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清代哲學 【Philosophy of Ching dynas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清代哲學 【Philosophy of Ching dynas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清代哲學 【Philosophy of Ching dynasty】

2 課程內容簡介

3 介紹清代學術思想歸向---力排宋明理被道、釋思想所影響,而主張復歸於孔孟學說,即是孔孟思想的復興。

4 講述清代哲學思想的內涵,如清初諸哲學家之哲學思,與乾嘉時代考據學家其獨特之哲學新義,及清末公羊思想形成,藉此瞭解清代哲學之定位及對中國學術發展之影響。

5 參考書目

6 1.中國哲學思想史 清代篇 羅光著 2.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 錢穆著 商務 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 梁啟超著 中華 4.清代思想史綱 譚丕模著 開明 5.清代思想史 陸寶千著 廣文

7 6清代學術概要 梁啟超著 中華 7清代學術史研究 胡楚生著 學生 8清初學術思辨錄 陳祖武著 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清代哲學 王茂等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10清代的幾個思想家 容肇祖 北大圖書

8 課程綱要

9 第一編 清代思想形勢及哲學思潮 1. 清初程朱理派諸家 2. 理學與心學之爭辯 3.清初社會批判思潮 4.清初學者對宋儒先天太極圖說批
第一編 清代思想形勢及哲學思潮 1. 清初程朱理派諸家 2. 理學與心學之爭辯 3.清初社會批判思潮 4.清初學者對宋儒先天太極圖說批 5 西學宇宙論及幾何學影響

10 第二編 清初諸大家的哲學及其影響 1.王夫之氣一元論 2.顧炎武的原始儒學精神 3.顏元的實學思想及對理學的批判 4.李塨對顏學的發揚與修訂
第二編 清初諸大家的哲學及其影響 1.王夫之氣一元論 2.顧炎武的原始儒學精神 3.顏元的實學思想及對理學的批判 4.李塨對顏學的發揚與修訂 5.黃宗羲理氣不二思想 6.方以智太極一元論 7.傅山哲學的批判精神

11 第三編 乾嘉學術與哲學思想 1.考據學中的哲學 2.戴震的人道哲學與反響 3.焦循的“時行哲學” 4.阮元的“仁學”新義
第三編 乾嘉學術與哲學思想 1.考據學中的哲學 2.戴震的人道哲學與反響 3.焦循的“時行哲學” 4.阮元的“仁學”新義 5.章學誠的歷史哲學 6.崔述的歷史懷疑論

12 第四編 清末哲學思想 1.公羊學之興盛始末 2.公羊學之流傳 3.公羊學思想概述 4.康有為與譚嗣同哲學思想 5.西洋思想流入與民族自覺

13 清代哲學緒論

14 年代界定 由明清之際到辛亥革命 (1640~1911)約三百年,可區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清初至康熙末(1640~1720)
第二階段:雍正至道光中期(1721~1840) 第三階段:道光末期至辛亥革命(1841~1911)

15 釐清幾個重要觀念 第一清代有無哲學? 1清學強調從孔孟經典原著去找孔孟本義,故興起考據學,其目的在恢復 【原始儒學】
2考據學雖為一種研究方法,但其中有其理論基礎,此種理論之建構正是其哲學

16 第二清代的考據學與哲學有何關係? 1考據學為方法學﹔哲學為思想義理之學 2清學者試圖從考據經書中濾出哲學,以原始儒學為基礎,做出新的理論思維,故哲學是從考據學中濾出而有﹔換言之,清代學術就是以考據學而達到其對哲學的研究 3二者的關係是考據學為手段,哲學是目的

17 第三清代哲學是否具有歐洲文藝復興之性質?
1二者在內容上、性質上均不盡相同 2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是針對貴族政體與傳統教會之掙脫,因而有宗教改革與人格自覺。中國明末清初的運動仍然在儒家的範圍內改革,不似西方從舊有的思想中找出另一條新路 3〝復興〞如果意謂〝覺醒〞,則清代哲學復興原始儒學(古學)亦可說是一種覺醒,企圖藉著去除儒學發展中所污染的異學,以喚醒人從唯心論的蒙昧主義中覺醒

