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台南歷史介紹 班級:休閒二乙 組別:第三組 組員:499B0005 王思捷 499B0047 吳于涵 499B0051 林彥岑
指導老師:張婷玥 老師
2
台南地名的演變 「台員」和「赤崁」時期:由浩瀚的台江區隔為東、西兩地。台江西岸,明代的地圖、文獻上稱之為「台員」或「台灣」;台江東岸,則稱「赤崁」。 可能由當時的兩處平埔族社名Teyowan和Saccan音譯而來。 「台灣府城」時期:明鄭時期傳說因忌諱「台灣」的閩南語發音與殺完或埋冤相近、而改稱「東都」、「東寧」,但為期僅20多年。 入清後又襲用「台灣」稱呼全島,今台南市則成為全台首府「台灣府城」所在。此稱沿用至清末,約達200年。 「台南」時期:清光緒13年因應台灣設省,省內行政區重新規劃,原台灣府改稱「台南府」。1920年日台灣總督府又將全台行政區重新劃分,「台南市」支撐自此而始,使用至今。
3
早期的歷史 ─左鎮人 左鎮人是目前所知最早在台灣出現的人類之一,因為其化石是在台南市左鎮區的菜寮溪所發現的,所以學者將其稱之為「左鎮人」。左鎮人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智人)種(Homo sapiens),其頭骨化石經過氟和錳計量的測定後,推測約有2萬至3萬年之久。這說明了至遲在距今2萬至3萬年以前,台灣島上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 ——「長濱文化」,可能就是左鎮人的文化。
4
早期的歷史 ─大湖文化 大湖文化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分布於大湖臺地和臺南臺地。有的學者依地域性的差異將大湖文化分為「大湖文化相」及「烏山頭文化相」。貝塚和大量使用骨、角、貝器是大湖文化的特色。 大湖文化陶器以紅、黑兩色為主。大湖文化相以紅陶較多,且常有帶狀的波浪紋圍繞在陶器唇口及頸部,而烏山頭文化相則以黑陶佔大多數,且很少有紋飾。 代表性的遺址有大湖遺址、鳳鼻頭遺址、烏山頭遺址
5
早期的歷史 ─蔦松文化 蔦松文化主要分布在臺南縣及高雄縣一帶,是臺灣西南部鐵器時代的代表。陶器以無紋飾的橙紅色陶佔多數,還有許多陶環及陶支腳,但最特別的器物是「小陶罐」及陶製的「鳥頭形器」。小陶罐大多為黑陶,質地堅硬且表面光滑。鳥頭形器頂端鳥頭為實心,下端為空心且有一穿孔,這兩種器物應該都和祭祀有關。許多證據都顯示西拉雅族很可能就是蔦松文化的主人。代表性的遺址有蔦松遺址、覆頂金遺址、西寮遺址、看西遺址。
6
荷據時期( 1624~1662 ) 荷蘭當局並不考慮在台灣建立要塞據點,但在軍事強佔澎湖卻又被中國政府以強大的武力逐出。此時(一六二四年)荷蘭人才深切了解中國人的海禁意義及對領土範圍的觀念,就是「大員、台灣」位於中國領土之外」。 如此讓荷蘭人了解在台灣設置荷蘭城堡不會損害到中國主權,佔領中國人所不要的台灣是不會受到中國政府的武力攻擊。 而在台灣的原住民就像其他太平洋島嶼的居民一樣,只能順從,無力對抗歐洲武力,於是荷蘭人在一六二四年理直氣壯地佔領了台灣。然而荷蘭人的榮景沒持續多久,鄭成功就崛起於福建沿海,荷蘭人最後於1662年為鄭成功所擊敗,只得退出台灣。
7
荷據時期─商業貿易 荷蘭佔領臺灣當初的主要目的是以臺灣做為國際貿易轉運站,其主要對象為東亞大陸、日本及南洋,其在臺的貿易為: 1‧自東亞大陸買進 絲 、絹綢、瓷器和藥材等經由臺灣轉售日本、 波斯、荷 蘭或歐洲其他地方。 2‧由日本或歐洲運到臺灣之銀及由南洋購得之香料、胡椒、琥 珀、鉛和錫等,經由臺灣往東亞大陸購物及販售。 3‧將臺灣之土產蔗糖銷售給日本、波斯等地,稻米輸往東亞大 陸,鹿角、鹿脯和籐也賣到東亞大陸,鹿皮販售到日本,臺灣 北部之硫磺曾銷售到東亞大陸和柬埔寨等戰亂頻起的國度。 在這些出口貨物中,蔗糖和鹿皮占據很龐大的比例,由於荷蘭人在佔臺之前,漢人早與日本人在臺從事走私貿易,當荷人佔領臺灣後,日、荷商人為了角逐漢人貨物,他們之間處於利害衝突的地位,直到日本在1636年施行鎖國政策,日、荷在臺糾紛才不再發生。其後荷蘭佔領臺灣幾十年間,獲利極多,在永曆3年﹝1649年﹞,臺灣是僅次於日本,盈餘第二高的地方。
