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日本的明治维新 Meiji Refor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日本的明治维新 Meiji Refor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日本的明治维新 Meiji Reform

2 在19世纪50、60年代欧美地区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通过革命、王朝战争或者是改革的方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这场大规模的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扩大,甚至在亚洲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成功,标志着日本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3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从1603年开始,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到19世纪中叶,日本仍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
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幕府——德川幕府( )。因政治经济中心在江户,亦称江户幕府。

4 德川幕府是在室町幕府(1336——1573)末期动荡不安的局面下建立起来的。
战国时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多具有宗教色彩,家臣、大名发展壮大,争权激烈(下克上)。封建统治秩序混乱,由于大名的争战,重新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力量成长起来。武士、兵士脱离农村,出现兵农分离的趋势,产生一大批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名。 关原之战(1600)之后,幕藩体制确定了框架。

5 1、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是幕藩体制(政治)。
⑴幕府掌权。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政治实权掌握在幕府的将军手中。幕府成为全国最高统治机关。幕府的行政长宫称作老中(非常时期在老中之上设置大老),由将军任命,组成官僚机构进行统治。 而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首脑,只是作为精神上的最高权威,但无实权,不能过问政治,唯一的工作就是读书、写诗,靠自己的很小一块领地维持生活。

6 ①设在江户的幕府是全国最高统治机关 ②将军称“征夷大将军” ③老中为首的幕府官僚进行统治 ④天皇及公卿都住在京都,精神上最高统者 所以在幕藩体制下,中央集权受到极大削弱,幕府与藩侯,幕府与天皇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7 ⑵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幕府实行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
全体居民一共分成4个等级“士、农、工、商”。其中士是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和武士。农民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承担各种租税、劳役。他们的生活受到严格限制。

8 城市的工商业者被称为町人,他们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其经济活动甚至穿着打扮都受到严格限制。幕府还经常任意没收他们的财产。除了四个等级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贱民,主要是罪犯的后代,他们处在社会最低层,从事杀猪、卖艺等最低贱的职业,因此他们被称为“秽多”或者“非人”。

9 ⑶从1733年开始,幕府为防止西方势力的渗入,从禁止天主教传播演化为锁国政策。锁国闭关政策限制了日本与西方正常经济和文化交往,阻碍了日本国力的发展。

10 2、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经济)。 随着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为明治维新准备了社会经济前提。

11 ⑴工场手工业和早期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的出现。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与西方不同的是商人在农业和手工业中起了关键作用。商业资本控制了手工业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小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产生了资本主义企业主。

12 商业资本对生产的控制表现为包买主(“木棉寄屋”)的出现,也就是“出机”“换棉”等形式。生产者实际上已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在德川幕府统治末期,日本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十分广泛。

13 但是在幕藩体制下,日本资本主义不可能顺利发展,幕府为维护封建领主经济,接力压制和阻止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采取了限制手工工场规模,实行商品专卖制,关卡征税等。所以在幕府压制下,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无力发动类似于英、法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他们往往兼有商人、地主、资本家等几种身份,同封建势力关系紧密,具有很大的妥协性。所以只能采取资产阶级改革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4 ⑵新的土地占有方式和新兴地主的出现。在农村有许多富农和商人从封建领主那里承包土地,出租给农民成为新地主。或者是高利贷者占有农民抵押土地也转化为新地主。这些新地主还雇佣农业工人经营农业或者兼营商业和手工业,成为经营地主。 ⑶城市中大商业高利贷特权阶层的出现。除日本工场手工业资本家外,还有一些享有特权的大商业资产阶级,如三井、鸿池、住友等特权商人。他们同封建统治阶级经济利益上有许多一致地方,具有浓厚的妥协性。

15 3、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新阶层的出现,他们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化(阶级),成为明治维新的重要动因。

16 ⑴阶级矛盾最突出的是武士阶层的分化。广大的下级武士成为幕府统治的对立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武士等级内部发生分化。为了维持生活许多下级武士从事手工业生产,成为小商品生产者,而且通过通婚、收养养子等方式与资产阶级发生密切关系。在经济利益上逐渐趋于一致,转化为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