18 清代哲學思想之特質 1厭倦主觀冥想,傾向客觀考察 2排斥理論,提倡實踐

19 清代思想的前奏→明末之際思想反動 1清代思想形成,前有宋明理學與再前的隋唐佛學 2明中葉盛行陽明心學,但也伏下衰亡之筆 3明末的反動現象
王學自身的反動 尚自然學的研究 走向西學之治學風氣 藏書風氣漸盛 佛學思想本身的反動 4以上學術風潮之改變為清代思想舖路

20 清代哲學思想演變與代表人物

21 啟蒙期: 顧炎武、黃宗羲、王船山、顏習 齋, 開創新學風

22 全盛期: 惠棟、戴震、焦循、阮元、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以考證訓詁治經學

23 蛻分期: 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以公羊傳縱論政事

24 衰落期: 俞樾、章學誠、孫詒讓,仍堅守考證訓詁之學,且西學風盛行

25 依思想之內容區分有: 實行派 考證派 公羊學派 西學派

26 第一編 清初思想形勢及哲學思潮

27 一、哲學思潮 1、理學的流行:殿堂理學、館閣理學、 草野理學 2、社會批判思潮的興起 3、中西學術之爭 二、哲學特質 1、思維方式改變 2、治學歸向轉移

28 第一章 清初程朱理學派諸家

29 一、清初理學的三種類型 (一)殿堂理學:熊賜履、李光地、魏裔介 張伯行 (二)館閣理學:陸隴其、張烈 (三)草野理學:張履祥等社會中下階層人

30 二、簡介熊、李、陸、張 之哲學思想

31 (一)熊賜履之哲學思想 1崇尚理學,力排心學,使其立為官學 2建立理學道統的連續性 3興起理學與心學之爭 4開啟清代學術由思辯走向考據之轉變
5其哲學思想並無深入價值,且隱含多 處道家老莊思想而不自覺  6規定了清代理學的特質與方向

32 熊賜履(1635~1709) 字敬修,號青岳、愚齋。湖北孝感人,順至十五年進士,歷翰林學士、內閣學士。官至刑部、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著《學統》五十六卷、《閑道錄》三卷、《下學堂札記》三卷、《經文齋集》十八卷、《澡修堂集》十六卷等。

33 自姚江提宗以來,學者以不檢飾為自然,以無忌憚為圓妙,以恣情縱欲、同流合污為神化,以滅敗常、毀經棄法為超脫,學術人心,弊于敗壞,若非東林諸子回狂瀾于橫流氾濫之中,燃死灰燼盡煙寒之後,茫茫宇宙,竟不之天理人倫為何物? 《閑道錄》 注“東林諸子” :顧憲成、高攀龍等

34 上下古今,一理而已,一氣而已,離理無從見氣,離氣無從見理,此主其合者言之也,有理方有是氣,有氣斯有是理,此主其分者言之也,理外無氣,氣外無理,不可謂理此而氣彼,而特不可不謂理先而氣後,亦不可不謂理精而氣粗,此又主其分而合,合而分者言之也…..斯固二而一,一而二,不可以分合言,而不可不以分合言者也…然則求道者亦務明夫理而已矣!《經義齋集》

35 聖學步步皆實,虛亦實也;異端步步皆虛,實亦虛也。聖學字字皆有,無亦有也;異端字字皆無,有亦無也。吾儒何嘗不言虛無,異端何嘗不言實有,但吾儒以有無虛實為一;而異端以有無虛實為二也!《經義齋集》

36 (二)李光地之哲學思想 1其思想雖出於熊氏,然卻有不同見 解,較傾於王學 2論理氣論、仁論皆與朱子學說不同 3其哲學思想兼容各家之說

37 李光地(1642~1718) 字晉卿,號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翰林院學士、巡撫、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編篡《周易折中》、《朱子全書》、《性理精義》等 著有《周易通論》、《周易觀象》、 《詩》、《書》、《禮》、《樂》、《四書》諸經說、《榕村文集》、《榕村語錄》等

38 論理氣 氣也者何也,陰陽、動靜、明晦、出入….盈乎天地之間,而淆以降命,曰:離氣而有理,孰從而證諸?夫陰陽、動靜,振古而然也,至於今不異也…不異之為常,有常之謂當然,當然之謂自然,自然之謂其所以然…程子之論道氣也,曰道上氣下,然氣亦道也道亦氣也;朱子之論理氣也,曰理先氣後,理即氣也,氣即理也,是二說果同乎?異乎?今於程說則韙之,於朱說則有疑之。其疑之何據?

