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宜蘭歌仔戲之調查與探討 作者: 吳任絜 林歆芮 游雅茜 黃映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宜蘭歌仔戲之調查與探討 作者: 吳任絜 林歆芮 游雅茜 黃映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宜蘭歌仔戲之調查與探討 作者:213-02 吳任絜 213-09 林歆芮 213-18 游雅茜 213-20 黃映儒
作者: 吳任絜 林歆芮 游雅茜 黃映儒 葉怡佳 劉玉環 指導老師:王富仁老師

2 壹、前言

3 一、研究動機 光景隨著宜蘭的都市化,逐漸淡逝,代表 著宜蘭傳統的文化正淹沒在繁華的喧囂 中。 ◎我們想藉這次的機會喚起更多人對歌仔戲
◎歌仔戲是很多宜蘭人從小的回憶,昔日的 光景隨著宜蘭的都市化,逐漸淡逝,代表 著宜蘭傳統的文化正淹沒在繁華的喧囂 中。 ◎我們想藉這次的機會喚起更多人對歌仔戲 的美好回憶,並調查出歌仔戲未來的發展 方向。

4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歌仔戲的起源與發展 2.調查各年齡層的民眾對歌仔戲的了解 3.調查各年齡層的民眾對歌仔戲的喜好程度
4.調查各年齡層的民眾希望歌仔戲未來的走

5 三、研究方法 1.實地考察: 臺灣戲劇館 2.蒐集資料: 利用網路資訊、報章文獻以及文 化局圖書館藏書來蒐集相關資料
3.問卷調查: 研究小組擬定問題,再藉由紙本 問卷及網路問卷進行調查,再製成圖表以利 分析

6 臺灣戲劇館

7 貳、正文

8 一、簡介 1.20世紀初起源於宜蘭 2.融合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閩南語 (台灣腔、漳州腔)為主 為了讓大眾有機會接觸文雅辭彙或 忠孝節義故事 3.現今內容日趨多元、豐富

9 二、歌仔戲起源與發展

10 1.落地掃時期 (1)宜蘭地區稱早期的歌仔表演為「本地歌仔」 (2)為歌仔戲最早的表演形式 (3)小生、花旦都由男性演員演出,採即席演出
(4)目前僅餘宜蘭地區尚有少數藝人傳承

11 2.野臺歌仔戲時期 (1) 採「幕表戲」的表演形式 「作活戲」,由劇班中的戲先生講說劇 目情節大概,其餘則交由演員臨場表現
(2)在日治時期廣受歡迎

12 3.內台歌仔戲時期 (1)日治時期,歌仔戲吸收許多來自中國的表 演元素 (2)許多戲院開始延攬歌仔戲班進入內臺演出, 機關布景極其精巧炫目

13 3.內台歌仔戲時期 (3)皇民化運動歌仔戲被迫改穿日本和服, 說日語演出,戰後才又展現榮景 (4)1950年代為內臺興盛時期,直至電視娛 樂流行之後,退出內臺

14 4.廣播歌仔戲時期 (1)1954許多廣播電臺開始延攬歌仔戲演員, 藉由廣播演出 (2)1960年代達於鼎盛
(3)廣播歌仔戲時期,由於單靠聽覺傳達,所 以音樂創作更加繁多 (4)當時最著名的劇團為「天馬歌劇團」

15 5.電影歌仔戲時期 (1)1955年,拍攝臺灣史上第一部歌仔戲電影 「六才子西廂記」,然票房不佳
(2)1956年播映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才引 起電影歌仔戲風潮 (3)1965年後,電影作品止歇 電影歌仔戲將原有舞臺劇本長篇故事濃縮、 剪裁,深受觀眾歡迎

16 6.電視歌仔戲時期 (1)在1962年台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 螢幕,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 (2)由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
(3)約在1951年時,推行國語運動,布袋戲和 歌仔戲消失過一段時日

17 7.舞台歌仔戲時期 (1)1980年代初期,歌仔戲登上「國家戲劇院」 (2)1990年代末期,部分優秀的戲團都以推出 精緻新戲為主要目標
目前投入現代劇場的歌劇團仍是少數,一般 劇團以野臺廟會演出為主

18 三、歌仔戲角色及戲服 1.文生: 頭戴文生巾(或武生巾), 身穿褶子,腳穿都馬靴。 2.短打武生: 頭戴六角軟,身穿英雄衣, 腳穿薄底。

19 3.長靠武生: 頭戴帥帽、身穿硬靠、紮靠 旗,腳穿厚底靴(高靴)。 4.老生: 頭戴員外巾,身穿員外帔, 腳穿厚底靴。

20 5.苦旦: 綁大頭、甩髮(散鬃)、戴 銀泡,身穿黑色素褶子(烏 苦衣)、白裙,腳穿素色的 彩鞋。 6.花旦: 綁大頭、戴全副頭面,身穿襖 衣襖褲,配上肚兜、四喜帶, 腳穿彩鞋。

