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4章 市場與政府 經濟學原理‧溫明忠 著‧前程文化 出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4章 市場與政府 經濟學原理‧溫明忠 著‧前程文化 出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4章 市場與政府 經濟學原理‧溫明忠 著‧前程文化 出版

2 本章重點 4.1 資源配置的方法 4.2 需求線與消費者剩餘 4.3 供給線與生產者剩餘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4.5 市場的公平問題
4.6 市場失靈 4.7 外部性:環境與教育 4.8 外部性的矯正 4.9 公共財 4.10 公共選擇

3 4.1 資源配置的方法 資源配置的方法有: 本章的目的在評估市場分配資源的方式是 否符合社會利益,而社會利益以效率與公 平做為衡量的標準。
指令性(command) 多數決(majority rule) 競賽 先到先服務(first come, first served) 平均分配 彩券(lottery) 個人特性(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武力(force) 本章的目的在評估市場分配資源的方式是 否符合社會利益,而社會利益以效率與公 平做為衡量的標準。

4 4.2 需求線與消費者剩餘 4.2.1需求與邊際效益 價值(value)與價格(price)是不同的:
價值是我們所得到的,而價格是我們所付 出的。 經濟學中的價值是指邊際效益(marginal benefit),亦即為了取得另1單位的產品, 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也就是需求 價格。所以需求線就是邊際效益曲線。

5 4.2.2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指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 款與實際支付的總價款之間的差額。
舉例:如果消費者願意以每單位8元購入某物, 但實際上的價格為3元,則消費者剩餘為5元。

6 4.2.2消費者剩餘 以需求線說明(圖4.1): 當數量為Q 時,價格為P。數量Q 時的總 價款為   的面積(=    ),但是消 費者願意接受的總價款為需求線下面,從 原點到數量為Q 的面積,所以消費者剩餘 為圖4.1中斜線部份ΔPBA的面積。因此, 消費者剩餘是價格以上、需求線以下所圍 成的面積。

7 圖4.1 消費者剩餘

8 4.2.2消費者剩餘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剩餘的影響 消費者剩餘是交易行為所產生的消費者福 利,也就是個人願意到市場與他人進行交 易的理由。
價格的變動會影響消費者剩餘。

9 4.2.2消費者剩餘 圖4.2中: 原先價格為 時,消費者剩餘為灰色+淺藍 色的面積。 當價格從 上漲到 時,消費者剩餘僅為 灰色面積。
原先價格為 時,消費者剩餘為灰色+淺藍 色的面積。 當價格從 上漲到  時,消費者剩餘僅為 灰色面積。 當價格從 下降到  時,消費者剩餘則為 灰色+淺藍色+深藍色面積。 結論: 價格上漲消費者剩餘減少,消費者福利下 降;價格下跌消費者剩餘增加,消費者福 利上升。

10 圖4.2 價格變動與消費者剩餘

11 4.3 供給線與生產者剩餘 4.3.1供給與邊際成本 成本與價格: 成本是生產者生產某物時,所必須放棄的; 價格是生產出售產品時的收入。
4.3 供給線與生產者剩餘 4.3.1供給與邊際成本 成本與價格: 成本是生產者生產某物時,所必須放棄的; 價格是生產出售產品時的收入。 生產者每再供給1單位產品的成本是為邊 際成本(marginal cost)。供給價格是 生產者再供給1單位產品時,所願意接受 的最低價格。所以供給線就是邊際成本曲 線。

12 4.3.2生產者剩餘 生產者剩餘:指生產者提供產品到市場上, 實際上收到的總價款高於他所願意接受的 總價款。
舉例:如果生產者願意以每單位2元出售某物, 但實際上卻以5元售出,則生產剩餘為3元。

13 4.3.2生產者剩餘 以供給線說明(圖4.3):  當數量為Q 時,價格為P。數量Q 時的總 價款為 的面積(= ),但是 生產者願意接受的總價款為供給線下面, 從原點到數量為Q 的面積,所以生產者剩 餘為圖4.3中斜線部份ΔBPA的面積。因此, 生產者剩餘是價格以下、供給線以上所圍 成的面積。

14 圖4.3 生產者剩餘

15 4.3.2生產者剩餘 價格變動對生產者剩餘的影響 生產者剩餘可以反應生產者的福利。 價格的變動會影響生產者剩餘。

16 4.3.2生產者剩餘 圖4.4中: 原先價格為P 時,生產者剩餘為深藍色+灰 色的面積。
結論: 價格上漲生產者剩餘增加,生產者福利上 升;價格下跌生產者剩餘減少,生產者福 利下降。

