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印度文化 智 林靜宜 仁 林瑋婷、許華文、陳佩煜、陳榮萱 勇 莊靖瑜、蕭依婷 和 張甄庭
2
一、地理環境 (一)處於孤立的狀態 (二)印度河流域受山地阻隔,先進文化未能及早南傳
印度古文明的兩個源頭。印度河流域的本土的哈拉帕(Harappa)文明。從印度河往恆河發展的外來阿利安(Aryan)文明
3
二、古印度河流域文化;河谷城市文明 (一)創造民族:B.C 3000~1500間,達羅毗茶人
(三)文明特徵 城市生活;均經精心設計 街道寬敞,有下水道,住家有浴室和排水系統 有店舖、大型穀倉、公共澡堂、堡壘和公共活動場所等 銅和青銅來製造工具和武器 文字上:印章和泥版留下的文字迄今無法解讀
4
經濟上 以農業為主 工商業發達,蘇美地區曾經出土哈拉帕人方形印章(刻有人像、大角牛和文字符號),顯見與兩河流域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社會上:居民依階級分成不同的團體,居住在城中不同的區域
5
北方阿利安人的入侵:城市居民遭受大屠殺,考古學者在摩亨佐達羅挖掘到許多斷頭的骨骸可為佐證
. (四)文明結束 時間:B.C 1500間 原因 北方阿利安人的入侵:城市居民遭受大屠殺,考古學者在摩亨佐達羅挖掘到許多斷頭的骨骸可為佐證 環境變化:印度地區板塊發生變動,導致長期洪水氾濫和泥沙堆積,使河谷文明衰落
6
三、阿利安人與吠陀文明 (一)創造民族:約西元前2000年間,阿利安人 (二)歷史文獻
以韻文史詩形式出現,約在B.C 1000~B.C 500間以梵文寫成 最早的文獻是《吠陀經》(Veda) 是阿利安人祭神的頌歌、咒文與祈禱文的彙編 是統治階級的宗教信念、行為準則和對大自然的歌詠 內容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史家稱這個時期的文明為「吠陀文明」
7
(三)文化內涵 基本哲學(宗教思想) 後人不斷地註釋《吠陀經》→《奧義書》,包含了印度人的基本哲學 主張 輪迴觀 因果報應 涅盤:無私心、盡責,便可解除肉體枷鎖,使靈魂進入極樂境界,稱「涅槃」,便可與婆羅門合而為一 崇信多神:婆羅門(創造神)、毗濕奴(守護神)、濕婆(破壞神)三神,象徵宇宙事物的生、住、滅三階段 婆羅門教:阿利安人早期信仰多神崇拜的萬物有靈論,相信宇宙間各種力量都有主宰的神明,其中最重要的是所有生物靈魂根源的大梵天「婆羅摩」(Brahma)
8
種姓制度(the caste system)
產生背景 阿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前已有武士、祭司、平民三個階級 為保持血統的純淨,避免與被征服者的血統混雜,並謀統治上的便利
9
階級劃分:依婆羅門教義說法,大梵天(神)創造宇宙時,即分成四個階級
階級人物負責工作社會地位婆羅門(口)僧侶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控制農時季節主要統治階級,社會地位最高剎帝利(手)武士(國王、貴族)掌握國家政治、行政權力主要統治階級,社會地位低於婆羅門吠舍(腿)平民(農、牧、工、商)負責生產國內人民所需物資,並且須向國家繳納賦稅普通勞動者,社會地位僅高於首陀羅首陀羅(腳)奴僕(被征服的土著賤民)從事最低賤的職業,如屠夫、收屍、清除糞便等沒有社會地位,法典還制定許多限制他們行為的法規
10
階級限制:婚姻限制、共食禁忌、職業世襲
功用:有助於維繫印度社會的長期穩定 種姓制度的維繫 制定相關法律:如西元2世紀形成的《摩奴法典》,定下不同階級在不同生命階段與社會生活必須遵守的規範 婆羅門教的輪迴信仰:人並無法改變此生的命運,唯有努力向善,期待來世轉到較好的地位
11
四、耆那教(Jainism) (一)創教背景 宗教生活 婆羅門教強調祭神與祭典,流於形式主義與繁文縟節 濫用犧牲,對農民造成負擔
社會階級嚴格:吠舍和首陀羅苦不堪言,婆羅門腐化,剎帝利不滿 內部反省:認為追求「不滅」是超越一切的存在,而非追求來世
12
(二)創教時間:西元前6世紀左右 (三)創教者:摩訶毗羅(Mahavia,B.C 540~B.C 468) (四)教義 人人自有靈魂 禁慾以解脫靈魂之苦 講求苦修 反對殺生 (五)特色:強調追求個人靈魂的自由,是人文思想的進一步表現 (六)影響:極端反對殺生,不易存於農耕社會,反而容易存在工商業中,因此與印度的商業和城市文化關係較密切