8
荷據時期─郭懷一事件 當時農民因甘蔗種植減少而謀生困難,又不滿荷蘭東印度公司士兵在臨檢人頭稅時的各種惡行,公司也提不出辦法來改善農民的困境,農民不滿累積到了極點,因此領袖郭懷一、六官(Loukequa)、黑鬚新哥(Sinco Swartbaert)等人為了擺脫沉重債務,才打算反抗荷蘭人的統治事件,後來荷人為防止革命再起,於永曆七年在普羅民遮街北,即今赤嵌樓處,築建普羅民遮城(後稱赤嵌樓、紅毛樓)。
9
明鄭時期( 1661~1683 ) 明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鄭成功在鹿耳門登陸越渡台江內海 ,首先攻下普羅民遮城,大敗荷軍。隨後,鄭氏將台灣改為東都,設承天府。以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治」,作為全島的最高行政機構;而在東都暫住9個月以後,鄭成功終於攻下「熱蘭遮城」,結束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統治歲月,並將一鯤鯓(安平舊稱)改為安平鎮,熱蘭遮城則作為鄭王的府第。而荷據時期首屈一指的安平北港道已漸淤淺,大船則改由鹿耳門進出,安平商業遂日趨式微,但是由於鄭氏父子的經營,安平仍是世界最大的絲織品轉售貿易港。所以承天府治外港之安平雖為期不長,但曾是聞名國際的世界港。 永曆十六年(1662),鄭成功逝世,世子鄭經即位。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同時改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各置知州,並於澎湖及南北二路設安撫司,各由安撫使治之。而在陳永華的輔佐下,建孔廟、設學校、定考試制度以造就人才,台灣人民從此開始接受教育。鄭經去世,兒子鄭克塽年幼繼位,清廷派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戰敗投降,台灣歸入清朝版圖。明鄭三代前後治理台灣二十三年。
10
明鄭時期─文教建設 永曆十九年(1665),鄭經任陳永華為謀主,戮力建設台灣,陳永華雄才遠識,被稱為「明鄭孔明」。在他的規劃推動下,擇地於寧南坊建起台灣第一座聖廟(即今孔子廟),設置國子監,並命各社詅學,開科舉;開啟了文化的先聲,台人從此知學,教化大備;且又教人民築鹽埕晒鹽,善用近海之利;更與英國簽訂通商協議,開展海外貿易。此外他還興水利,課農桑,安撫原住民。種種施政,除豐足民食亦安頓民心。
11
明鄭時期─軍屯制度 軍屯政策就是將軍隊派遣到各地駐紮,然後「就地」開墾土地從事農耕,農暇時行軍事訓練,有戰爭時則上戰場。鄭氏來到台灣後,為了解決糧食的需求,一方面大量吸納漢人來台墾殖,另一方面實行「寓兵於農」的軍屯政策,讓軍隊「自耕自食」,有維持地方治安、促進開發的意義,因此在鄭成功過世後不但繼續推行,更擴大規模。 在性質上則依所有權誰屬而分成三大類:一為荷治時期的「王田」,屬鄭氏王國政府所有稱「官田」;一為由鄭氏王國之宗室、文武官員、士庶有力人士招佃開墾而成的私有田園稱「私田」;一為上述駐防各地營兵就所駐之地開墾而成的田園稱「營盤」。
12
清領時期(1683~1895) 清廷領台212年,為台南市奠立宏基,嘉慶以前,位居全台首府,名之為「台灣府城」;道光以後,台江浮覆,行政地位驟降一格,名之為「台南府城」。康熙二十三年,清廷重劃台灣行政區域為一府三縣。改承天府為台灣府,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 清領台灣之初,對台灣始終採取消極態度,並無積極建設。康熙二十三年,清廷頒佈渡台禁令,僅准許漳泉人民作有限度的移民,但不許攜眷。 乾嘉年間,府城三大商業貿易組織「三郊」的興起、壯大,為臺南黃金時期。 清代後期起,昔日波光粼粼的臺江海岸,因發生大風雨,臺灣地勢改變海沈陸浮,港口消失,使臺南漸失海運地位。及同治3年(1864年),安平海關建造完成,並正式開港,英商於安平設德記、和記洋行,隔年另開雞籠、打狗兩港,而有正、副港之稱。 光緒元年(1875年)在北部增置臺北府、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失去全臺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光緒11年,臺灣建省,省治初設今臺中一帶,之後改於臺北,臺南則由全島中心成為區域中心。