17 圖4.4 價格變動與生產者剩餘

18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經濟學所講的效率可分為: 帕雷托效率: 生產的效率(或技術效率) 資源配置的效率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經濟學所講的效率可分為: 生產的效率(或技術效率) 資源配置的效率 帕雷托效率: 又稱帕雷托最適境界(Pareto optimality) 是一種狀態,在此狀態下,如果有人變得更 好,但是必須以犧牲另外一些人做為代價時, 則原先的分配狀態就符合帕雷托效率。

19 圖4.5 帕雷托效率的圖解

20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假設阿寶與阿濤兩人對於蘋果的喜好相同, 對於香蕉的喜好也相同。則: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假設阿寶與阿濤兩人對於蘋果的喜好相同, 對於香蕉的喜好也相同。則: 在圖4.5(A)中,因為兩人之間沒有任何交 易的行為,所以沒有所謂帕雷托效率的問 題。 在圖4.5(B)中,如果阿寶以1個蘋果與阿濤 的1隻香蕉交換。交換後,兩人各有2個蘋 果、2隻香蕉,兩人的效用相同。

21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在圖4.5(C)中,如果阿濤再以香蕉1隻無 條件讓予阿寶,所以阿濤剩下2個蘋果、1 隻香蕉,其效用顯然是減少了,但是此時 阿寶有2個蘋果、3隻香蕉,所以效用提高 了。 根據帕雷托效率的定義,很顯然的4.5(B) 的分配符合帕雷托效率。

22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市場均衡時,是否符合效率? 圖4.6市場供需均衡
4.4 市場的效率問題 市場均衡時,是否符合效率? 圖4.6市場供需均衡 如果產量Q1>均衡產量Q時,邊際成本大於邊 際效益,減產才能增加效益。 如果產量Q2<均衡產量Q時,邊際效益大於邊 際成本,增產才能增加效益。

23 圖4.6 市場供需均衡

24 4.4.1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相等 供給線與需求線相交之處代表邊際效益等 於邊際成本
圖4.6中,邊際效益等於邊際成本的條件, 就意謂資源的有效利用,資源的配置產生 最大的價值,所以市場均衡就是具有效率。

25 4.4.2總剩餘極大化 分析供給線與需求線相交是否符合效率的 另一方法是總剩餘(total surplus)的大 小,亦即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和的 大小。 價格比均衡價格為高時,會增加生產者剩餘, 但是會減少更多的消費者剩餘,使得社會總 剩餘減少。 價格比均衡價格為低時,會增加消費者剩餘, 但是會減少更多的生產者剩餘,也使得社會 總剩餘減少。 只有在均衡時,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 和為最大。

26 4.4.2總剩餘極大化 在自由經濟中,當買賣雙方追求各自的利 益時,社會利益(social interest)達到 最高。

27 4.4.3 一隻看不見的手 自由經濟之下,稀有資源的配置是透過 「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 --價格機能,以調節供需雙方。 《國富論》:「我們晚餐所吃到的佳餚、 美酒、麵包,並不是這些屠夫、釀酒人與 麵包師傅的仁慈,而是他們關心自身利益 的結果。」 因為廠商們自利的動機,最後使得社會利 益達到最大。

28 4.4.4生產過少與生產過多 在生產過少或過多時,也會產生無效率的 情形。因為生產過少或過多,而使得總剩 餘的減少,稱作無謂的損失 (deadweight loss)。 在圖4.7(A)中,產量Q1少於均衡產量Q時, 無謂的損失如圖中黑影部分。 在圖4.7(B)中,產量Q2大於均衡產量Q時, 無謂的損失如圖中黑影部分。

29 圖4.7 生產過少、生產過多 與經濟效率

30 4.5 市場的公平問題 4.5.1 分配結果公平就是公平:功利主義思想
4.5 市場的公平問題 分配結果公平就是公平:功利主義思想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大師邊沁 (Jeremy Bentham)假設每個人都有相 同的基本需求及享樂能力,在邊際效用遞 減下,所得由富人移轉一些給窮人,可增 加社會總效用。 因此,政府應該促使所得分配平均,以使社 會總效用達到極大。 然而,所得移轉是耗費成本的,從富人取得 的1塊錢,無法完全移轉給窮人。 事實上,一個完全均等的制度,會削弱生 產誘因,降低生產效率,與邊沁的主張正 相反。

