鲁迅以他那高度睿智的思想告诉我们:“第一是要生存,第二是要温饱,第三是要发展。”
因为这些,我们何以不读鲁迅?读鲁迅,就是读我们的民族,进而读出自己。

95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意。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96 3.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4.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意深刻的句子。

97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9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

99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P79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100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101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102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1)、(2)两个问题。
明确:(1)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103 (2)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①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②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③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104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完成下表
哪类人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 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尊敬、激励、鼓励 反动派 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 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哀伤唤醒、哀愤唤醒

105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106 四、作业 熟读全文。在理清文章三大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各小节的意思。

107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到新课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写作目的。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1、2、3、4小节,看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108 二、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分析1、2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109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缘由,请问其写作缘由是什么?
(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110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111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112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113 (二)分析第3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114 (三)分析第4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五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115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提示:“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

116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意?(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117 三、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作业 背诵2、4小节。 思考几个问题: 1.作者在第5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对请愿的态度如何? 3.作者对惨案的意义作何评价?

118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119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120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121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的方式。)

122 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123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住“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的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124 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125 三、总结全文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 1.这句话中“但”字是什么意思? (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126 2.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内容 反动政府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抨击

127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庸人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否定 惨案的意义微茫奋然前行

128 四、作业 模仿课文第5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不少于300字。

129 【期刊中对文章的解读】 民族的痛与爱,表达的叙与议 ——《记念刘和珍君》鉴赏 作者为何对“三一八”惨案表达出如此大的愤慨?为何对青年学生表达出如此厚重的爱?这是因为作者深感世态炎凉,谙熟“世人的真面目”,深感文明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的特殊作用。

130 在文明与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与孱弱,而野蛮又是多么的凶残与卑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的阴暗的“动物”们的所作所为!作者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但未来依靠的是青年,青年是文明与未来的标记。他把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寄厚望于进步的知识分子身上。所以他歌哭“始终微笑着”“从容转辗”“干练坚决”的刘和珍与杨德群这样的热心青年,而着力抨击罪恶的段政府和卑劣的无耻文人,以及那些“庸人”和“闲人”。他为民族而悲痛,为民族而厚爱这些热血青年,他是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来写《记念刘和珍君》的。

131 全文以悲愤难抑的感情为核心,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汇聚笔下,形成似断实续的片段式的章法结构。第一、二节,悼念逝者,唤醒生者。第三、四、五节,追忆往事,揭露罪行。第六、七节,讴歌烈士,点明意义。全文形成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而又以后者为主的表达特色。叙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叙刘和珍的事迹,叙“三一八”惨案,都是议论和抒情的触发点。

132 他的纪念没有浮泛,更没有旁观,而是用他的思与情、悲愤与炽爱去深味惨案前前后后的以及更多、更深、更广的东西。这篇文章给人强烈的印象就是文章浓烈的抒情性大于其单纯的文字表述。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本身具有的浓烈的情感、悲愤的控诉、严厉的斥责都聚集在那议论大于叙述的篇章结构里。他的议论和抒情都是感情与理性交织的产物。

133 在感情方面,他“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行文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而接下来却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在无话可说处,作者又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后面又出现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而接下来又是“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而却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

134 但纵观全文,鲁迅还是写出了自己的悲与愤的,也写出了对青年请愿一事的评价。那么这几乎矛盾的语言该如何理解呢?其实这并非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相交织的复杂心情;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间,又分明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道的程度,看到一颗被各种外力挤压而已破碎的心。

135 在本文中,作者发情于死,但念在生前,“于死者寄生者之情,求生者之道”。他总结出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的历史规律。高度评价了这次请愿的意义:“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136 课时作业(十四)

137


Download ppt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