39 曰理氣一物也,而朱子二焉,一物並有也,而朱子後先焉,微獨疑之,且斥之曰:是不明理者也…. 為此言者江右整庵羅氏…
曰理氣一物也,而朱子二焉,一物並有也,而朱子後先焉,微獨疑之,且斥之曰:是不明理者也….為此言者江右整庵羅氏….其固甚矣,是故,上下無位者,先後無實者也。雖無位,不得不有上下;雖無時,不得不有後先,知此謂之知道,明此謂之明理。 《榕村文集》 注: “韙”其說是也

40 (三)陸隴其之哲學思想 1尊朱黜王論 2興起朱學與王學之考證之風

41 陸隴其(1630~1692) 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進士,歷嘉定、靈壽知縣、四川道監察御史。
著《問學錄》、《松陽講義》、《松陽鈔存》、《讀書隨筆》、《三魚堂文集》《外集》

42 天下之盛衰,自道統之明晦始,君子之欲維持是教者,亦必辨道統始,…
天下之盛衰,自道統之明晦始,君子之欲維持是教者,亦必辨道統始,…..今日道統之辨,溯其源,則本於洙泗,而述其要,則必宗於宋儒。…自陽明王氏倡良知說,以禪之實而托儒之名.....而古先聖賢下學上達之遺法,滅裂無餘…故愚以為,明之滅亡,不亡於寇盜、不亡於朋黨,而亡於學術。《三魚堂文集》

43 故竊嘗謂今之學者,必尊朱子而黜陽明,然後是非明而學術一,人心可正,風俗可醇,陽明之學不熄,則朱子之學不尊,若以詆毀先儒為嫌,則陽明固嘗比朱子為楊墨,洪水猛獸矣。《三魚堂文集》

44 (四)張履祥之哲學思想 1強調順應之道 2尚踐履,黜空談 3主張居仁由義,居敬窮理

45 張履祥(1611~1674) 字考夫,浙江桐鄉人,稱“楊圓先生” , 隱居不仕。 著《願學記》、《楊圓全集》

46 讀書所以明理,明理所以適用,今人將適用二字看得遠了,以為致君澤民,然後謂之適用,此不然也。《楊圓全集》
夫學一而已矣,理義之謂也,聖人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也。《楊圓全集》

47 順應哲學 夫事物之不能不日至者勢也迎之非也拒之非也以其皆不免於自私而用智也非順應之道也…..事至則泛應泛應者所以推行天理於事事物物而不使其有過不及也非以外馳。《楊圓全集》

48 第二章 理學與心學的最後爭辯

49 一、論爭始末及內容概略 (一)論爭因由 1 明史是否另立道學傳? 2 陽明應列入何傳?

50 (二)論爭之主角 張烈 字武承、莊持。大興人。 康熙九年進士,歷內閣中書、翰林院編修、充 《明史》篡修官。 著《王學質疑》《讀史質疑》

51 毛奇齡(1623~1716) 字大可,又稱西河先生,浙江蕭山人,康熙十八年應試博學鴻詞,受瀚林院檢討,充《明史》篡修官。 著《折客辨學文》、《大學知本圖說》、《大學知本後圖說》

52 (二)論爭論點 1 二派均反對立〝道學傳〞,然所持 理由不同 2 張烈以為陽明非道統之學,只可入 〝勛臣傳〞﹔毛氏以為陽明之學為 儒學非道家之學,不宜入道學傳, 若列為勛臣傳又否定了陽明的學派 領袖地位

53 (三)論爭目的 1 張烈在廢王學尊朱學 2 毛氏一則斥程朱之學為道士之學﹔ 一則力持陽明之學為經學為儒學, 力爭其合法地位 (四)論爭內容 分別從《心即理》《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各方面論述兩派觀點

54 「心即理」之論辯 張烈-理不單獨存在,只在行事中見(見講義頁40) 毛氏-道即心之既發(見講義頁41)

