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汉字发展改革研究 ( 硕 士 版 ) 制作 阚景忠 讲授 阚景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汉字发展改革研究 ( 硕 士 版 ) 制作 阚景忠 讲授 阚景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汉字发展改革研究 ( 硕 士 版 ) 制作 阚景忠 讲授 阚景忠

2 一、研究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意义 1.详细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
研究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呈现的各种现象,对于科学认识汉字、解读文献、规范汉字运用、思考汉字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详细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甲骨文 石鼓文 金文 小篆

3 2.有助于探索汉字未来的发展方向 古人认识到汉字是发展的,但没有阐明汉字发展的方向:
汉·许慎《说文·叙》:“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序》:“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西方学者研究出来的文字演变规律: 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改革者们把拼音文字看成开民智、救危亡的武器,他们观察文字时,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去对比,很少顾及汉字的历史研究。他们除批评方块汉字繁难、不利于应用新技术、不利于接受新知识外,往往感情用事,对方块汉字采取‘骂倒’的态度。(王凤阳《汉字学》)

4 二、近代以来的汉字批判与汉字改革运动 1.“五四”前后的汉字批判 (1)“五四”前的汉字批判
何九盈:“在中西文化之争中,方块汉字被判定为不如西方拼音文字。首先作出这一结论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几千年以来,中国人自己对汉字饱含敬意,敌意的灌输来自西方。西方的传教士、外交官、军人、商人,他们说汉字不好,才有后来中国人的大骂汉字。”(《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人必须致力于精通文字,因此耗尽精力,妨碍了学习其他知识。” 英国军人Anson:“只有中国仍用那粗糙的符号,他们必须精通一大堆超过人类记忆所能负荷的字,书写起来也需要奇异的功力,没有人能够完全精通它。”

5 福建同安人卢戆章:“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难者。”(1892年《一目了然初阶·序》,《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2)“五四”时期的汉字批判 傅斯年:“汉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1919《新潮》1卷第3号) 傅斯年:“(汉字)尤其有缺点的地方就是野蛮根性太深了。造字的时候原是极野蛮的世代,造出的文字岂有不野蛮治理,一直保持到现代社会里,难道不自惭形秽吗?”(同上) 钱玄同:“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新青年》4卷4号)

6 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
瞿秋白:“这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瞿秋白文集》第二卷第690页) (3)正确认识“五四”时期的汉字批判 汉字有它的特点和弱点,在与西方科技、文化的初始对接中显得是那样的另类和特别,让国人有些自惭形秽 ,从而批评汉字。 志士们面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现实,急于找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文字是科技文化的载体,他们会理所当然地去思考记载中国科技文化的汉字问题,从而批评汉字。

7 2.“五四”前后的汉字改革实践 (1)切音字运动
“五四”之前人们把拼音称为“切音”。当时的汉字改革者们主张将汉字改革为切音文字,因此这一时期的汉字改革运动被称为“切音字运动”。 卢戆章1892年出版他写的《一目了然初阶》,发明“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的变体编制了55个字母的切音字方案,用来拼写厦门话,开中国文字拼音化先河。 河北宁河人王照1900年发表《官话合声字母》,借鉴日本假名字母,发明了49个(后定为50个)字母的双拼式假名汉字拼音方案,该方案是最早的汉字笔画式官话拼音方案,并将切音字运动推向高峰。 1892至1911年间,出现切音字方案28种,其中有汉字笔画式、速记符号式、拉丁字母式、数码式、自造符号式等形式。但是。切音字倡导者不主张废除汉字,主张汉字与切音字并存。

8 (2)汉字拉丁化运动 发端于“五四”前的为汉语创造拉丁化注音字母,并努力使汉字拼音化的汉字改革运动,叫做“汉字拉丁化运动” 利玛窦: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西字奇迹》(共四篇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文章,现存梵蒂冈教皇图书馆 ),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是汉字拉丁化的源头。 金尼阁: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出版《西儒耳目资》,修正利玛窦的方案,用25个字母( 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 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来为汉字注音,是最早用音素给汉字注音的拉丁字母汉字拼音方案。 威妥玛:1867年,英国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出版《语言自迩集》,创立拉丁化的汉字威妥玛拼音。威妥玛拼音从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在中国和国际上流行,使用时间很长,对汉字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拼例:北京Peking,山东 Shangtung,曲阜 Chufu。

9 国语罗马字:全称“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1925年至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罗马字母拼音研究委员会研制,参与的学者有赵元任、黎锦熙、钱玄同等。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以“国音字母第二式”公布,与注音字母并行。方案采用26个拉丁字母,不增加字母,声调用变换拼法来表示,规则较繁杂。国罗是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但流传时间较短,影响不大。 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在苏联各民族文字拉丁化影响下,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等在海参崴开会,制定了《中国汉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研制了一套汉字拉丁化方案,名为“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受其影响,学者们相继制定了上海、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广州、潮州、厦门、福州、四川、湖北、客家等方言的拉丁化方案13种。目的是将汉字改为拉丁化拼音文字,推行了很长时间,有较大影响。后来,这些方案逐渐被放弃。