13
清領時期─朱一貴事件 朱一貴來台之後經常見到滿清政府的官員都是貪官污吏急徵暴虐,使得民怨沸騰。在如此環境中不得不變成反清份子,後移居內門鄉鴨母寮(今高雄縣內門鄉)。以養鴨為業,任俠好客,有「小孟嘗」、「鴨母王」之稱,與草莽群雄來往頻繁,每每宰鴨煮酒待客,痛談被滿清統治之恨,暗中結盟,伺機準備起義反清復明。 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在今高雄縣內門鄉起事,順利攻下岡山兵營,又結合屏東杜君英的勢力進攻府城。不出十幾天的功夫,台灣府城就被他們聯手攻破。 不久,清廷從福建派軍在台南鹿耳門登陸,迅速平定了亂事。朱一貴的王朝只維持一個多月,因此被後人戲稱為「三日下」。
14
清領時期─行政與建設 同治十三年,又爆發了牡丹社事件,日本藉口興兵,攻占恆春一帶,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赴台,沈氏抵府城後,為強固海防,從法國聘請工程師在二鯤鯓(今台南安平區)建築新式砲台以防日人入侵,即今億載金城,事後,沈氏為鞏固國防,積極開發台灣西部,拆置許多縣廳,增設台北府,使府城喪失了台灣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光緒二年,福建巡撫丁日昌來台視事,並架設台南至旗後以及台南至安平的鐵路,使府城成為全島最早接受西洋物質文明的城市。 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以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十三年,調整台灣行政區劃,全省共設三府(台南、台灣、台北)一直隸州、士縣、三廳;改府城府縣名為台南府安平縣,設道台、總兵衙門,在經濟上,劉銘傳架設台北至台南的陸上電報線,鋪設安平至馬公的海底電線,建安平燈塔等建設,但劉氏在台南的建設,遠不及在台北的地位。
15
清領時期─商業貿易 背景:海禁政策解除,加上人口激增。 貿易對象:大陸、日本、南洋等地。和中國大陸往來最密切。 交易物品 :
進口:日用品、紡織品和漢藥材等 (因:移民來臺人數日增)。 出口:稻米、蔗糖、鹿製品。 影響:對渡港口城市興起、『行郊』林立→『一府、二鹿、三艋舺(今之萬華)』。 商人組織—『行郊』(商業同業公會) ◎郊商分類:A.依照貿易地點區分: 北郊:福建以北沿海各省。 南郊:福建、廣東。 B.依同一類商品貿易組成:布郊、米郊、糖郊等。 ◎『郊』的功能:A.維持貨品的價格穩定。 B.參與公共事務,例如:協助維護地方安定。
16
日治時期(1895~1945) 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戰敗,由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會於馬關簽訂馬關條約,同意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而臺灣民主國抗日失敗後,日治時期正式開始,在日本人施政下,1900年11月29日臺南到打狗間鐵道開通,設停車場(即車站)於城內西側空地,臺南廳舍(後改為州廳)、地方法院等公家機關相繼成立,之後的市區改正、臺南新運河開通、臺南車站改建,使臺南逐漸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 日治末期,台南市範圍擴大,1936、1940年陸續併入周圍的虎尾寮(原屬仁德庄)及鞍子、灣裡、下鯤鯓(原屬永寧庄)改隸台南市,原市區又新設伏見町、汐見町,1941年新公布之「台南都市計畫」,範圍已涵蓋除灣裡以外的全市行政區域,臺南市直至1930年代,仍為僅次於臺北市的第二大城市,但由於昔日賴以繁榮的海運優勢不再,在臺灣南部的工商樞紐地位逐漸被具有優良港口的新興城市高雄市所取。