31 4.5.2 正義即是公平:小中取大 理論 羅斯(John Rawls)認為,處於無知狀況 下所訂出的規則是公平的,且可能是均等 分配。
4.5.2 正義即是公平:小中取大 理論 羅斯(John Rawls)認為,處於無知狀況 下所訂出的規則是公平的,且可能是均等 分配。 在均等分配原則下,對富人要課稅,然後 將錢移轉給窮人。 然而此種所得重分配分式,會使得經濟大 餅縮小,降低經濟效率。 羅斯認為即使餅變小,如果窮人可因此而 分到比以前更多的餅,也是正義的分配、 公平的分配。 故羅斯的正義原則,是要求政府應該使社 會最不幸的人得到最多照顧。

32 4.5.3 規則公平即是公平 諾齊克(Robert Nozick)認為公平的理 念,應建構在規則的公平(fairness of the rules)之上。 他認為,只要決定所得分配的方式是公正 的(遊戲規則公平),則不管每人取得多 大或多小的餅,分配結果就是公平的。 因此政府應該確保每個人機會均等,嚴格 執行法律,處罰犯罪,盡力促成溝通,使 私人協商、交易順暢,而非對所得進行重 分配。

33 4.6 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指在市場 經濟之下,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市場因而 失去效率。 市場失靈可能原因:
價格與數量的管制 租稅與補貼 公共財與共有資源 外部性 獨占 高的交易成本,使得產量過多 (overproduction)、或產量過少 (underproduction)

34 4.6.1 市場失靈的情形 1.價格與數量的管制 自由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決定產量與價格時, 不會有生產過多或過少的情形。但是價格 管制,或數量管制則會產生生產過少或生 產過多的現象。 價格管制(price regulation) 如設定價格上限(price ceiling,如房租管 制)、或價格下限(price floor,如最低工 資)。 數量管制(quantity regulation) 如限制農產品生產數量。

35 4.6.1 市場失靈的情形 2.租稅與補貼 政府課徵租稅(taxes)會提高購買者所 付的價格,降低出售者所接受的價格,所 以租稅會降低產量,使得生產不足。 政府對生產者的補貼(subsidies),會 降低購買者支付的價格,增加出售者所收 到的價格。所以補貼會導致生產過多。

36 4.6.1 市場失靈的情形 3.公共財與共有資源 公共財(public goods): 共有資源(common resources):
會有搭便車(free rider)的行為 廠商基於自利的動機,不會從事公共財的生 產,所以會有產量過少的情形。 共有資源(common resources): 沒有所有人,大家都可以任意使用 會導致過度生產,造成共有財的悲歌(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37 4.6.1 市場失靈的情形 4.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成本與效益及 於交易雙方以外的第三者,又可區分外部 成本與外部效益。 外部成本會導致過度生產。 例如:工廠排放黑煙 外部效益會導致產量過少。 例如:在家中裝設濃煙偵測器

38 4.6.1 市場失靈的情形 5.獨占 獨占(monopoly):沒有競爭者,為了 追求最大利潤,獨占廠商所定的價格會使 其產量過少、價格過高,因而降低效率。 6.高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一項 交易要能成功時,所必須付出的時間、精 力等。交易成本如果太高時,一筆交易很 可能不會成功。

39 4.7 外部性:環境與教育 外部性:指生產的成本或消費的效益,外 溢到其他不參與生產或消費者的情形。
負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 又稱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 例如:汙染 正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又 稱外部效益(external benefit)。 例如:在自家陽台種花

40 4.7 外部性:環境與教育 邊際社會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 MSC)
=邊際私人成本(marginal private cost, MPC)+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 EC)       MSC=MPC+EC 邊際社會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 MSB)=邊際私人效益(marginal private benefit, MPB)+外部效益 (external benefit, EB)。       MSB=MPB+EB

41 圖4.8 外部性

42 4.7.1負的外部性(外部成本) 圖4.8(A)中: 如果廠商的生產只考慮自身的成本與效益 時,廠商的均衡點決定於MPC與MB相交之 處E,此時產量為Q。 但是因為生產造成污染,政府當局課徵EC 的污染稅,廠商在生產時必須將此EC加入 考慮,所以其生產決定於MSC與MB相交之 處E’,產量為Q1。 所以當廠商的生產不考慮可能的外部成本 時,其產量會過多。 2廠商的生產將外部成本加以考慮的情形, 稱做外部成本的內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

43 4.7.2 正的外部性(外部效益) 圖4.8(B)中: 如果廠商的生產只考慮自身的成本與效益 時,廠商的均衡點決定於MPB與MC相交之 處E,此時產量為Q。 一個教育良好的人,可能因為自身技術的 提升,而幫助工作夥伴提升生產力。 假設教育的外部效益為EB,政府當局對教 育的補助為EB,廠商在生產時必須將此EB 加入考慮,所以其生產決定於MSB與MC相 交之處E,,產量為Q2。 所以當廠商的生產不考慮可能的外部效益 時,其產量會過少。