10 3.建国初期的汉字改革运动 (1)建国初期汉字改革的观点
1951年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语文风云》,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1955年文改会主任吴玉章说:“我国人民已经有了文字改革的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毛主席在1951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这是文字改革的正确方针。”( 《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的报告)

11 1958年周恩来指出:“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还不忙作出结论。但文字总是要变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报告) (2)建国初期所做的汉字改革的准备工作 建国初期,逐渐明确了汉字改革的三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简化汉字: 发端于“五四”,建国初期变为现实并取得成功的省减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的运动,称为“简化汉字运动”。

12 1920年钱玄同说:“我以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既然暂时还不得不延用汉字,则对汉字难识难写的补救,是刻不容缓的。”(《简省汉字笔画底提议》,《新青年》第6卷第3号)
自1956年始,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汉字简化方案》,逐步在全国推行简化汉字。 1964年文改会总结公布的四批简化汉字,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该表有三个字表,共简化汉字2236个。 1955年,文改会与文化部颁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收录异体字810组,共淘汰1005字。 1956年,文化部与文改会公布《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收异体字595组,淘汰766字 。 推广普通话: 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话。

13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组织“拼音方案委员会”,由吴玉章、胡愈之任正副主任,黎锦熙、罗常培、丁西林、韦悫(què)、王力、陆志韦、林汉达、叶籁士、倪海曙、吕叔湘、周有光为委员,研究制定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 1957年,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出《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实施《汉语拼音方案》。 研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目的有三:一是给汉字注音;二是推广普通话;三是进行拼音文字的试验。 《汉语拼音方案》是最新的法定的汉字拉丁化方案,目前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注音,是汉字的普通话音标,同时也偶尔作为文字用在不能使用汉字的场所。 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为中文罗马字母标准拼写法(ISO70918)。

14 三、关于近代以来汉字批判与改革的思考 1.汉字拼音化的动因 (1)认为汉字繁难
早期的一位汉字改革者说:“今六书文字难于辨、难于记、难于解、难于用、辞难通、音难同、书难读、字难工。特较标音文字之易学易用者,真不可同日而语矣。”(周有光《语文风云》,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 ) 汉字难在笔画繁多: 走出误区:①有人说英文只有26个字母简单易学,其实英文的26个字母不等于英文,字母相当于汉字的笔画。②笔画多不是汉字本身固有的缺陷,其笔画是可以减少的。 人——person man 水——water complimantary(称赞的) chrysanthemum(菊花)

15 汉字难在不能表音: 走出误区:英文等许多所谓的表音文字都不能准确标音。 德国学者弗黎特立希说:“(英语)拼法和读音二者间的不一致,不仅会使初学的人常常搞错,即使对精通英文的人,有时也会发生疑难。”(《英语的读音规则与拼法·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5页 ) too(也)two(二)读音相同,用“oo”与“wo”需死记。 bear(熊)dear(亲爱的)中的“ear”读音不同需死记。 汉字难在数量太多: 走出误区:①汉字总量有4、5万个,但其中有许多是不要求人们学习的。②常用汉字与常用英语单词,数量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现代常用汉字3500个,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中型《简明英汉词典》,所收英语基本词汇也为3500个。

16 周恩来说:“学别一个民族的文字,总比学本民族的文字要难。俄文比较难学,但是俄国人觉得俄文比英文、德文还容易。”(《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报告)
(2)认为汉字阻碍中国教育、科技的发展 1923年钱玄同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都知道的。”(《汉字革命》,《国语月刊》1923年汉字改革号) 中国古代使用汉字,曾创造了不少科技的辉煌。如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张衡发明地动仪等等。 有人认为英文是科技语文,有利于科技的发展。这其实是英语国家近代以来科技发达带给人们的错觉。

17 倪海曙说:“过去说,文字不改革,不能扫盲,不能普及教育,好像文字改革与扫盲和普及教育之间有个必然的关系。······但是这样说,是不是太笼统了?是不是缺乏分析?人家可以反驳你: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文盲也很多,例如拉丁美洲国家。实行了文字改革的国家,文盲也并不少,例如土耳其。可见这是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问题,与文字改革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有关系的是效率的高低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倪海曙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 “今天,有7500万成年人,即大约每三个美国人中有一个人识字不多,读不懂书报。”“美国出现这一严重的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字本身的发展来看,因拼音文字与日俱增的新词的涌现,造成了识字的困难,不能不说是其中原因之一。”(《汉字哲学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

18 《玩笑与忠告》:“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认为,汉字绝对不是造成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根本没有必要放弃汉字。他说日本没有放弃汉字,但其科技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成功地用汉语拼音写成。”(《科学博览》1987年第4期) (3)认为汉字无法现代化 郭沫若说:“文字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和高速化,是现代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的过程。文字工作的机械化,要求文字的符号单元不宜过多,拼音文字是很适合这个标准的。汉字的单元太多,虽然也可以制成各种汉字机器,但使用很不灵便,效率过低而成本过高。”(《日本的汉字改革与汉字机械化》,《人民日报》1964年5月3日) 汉字机械打字困难,效率低下。 早期汉字也无法实现电脑打字。