17 许多下级武士成为教师、医生等,成为知识分子。他们学习“兰学”(通过荷兰书籍传入日本的西方学术)知识,接触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并且受到兰学家的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这些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18 ⑵农民、市民起义。尤其是农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主要动力,农民暴动在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民暴动中主要是由米价抬高引起的,也称作“米骚动”。1837年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市民暴动是19世纪上半期规模最大的一次米骚动。

19 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次数表 年份 次数 一年平均 1701~1710 55 5.5 1751~1760 116 11.6
1791~1800 122 12.2 1851~1860 170 17 1861~1867 194 27.8

20 在农民起义普遍展开的形势下,出现了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家安藤昌益等人。他写了《自然真营道》一书,提出了“自然世界”、“王法之世”的理想社会。他的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

21 ⑶此外其他阶层也日益反对封建统治阶级, 像农村的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也被称为“豪农豪商”,由于他们在政治上无权,经济上的发展又受到封建制度的限制,所以他们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特权的大资产阶级在倒幕运动初期是动摇观望的,但在胜利在望的时候,他们也投向了倒幕派。在封建制度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些外样大名(西南诸侯)的离心倾向日益浓厚。

22 大名即诸侯。按照与将军的亲疏关系分为三种:亲藩大名(出身于德川家族的大名,又称御家门、御三家 )、谱代大名(出身于德川家族家臣以及关原之战中站在德川一方的的大名)、和外样大名(关原之战后才臣服将军的大名)。大名的领地叫做藩,因此大名也称做藩主。 大名必须效忠将军,并负担军事及其它方面的义务,但各藩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独立的内政权力。

23 为加强对大名的控制,将军实行“参见交代制”,规定大名必须每隔一年去江户参见一次,其亲属(一般是儿子)必须长期留住江户作人质。外样大名由于无权过问幕政并受到将军限制,不满于幕府专制统治。他们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天保改革,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倒幕的重要力量,也是倒幕势力的重要根据地。 在各地起义的冲击下,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天宝年间),各藩及德川幕府都先后进行了改革,史称“天宝改革”。

24 首先进行改革的是长州藩(今本州山口县),接着,九州的萨摩、佐贺和四国的土佐等都陆续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政治方面,打破封建等级观念,破格提拔下级武士参加藩政,鼓励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军火工业;在经济方面,整理各藩财政,豁免武士债务,公布藩政府和大名的收支帐目等。西南诸藩的改革,目的在于巩固藩政,但其中有些措施在客观上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基本上获得了成功。改革增强了西南各藩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此后西南各强藩迅速兴起,成为抗衡幕府的强大力量。

25 1841年,德川幕府也实行了幕政改革。主要内容是恢复自然经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解散享有特权的商人同业公会,向商人征收重税;减免封建领主对幕府的欠款;禁止农民流入城市,镇压兰学等等。幕府改革的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阻挠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结果以失败告终。 幕府改革的失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加深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26 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社会危机的加深(外因)。从国际环境看,明治维新运动是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严重威胁下爆发的,这一外部条件催化了革命的提前发生。
①19世纪初,英俄美派人使日,要求通商,遭拒 ②1853年7月美国准将培理率舰队到日本,1854年2月再来,签署《日美亲善条约》,开放 下田、箱馆,设领事馆,具最惠国待遇。

27 培 理 叩 关

28 ③1856年8月美总领事哈里斯到日,1858年6月签署《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开放神奈川、长崎、新潟、 兵库、江户、大阪;领事裁判(治外法)权、建立租界、协定关税。
④英、法、俄、荷相继签约,“安政五国条约”

29 日本的开国 VS

30

31 开国之影响 (1)首先激化了日本内部的社会危机,促成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 ①封建制度和已经开始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之间的矛盾激化。
②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矛盾激化。 (2)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这激起了日本有识之士奋起拯救国家。

32 开国对日本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外国掠夺日本黄金,造成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恶化。

33 这些导致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60年代市民暴动称为“捣毁暴动”。农民暴动称为“改革世间”“平均世间”暴动,进一步瓦解幕府统治。

