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2分) (2004年上海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2分) (2004年上海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2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2分) (2004年上海卷)
命题规律 2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2分) (2004年上海卷)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3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2分) (2005年上海卷)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命题规律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2分)  (2005年上海卷)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4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AD】(2分)(2007年上海卷)
命题规律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AD】(2分)(2007年上海卷)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5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2008年上海卷)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B

6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2009年上海卷)
A.周以母故 B.饭之而去 而告以成功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D.人其姓名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C

7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2010年上海卷)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答案:C

8 【规律总结】 1.句子选材:阅读文本和教材课文。 2.考查范围:只考最常见的文言虚词。 3.难度设置: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法。
命题规律 【规律总结】 1.句子选材:阅读文本和教材课文。 2.考查范围:只考最常见的文言虚词。 3.难度设置: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法。 4.设题方法:比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9 说出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并说明理由。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法指导 说出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并说明理由。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陋之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顷之,持一象笏至。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代词,作宾语) (代词,表指代) (助词,定中间) (助词,表提宾) (助词,主谓间) (助词,凑音节) (动词,到)

10 1、结构关系比较法(分析虚词前后词语的结构关系或虚词与前后词语的结构关系)
方法指导 【方法归纳】 1、结构关系比较法(分析虚词前后词语的结构关系或虚词与前后词语的结构关系) 前后词语是定中关系→助词,表修饰 前后词语是主谓关系→助词,表取独 前后词语是动宾关系→助词,表提宾 与前面词语是动宾关系→动词,表趋向 与前面词语是陪衬关系→助词,凑音节 与后面词语是同位关系→代词,表指代 与后面词语是定中关系→代词,表领属

11 参考答案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方法指导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鸿门宴》)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与”前有否定副词“未”和能愿动词“得” “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与”前有疑问词“安” “与”前时间状语“秦时” “与”前省略主语“臣” 参考答案

12 参考答案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君王与沛公饮。(《鸿门宴》) 怀王与诸将约曰。《鸿门宴》)
方法指导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君王与沛公饮。(《鸿门宴》) 怀王与诸将约曰。《鸿门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介词,“君王”是主,“沛公”是宾。 介词,“怀王”是主,“诸将”是宾。 介词,“余”是主,“四人”是宾。 连词,“吾”与“子”合起来作全句的主语。 连词,“水”与“月”合起来作“知”的宾语。 参考答案

13 2、词语换位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调换位置) 换位后改变原意→介词,表承接、递进、修饰的连词 换位后意思不变→表并列的连词
方法指导 【方法归纳】 2、词语换位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调换位置) 换位后改变原意→介词,表承接、递进、修饰的连词 换位后意思不变→表并列的连词 3、省略成份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省略) 前后词语能够省略→介词 前后词语不能省略→连词 4、添加成份比较法(看虚词前能否添加其他成分) 介词前可以添加(介宾、介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名词、疑问代词) 连词前不可添加

14 下列各句中的“乎”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儿寒乎?欲食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方法指导 下列各句中的“乎”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儿寒乎?欲食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表疑问) (表反问) (表揣测) (表感叹)

15 下列各句中的“也”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方法指导 下列各句中的“也”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谁得而族灭也?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闻姊家有合子,且何谓合子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毋从俱死也。 (表判断) (表肯定) (表陈述) (表反问) (表疑问) (表感叹) (表祈使) ▲ ▲ ▲ ▲

16 语气词后是句号→表判断、表陈述、表肯定。 语气词后是叹号→表感叹、表祈使。 语气词后是问号→表疑问、表反问。 6、呼应词语比较法
方法指导 【方法归纳】 5、句末标点比较法 语气词后是句号→表判断、表陈述、表肯定。 语气词后是叹号→表感叹、表祈使。 语气词后是问号→表疑问、表反问。 6、呼应词语比较法 表疑问:“也”与“何”呼应 表反问:“也”与“何能”“谁得”,“乎”与“其”“庸”“岂” 表推测:“乎”与“其”呼应 表感叹:“也”与“何其”呼应,“乎”与形容词呼应 表祈使:“也”与“毋”“莫”“勿”等否定副词呼应

17 下列各句中的“其”各是什么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汝其勿悲。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方法指导 下列各句中的“其”各是什么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汝其勿悲。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此其志不在小。 出则不知其所往。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表祈使,副词) (表推测,副词) (表反问,副词) (第三人称代词)

