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會主義的發展 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的改革 烏托邦的社會主義 激進的馬克思主義 代表 主張 著作 主張 行動 《共產黨宣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會主義的發展 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的改革 烏托邦的社會主義 激進的馬克思主義 代表 主張 著作 主張 行動 《共產黨宣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會主義的發展 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的改革 烏托邦的社會主義 激進的馬克思主義 代表 主張 著作 主張 行動 《共產黨宣言》
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 《資本論》 第一國際 主張建立均富社會 國際主義 暴力革命

2 共產主義:科學的社會主義 主張 代表:馬克思(1818~1883年) (一)無產階級革命 (二)國際主義:全世界的改造運動
(三)人是社會的動物,群眾創造歷史 代表:馬克思(1818~1883年) (一)理念呈現: 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 (與恩格斯合著) 1867年的《資本論》

3 共產主義:科學的社會主義 (二)主要觀點: 經濟史觀:人類歷史就是物質變遷史 辯證唯物論 階級鬥爭論 剩餘價值論 社會主義進化論

4 社會主義的分裂 第一國際:1864 第二國際(社會主義國際):1889年 (一)推動者:馬克思 (二)目標:向世人宣揚社會主義
(一)推動者:歐洲各國的社會黨 (二)目標:繼續推動

5 社會主義的分裂 分裂 (一)背景:19世紀後期,未出現馬克思預言的嚴重勞資衝突 (二)派別 社會民主派:社會主義,修正派人士
社會革命派:共產主義,如俄國共黨

6 19世紀的俄國 政治上:君主專制 社會上:農奴人口絕大多數 經濟上:工業化程度低落 思想上:俄粹派V.S.西化派

7 革命前的俄國 尼古拉二世(1894~1917) 1、專制保守 2、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1896年:中俄密約;1897年:強租港灣;1900年佔據東北 3、日俄戰爭失敗,引發革命但失敗,僅成立具諮詢性質的國會,引發人民反感 4、參與WWⅠ以轉移國內問題的焦點,但戰場失利

8 二月革命(1917年) 背景 經過:首都彼得格勒罷工與示威→沙皇下令鎮壓→軍隊支持群眾→國會組成臨時政府 (一)思想:反王政的自由思想
(二)WWⅠ: 軍事挫折導致政治社會失序 戰事影響農村生產,引發民怨 經過:首都彼得格勒罷工與示威→沙皇下令鎮壓→軍隊支持群眾→國會組成臨時政府

9 二月革命(1917年) 結果 (一)尼古拉二世退位後被捕,羅曼諾夫王朝結束 (二)臨時政府持續作戰,且獲得美國與協約國承認

10 十月革命(1917年) 背景 經過: (一)臨時政府無力控制全境,與解決通貨膨脹與糧食缺乏的問題,讓反對勢力越來越盛
(二)德國協助列寧(布爾什維克派)回國 經過: (一)列寧高唱「和平、土地、麵包」,爭取士兵、農民和工人的支持 (二)組織「紅衛兵」保護各地的「蘇維埃」 (三)提出「一切權力歸於蘇維埃」的口號

11 十月革命(1917年) 結果: (一)在軍隊支持下成立新政府 (二)宣布《和平法令》,退出大戰 (三)社會黨更名為共產黨
(四)頒佈《土地法》:取消土地私有制 (五)遷都莫斯科

12 十月革命(1917年) 後續:三年內戰(1917~1920)(一)未獲大部分人民支持 (二)危害經濟

13 列寧時代(1917~1924) 成立第三國際(1919):聯合全世界的勞工進行「世界革命」→扶植各國的共產黨 成立蘇聯(1922):
(一)簡稱:U.S.S.R (二)意義: 國際主義、天下一家

14 列寧時代(1917~1924) 經濟政策: (一)戰鬥共產主義:因應內戰為考量 民不聊生 土地改革:土地國有
工業:國有化,但不能真正落實工人接管工廠 商業:銀行國有、廢止私人貿易、民生物品配給 民不聊生

15 列寧時代(1917~1924) (二)新經濟政策(1921~1928) 政策:容許資本主義作為 成效:農工業復興 影響:共黨內部分裂

16 史達林時期(1928~1953) 鬥爭奪權:與托洛斯基鬥爭勝利 獨裁統治:1927年起
一國社會主義(1924): 在國內積極發動社會主義 建設,對外暫不發展共黨革命 經濟建設:五年計畫 (一)時間:三次五年(1928~1932、1933~1937、1938~1942)

17 史達林時期(1928~1953) (二)內容 (三)結果 吸引落後國家 農業集體化:建立集體農場與國營農場,以控制資本投入工業 工業發展
大致成功→輕忽民生工業 免於經濟大恐慌 成為第三大工業國 二戰中展現強大國力 吸引落後國家

18 西方國家的反共立場 背景:共產革命為世界性的運動,引發西方國家害怕 方式: (一)凡爾賽和約扶持東歐國家→ 反共防線 (二)法西斯政權

19 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的建立 時間:1919年 目的:促進共產主義的勢力 聲望:不如預期 (一)無法成為左派陣營領袖:
社會主義溫和派與之對抗 不願成為蘇聯發展霸權的工具 (二)作為有限:蘇聯自顧不暇

20 共產主義的受挫 向西方發展無功,轉向東方推動共產革命 (一)激發民族仇恨→打擊帝國主義
(二)成效不佳:WWⅡ前,僅有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1924年) (三)影響中國

21 共產主義的受挫 向現實妥協 (一)1921年:可與其他黨派組成「聯合陣線」 (二)1924年:史達林的「一國社會主義」
(三)1934年:蘇聯加入國際聯盟 (四)1935年:結成「人民陣線」 (共+社+自)

22 共產主義的受挫 冷戰圍堵 (五)1939年: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六)1943年:解散共黨國際,以向英美示好
(一)背景:WWⅡ後,共黨勢力擴張導致西方國家聯合反制 (二)本質:軍事強權的擴張


Download ppt "社會主義的發展 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的改革 烏托邦的社會主義 激進的馬克思主義 代表 主張 著作 主張 行動 《共產黨宣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