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 第一節 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政治
2
第一節 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政治 學習重點 國民政府的接收與二二八事件 政府遷臺後的威權統治 從戒嚴到解嚴之間的民主運動
民主憲政持續深耕的過程 臺灣的國際地位及其變化
3
從接收到省政改良 (一)中華民國接收臺灣 1.依據:1943年《開羅宣言》
2.準備工作: A.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1944 B.成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臨時辦公處 -1945/9月1日 3.接收: 1945年10月25日(光復節由來) A.代表:a.中國- 陳儀 b.日本-安藤利吉 B.地點:臺北 公會堂
4
陳儀來臺受降 安藤利吉簽署降書 陳儀
5
(二)二二八事件 1.背景: A.半世紀的隔離-發展經驗不同 B.接收官員良莠不齊-「劫收」傳聞不斷 C.行政長官集政、法、軍大權於一身 a.用人「牽親引戚」 b.臺籍人士公職比例與薪資所得偏低 D.經濟實施統制-沿襲日治時期專賣制度 a.設專賣局-專營樟腦、火柴、菸酒 b.設貿易局-統籌採購、經銷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務人員人數與籍別(民國35年)
臺灣總督府公務人員 人數與籍別(民國34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務人員人數與籍別(民國35年)
7
民國35年臺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圖
8
光復初期物價飛漲 1946年3月1日「新新」月報上的社會寫實漫畫
9
2.導火線:查緝私菸-民36年2/27 A.緝私人員誤傷圍觀民眾→民情激憤 B.示威群眾遭憲兵掃射→各地均起動亂
3.過程: A.成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a.民意代表與士紳組成 b.要求省政改革→陳儀向南京請兵 B.3/8國軍抵臺展開全島鎮壓 C.3/20起實施「清鄉」→造成民眾慘重傷亡
10
恐怖的檢查 此木刻版畫描寫了導致二二八事件的大稻埕緝菸衝突。左下角 專賣局查緝員以槍托撞擊拾菸老婦頭部,旁人則被擊倒,或做
投降狀。全幅給人一種沉重的肅殺之氣。(黃榮燦,民國36年)
11
公賣局臺北分局(位於今重慶南路) 前圍著大批抗議的民眾
12
清鄉行動中被軍隊逮捕槍決的民眾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溫文卿先生提供
13
平反二二八 民國84年,總統李登輝 代表政府在二二八紀念 碑落成典禮上,向罹難 者家屬及國人致歉。
14
二二八紀念碑
15
5.善後: A.國防部長白崇禧來臺宣撫→省政改革 B.解除戒嚴後的補救措施-李登輝時代
4.影響:造成日後的族群關係緊張與對立 5.善後: A.國防部長白崇禧來臺宣撫→省政改革 B.解除戒嚴後的補救措施-李登輝時代 a.調查真相:民國79年成立專案小組 b.由元首(李登輝)向受難者家屬道歉-民84 c.立法院通過《國家補償條例》-民84 d.立紀念碑、成立紀念館(原臺北新公園內) 、訂定和平紀念日(2月28日)
16
(三)省政改革 1.陸續落實的改革事項 A.調整臺灣地方政治制度 a.撤廢行政長官公署→改設省政府 b.由文人出身魏道明就任首任省主席 c.放寬對人民自由的管制 B.調整臺灣地方人事 a.酌増臺籍人士擔任公職 b.待遇平等 C.縮小公營事業範圍 a.專賣局改制菸酒公賣局 b.開放樟腦、火柴民營 c.撤銷貿易局,允許民營煤礦
17
2. 幣制改革 A. 背景:國共內戰 → 造成通貨膨脹 → 波及臺灣 B. 改革: a. 以運至臺灣的黃金、白銀、外匯作為 準備金 b
2.幣制改革 A.背景:國共內戰 → 造成通貨膨脹 → 波及臺灣 B.改革: a.以運至臺灣的黃金、白銀、外匯作為 準備金 b.規定以四萬元舊臺幣兌換新臺幣一元 c.新臺幣的匯率轉而對準美元 C.成效:通貨膨脹現象漸趨緩和
18
幣制改革新聞
19
幣制改革 臺灣銀行發行的新臺幣
20
3.土地改革 A.措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B.方式:a.以債券、股票強制收買地主土地 b.以分期攤還方式轉售佃農 c.「肥料換榖」 C.影響:a.部分地主轉成工業投資者→有助 日後經濟起飛 b.臺灣士紳經濟力削弱,社會地位 減低→有利政府威權統治 三七五減租紀念郵票