18 下列各句中的“也”可分哪两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项脊轩,旧南合子也。 何为其然也?
方法指导 下列各句中的“也”可分哪两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项脊轩,旧南合子也。 何为其然也? 吾真不能忘汝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助词,表解释) (助词,表肯定) (助词,表判断) (助词,表疑问) (助词,表感叹) (助词,表停顿)

19 句首:作主语或定语的人称代词、表疑问的副词 句中:表推测的副词、表祈使的副词、结构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作宾语的代词。
方法指导 【方法归纳】 7、虚词位置比较法 句首:作主语或定语的人称代词、表疑问的副词 句中:表推测的副词、表祈使的副词、结构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作宾语的代词。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小主 小谓 补语 代词 副词 介宾 代词 代词 代词

20 8、一组一组地比较 方法指导 其 之 解 释 类别 词性 解 释 代 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宾语) 代 词 人称 代词
解 释 类别 词性 解 释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宾语) 人称 代词 第三人称 (作定语 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一、二人称(作宾语) 第一、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指示代词 这(主要表示近指) 指示 代词 那(主要表示远指) 结构助词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语气 副词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表示祈使语气 中心语和后置定语间 表示感叹语气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 假设 连词 如果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选择 连词 是……还是…… * 动词 往,到……去 音节 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21 相 见 8、一组一组地比较 方法指导 虚词 词性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副 词 表示共同 共同、一起 (其妻与其妾)相泣于中庭 表示交相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表示共同 共同、一起 (其妻与其妾)相泣于中庭 表示交相 互相、相互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表示单相 (偏指一方) 相当于“我”、“你” 、“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他) 表示递相 一个接一个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副词 表示偏指 相当于“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2 9、一类一类地掌握 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 方法指导 词 意 义 举 例 独 只,只是, 只有,只要,单单,仅仅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单单)
举 例 只,只是, 只有,只要,单单,仅仅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单单)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只是)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只)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只)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仅仅,只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只是)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黄冈竹楼记》)(只,仅仅)

23 9、一类一类地掌握 词尾 方法指导 词尾 用法 意义 举 例 然 形容词、拟声词、 动词、 副词的词尾, ……地, ……的样子
举 例 形容词、拟声词、 动词、 副词的词尾, ……地, ……的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付诸阙如(成语)

24 9、一类一类地掌握 方法指导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
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 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 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

25 1、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难点突破 1、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前二句的“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词。 后二句的“以”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 连词后面跟着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 介词后面跟着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26 2、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难点突破 2、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作《师说》以贻之。 前面四句中“以”前的动词短语表行为方式,表修饰。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27 3、下列各句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侣鱼虾而友糜鹿。 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难点突破 3、下列各句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侣鱼虾而友糜鹿。 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扣舷而歌之。 余扃牖而居。 (表并列,连词) (表递进,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修饰,连词)

28 1、看虚词前后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能则表并列 2、看前后词语意义是否有先后之分,有则表承接 3、看前后动词的行为是否同时进行,是则表修饰
难点突破 【辨析方法】 1、看虚词前后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能则表并列 2、看前后词语意义是否有先后之分,有则表承接 3、看前后动词的行为是否同时进行,是则表修饰 4、看后面词语的意义是否有所加深,有则表递进

29 4、下列各句中的“焉”有什么作用?判断依据是什么?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盘盘焉,囷囷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是余有叹焉。
难点突破 4、下列各句中的“焉”有什么作用?判断依据是什么?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盘盘焉,囷囷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是余有叹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余收尔骨焉。 (表陈述语气) (形容词尾) (副词词尾) (陈述语气) (他,代词) (在这里,兼词)

30 2、看呼应。疑问语气助词,与“何”相呼应。 3、看留删。陈述句末,能删是语气助词,不能则是代词或兼词。
难点突破 【辨析方法】 1、看位置。疑问句首是疑问代词,疑问句末则是疑问语气,句末的动宾短语或不及物动词后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句末及物动词后是代词,句末及物动词后也可能是兼词。 2、看呼应。疑问语气助词,与“何”相呼应。 3、看留删。陈述句末,能删是语气助词,不能则是代词或兼词。

31 解题方法 1、检索所考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辨明课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将课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新的语境


Download ppt "2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2分) (2004年上海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