19 1993年钱伟长说:“我曾参加过一个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上有人公开说,‘汉字是影响你们现代化的。’······‘你们这个文字应该改为拼音文字,只有拼音才能救你们,因为你们的文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所以会后我一回来就四面奔波,成立了一个‘中文信息学会’。我就不相信,我们国家的文化文字三千多年了,还要叫三百年这样国家的人来帮我们,这伤了我的自尊心。这个学会成立十多年了,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解决得比英文还好。”(李敏生《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序》) 2.汉字拼音化的困难 方言太复杂: 1956年吴玉章说:“(汉字拼音化)有个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我国的方言很分歧,······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作为依据,拼音文字就无法实现。(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5页)”

20 吕叔湘说:“语文现代化的另一个方面是用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这件事情短期内难于实现,主要原因是普通话还没普及······。如果要求一个普通话不及格的人用汉语拼音字母写文章,它是写不出来的,或者他写了出来,别人看不懂。”(吕叔湘《试谈语文现代化》,《语文建设》1992年第7期)” 读音问题 白:bái(普通话);bèi(中原话);bō(烟台话) 鞋:xié(普通话);xiài(中原话);hái(湖北化) 词语问题 膝盖:bōlāgàir(东北话);gělǎbǎir(山东话) 腋窝:gǎjīwōr(东北话);gělǎzěir(山东话) 额头:yènǎogàir(东北话);ělǎgǎir(山东话)

21 shì shí shí shì shì shì shī shí shí shì shí shī shì shì ……
同音字词多: 李敏生:“如果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那就必然要求其方案能更精确地表达人的观念和传播信息。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其中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汉语拼音方案’不能区分同音字和同音词。”(《汉字哲学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Yīshēng shuō ràng nǐ jìnshí。 进食;禁食 Mǎshàng jiùyào qīzhōng kǎoshì le。 期中;期终 《施氏食狮史》 赵元任 shí shì shì shì shī shì shì shī shì shí shí shī shì shí shí shì shì shì shī shí shí shì shí shī shì shì …… 石室侍士施氏 嗜狮 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 适十狮适市 ……

22 声调不易标: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汉语中是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目前汉语拼音的标调方法是“戴帽子”。 王开扬:“‘戴帽子’的标调方法属于‘平面’、‘二维’的方法,与计算机荧屏上光标的‘线性’、‘一维’的移动原则不匹配,标准键盘上也没有声调符号的键位。”(《汉字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43页) 字母标调法: 或加字母,或双写字母,或变换字母等。如国罗、北拉。 买 maai ;卖 mai ;哪儿 naar ;那儿 nar 数字标调法: 国家语委2001年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GF3006—2001),即用12345分别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Qu1fu3 shi1fan4 da4xue2 de4 lao3shi1。

23 话语带文言: 王开扬:“为什么汉语拼音文字只能拼写白话,不能拼写文言呢?因为文言文让人听不懂,必须通过写出汉字,依靠汉字的区别度来‘看’得懂;汉语拼音文字是再现语音的,语音本身已经让人听不懂了,那么语音被再现得再逼真,也是白搭。” (《汉字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25页) 王力:“清除死语言的工作还是做得很不够。我在一份画报上看见了一句‘年事很高’,就想着为什么不说‘年纪很大’呢?我在布告上看见了一句‘会议行将结束’,就想着为什么不说‘会议快要结束了’呢?”(《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0卷第74页) xíngruògǒuzhì 行若狗彘 zhūjīcùnlěi 铢积寸累 1958年周恩来说:“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会上的报告 )

24 四、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原因 1.文字的符号属性驱动文字形体向前发展 2.文字的工具属性促使文字形体向前发展

25 3.文字的可读属性促进文字形体向前发展 4.文字的表意属性推动文字形体向前发展

26 6.书写工具与材料的进步促使文字形体向前发展
5.文字的审美特性促使文字形体向前发展 6.书写工具与材料的进步促使文字形体向前发展 竹简缯帛 毛笔 龟甲兽骨 青铜器皿 7.社会政治力量对文字形体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秦朝时推行小篆 建国后推行简化字

27 五、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规律分析 1.抽象化 2.方块化

28 3.笔画化 4.表音化 添 加 声 符 新 造 形声字

29 5.表意化 6.繁化 增装饰性笔画 汉字形体上增加的与音义无关的装饰性笔画或部件叫“羡符”。 增加声符义符

30 网 罔 網 7.简化 增加偏旁而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叫做“累(lěi)增字”。 王筠《说文释例》:“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 加声旁累增字
加形 加形旁累增字 7.简化 省简笔画部件 再造简易形体

31 8.分化 由于表义、表音的需要,由最初造的字形分化出新的形体,叫做汉字的“分化”。分化之前的字形叫“初文”,也称“母字”。分化出来的新字叫做“后起字”。 分化后表原义 分化后表某义

32 9.同化 部件同化 字形同化 10.讹化 部件讹化 整字讹化


Download ppt "第八章 汉字发展改革研究 ( 硕 士 版 ) 制作 阚景忠 讲授 阚景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