21
實物土地債券 耕者有其田政策實施後,發行實物土地債券 ,地主可藉此換領稻作農穫等實物
22
陳誠與耕者有其田致敬團 民國38年,陳誠出任臺灣省主席,大力推行土地改革
23
國民黨的威權統治 (一)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1.背景: A.中 日戰爭結束後→即陷入國 共內戰→ 社會失序,民怨橫生 B.蔣中正當選行憲後首任總統→國軍優 勢已失,遭共軍一一擊破 C.蔣中正下野,中華民國政府撤出南京 2.政府遷臺: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北京-民38/10 B.中華民國遷抵臺北-民38/12
24
(二)實施威權統治之依據 1.依據: A.〈動員戡亂令〉-民36/7月 B.〈戒嚴令〉-民38/5月
2.威權統治: A.總統職權超出憲法規定範圍 B.在大陸選出之中央民意代表 不必改選 C.實施黨禁、報禁 D.白色恐怖 a.鎮壓異己,擴張情治系統 b.冤案、錯案、假案頻傳 c.憲法明訂的基本人權受到限制 戒嚴令
25
(三)強人政治 1.強人:A.蔣中正-民39~64,四次當選連任 B.蔣經國-民67~77 2.強人政治 A.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B.以黨治國-國民黨長期壟斷 政治資源 3.鬆動:民70年代以後 A.經濟迅速發展 B.外交情勢的逆轉 C.政治反對勢力的崛起
26
民主運動的發展 (一)地方自治的實施 1.迫切性背景 A.受中共武力威脅,標榜以民主對抗共產 B.面對臺灣本土精英參與政治之強烈意願
2.起自:民國39年 3.地方自治: A.縣以下民意代表與行政首長直接民選 B.省議會直接民選(省主席仍為官派)
27
(二)黨外勢力的崛起 1.民國40年代-雷震案 A.起因:雷震等知識分子在《自由中國》 雜誌批評時政,籌組中國民主黨 B.結果:雷震被捕入獄,被判 十年徒刑 C.影響:萌芽中的民主運動為 之受挫
28
《自由中國雜誌》 《自由中國雜誌》主要成員 雷震 民國38年創刊,提倡自由民主觀念及鍼砭時政
29
2. 民國60年代 A. 背景:知識分子再次起而要求民主改革 B. 改革之聲:〈大學雜誌〉論調最醒目 C. 政府回應:蔣經國任行政院長 a
2.民國60年代 A.背景:知識分子再次起而要求民主改革 B.改革之聲:〈大學雜誌〉論調最醒目 C.政府回應:蔣經國任行政院長 a.澄清吏治 b.起用臺籍年輕知識分子參政 c.推動定期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D.黨外勢力發展 a.方式:發行雜誌、參與各項選舉管道 b.「中壢事件」-民國66年 c.組織化:「一個沒有黨名的黨」
30
(三)美麗島事件及其影響-民國68年 1.背景:美國宣布與我斷交→蔣經國停止民國 67年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 參政空間遭壓縮
1.背景:美國宣布與我斷交→蔣經國停止民國 年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 參政空間遭壓縮 2.地點:高雄 3.結果:黨外精英多人被捕→黃信介等八人以 「叛亂罪」遭軍法起訴入獄 4.影響:A.辯護律師團在往後政壇上展露頭角 B.部分被告配偶也參選踏上政治之路 C.黨外人士設立常設性組織
31
美麗島大審 民國68年,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辦「人權大會」,因群眾 與憲警發生激烈衝突,政府藉此對黨外人士進行逮捕、判刑
32
美麗島事件軍法 大審辯護律師 《美麗島》雜誌 陳水扁 蘇貞昌 謝長廷
33
5. 民國70年代 A. 「民主進步黨」成立:民國75年9月 B. 蔣經國總統的態度: a. 解除戒嚴令-民國76年 b
5.民國70年代 A.「民主進步黨」成立:民國75年9月 B.蔣經國總統的態度: a.解除戒嚴令-民國76年 b.開放黨禁、報禁-民國77年 c.開放人民集會遊行的自由-民國77年
34
報禁開放 1949年後,多項動員戡亂時期法令箝制了報業發展。1988年報 禁解除,諸多不合理限制才取消。圖為《中國時報》編輯部每天倒
數報禁解除日
35
民主憲政的深化 1.李登輝總統繼續推動民主改革 A.國會全面改選 B.啟動多次修憲工程 C.地方自治法制化 D.總統直選
36
國會全面改選 1.背景:民國79年「三月學運」 A.又稱「野百合運動」 B.迫使政府正視國會結構問題 2.「萬年國代」退職:民國80年底以前
3.國會全面改選:民國81年
37
萬年國代退職 民國38年國府遷臺,以大陸淪陷不能改選為由,讓第一屆中央 民意代表長期延任。隨著改革聲浪高漲,80年底,第一屆中央