55 心與理的關係 張烈-忠孝之理,必於事君、事父之事中,方可得之(見講義頁42、43)
毛氏-理具存於心,源於心的先天直覺,而非後天經驗(見講義頁44)

56 自誠而明?自明而誠? 毛氏-主張自誠而明,只要誠於孝親之心,自然知忠知孝。 張烈-主張自明而誠,由聞見學問思辨,即物求理處下學而上達。
(見講義頁46)

57 格物致知的爭辯 張烈-主張即物窮理(見講義頁55) 毛氏-1.主張正心誠意(見講義頁57) 2.反對敬靜 的修養功夫 (見講義頁60)

58 知與行的爭辯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即是知』
張烈-主張知行為兩個不同概念雖相分但互相應合轉化強調先知後行(見講義頁61) 毛氏-先行後知(見講義頁63) 毛氏-

59 二、兩派爭辯之結果

60 兩敗具傷 (一)理學方面 (1)提出修正,有「理不離事」的新主張。 (2)朱學的學理根源,受到質疑。其理學威信,嚴重受損。

61 (二)心學方面 (1)心學的禪化 (2)支嗣的放蕩不羈,背棄名教,成為 理學家嚴厲抨擊的藉口

62 第三章 清初社會思想批判

63 一 清初疑古之風盛行 1 為何? 2 評價

64 二 黃宗羲對封建君主的批判 君主制是一個歷史的謬誤

65 三 朱尊彝對道學的批判 1對經學有不少大膽懷疑與創見 2對朱子的道統論提出懷疑

66 四 費密對道統論的批判 1篤守古經倡六藝實學 2駁斥程朱的傳心論 3反對程朱以為傳經只是文字訓詁之說 4強調聖人之心志在經書之內,必須從
四 費密對道統論的批判 1篤守古經倡六藝實學 2駁斥程朱的傳心論 3反對程朱以為傳經只是文字訓詁之說 4強調聖人之心志在經書之內,必須從 訓詁、聲音、文字入手研究經義

67 閻若璩、萬斯同等對經學 的批判 1閻氏考訂定古文尚書為梅賾偽作,且 考訂孔安國傳亦是偽作 2其懷疑論具有思想上、理論上、觀念 上的解放作用
3俞汝言考訂春秋 4徐庭垣懷疑孔子作春秋 5萬斯同主張學以經世,經世則需變法﹔ 對春秋曆制問題提出考證

68 六 梅文鼎對占星術的批判 1主張會通中西,言必有徵 2用天文曆法數學破解迷信的占星術 3自然觀與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清代學術 影響很大

69 第四章 清初對宋儒先天太極說的批判

70 一 關於易象數學 1九圖與太極圖無儒學經典之依據 2朱子錯將周子太極釋為理 3就理論之根源找出朱學與道家之關係, 從授受之關係找出與道教的鍊丹術有 關,企圖證明朱學非儒學

71 二 宋明學者關於先天河洛說的質疑與批判 1劉因的河圖辨,首先對朱子易本義及 邵雍先天易說質疑 2歸有光易圖論亦有尖銳批評 3楊慎直指朱子源流陳摶邵雍均為道士 之學

72 黃宗羲、黃宗炎、胡渭對先天易說的批判 1黃宗羲作易學象術論證明易之圖數與易無關﹔ 還易以易﹔還象數以象數
2黃宗炎著周易象辭、圖書辨惑力攻邵朱之學 為道士之學 3胡渭著易圖明辨,考證易的圖象,且分清九 圖與易之關係 4全祖望直指易學就是黃老之學﹔易圖來自道 教道家與陰陽五行及原始巫術

73 四 清初學者考證太極圖源出道教 1顧炎武暗示周子圖說『無極之真』出 自老子 2方邁提出太極圖之流傳出自道教
四 清初學者考證太極圖源出道教 1顧炎武暗示周子圖說『無極之真』出 自老子 2方邁提出太極圖之流傳出自道教 3朱尊彝指出周子的太極圖的原型就是 道士鍊術的圖解 4黃宗炎以為此圖傳授系統:河上公→ 魏伯陽→鍾離權→陳摶→種放→穆修 →僧壽涯→周敦頤 5毛奇麟、胡渭從道教的叢書考證,其中所附 諸圖有周子太極圖的原型,足證出於道教