17
西來庵革命事件(玉井事件) 又稱「噍吧哖革命事件」噍吧哖為原住民語,後日人依音改為玉井(今台南玉井),或又稱為「余清芳事件」,余清芳是台灣抗日英雄代表,時間:1915年5月至1916年7月計一年二個月台灣人對這外來的日本統治者採行武力鎮壓、利誘欺詐等技倆產生了民怨,暴怒的台灣義民軍的反抗鬥爭,同時台灣的青年人起了鼓勵著追求自由人權,引發著一股澎湃的台灣民族意識,來對抗日本殖民政府,終於在1915年爆發台灣中南部的「西來庵革命事件」,一群志在推翻日本統治並建設台灣國的人民,以解救台灣同胞免受外來的統治,此事件南北串連,包括台北、彰化、南投、嘉義與台南等地區,它算是台灣在中期的抗日革命戰爭中規模最大而且犧牲最慘烈的抗日革命,被臨時法院判死刑者達903人,而余清芳事件告終後,影響大多民眾轉以自發的運動社會來爭取權利。
18
民政變革與建設 台灣日治時期的內政雖以特別統治主義為主要宗旨,但在某程度上仍以將台灣現代化為主要目標,在此理想中,台灣總督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為輔的內政改進,漸進於各施政階段實施,而實施重點,主要為剔除阿片(鴉片)纏足與辮髮三大陋習、市區改正與公共衛生等三項,還有廢除漢人之蓄奴、納婢等社會習慣,同時取消滿族在社會上的特權,使日治下華人各族間地位平等,清朝治理時期的各種酷刑也取消。 總督府將星期制與標準時間度引入臺灣,要求機關、學校、工廠須制訂作息規律,嚴格要求民眾守時,鐵公路交通明訂時刻表,要求準時發車及抵達目的地,也在各地設置大時鐘,並且配合例假日制度,以養成人民守時的習慣。
19
光復後時期( 1945~至今 )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歸屬中華民國,改臺南州為臺南縣,州轄臺南市改制為省轄市,而脫離臺南縣轄區,1946年併入臺南縣安順鄉(改名為安南區)。1968年臺南市頒布第一期市地重劃區,此後陸續進行市地重劃以滿足人口增長(今已進行至第十八期)。唯臺中市堀起使得臺南市退居全島人口第四大城至今。然而相鄰的臺南縣永康鄉則工業發達,在此段時間迅速由鄉村成為工業城、之後升格為永康市。永康今日人口超過21萬,與臺南市緊密相連。 近年來由於臺灣逐漸由昔日重工業轉型科技產業,正逢安南區新設立的臺南科技工業園區、近郊臺南縣新市鄉新設立的南部科學園區等重大開發,經濟情況好轉,為臺灣屈指可數之人口增加及實住人口多於戶籍人口之縣市。同時與臺北市並列為失業率最低之縣市。2009年6月29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審議通過「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並於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
20
參考文獻 黃靜宜,王明雪(編),(1995),台南歷史散步(上),初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雅萍(編),(2005),走過台灣四百年04赤崁樓的滄桑,二版,台北;泛亞國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周菊香著,(年份不詳),府城今昔,台南,台南市政府編譯。 (2011,10月),台南市 總體發展計畫 第一節 歷史發展沿革,上網瀏覽日期10月17日,2011,網址 歷史文化學習網,(2004),歷史文化學習網,上網瀏覽日期10月17日,2011,網址 郭弘斌,(2003,7月),台灣人的台灣史,上網瀏覽日期10月18日,2011,網址 淺談台南縣文化,圖4. 圖5,上網瀏覽日期10月22日,2011,網址 台灣地圖,清初清末台灣行政圖,上網瀏覽日10月22日,2011,網址
21
謝謝大家的耐心聽講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