21 7.小旦: 綁大頭、戴全副頭面, 身穿女帔、彩裙,腳穿彩鞋。 8.武旦: 綁大頭,戴七星冠, 身穿武旦衣或女靠, 腳穿花薄底(武旦鞋)。

22 9.老旦 : 戴老婆巾,身穿粗布衣,腳穿 老旦鞋。 10.三花: 頭戴文生巾或武生巾, 身穿褶子,穿都馬靴。 但穿著時可刻意使之怪異、零
亂,以顯示其丑角性格。

23 三、歌仔戲常用樂器 *武場—舞台左邊→ 打擊樂器 1.小鼓 : 小鼓又名單皮鼓,台語稱之 為「北鼓」,是歌仔戲武場 的重要樂器,也是文武場的
統領。 2.鐃 : 鐃形狀像銅盤,多與鑼鼓配 合演奏。

24 3.梆子 : 音色特殊,節奏靈活,常 出現於文武場前奏之前。 梆子為長方形狀,木頭中 空,在旁邊有一隙縫出音。

25 *文場—舞台右邊→管弦樂器 1.月琴 : 月琴在歌仔戲中多用於伴奏 哭調,音色給人淒厲的感覺。 2.洞簫 音色使人悲傷,
歌仔戲中往往單用洞簫 伴奏哭調之最悽慘時刻。

26 3.殼仔弦﹝椰胡﹞ 是歌仔戲最主要的樂器,音 色纖細,奏者是整個文場的 首席(俗稱頭手弦)。演唱七字 調時一定要用。

27 四、本地歌仔戲團 : 蘭陽戲劇團 1.創立: (1)宜蘭縣政府在1992年9月28日成立 (2) 台灣史上第一個公立歌仔戲劇團
四、本地歌仔戲團 : 蘭陽戲劇團 1.創立: (1)宜蘭縣政府在1992年9月28日成立 (2) 台灣史上第一個公立歌仔戲劇團 (3)唯一一個由地方政府所設立的本土公立歌仔 戲劇團 (4)它的成立具有文化傳承使命和重要歷史意義。

28 2.宗旨與目標 宗旨: 保存歌仔戲表演藝術,提昇歌仔戲表演素質。 初期目標:
劇團初期計畫以歌仔戲專業人才的培育、訓練與教學方法的建立為預訂目標。

29 3.戲劇團鶯聲初啼

30 4.戲劇團運作的困境 預算不足 欠缺專職專業的管理人才 劇團發展隨政權更替改變 歌仔戲劇本的欠缺 演出成本過高,演出機會少

31 5.未來發展 以劇團現階段的運作狀態,加上許多困境, 很難對未來的發展有所期許。假如政府或民 眾能夠真心重新燃起對歌仔戲的熱情,並且 擁有足夠資金,才能夠持續發展下去。

32

33 參、問卷調查與分析

34

35 分年齡層之各問題分析

36 問題一 問題1之20歲以下 問題1之21歲~40歲

37 問題一 問題1之41歲~60歲 問題1之60歲以上

38 分析一 可見趨勢由年齡大到小觀看過比例逐漸下 滑,由100﹪一路掉到不剩一半,21-40和 20以下這兩組落差十分大,約40﹪,顯示 出歌仔戲這項傳統戲曲文化的衰微。

39 問題二 問題2之20歲以下 問題2之21歲~40歲

40 問題二 問題2之41歲~60歲 問題2之60歲以上

41 分析二 大致了解不深,大約能看出了解的比例由 年齡大到小逐漸下滑,詳細了解由38﹪到 6﹪,21-40和20以下這兩組更出現了沒聽 過這選項,可能顯示出歌仔戲推廣方面的 不足

42 問題三 問題3之20歲以下 問題3之21歲~40歲

43 問題三 問題3之41歲~60歲 問題3之60歲以上

44 分析三 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由小到大,普通和非常 喜歡的比例明顯有變化。普通的比例下降, 而非常喜歡的比例上升,由此可知年輕人
對歌仔戲的不瞭解導致沒特別的感覺以及 老年人對歌仔戲的熱愛。

45 問題四 問題4之20歲以下 問題4之21歲~40歲

46 問題四 問題4之41歲~60歲 問題4之60歲以上

47 分析四 透過圖表比對可以看出年輕人大多希望能 結合時事以引起現代人的興趣,而隨著年 齡的增加,尤其是老年人,仍舊希望歌仔
戲能維持現狀,維持其傳統的樣貌。

48 綜合各年齡之各題分析

49 問題一 快七成的受訪者 看過歌仔戲,可 判斷歌仔戲還沒 有到絕跡的地步, 或許是因為電視 上還有在播的緣 故。

50 問題二 幾乎六成五的受訪者 對歌仔戲僅是粗略理 解,更有二成五的受 訪者只聽過歌仔戲, 但還是有十成的人詳
細了解,政府應該多讓宜蘭的居民們有了 解歌仔戲的機會!