74 五 先天太極批判餘論 1清初學者解決了學派問題,但並未轉 化哲學的討論 2清初學風朝務實走向 3取消對太極概念對哲學的發展不利
五 先天太極批判餘論 1清初學者解決了學派問題,但並未轉 化哲學的討論 2清初學風朝務實走向 3取消對太極概念對哲學的發展不利 4以自然科學去尋找宇宙本源的趨向 5天文數學等科學發展和考據學對思辨 哲學的批判,匯合而形成一種共同的學 術傾向

75 第五章 西方宇宙論和幾何學的影響

76 一 明末清初的西學傳播 1西學於十六世紀傳入中國。 2傳教士以科技為手段達傳教之目的。 3造成政治、科技、與文化多方面的中西之爭。
一 明末清初的西學傳播 1西學於十六世紀傳入中國。 2傳教士以科技為手段達傳教之目的。 3造成政治、科技、與文化多方面的中西之爭。 4大量譯述宗教及科學書籍。 5利瑪竇、湯若望、羅雅谷、南懷仁等教士譯 著很多。 6教士與李之藻、徐光啟、李天經合譯《崇禎 曆書》(內含幾何原本),後經湯若望修訂 為《西洋新法曆書》成為清官方流行之曆書。

77 7李之藻主編《天學初函》﹔康熙編訂《數理精蘊》 《曆象考成》﹔雍正續訂《曆象考成後編》。
8明清之際雖有西學知識,然而未有實踐之工具與儀器,且缺乏推動科學發展的經濟動力,故無力推動科學革命。 9清廷對西方的政策,由康熙的崇西至雍乾的排西,後來閉關持續約一百年。之前明末至康熙的一百年間傳入的西學,影響及於數學、天文、曆法、自然哲學與邏輯思維。

78 二 宇宙天體論中的自然哲學問題 1宇宙結構論當時有兩種學說,托勒密 體系的地心說與第谷體系的日心說。 2清初所接受的為托勒密體系

79 3當時所討論的宇宙論問題有 l      宇宙天體的動力為何? l      地球玄於空中何以不墜? l      宇宙天體的秩序是依何維繫? 4清代托勒密宇宙論阻礙自然哲學與天 文學的發展

80 三 幾何原本邏輯方法的影響 1幾何原本來自幾何學,源自埃及人用來測量天體運行,古希臘人將此數學方法,集中起來建構成邏輯體系,而歐基里德再將已知的幾何邏輯規則組成公理體系。 2幾何學知識滲透至清代經學研究中,形成一種思維嚴謹,立論有據,推理有序,講求通則的治學方法。 3清代考據最講通例通則,由歸納法而來,再據之為大前提,進行演繹類推,這種邏輯方法構成清代學術特色。此與學者接受思維訓練有密切關係

81 第二編 清初諸大家的哲學及其影響

82 第六章王夫之的哲學思想(上) 一生平著作 1生於(1619-1692)字而農,號姜瑞,衡陽人,曾隱居石船山故稱『船山先生』
2一生以《明遺臣》自居,學宗張載,志在發揚古代哲學 3著作豐富,但多散佚其著作直到道光、咸豐間,由鄧湘臬蒐集,編成書目﹔同治間曾國荃才刻成【船山遺書】共250卷

83 二思想概要 1對王學之反動 2為學一方面重實行﹔一方面也重哲理研究 3主張一切實有的本質認識,都要從分析現象入手,故主張分析、歸納二方法
4強調實有主義與唯動主義。“動、實”兩概念為思想核心,貫串其全部哲學 5以下分別就認識論、宇宙論、人性論、歷史哲學介紹

84 第七章 基本哲學思想(下)

85 一認識論 1實有---誠(bing) 2主體與客體能相通,因為都是實有(誠)
3實有分:誠者---天之道(實有)﹔誠之者---人之道(實有的實現) 4主體對客體的體認稱為『誠之』 5主體與客體要能相通必待『誠之』即道德實踐 6主體的認知稱『能』;客體的被認知稱『所』且二者不分

86 7理性認知離不開感性經驗,故反對主觀玄思 8人只認識能力所及的事物,超越以外者存而不論 9認識的意義 能所的結合◎認識的三要素形神物◎主體認識能力的分析◎客體的分析 10如何認識?學思並進﹔格致相因 11認知的目的◎論知行的關係