44 4.7.3 全球外部性 負的全球外部性: 酸雨、全球暖化 對他國造成重大傷害 正的全球外部性: 何大一博士發明雞尾酒療法治療愛滋病
嘉惠其他國家的愛滋病患

45 4.8 外部性的矯正 4.8.1 私人對於外部性問題的處理 舉例:上游化工廠與下游洗衣廠的衝突, 透過合併來解決。
一個解決外部性的方法就是將其內部化。 合併(merge): 舉例:上游化工廠與下游洗衣廠的衝突, 透過合併來解決。 社會傳統:加強人民的道德觀念 舉例:建立任意丟棄垃圾是不好的行為 的觀念,如此一來在沒有垃圾桶時,我 們會一直持有糖果紙等垃圾而不隨意丟 棄。(自己負擔成本)

46 4.8.2 寇斯定理、財產權與 交易成本 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不管何 人擁有,只要有人擁有財產權(property right),則私人的協商就會達到有效率的 結果。 財產權:指對財產的擁有、使用與交換的權 利。 寇斯定理成立的三要件:  1.財產權存在 2.只有少數的相關人士 3.交易成本很低

47 4.8.3 政府的處理方式 1.課稅 政府的課稅會使廠商從事生產時,必須將 其外部成本納入考慮,也就是外部成本的 內部化。 圖4.9中:
如果任由市場機能運作時,廠商只會考慮 由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收益線的交點C去 決定價格為OG與產量OQ1。

48 4.8.3 政府的處理方式 但是因為污染的關係,政府對每一單位產 量課徵BC(=AD)的污染稅。因此MPC 平行往上移動至MSC,此時新的均衡點為 A,價格為OE與產量OQ2。政府稅收為 EFDA的面積。

49 圖4.9 課稅以解決外部成本問題

50 4.8.3 政府的處理方式 以課稅解決外部成本的困難之處 損害難以估計,因此稅率也難以推算。 必須知道誰在污染以及污染量有多少。
例如:要對計程車課污染稅,就理論而言, 應以其所跑的里程數較合理,但是政府要為 每一輛車追蹤有其執行上的困難。 必須知道誰在污染以及污染量有多少。 例如:都市中的空氣污染有移動的污染源 (汽、機車)與固定的污染源(工廠),很 難確定我們所遭受的污染來自何者?所受到 的污染有多少?

51 4.8.3 政府的處理方式 2.創造一個市場 只要有生產就會產生污染,如果要零污染, 只能夠不從事任何生產。 圖4.10中:
政府允許整個社會的最適的污染量Z(產 量為Q時的污染量),以垂直線SZ表示。 DZ與一般的需求線相同。廠商獲得允許污 染的價格稱作污染費,以P表示。任何不 願付出P的廠商要關廠,或自行改善污染 的情形。

52 圖4.10 出售污染權

53 4.8.3 政府的處理方式 獲得排放許可的廠商,如果該年度因為對 於污染問題控制得宜,而有多餘的排放權, 也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其多餘的排放許可, 形成污染權交易的市場。 有些環保專家對於創造污染權市場不以為 然,他們認為政府不應該核發排放污染物 的許可。

54 4.8.3 政府的處理方式 但是這些環保專家忽略了資源是有限的, 而且抵換(trade off)關係是存在的,當 資源被用於消除某一種污染時,就無法用 於排除其他種類的污染。更何況完全消除 污染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不從事任何的 生產。

55 4.8.3 政府的處理方式 3.政府直接管制 例如:我國在行政院下設環保署,負責環 境政策的擬定與執行。
環保署的設立也必須考慮到其所花的成本, 是否會超過因此而得到的環境改善,如果 所花的成本大於效益,則環保署的設立是 否有必要就值得考慮。

56 4.9 公共財 公共財:指在消費上具有共享(non- rivalry)與無法排他(non- excludability)兩個特性的財貨或勞務。 共享: 指某人在享用公共財的服務時,不會影響 到其他人享用該一公共財的服務。 雖然共享是大家都可以享受到公共財的服 務,但是所享受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57 4.9 公共財 獨享:指一個人對某物的使用時,就會減 少其他人對該物的使用。 有一些東西既有共享的特性,又有非共享 的特性,視情況而定。
無法排他: 指沒有任何人會以任何理由被排除對一物 的享用。亦即:不管人們付費還是不付費, 都可以享用公共財的服務。 公共財的例子: 國防、燈塔、資訊、社會治安、公共醫療 服務、社區的守望相助等。

