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陶瓷(china) 之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陶瓷(china) 之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陶瓷(china) 之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2 使用說明… 適用之年級:九年級學生(國中三年級)。 使用方式:學生可以自行上網瀏覽,或由老師帶領一同瀏覽(較佳)。
投影片中有「高手」 之圖案,別忘了點進去。裡頭有更詳盡之說 明呀。也別忘了,再次點選 「高手」回到原本的頁數。 若對於投影片中的資料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以點選每張投影片後 面所附上之「資料來源」的超連結部份。 投影片之內容,為了顧及各種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學習上之需求,因 此,盡量以圖片和文字說明。如果你由文字即可了解文中所欲表達之 意思,則對於圖片內容則可以輕鬆瀏覽,以增進學習之印象。 歡迎你們來探索陶瓷之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3 陶和瓷的「中文字義」與「英文翻譯」 中文字義: 陶:由較不純的黏土,在高溫下燒製而成。 瓷:由較純的黏土,以更高溫的溫度燒製而成。
   相似點…陶和瓷都是由黏土礦物製成。 資料來源:康軒93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第四冊,鄧美貴主編,2004年2月初版 英文翻譯:china 名詞:【物】 瓷器;陶瓷器 ( 杯、碟、盤等的總稱 ) 資料來源:奇摩線上字典:

4 「人類文明演進」與「關鍵性材料科技」圖解
人類物質文明演進,每一個階段的突破與躍進,均與關鍵性材料科技之發明有關。 (~10,000B.C.) (~6,000 B.C.) ~2,000 B.C.) (~1,000 B.C.) 參考資料:材料科忮綜覽,陳力俊,最後 檢索於12月5日, 2004, WWW:

5 「人類文明演進」與「關鍵性材料科技」 鐵器時代(~1,000 B.C.) 陶器時代(~6,000 B.C.)
人類物質文明演進,每一個階段的突破與躍進,均與關鍵性材料科技之發明有關。 石器時代(~10,000B.C.) 陶器時代(~6,000 B.C.) 銅器時代(~2,000 B.C.) 鐵器時代(~1,000 B.C.) (第一次工業革命) 鋼鐵材料 (18世紀末) (資訊科技革命) 半導體材料(二十世紀後半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 石化材料塑膠 (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前半期) 多元材料時代 資料來源:材料科忮綜覽,陳力俊,最後 檢索於12月5日, 2004, WWW:

6 陶瓷發現的關鍵 …源於舊石器時代, 始於新石器時代。
陶瓷發現的關鍵 …源於舊石器時代, 始於新石器時代。

7 陶瓷的由來 …源於舊石器時代, 始於新石器時代
陶瓷的由來 …源於舊石器時代, 始於新石器時代 早期原始人將石塊加工出刀刃、刮削或尖鑽等形狀的工具,廣為運用在戰爭、狩獵、漁獵或農耕用途上。 史前史用來打石器的工具─石子器 考古探索,最後 檢索於8月29日,2005,WWW: 中國美術史ˍ課程講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材料科技與日常生活,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8 陶瓷的由來part2 …源於舊石器時代, 始於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者根據出土的石器製作,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1.舊石器時代:生產工具以打製石器為主。當時已經懂得使用「火」。 2.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延續。 中國美術史ˍ課程講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材料科技與日常生活,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9 陶瓷的出現 …是一個偶發事件 .新石器時代: (1)陶器的發現:火的發現和普遍使用後的偶發事件。 人們由枝條編織、外面塗抹泥土的容器,偶然掉進火裡, 之後發現枝條燒掉了、泥殼燒成了硬質的器皿 (2)新石器晚期:發明「窯」,有效提高燒成溫度。 而木材燃燒遣留的灰燼,被覆於土柸上, 經適當溫度就形成「 釉」。釉可謂「陶之彩衣」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依據不同的文化區域, 先後出現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灰陶文化和印紋陶﹑白陶等。 中國美術史ˍ課程講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材料科技與日常生活,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10 組成「陶、瓷」的三要素 「火」的加溫燒烤,讓原本結構疏鬆的陶土,材料結構發生變 化,由原來粉體顆粒狀的泥土,組成組織緻密的結構。 由於原子 與原子間的結構不易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改變,表現出強大安 定的結構特性。 。 「窯」密閉的系統形成的壓力,有效提高燒成溫度使熱源充份利。 「釉」是木材燃燒遣留的灰燼,被覆於土柸上,經適當溫度就形 成。其產生多變之色彩乃成份中金屬在加溫過程中的氧化和還原所 產生效果。 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陶瓷未來發展與展望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11 陶瓷製做過程 成品 坏體裝飾 與乾燥 原料 素燒 施釉與釉燒 坯體成形
陶瓷器是先成形而後燒成,而玻璃器則走先熔成玻璃漿,在冷凝時固定成形的。 成品