87 二形上學 (一)論太極 (二)論氣1氣一元論2氣的內涵 氣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與歸宿 氣是社會治亂的根據而成社會風氣
氣充塞於人的身體而有血氣,於人的心理而有神氣 氣是人心理活動的主要因素,凡義、志、情都與氣有關且受其影響3氣與理的關係

88 三)論物 1物為元氣生化後的感性世界 2物與器之區別 3器與道的關係

89 四)論天 1天體不可求 2天只是一團氣而已 3從天的運作來認識天的本質 4天的運動作用就是氣化現象,有一定的規律稱為天理,亦稱天德

90 5人無法效天之體,只能法天之行 6天者自然之化,故天是無意志,非人格之天 7萬物自然享受於天的天命,與儒家人格意義的天命不同

91 (五)論陰陽 (六)論變動 1何謂變化 2如何變化 3變化的體用 4變化的原則 5變化的目

92 三人性論 (一)論人 1氣化所生成 2人為貴 3人從屬於天亦因有才故獨立於天

93 (二)論心 1心含性(體)→仁義之心 情與意(用)→知覺運動之心 2性是什麼? 性的來源 性的本體 性的內容 性的特點 性的善惡
性的來源 性的本體 性的內容 性的特點 性的善惡 3心與性的關係?  4情意是什麼?與心的關係?

94 (三)論德 1德分有天德、君子之德 2天德的具體德性:仁、義、禮、信四德 3遵循天德行動即是堅持“道” 4德的要目:和、禮
5道與德之區別與關係? 6事與理的關係?

95 四歷史哲學 (一)倫理氣運的天命史觀 1歷史的意義,在顯明天道,及仰古以至今 2朝代的興替,不由人意決定而是天意 (二)道德史觀
  2朝代的興替,不由人意決定而是天意 (二)道德史觀 1歷史的評價依倫理道德為標準   2主張道統論,反對正統論,更反對五德終始說

96 (三)氣運史觀 1歷史的變遷氣運說 2氣運的原則 3強調文化進化 4氣運行而成“勢

97 第八章 顧炎武的原始儒學精神

98 一生平著作 1名絳,字寧人,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 2著作豐富約十餘種二百餘卷,主要以【日知錄】影響廣泛 3擅長歷史、考據、音韻

99 二哲學思想 (一)力主實學→修身治國之學 1以漢經學為研究對象,反對漢易象術之學 2主張恢復原始儒學,又稱古學 3從事歷史和考據研究

100 (二)修身之道: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1治學原則:重實證,主抄書而不著書,重創新反對嫖竊,精慎虛心接受批評 2待人處世的原則:重道德風俗,重德治反對法治 3修持功夫:操心→存心→重心

101 (三)辨別朱、陸及哲學評論 1對程、朱理學的批評 2對陸、王心學的批評 3少談哲理,專從客觀方面研究事理 4開啟科學歸納的治學方法

102 第九章 顏元的哲學思想

103 一生平著作 1字渾然或易直,號習齋,河北博野人 2著有四存篇:存性、存學、存人、存治

104 二哲學思想 (一)概說 1實行派→實用主義者、實踐主義者、功利主義者 2反宋學,斥漢學 3反對著書,亦反對讀書是學問

105 (二)實學思想 1倡實學,習“三事三物”之學 2倡唯習主義,強調習行以致知,致知以致用

106 (三)人性論 1理氣不離,性形不二 2人性本善,氣質不惡 3惡始於引蔽,成於習染 修養論1倡主動主義2重躬行習禮

107 (四)治世論 1均田 2恢復封建 3戒浮文,重徵舉 4兵農不分,亦兵亦農 5矯世變俗,有以更張

108 第十章 李塨的哲學思想

109 一生平著作 1字剛主,號恕谷,河北蠡縣人 2對顏學的發揚與修訂,為《顏李學派》 3著述豐富均收在『顏李書叢』

110 二哲學思想 (一)論實學 1區分古今聖俗之學 2“實學”在學:三物、三事(六德六藝六行) 3實學重在實行,批評程朱為學專在讀書的說法
4復古並不抄襲古制→考古準今