13
五、佛教 (一)創立背景 不滿種姓制度的嚴格區分社會等級 有識之士發起宗教改革運動
(二)創始者:悉達瞿曇(釋迦牟尼)因感於眾生難免為生、老、病、死所困,同時由於慾念帶來的「業因」,導致種種苦果,而大徹大悟,宣揚返本無我、脫離苦海,超越輪迴,以正涅槃的觀念,被尊稱為佛陀(Buddha),意即「覺悟者」 (三)教義 世間無常 一切皆為虛幻 慾望和企求帶來痛苦 追求「涅槃」境界
14
六、文化成就 (一)文學:印度文化以宗教信仰為中心 (二)藝術:兩者處處可見宗教色彩 以廟宇、雕刻最為後人驚艷 雕刻
常見主題:宗教、神話 特色:豐胸、細腰、寬臂的身形作出各種扭動的姿態 (三)數學 發明「零」的觀念 代數學的發展
15
(四)實用科技 成熟的醫藥知識和自成一套的醫學思想:傳入西亞和希臘世界,對希臘醫學產生影響
進步的冶鐵技術:在西元4世紀時已經能煉出歐洲19世紀時的純度,可惜沒有保留下來 (五)古印度文化:由亞利安人(來自中亞)建立
16
亞利安人入侵: 約在西元前1500年,亞利安人從中亞大平原越過興都庫什山山口入侵印度,亞利安人成為今日許多印度人的祖先,其記載最早見於一本有關宗教儀式的詩歌集梨俱吠陀。其語言是早期的梵語與古伊朗語十分接近。而達羅毗茶人進入南印度,成為南印度人的祖先,原住南印度的土著部落,則遁入山林。
17
早期的亞利安文明: 亞利安人建立社會階級,因此產生種姓制度,各村落均為自治村里是由族長或長老主持,村民自給自足,很少與其他社區往來;亞利安人是由國王統治的部落和種族組織。吠陀經典中有關戰爭的記載甚多。亞利安人種植穀物,使用金屬器皿,用牛耕作,也會駕御輕便的馬車。
18
吠陀時代: 「吠陀」是古印度教經書,是「神聖的知識」或「知識」之意。吠陀有四個,依時間順序為黎俱吠陀( Riga Veda)、娑摩吠陀( Sama Veda)、耶柔吠陀 (Yajur Veda)和阿闥婆吠陀( Atharva Veda),另外還有兩部史詩,即《拉瑪雅拉》 (Ramayana)和《大戰書》 (Mahabharata)兩部史詩,也有助於對雅利安人早期文化的評估。
19
孔雀王朝: 旃陀羅笈多統一印度北部,首都在華氏城(今巴特那)是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建立之始。此時疆土幾達整個印度及中亞一部分,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知名的君主,期間征服許多鄰近部落,擴大領域,性情原很暴戾,即位後第九年,率軍遠征羯陵加,這場戰爭改變了阿育王,受到佛教教義中戒殺生的影響,他誓言不再戰爭,並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國的資源奉獻於宣揚佛陀的教誨,成著名的仁君。
20
他組織一個宣傳佛教的團體,此團體走遍整個印度半島及錫蘭,可能也傳到東南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希臘城邦的貴族曾接見這些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僅只是印度的地區性宗教,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他從不厭倦對改善百姓物質和精神上的努力,也實踐宗教寬容的精神。對於發展印度的建築和藝術有卓越貢獻。孔雀王朝末年,王權衰落,印度重新分裂為許多國家。
21
印度音樂是世界音樂的奇葩,歷史悠久之印度音樂,發展源遠流長,印度人相信印度音樂源自吠陀(Veda) 2千多年前,濕婆神所創,再由聖者利希(Rishi)傳播到人間;印度音樂梵語稱山吉他(Sangita),是涵蓋聲樂(Geet)器樂(Vadya)舞蹈(Natya)和戲劇等元素。
22
從17世紀西方列強的入侵,歷經數百年的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的古典舞蹈,曾一度被污染,慶幸的是印度有志之士的努力,印度音樂不但沒有被同化,傳統的音樂文化得以保持至今,其間還將西方的風琴,改成印度式的手提風琴,西方的小提琴也完全融入印度,成為南印度的重要樂器,這兩種樂器已融入印度超過200年了。近年來吉他也被改成平躺彈奏的魔漢維納,這三件樂器已是印度音樂家族的成員,是印度音樂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