12 陶和瓷之製作(part1)-原料 燒製陶瓷的基本三要件是: 陶藝用柸土; 釉料; 火侯。
陶瓷器分成胚與釉二部分,中央如骨與肉的部分為坯,外表如皮膚的部分為釉。 資料來源: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13 陶和瓷之製作(part1)-火候 火侯 一般粗陶常在攝氏九百至一千度之間燒成。 精緻陶器常需攝氏一千二百至一千二百八十度之間燒成。
一般瓷器約需攝氏一千三百二十至一千三百五十度燒成。 精緻瓷器及化學用瓷皿常在攝氏一千四百度以上燒成。 陶瓷器分成胚與釉二部分,中央如骨與肉的部分為坯,外表如皮膚的部分為釉。 資料來源: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14 陶和瓷之製作(part1)-原料-陶藝用柸土
陶藝用柸土:一般陶藝用坏土可分為瓷土、及陶土。 瓷土含鐵量極少,氧化燒結呈乳白色,還原燒結後呈白色。 陶土含鐵量多氧化燒結呈淺咖啡色,還原燒結後呈深咖啡色或黑色。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洗土 傳統取土之方式:分為採土、 練土和揉土三個步驟。 每年年底二期稻作收割完畢後,與農家談好條件下田取土。 1.人力練土 2.牛隻練土 3.機械練土 傳統取土圖解 資料來源:鶯歌陶瓷數位典藏,鶯歌陶瓷數位典藏計劃,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15 陶和瓷之製作(part1)-原料-釉料 釉料:釉藥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鋁、氧化釸和鹼性的氧化物。釉熔解成玻璃狀而附著在瓷器表面的矽酸混合物被膜。其功能為防止液體滲透作用,亦有強化器物,彩色裝飾的功能,以及因表面光滑的關係可防止污染等,於高溫時,它是一種熔融液態無機氧化物,被覆在胚體的表面,冷卻時形成一種玻璃質。如果在釉藥裡加入金屬氧化物稱為彩色釉。 釉料主要成份說明表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16 陶和瓷之製作(part2)-坯體成形 成形製作過程圖解 手捏成形:多用於小型陶器,器形不規整。
圈泥成形:圈泥法是用泥條盤築成形,泥條有豐富的變化,可塑性多樣,紋理活潑生動,裝飾效果強,很有趣味性,容易學習,先做好底部,再用陶土做成泥條,一層層向上盤築。 手拉坏法:首先要選擇適用的陶土,置於拉坏機上,定中心、開洞,再靠置於器形內外兩隻手手指的力量,擠壓泥土,使坏體增高,做成杯、碗、盆、盤、瓶、罐等。 其他:泥板法、塑造、製模注漿(倒漿與高壓注漿)、刀模鏇坯與高壓鏇坯等。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成形製作過程圖解 資料來源:鶯歌陶瓷數位典藏,鶯歌陶瓷數位典藏計劃,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17 陶和瓷之製作(part3)-坏體裝飾與乾燥
陶瓷品的裝飾法,依其過程可分為三階段,即成型時、素燒前,素燒後。其裝飾方法有多種如下: 拍模、印模。 貼飾:貼花、接附件(接耳、接把)、法花。 刻飾:劃花、刻花、剔花、鏤空。 色土裝飾:嵌鑲、絞胎。 胚體裝飾之後,要陰乾、曬乾、或者是烘乾再進行素燒。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陶瓷品的裝飾法圖解 資料來源:鶯歌陶瓷數位典藏,鶯歌陶瓷數位典藏計劃,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18 陶和瓷之製作(part4)-素燒 陶瓷通常以攝氏800度進行素燒,土胚可重疊放置,但不可太重,以避免壓壞下層之器物。
大型器物或可燒至攝氏950度以增加硬度,但若燒至攝氏1000度以上,會使陶瓷吸水性差,導致上釉困難,故應避免之。 素燒到預定溫度後,停止加熱,讓其自然冷卻,待其降至攝氏300度以下,即可將窯門微開。出窯時,一定得戴手套,以免被燙傷,順序地將坯體取出。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19 陶和瓷之製作(part5)-施釉與釉燒 (陶瓷之彩衣)
施釉 陶瓷之所以有顏色,是因為在上面施上一層釉藥,上釉的方法也有許多種,如果需要上釉的部份是一大片,可以用淋釉法或浸釉法、噴釉法;如果是細緻的部份,則要用彩繪法慢慢塗劃。另外滴釉、刮釉、鹽釉、粉狀上釉都是施釉的其它好方法。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施釉之圖解 資料來源:鶯歌陶瓷數位典藏,鶯歌陶瓷數位典藏計劃,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20 陶和瓷之製作(part5)-施釉與釉燒 (陶瓷之彩衣)
釉燒 釉燒是在製作陶器上,令人最感妙趣的作業,燒成火燄可分:還原燒(燒成時“缺氧”燒成),氧化燒(燒成時“氧氣與燃料完全燃燒"燒成)。例如銅釉在還原燒時,可燒成銅紅而氧化燒時變銅綠。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釉燒呈色金屬相關表格 我國約在彩陶時已築有窯爐,專為燒製陶器之用,其後逐漸改進,北方以饅頭形窯為主,南方則以龍窯及登窯為主,其後景德鎮又形成其獨特形式的窯。現今大量生產多採用連續燒成的隧道式窯,而小型工廠則採用抽屜式臺車窯為主。 燒陶瓷窯之圖解 資料來源:鶯歌陶瓷數位典藏,鶯歌陶瓷數位典藏計劃,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21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三彩-釉上彩:中國傳統釉上彩之母。釉上彩是源自於商代冶鍊鉛時,發現只要加入一些含鐵、鈷、銅、錳的礦土,就能得到包含綠、黃、紅、藍、紫的低溫色釉。唐代的唐三彩的顏色以褐(氧化鐵)、綠(氧化銅)、白三種釉色為主。但實際上並不限於三種色彩。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22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元、明、清三個朝代陶瓷主流-釉下彩 釉下彩,即在釉下施彩。當坯體施釉前,先以呈色金屬描繪,之後以透明釉塗布。燒製完成後,底部呈現氧化鈷(CoO)的藍色、氧化鐵(Fe2O3)的赭色、氧化亞銅(Cu2O)的紅色。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23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元-開創青花【氧化鈷(CoO)】之盛世。當時一些讀書人不願在統治下為官,便以彩繪為業,鈷料的活潑性和當時文人的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開創五百年青花盛世。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24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清初-藍色釉上彩取代青花。 清康熙琺瑯彩-是一種中國傳統釉上彩中所沒有的硼、矽酸鹽釉,康熙命工匠研製這種琺瑯彩,而開創了雍正乾隆彩瓷的先河。 清雍正 粉彩或軟彩(加入砷、鉛的玻璃料)。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25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陶瓷之彩色年代演進 …釉(呈色金屬)之運用 現代- 釉之配方,不再是個秘方。多彩多姿。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26 陶和瓷之製作(part6)-陶瓷器劣化狀況介紹
學習製作陶瓷器時,有時因個人因素,自己的不注意或處理不當製作出劣質的作品,若遇上這種情況時,只要注意處理細節,大致上便可解決。 黏土的選擇或釉藥、溫度也會影響陶瓷的燒製。 (1)黏土粒子太微細或可塑性過佳的黏土在乾燥時易發生龜裂現象。 (2)釉藥未充分磨碎,耐火度高的原料其混合狀態便不佳,釉藥的表面會產生許多微小凸起。 釉必須與坯體相適當配合,如坯釉膨脹係數、燒成溫度等。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27 陶器之美,在其形,更在其色。素樸的土柸,在釉藥與火的作用下,蛻變為豔麗無方的瑰寶,為人類智慧與自然奧秘的偶遇,留下最美的色彩印記。
陶和瓷之科學與藝術對話 陶器之美,在其形,更在其色。素樸的土柸,在釉藥與火的作用下,蛻變為豔麗無方的瑰寶,為人類智慧與自然奧秘的偶遇,留下最美的色彩印記。 【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市:積木文化出版】