111 (二)理氣論→理事論 1主張氣一元論 2陰陽生萬物,反對五行生萬物 3陰陽是“道”不是“氣” 4陰陽以上無“道”
5區分道與理的觀念,道為倫常庶務﹔理是人倫庶務中的次序規律 6理、氣的關係→氣外無理 7理、事的關係→理在事中,事各有理 8明理需先行事,避免主觀偏執

112 (三)心性論 1少談心性 2心、性、情、才先天且善,引蔽習染是惡因 3心、性同一,性是指義理之心 4人心不是私慾,但是會引於私慾
5人心具有三綱五常之善德,因來自於天命中的“中正之氣”

113 (四)修養論 1少讀多做,省察改過,自強不習 2反對守敬、主靜、頓悟、漸悟之禪道,提倡敬於事 3無分動、靜,皆須誠意正心,守道不離

114 五知行觀 1主張知在行先

115 (六)格物論 1“格”釋為“至”即學也 2“物”釋為“三事三物”

116 第十三章 黃宗羲的哲學思想

117 一生平著作 1字太沖,餘姚人 2擅長歷史、文學、天文、曆法、數學、政治著作豐富,尤其是歷史
3所著的宋儒學案、元儒學案、明儒學案開啟『學案体』体例

118 二哲學思想 (一)理氣論 1天地間唯一氣,氣是一實體 2氣外無理,理氣不二 3理者,氣之內在條理 4理不是抽象之理,而是實際的事物之理
5氣無窮盡,理無窮盡,故理氣無聚散 6氣的升降伸屈為陰陽 7氣化流行不失其“則”就是主宰,而非另有一主宰者

119 (二)心性論 1理氣論應用至人即是心性論 2性者心之理 3心是動之体,心動時內在的恆常規則是性 4性就是氣質之性,並無所謂義理之性
5性之善惡,端視是否合乎“中氣”

120 (三)論誠意 1自劉宗周的『慎獨說』轉化為『誠意說』 2意是心的主宰,意為心之所存,非所發
3意不是念,而是主體自身“定向而中涵”的持之不移的意志,又稱“獨” 4意主心,意誠則心正

121 (四)論格致 1格物者,格吾之心,或格吾心之物,則知自致 2“格”指掃蕩﹔“物”指吾心之情慾意見,即是『明意』
3“格”亦指通﹔“物”亦指倫理道德,即是指『心体通達』 4主張一切反諸本心,不假外求,物理與吾心合而為一﹔心就是意就是体,證的此体分明則百官萬物行所無事,此即是格物致知

122 (五)修養論 1強調存養、主靜之說 2存養心未發的“中氣” 3本心現成,無待擴充盡才

123 (六)歷史哲學 1懷疑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說 2強調歷史的變化萬殊,並無一定之常則 3歷史之亂,肇因於人皆自私,及“法之不當
4強調群工分治的政治運作,反對君主專制

124

125 第三編 乾嘉學術與哲學思想

126 考據學中的哲學 1 考據學起於清初,盛於乾嘉時 代,又稱【乾嘉之學】 2 為方法學 3 研究對象→經學、史學
1 考據學起於清初,盛於乾嘉時 代,又稱【乾嘉之學】 2 為方法學 3 研究對象→經學、史學 4 考證經史學中的字音(聲韻學)字 義(訓詁學)制度、名物、版本 等,故發展出小學

127 一 考據學之由來與始創 1、有其嚴密的方法論,以實事求是為原 則,以博覽校勘求證推理為手段,對 形音義做嚴密的考證,此方法具有普
一 考據學之由來與始創 (一)考據學與哲學關係 1、有其嚴密的方法論,以實事求是為原 則,以博覽校勘求證推理為手段,對 形音義做嚴密的考證,此方法具有普 遍性,可應用於其他各學術上,因而具 有哲學性質 2、經考據學所建立的新的經史學基礎              從而產生新的哲學體系 3、研究學者在考證研究的過程中,產生 其各自主張,此主張就是其哲學思想

128 (二)考據學的名稱 1 樸學 2 實學 3 古學 4 漢學

129 〈說法不一或以為〉 1 顧炎武:日之錄、音學五書 2 方以智:通雅52卷 3 毛奇麟:反宋學 4 黃宗羲:萬充宗墓誌銘、易學象數論
(三)考據學的始祖 〈說法不一或以為〉 1 顧炎武:日之錄、音學五書 2 方以智:通雅52卷 3 毛奇麟:反宋學 4 黃宗羲:萬充宗墓誌銘、易學象數論