34 幕府的腐朽专制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悲惨命运的前车之鉴,不得不使日本一些有识之士担忧国家的前途,考虑日本的出路,主要是一些日本下级武士,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打击驱逐外国势力,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改革幕藩体制,革除弊政。所以他们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35 二、“尊王攘夷”运动和“倒幕运动” 1、“尊王攘夷”运动(1869年3月-1864年8月)。西南强藩(萨摩、土佐、肥前、长州)武士认为必须打击西方侵略者,实行开国政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王政复古”之名,行改革幕藩体制之实。 “尊王攘夷” 运动代表人物有绪方洪庵、佐久间象山、桥本左内、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 佐久间象山从儒学、国学出发寻找救国方案。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36 “尊王”指尊奉天皇,“攘夷”指驱逐外国入侵者。尊王攘夷思想来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论语章句·宪问篇》)的学说。
“尊王攘夷”派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主要是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启发。他们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救国方案。这种思想和清末士大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尊王攘夷运动从性质上看,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是推翻幕府,而是希望幕府觉醒,还政于天皇,从而抵制西方侵略。遭到镇压(安政大狱、樱田门事件)。

37 以长州藩的吉田松阴和萨摩藩西乡隆盛为代表的西南各藩的改革派,利用当时国内各阶层普遍反对开国的气氛,倡导攘夷排外,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 年(安政五至六年),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对西南各藩的改革派给以残酷镇压,吉田松阴等七人被处死,西乡隆盛等十人遭到流放。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安政大狱”。 幕府的高压政策激起中下级武士和部分大名的愤慨。1860年3月,水户、萨摩两藩的武士在江户城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樱田门事件成了反幕运动迅速发展的信号。

38 吉田松阴 吉田松阴 (1830─1859) 日本江户末期尊攘派志士,教育家。原姓杉百,名矩方,号松阴。幼时学兵学、儒学,后学洋学。培理叩关时,初主张锁国攘夷,后转向“亲善攘夷”。曾试图搭美舰出国,事败遭本藩(长州)禁闭。获释后,主办松下村塾,弟子甚多。强调君臣名分,鼓吹尊王攘夷。“安政大狱”中,被幕府处死。著作收入《吉田松阴全集》。

39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家 、军事家。萨摩藩下级武士出身。早年为改革幕藩政治而奔走。1865年起转投倒幕运动,与木户孝允等建立“萨长倒幕同盟”,策划“王政复古”。1868年日本戊辰战争爆发后,指挥政府军取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后以东征军参谋身分与幕府谈判,迫使幕府献出江户。与木户、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1871年任参议。1872年任近卫都督,受领元帅称号。1873年因主张“征韩”失败,辞职回乡,开办“私学校”,组建士族军队,与明治政府对抗。1877年2月在反动士族拥戴下发动叛乱,挑起日本西南战争。9月兵败自杀。1889年明治政府大赦,恢复其名誉。著有《西乡隆盛全集》等. 维新三杰: 西乡隆盛

40 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 ) 与西乡隆盛同乡,同是下级武士出身,家境贫穷。但西乡好恶分明、热情洋溢、时而采取不合理的行动。而大久保沉着冷静、刚毅果断、始终抱持现实主义的政治态度。      明治四(1871)年,他晋身大藏卿,同年任岩仓考察团的副使,周游欧美各地。深受俾斯麦影响。1873年回国后,与岩仓具视一道强烈反对征韩,与多年的好友西乡决裂。后兼内务卿,成为政府的核心人物,大力推动殖产兴业政策。他大量采用有能力的人才。1878年被暗杀。享年49岁。

41 维新三杰:木户孝允( ) 长州(山口县)藩士之子。十七岁加入吉田松阴门下。先后学习剑道、造船术与西学。1850年加入尊王攘夷运动。木户孝允除于明治元(1868)年撰写“五条誓文”草案外,并且在“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中也担任核心角色。明治四(1871)年随岩仓具视考察欧美,担任全权副使。回国后兼任文部卿,建议政府制定宪法。木户起初主张“征韩”,但后来改变看法,主张内治优于对外发展,反对侵韩、侵台之举。木户虽然属于理想主义的开明政治家,但心胸狭窄。明治10(1878)年病殁,享年四十五岁。