28 陶瓷乃融合中國科技和藝術 陶瓷器之製作,是中國科技及藝術發展中最突出的一項,同時亦對世界文明有很大的貢獻。
西方人士稱呼中國為「瓷國」China。 資料來源: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29 中國陶瓷的演進    藝術品(華麗) 科技發展 實用(簡樸)

30 中國陶瓷的演進…(始於新石器時代) 實用(簡樸)藝術品(華麗)科技發展
中國陶瓷的演進…(始於新石器時代)   實用(簡樸)藝術品(華麗)科技發展      元朝於景德鎮設“浮梁瓷局”。並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 中石器 硬陶 兵馬俑 舊石器 新石器 精密陶磁,奈米陶磁 史前時代 三國 南北朝 五代 遼 金 西夏 使用「火」 偶發事件,陶器出現 中晚期: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灰陶文化和印紋陶﹑白陶。 晚期:發明「窯」,有效提高燒成溫度,並有「釉」的形成。 釉陶。第一個瓷器生成。 唐三彩:大量使用呈色金屬,璀璨的色彩,輝映大唐盛世。 陶瓷器發展第一個高峰。色彩含蓄內歛且連趨統一。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窯。 明朝於景德鎮設立“御窯廠”。 陶瓷發展第二個高峰期。粉彩,琺瑯彩 釉下青彩、釉上鬥彩。 參考資料: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陶瓷器的製作,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3中國陶瓷發展淺釋,松月山房,最後 檢索於12月5日2004。WWW: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31 「陶」和「瓷」發展史的圖解… 陶 瓷 商 漢 唐 宋 清 夏 三國 晉 南北朝 隋 五代 元 明 遼 金 西夏 周 秦 現代 兵馬俑
瓷器誕生 史前時代 圖片來源: (國家歷史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館)