130 二 考據學中的學派 之傳注 2 章太炎依治學的途徑與方法區分漢學 皖學:戴震(求是),主張蒐集排比 資料,並鑑別資料之客觀性、 真實性
二 考據學中的學派 1 清代漢學以漢儒箋註為依據,捨宋學 之傳注 2 章太炎依治學的途徑與方法區分漢學 皖學:戴震(求是),主張蒐集排比 資料,並鑑別資料之客觀性、 真實性 吳學:惠棟(求古),主張“與作 聰明,寧為墨守其說,一字 不敢議” 3 梁啟超又提出另外兩派 揚州學派:焦循、汪中、阮元等治經兼及小學研究 浙東學派:全祖望、章學誠等以治史學為宗

131 三 考據學之轉向 詁,及名物制度求實考察,強調分門 別類的分析法 2、 嘉慶間,焦循推動通核述作之理論,強 調綜合融貫以明經義學風轉變
三 考據學之轉向 1、 清初至乾隆年間,學風傾向逐字逐句訓 詁,及名物制度求實考察,強調分門 別類的分析法 2、 嘉慶間,焦循推動通核述作之理論,強 調綜合融貫以明經義學風轉變

132 第四編 清末哲學思想 

133 公羊學之興盛始末 《春秋》經的傳有: 《公羊傳》 《榖梁傳》 《左傳》

134 公羊學之由來 一、《春秋》經乃孔子依魯史而編,其 中有許多微言大義,孔子僅口傳 於弟子並未見於經書中 二、孔子死後,其弟子子夏將自己所
聞,傳授於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 三、公羊壽與胡毋生共同著於竹帛成書- 《公羊傳》(時為西漢景帝) 四、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時, 《公羊傳》成為官學

135 五、西漢盛行今文學《公羊傳》 《榖梁傳》 六、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且開公羊學 之端緒 七、東漢河休曾著公羊傳註即《公羊解詁》 八、但因東漢盛行《左傳》古文學,故 公羊學曾絕學近兩千年,直至清中葉始 復興

136 清代公羊學興盛原因 一、清代的漢學發展極致,學術走向死胡同, 在窮途思返之際學術再求變 二、一方面公羊學是漢學,但卻無訓詁之瑣
碎﹔一方面公羊學亦言義理,而無理學之 空疏,公羊學符合當時人的胃口,於是考 據學風向轉為孔子微言大義闡明的公羊學 三、當時清運已衰內憂外患,為平章朝政,試 議改革,公羊學就成為立論的依據,形成 清末學術的趨勢

137 公羊學之流傳 莊存與 ↓ 邵晉涵 莊述祖 孔廣森 劉逢祿 宋翔鳳 ↓ ↓ 魏源 龔自珍 凌曙 戴望 邵懿辰 王闓運 ↓ ↓ 陳立 廖平 ↓
               ↓         邵晉涵   莊述祖   孔廣森          劉逢祿       宋翔鳳           ↓         ↓       魏源 龔自珍 凌曙    戴望 邵懿辰 王闓運               ↓            ↓              陳立           廖平                            ↓                           康有為                    皮錫瑞  譚嗣同 梁啟超  

138 公羊學的思想概述 一、《公羊傳》的內容,原先為公羊高 敘述孔子尊王之大義 二、西漢的董仲舒、東漢的何休再對 《公羊傳》加註,倡【微言大義】
三、清學者根據何休公羊傳註的見解, 再予引申,即成為清代公羊學的基 本主張

139 公羊學之主旨【三科九旨】 何謂三科九旨? 『三科』:存三統、張三世、異內外;『九旨』:時、月、日、王、天王、天 子、譏、貶、絕是春秋的重
要條例,是孔子的微言大義

140 『三科九旨』、『春秋三世』、『春秋大九世之仇』的微言大義,清公羊學者據此,作為批評當時學術與朝政的依據,對清學者在政治與思想的改革影響至深。

141


Download ppt "清代哲學 【Philosophy of Ching dynas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