42 “尊王攘夷”运动迅速发展的信号是1860年3月的“樱田门事件”。这标志着日本政局开始发生转变,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的下级武士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1864年8月幕府第一次征讨长州藩战争结束后,尊王攘夷运动结束。尽管这场运动失败,但许多日本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首先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演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开始演变为倒幕运动

43 2、倒幕运动( 年)。 首先吉田松荫逐步认识到,为了倒幕必须发动“草莽”的人们。他说:“只有那些不再为封建君主效力的浪人,爱国的豪农豪商和粗食陋衣的农民等出身卑贱者,即被称为草莽的人们,才能献身于救国斗争。”草莽崛起的思想的产生是倒幕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倒幕运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取得成功。吉田松荫之后他的学生久坂玄端提出“草莽联合论”。

44 高杉晋作又提出“草莽武装论”。这就为倒幕斗争指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
此外倒幕派主张按照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改造日本政治。所以倒幕运动比起尊王攘夷运动有更大的进步性。

45 倒幕派主张“倒幕开国”。代表人物有高杉晋作、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
倒幕派主张比尊王攘夷更进了一步。 1.用武装倒幕思想代替和平幕政改革,用“开国”代替“攘夷”。 2.思想上保留了尊王论,但又赞成西方资产阶级的两院制,比“东洋道德、西洋艺术”高出一筹。 3.倒幕派更强调暴力,高杉晋作建立“奇兵队”(近代日本军队的雏形)

46 1865年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倒幕派在长州藩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开港贸易“的近代化方针指导下,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把长州藩变成倒幕的根据地。1866年1月萨摩与长州藩结成倒幕军事同盟。倒幕联盟成立使倒幕派开始占据优势。 武装倒幕

47 由于1866年幕府第二次征讨长州藩战争失败,德川庆喜上台。1867年10月24日德川庆喜被迫提出“奉还大政”请求还政于天皇(睦仁天皇)。
明治天皇 德川庆喜(1837—1913)

48 1868年1月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废除幕府制,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1868年1月3-4日发生鸟羽、伏见战争,这是新旧势力之间一场生死较量。

49 江户幕府的终结

50 1868年农历戊辰年所以这场战争也称为“戊辰战争”。战争一直到1869年5月以倒幕派胜利结束。沉重打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868年8月27日日本第122代天皇睦仁宣布即位。9月8日依照中国的《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之语,年号改为明治。1868年10月江户改为东京。1869年3月迁都东京。

51 1868年4月6日天皇首次发布了新政权的国策方针(施政纲领)就是《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新政府公卿藩主的会议); 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经济) ; 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将实行我国前所未有之变革。”

52 五条誓文

53 五条誓文反映了新政权反封建专制主、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的开拓进取精神,传统的“锁国政策”被抛弃,为日本的现代化改革指明了基本方向。

54 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国家。
所以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这就是明治维新。 “维新”一次来源于中国的《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55 1871年,明治政府就如何建设国家问题,派出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组成“岩仓使节团”,到欧美14国考察。
“岩仓使节团”的收获: 亲身感受到欧美文明压倒性的优势和亚洲文明迟滞性之间的距离。 日本必须快速输入欧美文明,整备好近代国家的条件,与万邦对峙。 当前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 整个政府的政策都向吸收西方文明方向推进,在领导阶层中首先产生“脱亚入欧”的思想。

56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改革措施) 1、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改革; ⑴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
①太政官制度。1868年6月,明治政府公布 《政体书》。这是为了把封建主义的日本改造成为资产阶级的新国家而实行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官制改革。这是调整稳定国家的权力机构。日本政体是君主专制制度。