32 「國家歷史博物館」精選典藏之陶器 現代 商 漢 唐 宋 清 夏 三國 晉 南北朝 隋 五代 元 明 遼 金 西夏 周 秦 黃帝
圖片來源: 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國立故宮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33 中國陶瓷的演進… 史前、漢朝以前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34 史前辛店文化 彩陶 雙耳壺 我國史前在西北地區的彩陶,發展至齊家文化之後,一支以甘肅臨洮辛店遺 址出土文物為代表的彩陶型式被發現,一般稱辛店文化。其存在 的年代,約與中原的商朝同時,而出土的彩陶,則以雙耳壺為典型的代表文物。 口緣處以一帶紋裝飾,下飾粗的連續性變體回紋、日紋及鳥紋,肩部為太陽紋及單線雙勾 紋,是辛店文化極罕見的大型雙耳壺。 高:62.5公分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35 戰國 灰陶加彩鴨形器 功用:陪葬用品。 藝術風格:鴨身作球形且附一小圓蓋,前部黏接頭、長頸,下部連一對 短腿蹼足(一件作長方形,一件作圓柱形),另加可分離、組合自如之L形兩翼及楔形短尾。鴨身表面主要繪飾紅、白色相間之帶狀弦紋,其中紅色弦紋上附加密 集之小白圓點;兩翼及尾部則飾紅、白色相間的大、小三角形幾何紋及小白圓點 。全器整體造型如鴨之展翅欲飛,靜中有動,誠屬戰國陶塑代表作之一。 長36.5公分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36 中國陶的高峰期…漢唐 漢至唐期間,瓷器尚未普及,民間所使用的器皿以漆器及陶器為主。
這段時期是陶器製作及技術發展的高峰期,卻也是陶器演進為瓷器的過渡時期。 兩漢、南北朝至隋唐千餘年間,陶器的製作,其技術與風格,皆有所不同。以遺留下的實用器皿不多。要探討漢唐的陶器,只有從明器中去尋找資料。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37 漢朝陶器的演進… 漢代陶器最大的發展是釉彩的普及,當時已有綠釉及赭釉兩種,其中尤以綠釉最為普及。
漢代陶泥極為堅實細緻,可以從漢瓦當上看出來,這與汰洗陶泥的技術有關,因此漢代的素陶器皿絕不滲水,後代有以瓦片、瓦當作為瓦硯者。 出土的漢代陶器,以漢磚、漢瓦、瓦當及明器為多,明器中又有樓閣、瓦屋、農舍,瓦竈、瓦井、黍倉、車輿、豬圈、羊舍、陶俑、馬首、博山爐、博山奩、各種器皿、雞、鴨及獸類等模型。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38 漢 加彩大陶鼎 功用:殉葬用品。 製作:依漢代的習尚,應為殉葬用的明器,其鼎內壁所塗朱砂或為證明。鼎外壁原繪有紅、黑、褐色塗料, 已剝落殆盡並露出部分灰胎骨原色。 藝術風格:此件陶鼎形制為覆蓋扁圓體附耳矮足式,鼎形如扁圓體,弧形蓋上 有三環鈕,可反置為盤使用。而腰腹間有弦紋一道,並有微曲的附耳。此種形制之陶鼎是戰國中期以後至漢代最流行的式樣之一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39 漢 空心磚 功用:墓室建築(漢朝厚葬制度)。
製作:空心磚在製作時,常先以沙袋作內胎,至磚坯半乾時,在側邊用刀挖一或二 個洞,將沙倒出,因而此磚一側可見兩個洞。 藝術風格:此磚尺寸鉅大,上下邊緣為菱形幾 何紋飾,磚面二排紋飾上為飛禽紋,下面飛馬紋,均為陰刻,兩面紋飾相同,可 能屬大型墓之壁磚,圖案刻紋線條流暢,磚質光滑平直,流露漢代陶工質樸不凡 的藝術風格。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40 六朝的陶器的演進… 六朝的陶器,出土的亦以明器為主,且多是彩繪的各種人物
六朝因為佛教的盛行,雕塑技術極為發達,陶俑的製作亦以雕塑法為之,與漢唐兩代拼模的方法迥異 六朝汰洗泥胚的技術比漢代更為進步,燒窯的火力也更高,釉料的提煉也更發達,又有高嶺土的發現,於是瓷器的發展有了相當的成就 瓷器的發展似乎受漆器的影響,直到隋唐盛期都沒有大量地生產。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41 隋唐的陶器演進…  隋唐時代陶器的大量製作,亦僅限於明器,先是繪彩與米黃釉彩,到了唐盛期卻又發展出多彩陶器,即所謂唐三彩。唐三彩的發展並不普遍,僅是盛唐時期在長安及洛陽地區短暫地出現過,但傳世的唐三彩卻極為豐富。 唐代版圖極為遼闊,西疆涵蓋中亞,盛唐時的長安,人種雜薈,中西文化的交流十分密切。因此,唐代的陶瓷,其形制、花紋受西方的影響頗深,尤其明器中陶俑的製作,就可以看到各種人物、服色、駝馬、雜戲等非漢民族的形式,這是研究唐代文化最好的資料。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42 唐三彩(盛唐) 精美的人物俑、動物俑,反映盛唐時期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的國際觀。 一般用於上層階級的貴族陪葬用品,一般老百姓不上釉。
製作過程:先經攝氏九百~一千一百 度溫度素燒後施化妝土,然後施釉入窯,以八百~九百度溫度燒釉而成。因經素 、烘燒二次完成,在燒窯過程中不僅沒有發生窯變(即還原燒),釉和胎土的密合度良好。釉中含鉛量高(75%)、溶點低,流動性加強,燒窯時各種釉互相交融混合,形成渲染流淌的現象。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