民意代表機關的「萬年國會」終於退職。
38
啟動多次修憲工程 1.起自:民國80年,國民大會廢除〈動員 戡亂臨時條款〉 2.啟動六次修憲工程:以憲法增修條文方 式→建立正常化憲 政體制
1.起自:民國80年,國民大會廢除〈動員 戡亂臨時條款〉 2.啟動六次修憲工程:以憲法增修條文方 式→建立正常化憲 政體制 3.陸續廢止多項違反人權的法律 A.〈懲治叛亂條例〉 B.〈刑法〉一百條
39
地方自治法制化 1.法源:通過〈省縣自治法〉、〈直轄市 自治法〉-民國83年
1.法源:通過〈省縣自治法〉、〈直轄市 自治法〉-民國83年 2.正式進入地方自治法制化時代: A.民選省長-宋楚瑜 B.民選直轄市市長-a.臺北市長-陳水扁 b.高雄市長-吳敦義 3.完成「精省」作業:民國87年 4.實施〈地方自治法〉:民國88年
40
總統直選 1.民國83年-國民大會修憲: 總統改由全體 人民直接選舉
1.民國83年-國民大會修憲: 總統改由全體 人民直接選舉 2.民國85年-首次民選總統 A.第9屆正副總統: 李登輝、連戰 B.中共以武力威脅- 「九六臺海危機」
41
政黨競爭時代 1.民國89年-完成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 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 第10屆正副總統 2.民國93年-實施全國性公民投票
1.民國89年-完成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 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 第10屆正副總統 2.民國93年-實施全國性公民投票 3.民國94年-憲法修正 A.規定國會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 B.規定未來修憲與領土變更案將交由 公民投票複決 4.民國97年-再度政黨輪替:國民黨提名 馬英九、蕭萬長當選第12屆 總統、副總統
42
中華民國行憲後歷任總統 1994年中華民國行憲後歷任總統
43
國際地位的變化 (一)冷戰時代的臺灣 1.成反共體系圍堵共產勢力的一員 A.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形成冷戰 B.接受美國軍事、經濟援助→導致對美方 的長期依賴 a.民國39年韓戰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協 防臺灣海峽 b.民國43年簽《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44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署
45
2. 臺灣主權問題正式浮出檯面 A. 日本二次大戰戰敗,聲明放棄臺、澎 a. 民國40年《舊金山和約》- 中華民國並未參加 b
2.臺灣主權問題正式浮出檯面 A.日本二次大戰戰敗,聲明放棄臺、澎 a.民國40年《舊金山和約》- 中華民國並未參加 b.民國41年《中日和平條約》- 中 日恢復正常關係 B.兩項和約未聲明臺、澎歸屬→日後引 發討論爭議
46
3. 民國50年代臺 美關係變化 A. 背景: a. 美國欲自越戰中抽身 b. 美國欲拉攏中共牽制蘇聯-中國 與蘇聯發生邊界衝突 B
47
(二)退出聯合國 1.背景:美國打「中國牌」對付蘇聯
2.外交困境: A.民國60年-退出聯合國 B.民國61年-中 日斷交→《中日和約》失效 C.民國68年-中 美斷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失效 3.中 美斷交後非官方關係: A.依據:《臺灣關係法》 B.維持經貿、文化關係與臺海軍事均勢
48
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夫人訪問中國大陸 民國61年,美國總統 尼克森和夫人訪問中 國大陸,並由周恩來 陪同。
此次雙方共同發表《上海公報》,正式開始雙方「關係正常化」的序幕。
49
(三)彈性與務實外交 1.彈性外交-蔣經國總統 A.背景:退出聯合國→外交孤立 B.做法 a.致力於發展和無邦交國的 實質關係 b.盡力維持我國在國際組織 的會籍和權利
50
兩岸邦交國數目消長圖
51
2.務實外交-李登輝總統 A.主張:海峽兩岸是處於分裂分治狀態 下的對等政治實體 B.做法: a. 以經貿實力為後盾, 突破外交困境 b. 積極開展全球經貿 合作與人道援助 c. 繼續推動加入聯合國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