58 4.9.4搭便車的行為 在私有財的場合,透過價格機能的運作, 會達到資源的分配的最佳效率。
在不可排他的公共財場合,人們會隱藏他 /她的真正動機,以致於不付出任何代價 而坐享其成,於是有搭便車的行為(the free rider problem)。 舉例:興建燈塔。

59 4.9.5 避免搭便車的行為 並不是所有公共財都由政府提供。 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當一般人民使用政府 所提供的服務時,必須繳費。
例如:早年的歐洲,燈塔是由運輸協會所成 立,並對船家收取費用。 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當一般人民使用政府 所提供的服務時,必須繳費。 通常治安問題是由國家警察負責,但是有 些安全問題還是交由民間處理,例如:銀 行或大樓的安全維護,大都由民間雇用保 全人員負責。如此就可以避免搭便車的行 為發生。

60 4.10 公共選擇 4.10.1 公共選擇理論 我們無法根據個人的選擇就達到公共財的 有效提供,而必須依賴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是研究政治行為的經濟分 析,它要探討選民、民意代表、政府官僚 的經濟動機、行為與結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Buchanan)

61 4.10.2 投票模型 在私經濟部門: 生產者為廠商,消費者為一般大眾。消費者 主權決定廠商生產什麼、如何生產與生產多 少。
在公經濟部門: 生產者為政府,消費者為一般選民。消費者 (選民)與生產者(政府)決定要生產什麼、 生產多少,是透過投票制度(voting system)。

62 4.10.2 投票模型 中間選民模型(median voter model)
假設一般慣例是國防支出占GDP的4%,但 是有些人希望多於4%,有些人希望少於4 %。其中希望多於4%占一半人口,希望少 於4%占另一半人口。亦即,4%正是中間 選民(median voter)所希望的。 從中間選民理論可以預知,政客的政見符 合中間選民期待的,將會獲得勝選,極端 主張者將會落敗。

63 投票模型 政黨或政客們會向主流民意靠攏,政黨立 場趨於一致。 舉例: 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時提出的「新中 間路線」

64 4.10.3投票的矛盾 當有很多不同的議題同時存在,而且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意見時,投票的結果會變得 很複雜。有些決策問題會產生,最常見的 例子就是投票循環。 假定3個選民(丁一、林二、張三)對於3 個經濟政策(A、B、C)有不同的喜好, 如表4.1所示。 假定選擇是採用兩兩配對與多數決的方式, 則: 1.在A、B之間做選擇:因為丁一和張三都 是喜歡A甚於B,只有林二喜歡B甚於A。 以多數決的原則,所以A獲選。

65 4.10.3投票的矛盾 2.在B、C之間做選擇:因為丁一和林二都是 喜歡B甚於C,只有張三喜歡C甚於B。以 多數決的原則,所以B獲選。
3.在C、A之間做選擇:因為林二和張三都是 喜歡C甚於A,只有丁一喜歡A甚於C。以 多數決的原則,所以C獲選。 以上的兩兩選擇過程中,我們無法獲得大 家一致的喜好,這就是投票循環或是多數 決的矛盾(paradox of voting)的問題。

66 表4.1 三人的喜好程度

67 4.10.3投票的矛盾 投票循環的出現,告訴我們政府的政策可 能是不穩定的。 投票循環也告訴我們,政府決策存在相當 程度的不穩定性。
舉例:可能先降稅,再提高租稅,又降低租 稅。 投票循環也告訴我們,政府決策存在相當 程度的不穩定性。 例如:稅制的改變就會造成不確定性,與無 效率的發生。 當政府為了矯正市場失靈而採行各種政策 時,反而造成政府失靈的現象 (government failure)。

68 4.10.4代議民主 代議民主最常見的問題: 1.理性的不參與:
在新興民主國家,或在成熟的民主國家裡, 都會有一些人對於投票採取相應不理的態 度。 這些人的想法,可能是「不差我這一票」、 或是「誰當選對我沒有影響。」 2.理性的無知: 在投票時要充份了解政見以及政府事務所 花的成本太高,但是所獲的效益可能為零, 經過成本-效益分析以後,選民選擇不去了 解各種資訊。

69 4.10.5 利益集團 投票循環是造成政府失靈的原因之一,利 益集團(或遊說團體)是另一個原因。
利益集團會傳達選民的喜好,特別是遊說 團體所代表的少數選民的利益。 他們的政策主張會對少數人產生好處,而 費用卻由大眾負擔。


Download ppt "第4章 市場與政府 經濟學原理‧溫明忠 著‧前程文化 出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