43 唐 白釉雙龍尊(盛行於初唐) 製作:白釉是指高溫顏色釉,一般是將不含金屬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於潔白 細膩的坯體上,入窯高溫燒製而成,釉色白潤光亮。 藝術風格:造型為杯 形口、圓唇、長頸,從口沿至瓶體肩部塑雙龍形柄,器身上則有數道弦紋做為裝 飾,肩部貼花。是從取型自波斯陶瓷器的雞頭壺發展出來的器型,最突出的當然 是龍形的雙耳柄,有的也把此種龍形稱做雙螭形,盛行於初唐時期。 高55公分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44 唐 三彩武俑 (盛唐) 功用:殉葬用品。  製作:此件之製作技法應該是兼用模製和組合法而完成。藝術風格:此件作品胎白、頭戴盔、身著 鎧甲,肩袖飾獸面,腿上飾象頭,而在左、右胸前則各飾一圓徽。一手撐腰一手 握拳,拳中應有武器。除頭和手之外皆施米白、黃褐及綠色三彩釉,立於座上, 神態威武,製作精緻,是為稀世傑作。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高102公分

45 唐 三彩駱駝 (盛唐) 唐朝時與西域來往頻繁,故當時重要的交通工具,所謂沙漠之舟的駱駝,亦大量出土於世。
藝術風格:此件館藏三彩雙峰駱駝,為產自中央亞細亞的巴克特利亞大夏種 的一種。以行走姿態直立於長方平台之上,白胎,空腹,白、綠、褐三彩釉,長 頸昂首張口睜目作長嘶狀,神態雄偉,整體造型逼真而生動,飽含豐厚內在生命 力量,自然而感人。頭頂、頸下、雙峰頂、腿上皆留白色釉地,身體部份黃褐釉 自然流淌,背上橢圓形氈上為三彩斑點釉色,氈邊綠釉自上而下隨意融入黃褐 釉,淋漓盡致,裝飾趣味特殊。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46 唐 三彩馬(盛唐) 唐代男女皆有尚武精神,酷愛養馬、騎馬。馬匹不僅做為交通工具、供做戰 馬之外,平常更是成為時髦運動工具。
藝術風格:胎白,頭向左, 四腿直立於長方形平板上。空腹,短尾細結,背上有鞍韉飾物,以心形垂飾搭配 之。革帶整齊,鬃毛表現得逼真而生動。鬃毛、馬蹄與尾巴無釉,鞍韉飾物施綠 釉之外,通體施褐釉。此件三彩馬的造型優美,體型豐碩,比例正確,充分反映出動態美感與陶工的高度藝術水準以及唐代科技之發展。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l