51 問題三 大部分受訪者對 歌仔戲的看法普 通,這或許和大 部分人都粗略理 解有關。

52 問題四

53 問題四 大家對於希望歌仔戲的發展這題,回答各選項 的比例都差不多! 更有受訪者在其他的欄位中 填了: 偶像劇劇情、介紹經典故事的脈絡、說
歌仔戲的淵源、嘗試以現代題材為主題、多培 養人才、依歷史背景演就好、融合卡通人物等, 不一樣的答案!

54 結論

55 結論一 從上述的調查結果來看,歌仔戲是極具文 化意象與傳統特色的地方戲曲,無論是其 腔調、樂器、身段、服裝,甚至是其舞台 布景皆是此戲曲獨一無二的特色。歌仔戲 是代表宜蘭的道地戲曲,從更廣泛的方面 來說,它足以代表北臺灣。

56 結論二 從我們的問卷調查來說,歌仔戲隨著時代 與年齡的差距正逐漸式微,年代推進,年 輕族群愈來愈少有機會接觸歌仔戲,更遑 論深入了解了,此足以證明傳統文化保存 之必要。但從大家對其未來的發展來看, 歌仔戲仍有許多創新與發展的空間,方法 之多元由上述圖表分析可知。在此也期待 未來能夠看見歌仔戲的延續與驚奇。

57 研究心得

58 吳任絜 傳統的歌仔戲曲是許多阿公阿嬤和叔叔阿 姨們的美好回憶, 如今,卻被有光鮮亮麗 外表的電視偶像劇,電腦遊戲等取代了。 我覺得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希望之後,能 有更多人注意到這一塊既傳統又有內涵的 文化。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能聽到看到 , 不經華麗修飾過的,原汁原味的歌仔戲, 在這個世界上發光發亮!!!

59 林歆芮 經由這次人文行動考察,使我更了解歌仔 戲的起源。明明是從小就常接觸的事物卻 到了高中才真正了解。歌仔戲角色的服裝, 各有各的特色而不失傳統,從古至今慢慢 流傳下來,唱腔、曲調的多變,組合成我 們所熟悉的歌仔戲。

60 游雅茜 歌仔戲是我小時候跟爺爺的美好回憶,每 次聽到附近的廟宇在演歌仔戲,我總會拉 著爺爺的手,吵著一定要過去湊湊熱鬧, 至今這樣的傳統戲曲帶給我的種種如熱鐵 烙膚般,洗不掉也忘不了。但隨著時代的 演進,這足以代表宜蘭的傳統文化正逐漸 被人們淡忘,令我十分得惋惜,藉由這次 的考察,使我們更加確信歌仔戲傳承的重 要性與必要性,期待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61 黃映儒 歌仔戲是宜蘭著名的傳統戲曲,但如今已 鮮少人了解和觀賞。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 看,我認為如果沒有重新重視及研擬相關 發展方案,歌仔戲將會逐漸沒落,甚至成 為歷史。

62 葉怡佳 這次的人文行動考察研究雖然時間短促, 但讓我獲益良多,不僅加深了解宜蘭傳統 戲曲歌仔戲,增添文化認同,也進一步思 考歌仔戲現在所面臨的危機,傳統文化延 續的危機不容忽視,急需被世人重視。藉 由這次的活動,相信也喚起許多人心中歌 仔戲的美好回憶,期待歌仔戲能再創巔峰, 讓這傳統戲曲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63 劉玉環 經過這次的人文行動考察,使我更加了解 宜蘭在地傳統文化,歌仔戲的唱腔、曲調, 小時候聽來,如同外國語言一般,怎麼樣 也聽不懂,但經過這次的考察下,我發現, 其實歌仔戲是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用心 仔細的聆聽,好像會有一條無形的線,將 我們牽連在一起,不論時間過了多久,歌 仔戲都會恆常的留在你我心中。

64 謝謝大家!!


Download ppt "宜蘭歌仔戲之調查與探討 作者: 吳任絜 林歆芮 游雅茜 黃映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