57

58

59 ②“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1869年6月“奉还版籍”,交出领地与领民。“版”指土地。“籍”指户籍。旧藩主成为政府任命的藩知事,听从中央。 1871年颁布“废藩置县”,旧藩主迁往东京,坐食俸禄,藩改为县。把全国分为三府302县,后合为72县。1888年最终为三府42县。 这个改革消灭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成为维新运动中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60 ⑵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旧有的大名、公卿改成为“华族”即贵族;中下级武士、大夫改称“士族”;农工商职业的人和贱民改称“平民”,允许他们使用姓氏,可担任公职。确定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身份制,但华族、士族与平民可以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61 武士的特权包括:统治权(控制地方政权,对一般平民格杀勿论等)、封建财产特权(对农民征收贡税权)和垄断军职(只有武士担任部队人员)。
1873年颁布《征兵令》,20岁男性服义务兵役;1876年颁布《金禄公债条例》,将俸禄变为公债。 通过改革,这些特权都被取消。上层武士转化为地主和资本家,广大下级武士沦为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或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62 2、经济领域里的改革 ⑴首先进行的是土地和地税改革。 ①在戊辰战争期间,颁布法令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②1871年10月,允许农民自由种植农作物;1872年3月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颁发土地执照,确认土地私有权,这标志着近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同年10月,农民可以从事其他职业。 ③1873年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令”,按地价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货币地税。

63

64 ④作用: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日本近代土地所有制,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被确认。 B使明治政府获得稳定扩大的财政收入,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保证了各项改革的进行。 C基本上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在各方面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D满足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为地主增大剥削量和兼并土地提供有力条件,确立了日本近代所独有的寄生地主制。

65 ⑵“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所谓“殖产兴业”政策,指运用国家财政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或动用国家资产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然后大力扶植私人资本的发展。1870、1873年先后设立工部省和内务省,开始日本的工业化。在1880年以前,主要是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资本带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80年代后,殖产兴业重点转向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企业。除铁路和军工企业外,大部分国有企业被处理给私人经营,通过给予各种补助金、优厚贷款等形式扶植一批大财阀和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等。

66 殖产兴业的代表---大阪纺织会社

67

68 日本,骄傲的日本工人,1919

69 日本近代铁路的发展

70

71 但是日本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军事工业畸形发展。民用工业相对落后。除了工业化,大力发展商业、金融业。殖产兴业政策是日本从封建制转化为资本主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根本措施。

72 3、倡导“文明开化”,实行教育改革。 所谓“文明开化”,广义上包括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教育、习惯风尚、生活方式等;狭义上主要指发展普及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⑴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 ①以小学为基础,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②大力发展实业教育,造就科技骨干力量。 ③在初等国民教育有较大发展基础上,改进充实中、高等教育。 ④日本近代教育逐步走上了一条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道路,无限制地强调尊皇爱国,影响教育正常发展。

73

74 学龄儿童就学率演变情况(%) 年度 男 女 平均 1873年 39.9 15.1 28.1 1885年 65.8 32.1 49.6
年度 男 女 平均 1873年 1885年 1895年 1912年

75 明治时代的女学生

76 ⑵在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以森有礼为核心。包括西周、加藤弘之、福泽谕吉等。 福泽谕吉出身中下级武士家庭,倡导文明开化,著有《西洋事情》、《劝学篇》、《文明论概略》。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强调“天不造人上人,也不造人下人”,“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被誉为“东方付尔泰”。

77 近代日本著名启蒙思想家 福泽谕吉

78 ⑶日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武士剪发,不再随身佩刀;改旧式礼服为和服或西服;天皇带头喝牛奶,吃牛肉,西餐也开始流行。

79 4、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建立现代化军队。
因为日本当时正忍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只有强兵才能把殖民势力赶走,获得民族独立,所以非常重视军队建设。 军事改革的目的:“内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 ——山县有朋 “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支那……来补偿从欧美所受之损失。” ——吉田松阴

80 ⑴军事改革的内容: ①废除武士垄断军事力量,实行近代义务兵役制,组成近代常备军称作“皇军” 。 ②改革军事装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逐步调整军队编制,使军队编制既能与西方国家接轨,又能适应对外作战的需要。 ④调整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确立天皇对军队统帅权和军部的独立。 ⑤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军事教育,把封建时代的“忠节、礼仪、武勇、信义”等武士道精神向军队灌输。

81 ⑵军事改革的作用: ①建立近代常备军,搞好国防,有助于日本有足够力量对付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助于日本早日摆脱半殖民地的危机。 ②军队天皇统帅权和军队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使日本军队越来越成为对内镇压对外侵略的工具;军部独立制度,为军部不受内阁干预,一意孤行创造了条件。