47 唐 舞女陶塑(四件)(盛唐) 藝術風格:舞者人物造型豐腴,身材圓渾,滿月形臉,著大袖翻領上衣,下 著裙,裙裾稍揚,尖尖勾履微露,雙手做起舞姿。 唐代舞蹈分文舞與武舞之別。文舞又稱軟舞,多屬漢舞,舞者著大袖衣表現 出宛舞舒展的舞姿。武舞又稱健舞,基本上屬於胡舞,舞者著胡服,在胡樂的旋 律中展現舞姿。 胡樂以五絃琵 琶和橫笛等樂器為主,在唐代社會盛行一時。 此件令人喜愛的唐代舞伎俑所表演的舞蹈是屬於文舞-軟舞。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48 清 陳鳴遠 陶塑砂柳條八果 陳鳴遠,明末清初製陶名家。所製砂壺雅玩達數 十種之多,製品新穎,善於創新。
柳條盤內盛八果,八果為:核桃、菱角、花生、瓜子、粟 子、荔枝、蓮子、紅棗。核桃最大,瓜子極小,然不論大小,就造型、顏色而言 皆逼肖實物,甚且如可啖一般,令人垂涎。白砂泥做成的柳條盤,同樣令人疑似 為真,技巧之細緻精妙,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49 清 文如璧 陶塑日月神 文如璧,清康熙時代生,順德人。技藝精湛,所作極受歡迎,因此開店設舖
日月神乃是取材自小說「桃花女與周公鬥法」,女為桃花女,男為周公,生前同為玉皇大帝身旁之金童玉女。因細故爭吵不休而遭貶人間,卻仍然繼續向對方挑釁爭鬥。周公設計以重金娶桃花女,欲於其上轎出嫁時,施法術驅五么雞精 害她;桃花女適時識破,一一預防而逃過死劫。所以日月神裡的月神一定穿著嫁 衣。 藝術風格:此對日月神以塑、捏手法製成,體積碩大,釉色、造型均臻化境,可見清初廟宇殿堂瓦脊人物之壯觀。 清 文如璧 陶塑日月神 (一對,83公分) 資料來源: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50 「國家故宮博物館」精選典藏之瓷器 商 漢 唐 宋 清 夏 三國 晉 南北朝 隋 五代 元 明 遼 金 西夏 周 秦 黃帝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51 中國瓷的演進… 三國時代是中國瓷器上一個畫時代的階段。三國以後,瓷器進入了一個更加輝煌的發展時期。 文獻上對瓷字的使用始於晉。
到了南北朝,青釉瓷器更是大量的生產。 到北朝元魏時,北方青瓷生產也有了極大的進展。 隋唐時代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突出發展時期,瓷器發展到隋唐,也進入了一個成長的階段。 瓷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52 宋瓷(青瓷)的特色與演進… 宋代是中國瓷業蓬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色彩含蓄內歛且連趨統一。 因著清幽雋永的文人氣息的提倡,青釉瓷器的燒造色澤葱翠瑩潤,表明還原焰燒成的技術已達到了最高峰,而且製作普遍於南北各窯。 陶瓷器發展第一個高峰。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窯。 註:青瓷是用氧化鐵為主要的釉質,加以還原焰燒成的瓷器。 自宋代開始有官窯 、民窯之分。北宋宮廷先是使用定州白瓷 器,因為器口有芒(無釉、毛邊)不堪使用,而改用汝州所 燒造的青瓷器。 北宋官窯:大觀、政和年間由官府在首都汴京(開封),置窯廠燒造青瓷器。 南宋脩內司官窯:在臨安(杭州)的鳳凰山下,由脩內司置窯燒造青瓷器。 青瓷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官窯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53 宋/汝窯/蓮花式溫碗 (A.D.960-1279) 功用: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
藝術風格: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54 宋/定窯/嬰兒枕 (A.D.960-1279) 功用:寢具及喪葬的用途。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及狀似如意雲狀的如意枕。 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此瓷枕造形採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疊,狀極悠閒。左手執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後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製而成。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55 南宋/龍泉窯/翠青五管瓶 功用:此種肩上豎立數個圓管的唇口瓶,有以為是燭台,有稱為花插的,其用途尚難斷定。
寬矮式小口瓶,口圓,蕈狀脣緣外翻,直頸,寬斜肩,腹下微斂,圈足。肩上立有五個細直圓管,管內中空,與腹相通。腹壁削刻重瓣上仰的蓮瓣紋。翠青色厚釉,下半身滿佈紋片,蓮瓣中稜突起處成淺白色的「出筋」現象。胎色灰,足緣露胎,成橘紅色。造形優美,相似的作品也見於四川遂寧南宋中期的窖藏和韓國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中。 高12.4公分 面徑13公分 足徑7.2公分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56 元瓷上釉技巧-釉下青彩、釉上鬥彩 元朝於景德鎮設“浮梁瓷局”。並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
元-開創青花【氧化鈷(CoO)】之盛世。當時一些讀書人不願在統治下為官,便以彩繪為業,鈷料的活潑性和當時文人的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開創五百年青花盛世。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57 元/鈞窯/天藍紫斑如意枕 功用:寢具及喪葬的用途。
藝術風格:瓷枕作如意型,器內中空,胎骨厚重。通體罩施天藍色釉,天藍釉層中則浮現似變形蟲的紫色斑紋。 製作:鈞窯經多次施釉,釉層渾厚,飽含不同化學成分的釉,於燒造過程極易形成溶融交匯的情致,無論藍或紫,皆千變萬化,瑰麗多采,無跡可尋。觀察此枕,藍色釉面局部泛現的紫紅色斑塊,實係經由人工塗繪銅料所致。  高13.4公分 面最長30.8公分 面最寬28公分 面最長19.7公分 底最長19公分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58 明瓷-沿續宋元 明朝於景德鎮設立“御窯廠”。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59 明/永樂/青花蟠龍天球瓶 (A.D.1403-1425) 功用:賞賜及貿易商品。
藝術風格:永樂青花依文獻所說,採外來青料,俗稱蘇泥勃青。此種青料有「滲青」、「散渾」之特性,燒後青色濃艷,偶因滲青而有濃暗斑點,因散渾而有水墨畫之風韻,加以運筆瀟灑,氣勢凌然,為明代之青花奠下根基。又因政治、經濟因素,此時瓷品成為賞賜及貿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對象為中亞之阿拉伯人,為適應回教人民所求,此期製品,在紋飾與造形上,處處可見。器腹碩狀如圓球,故名天球瓶,乃仿照敘利亞瓶式樣燒製而成。口沿一週轉枝花葉紋,全器主飾為一蟠龍,隙地飾以番蓮花,龍紋姿態矯健有力。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60 明/成化/鬥彩雞缸盃 (A.D.1465-1487) 藝術風格:成化瓷品,胎薄釉潤,嬌巧玲瓏,青花色淡平實,用筆柔和。此作品以雞為主題紋飾,故名雞盃,又其狀似缸,又稱雞缸盃。 紋飾彩繪於外壁,有雞紋二組,以奇石花卉間隔。一組公雞在前,昂首護衛,母雞在後低頭覓食,三仔雞圍繞在旁,張口展翅,似為媽咪覓得食物而歡呼。另一組亦採二老三少組合,母雞振翅低頭,正奮力與獵物搏鬥,前立一小雞為母加油,並作充分準備,隨時可加入戰陣,也許母雞振翅奮戰,驚動了在前護衛的公雞,驀然回首,關愛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雞則嬉戲於花叢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紅、黃、褐、綠等,淺染深描,或是二色重疊,搭配巧妙,架構了一幅活潑生動,祥和樂利的天倫圖。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61 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棱處,呈現白邊,內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製詩。 僧帽壺形始見於元代,宣德寶石紅僧帽壺為世所稱。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后所愛,清佚名畫「胤禎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櫃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62 明/萬曆/五彩龍鳳大盤 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佈,幾無間隙;多樣主題並呈,讓人目不暇給,充分營造華麗而熱鬧的氣氛。 本件開光中的穿花龍鳳為例,龍鳳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纏枝番蓮也只拘謹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筆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樣葫蘆,虛應故事;但其仍儘量保持官樣的原貌,官土輕薄潔白,釉色瑩亮,色料淘洗勻細,其繁複多彩、色調喧嘩,以及細碎的填染,反而成為此時期讓人驚豔的特色。 高4.6公分/口徑30.3公分/足徑20.3公分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63 清朝-多變的釉彩 清初-藍色釉上彩取代青花。
陶瓷發展第二個高峰期。 清初-藍色釉上彩取代青花。 清康熙 -是一種中國傳統釉上彩中所沒有的硼、矽酸鹽釉,康熙命工匠研製這種琺瑯彩,而開創了雍正乾隆彩瓷的先河。 清雍正-粉彩或軟彩(加入砷、鉛的玻璃料)。 1.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2.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64 清/雍正/琺瑯彩藍料山水把壺 (A.D.1723-1735 ) 製作:琺瑯彩瓷,始創於清康熙,以銅胎琺瑯器為藍本,式樣單純。雍正六年後,琺瑯彩料由原本從國外進口,轉而開始自製。由於彩料的關係,琺瑯彩瓷的紋飾取材得以不受拘束,除花鳥、人物、山水外,畫面還刻意留白以加題詩句、閒章,將「詩、書、畫」的韻味匯集於器物創作中。 壺蓋及器腹隙地滿飾各色花卉,俗稱「百花地」,為當時歐洲盛行之裝飾紋樣。腹面為二長方形開光,以藍料描繪山水,山勢俊秀挺拔,屋舍巨木,小橋流水,無不細筆描繪,留白處各以秀麗的行書體墨書「樹接南山近」、「煙含北渚遙」,及紅色閒章「山高」、「水長」。單看文字敘述,像是在形容一幅水墨山水畫作。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65 清/乾隆/粉彩圖案花卉鏤空大盤 藝術: 此盤寬面,盤內稍圓弧,盤口緣出扳沿。在扳沿中間以徑一點五公分的鏤空圓連續一圈,圓圈口緣描金彩,並加圖案花卉飾之。盤內壁口緣以礬紅圖案飾,盤心以菱形方格五色彩變化圖案紋飾之,其圖案成梯形之疊方格紋排列,色彩的排列看似不規則,但實為左右對稱排列,方格圖案周圍以連續草葉紋飾。盤心則飾八個色變化方格紋,盤外則分四層花卉圖案裝飾。器面有描金線的地方其金線之兩邊以礬紅描之。其餘的則都用黃線勾畫輪廓。 高9公分/口徑38.7公分/足徑19.6公分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66 陶瓷與現代科技之結合 傳統陶瓷精密陶瓷奈米陶瓷
由於科學家對陶瓷材料的研究、分析與應用的成果,使陶瓷粉純化程度提昇、材料韌度強化,陶瓷進一步與電子、航太科技及生物醫學結合,而成為促使人類邁向高科技時代的精密陶瓷。 未來陶瓷之發展,將以機能決定成品的形制結構,沒有美麗的釉彩紋飾裝飾,在毫不起眼、最單純簡單的面目下,發揮著令人想像不到的功能。 陶瓷未來發展與展望 ,最後 檢索於12月5日, 2004, WWW:

67 傳統陶瓷和精密陶瓷之比較 傳統陶瓷是以天然的泥土燒製而成,一般泥土的成份複雜,燒出來的純度較低。
精密陶瓷主要成份是碳、矽、氮、鋁、氧等化學原料,燒結的方法特別,做出來的成品純度較高,雜質較少。 其特性為:堅硬、耐磨、耐高溫、耐腐蝕 資料來源:康軒93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第四冊,鄧美貴主編,2004年2月初版

68 陶瓷卸下釉彩後之蛻變 瓷未來用途之一/電子特性 1.陶瓷蜂鳴器 2.智慧陶瓷 矽晶圓 陶瓷未來用途之二/光學特性 1.遠紅外線光罩
2.智慧陶瓷   矽晶圓 陶瓷未來用途之二/光學特性 1.遠紅外線光罩 2.石墨粉 陶瓷未來用途之三/磁性 1.e陶瓷 2.行動電話 3.陶瓷天線 陶瓷未來用途之四/綠色陶瓷 1.觸媒轉換器 陶瓷未來用途之五/生命陶瓷 1.人工關節 2.超音波診斷器 陶瓷未來發展與展望 ,最後 檢索於12月5日, 2004, WWW:

69 相關參考書目-網路 臺灣陶瓷工業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陶瓷燒製法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陶業工程學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青瓷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漢唐陶器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窯變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遼三彩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70 相關參考書目-網路 唐三彩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瓷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陶業工程學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清代瓷器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琺瑯藝術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官窯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 ,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中國美術史ˍ課程講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材料科技與日常生活,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71 相關參考書目-網路 材料科忮綜覽,陳力俊,最後 檢索於12月5日, 2004, WWW : 陶瓷未來發展與展望 ,最後 檢索於12月5日, 2004, WWW: 國立故宮博物館 ,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古瓷文章,最後瀏覽日期:2004/12/09, 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後 檢索於11月30日, 2004, WWW: 鶯歌陶瓷數位典藏,鶯歌陶瓷數位典藏計劃,最後 檢索於6月24日, 2005, WWW: 奇摩線上字典:

72 陶瓷即使卸下釉彩後,在科學家的眼睛中她的發展潛能依舊是最美麗的。
世界上最美麗的科技產物是中國陶瓷 陶瓷即使卸下釉彩後,在科學家的眼睛中她的發展潛能依舊是最美麗的。 The End

73

74 釉藥成份 主要成份(基底):鉛白(溶劑);氧化鋁(Al2O3,熔點2040 ℃)、氧化矽(SiO2,熔點1600 ℃)、鹼性物質中的氧化物(助熔劑;媒熔材料)。一種釉料需具備中性、酸性、鹼性三種料,才具備成釉的基本條件。 中性 酸性 鹼性 氧化鋁 氧化矽 氧化物 (Al2O3) (SiO2) 氧化鉀(K2O);氧化鈉(Na2O);氧化鈣(CaO); 氧化鎂(MgO);氧化鉛(PbO);氧化鋅(ZnO); 氧化鋇(BaO);氧化鋰(Li2O);氧化鍶(SrO); 氧化銻(SbO);氧化硼(B2O3) ; 添加成份:氧化金屬或色料(用以呈現顏色) 顏色由基底的酸鹼質及金多氧化物多寡控制。 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 林金盛(2005):閔南建築重要裝飾藝術-交趾陶;2005/06/18,19 傳統藝術中傳統工藝研習講義。 Come back釉料

75 呈色金屬表-釉之彩衣 原料 使用比例 呈色效果 還原呈色效果 氧化鐵(Fe2O3) 2-15% 黃褐黑或紅 氧化銅(CuO) 1-3%
紅色 碳酸銅(CuCO3) 1-5% 氧化鈷(CoO) 0.1-1% 淺藍深藍 氧化錳(MnO) 2-6% 氧化鎳(NiO) 2% 氧化鉻(CrO) 0.5-3 % 綠棕粉紅紅 氧化鈦(Fe2O3) 米白牙白色 金紅石(含鐵、鈦) 2-10% 牙白結晶 氧化錫(SnO) 1-10% 無光白 氧化鋯(ZrO2) 5-12% 整理自:呂嘉靖(2003),生活陶進階。台北:積木文化。

76 漢唐的陶器,以明器為多,實用器皿較少,其中有兩點原因:其一,我國從東周到唐代是漆器發達的時期,漆器比較美觀、實用,輕便而不易破碎,陶器無法取代所有漆器,故出土的實用器少。其二,明器出土於墓中,故能保存於後世,實用的器皿人們繼續使用,早期陶器的標本很難保存到現代。


Download ppt "陶瓷(china) 之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