82 明治维新措施简表 项目 内容 目的 政治 (1)废藩置县 (2)取消武士特权,取消对人民限制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1)承认土地私有 (2)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商业 发展资本主义 军事 实行征兵制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文化 “文明开化”政策 发展近代教育

83 5、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日本掀起了一场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自由民权运动。在人民斗争压力下,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帝国议会。日本由君主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这是政治上一种进步。

84 明治宪法主要条文例示

85

86 四、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日本在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因素、国内市场发育方面远优于中国,进行变革的物质基础雄厚。
2、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比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更为巩固。 3、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比日本的幕藩体制远为强大;中国的皇帝比日本名义上的天皇更具权威;中国的科举制度选用的官吏远胜过日本的门阀、世袭制。 4、清王朝更加腐败。 5、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比日本更根深蒂固,更排斥外来文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特殊凝聚力。

87 6、中国和亚洲人民先于日本进行的反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牵制和分散了西方殖民者的力量,支持了日本的维新运动。
7、日本的倒幕维新力量是各阶层共同形成的“合力”,而中国的斗争此起彼伏,力量分散。 8、日本的维新是在推翻了旧政权后自上而下展开的,中国的改革则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

88 五、评价明治维新 1、性质。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史学界争论很大,主要形成三种观点。
⑴认为明治维新就其历史前提、运动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变革的方式及其在政权和社会经济形态方面所引起的变化来看,显然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大部分学者都承认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然而在具体理解上又各有不同。

89 一部分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给人民以民主权利,没有彻底解放农民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够成熟,而又面临了沦为半殖民地严重危机的后进国家中发生的一次早产的资产阶级革命。

90 ⑵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主要是寻求民族独立富强,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⑶明治维新在不同阶段,性质也各不相同。前段倒幕是革命,倒幕之后是改革。 第四种观点认为,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蒋立峰《明知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91 此外明治政权的性质也有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地主资产阶级力量为基础,具有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性质的资产阶级政权。 另一种观点认为明治政权是带封建性的特权大资产阶级专政。

92 2、历史意义: ⑴从国内来说,社会形态更替,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⑵从国际意义上看,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93 3、局限性。 ⑴在政治生活中,保留天皇制,保留专制主义的统治机构。人民群众以及中小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更多的民主权力。 ⑵经济生活中保留半封建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带有封建性和垄断性的国家资本和带有特权的财阀资本。 ⑶社会生活中,虽取消了武士特权,但保留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差别。 ⑷意识形态中,武士道精神和封建忠军、绝对服从、不怕死及野蛮的侵略思想仍然存在。为侵略扩张奠定思想基础,损害了亚洲被侵略国家。

94 六、关于明治维新的讨论 1、明治维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明治维新特指历史事件。广义的明知维新则是指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历史过程。
2、开始时间: (1)明治维新开始于1853年佩里叩关,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前后,以明治宪法的颁布和《日英通商航海条例》的签定为标志。路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5 (2)第二种观点以万峰《日本近代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1年版)为代表。这些学者从明知维新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从1868年倒幕运动兴起,至1911年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后完成为止。

96 两大阶段:倒幕维新运动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幕末开港后倒幕维新运动兴起到戊辰国内战争(1868年至1869年)结束为止。
3、明治维新的分期 第一种(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角度出发): 两大阶段:倒幕维新运动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幕末开港后倒幕维新运动兴起到戊辰国内战争(1868年至1869年)结束为止。 第二个是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改革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是从1869年至1911年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后完成为止。

97 第一阶段(1853年至1868年),主要内容是“攘夷倒幕”; 第二阶段(1869至1877),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破旧”;
第二种:明治维新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3年至1868年),主要内容是“攘夷倒幕”; 第二阶段(1869至1877),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破旧”; 第三阶段(1878至1894),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立新”。(从封建主义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全过程) 第三种: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53年日本开港到1867年,这是日本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即尊王攘夷运动时期; 第二阶段从1868年至1871年,这是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包括戊辰战争、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三大事件; 第三阶段从废藩置县后到明治宪法颁布,这是把旧社会改造成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即资本主义改革阶段。


Download ppt "日本的明治维新 Meiji Refor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