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阅读参考书目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2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准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权理论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途径;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正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一章

3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章

4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存在原因: 社会分工条件下人们生产的产品不是为自己消费,因此就存在复杂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存在原因: 社会分工条件下人们生产的产品不是为自己消费,因此就存在复杂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 表现形式: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中间环节。 生产环节从两方面对分配、交换与消费环节起决定性的作用: (1)生产的结果决定着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对象与数量; (2)生产的社会性质(即生产关系)的结果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与消费关系。 分配、交换与消费对生产也有积极的反作用。 第一章

5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四)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间的关系 第一章

6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生产的过程就是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消费的过程,称生产性消费。正是进行生产性消费才生产出产品。 消费(人们通常讲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则是再生产出劳动力的过程,因此消费过程也是一种生产。 第一章

7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生产的产品的品种与规模决定着交换的内容与规模。 生产中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着交换的范围与规模。 第一章

8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分配的两种含义:生产要素的分配与产品的分配。 一般,生产要素的分配又称为资源的配置与所有制问题相联系,在生产之前发生,是生产的前提。故通常讲的分配是指产品的分配。 分配对生产效率有激励作用 分配的结构影响着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第一章

9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四)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间的关系 1.交换影响分配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四)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间的关系 1.交换影响分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交换中对价值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微观单位可供分配的价值量,如企业的分配。 2.交换影响消费 交换通过影响可供分配的价值量而影响消费 3.分配影响消费 分配的结构影响着消费力,(收入分配均等化?还是拉大差距?不同分配结构对国民总消费力有不同的影响) 积累和消费的结构影响着消费力(高积累低消费?还是相反?) 第一章

10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四)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11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1.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关系 是所有者?还是无产者?是支配他人?还是被支配? 2.由基本生产方式决定的关系 在分工中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是管理者还是直接生产者? 第一章

12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直接生产过程内部的交换关系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 3.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 第一章

13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 即所有制的关系,所有制的结构问题(单一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 2.产品的分配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主要由所有制的关系所决定(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首先取决于所有制) 第一章

14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四)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四)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产品消费中的关系主要是指在消费结构、数量、方式、水平上体现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15 一个社会可以同时有多种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 含义: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 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一个社会可以同时有多种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第一章

16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 获取经济利益,获取经济剩余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 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获取经济利益,获取经济剩余 第一章

17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四权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关系可统一,可分离。 可统一于一个经济主体中,典型的如自然经济;也可以分离于不同的经济主体中,典型的如股份公司。 3、由于所有制的实质是获取经济剩余,所以当四权统一,则经济剩余统一归一经济主体所得;当四权分离,则经济剩余在不同的经济主体间进行分割。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一章

18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四)所有制与所有权 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四)所有制与所有权 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所有制---经济范畴,反映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法律范畴,指出对象的排他性。 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内容;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 区别 联系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第一章

19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一)什么是产权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一)什么是产权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产权即财产权利或财产权 产权不是指一般的物质实体,而是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 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第一章

20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 第一章

21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三)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三)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成为权能结构。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第一章

22 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为什么牧羊人让羊繁殖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毁坏了镇的公有地呢?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公有地悲剧 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为什么牧羊人让羊繁殖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毁坏了镇的公有地呢? 设想生活在一个中世纪的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许多经济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卖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 当我们的故事开始时,大部分时间里,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的被称为镇公有地。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允许所有的居民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公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镇上的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随着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公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上放牧的羊如此之多,以至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公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第一章

23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公有地悲剧 原因是社会与私人激励不同。避免草地破坏依靠牧羊人的集体行动。如果牧羊人可以共同行动,他们就应该使羊群繁殖减少到公有地可以承受的规模。但没有一个家庭有减少自己羊群规模的激励,因为每家的羊群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公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公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有多少羊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使羊的数量过多。 第一章

24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公有地悲剧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公有资源。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果。 第一章

25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公有地悲剧 公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用公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第一章

26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物种都遭受到了灭绝的威胁。当欧洲人第一次到达北美洲时,这个大陆上野牛的数量超过6000万头。但在19世纪期间猎杀野牛如此广泛,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动物之前,这种动物只剩下400头左右了。在现在的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使大象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着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一个人担心黄牛会很快绝种。实际上,对牛肉的大量需求看来保证了这种动物延续地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 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 而牛肉的商业价值 是黄牛的护身符呢? 第一章

27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案例: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原因是大象是公有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很少有保存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生活在私人所有的牧场上。每个牧场主都尽极大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牧场上的牛群,因为他能从这种努力中得到利益。 政府试图用两种方法解决大象的问题。一些国家,例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作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实施,而且大象种群继续在减少。与此相比,另一些国家,例如博茨瓦纳、马拉维、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通过允许人们捕杀大象,但只能捕杀作为自己财产的大象而使大象成为私人物品。地主现在有保护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励,结果大象开始增加了。由于私有制和利润动机在起作用,非洲大象会在某一天也像黄牛一样安全地摆脱绝灭的厄运。 第一章

28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生产力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第一章

29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章

30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第一章

31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二)生产力的作用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二)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第一章

32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一)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一)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 2.劳动职能的分工; 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目前的社会分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章

33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在于: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在于: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 (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第一章

34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二)协作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二)协作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章

35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二)协作 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二)协作 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作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第二,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 第三,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第四,协作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第五,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第六,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 第一章

36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发端于 主要标志 经济时代 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第一次,1770年代始 英国 蒸汽机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发端于 主要标志 经济时代 第一次,1770年代始 英国 蒸汽机 蒸汽时代 第二次,1870年代始 美国 电、内燃机 电气时代 第三次,1940年代末始 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 微电子时代 第四次,1990年代末始 美、日、德等 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新经济、知识经济 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19世纪70年代,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的发展。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一章

37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发展的活力; 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第一章

3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什么是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第一章

39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生产力是 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是 生产的社会形式 第一章

40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章

41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它是生产力的桎梏,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应该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适应。 第一章

42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先进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客观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决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要求人们针对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所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第一章

43 作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第一章

44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一)调整生产关系的两条途径: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一)调整生产关系的两条途径: 1.变革一个社会的根本制度,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即对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整套生产关系进行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2.在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既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他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这意味着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着阶段性、层次性。 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的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章

45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中“制度”的两种含义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中“制度”的两种含义 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经济制度的含义 一系列用来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规则 经济体制的含义 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它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可能只包括单个人,也可能是一批自愿合作者,或政府性安排。 第一章

46 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可分两个层面: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可分两个层面: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 各种经济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 第一章

47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计划体制 经济模式 (多种类型) 市场体制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关系图

48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 1.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反映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反映的具体运行方式。 2.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则具有多样性与易变性。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可取不同的体制;同一种制度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体制。 1.二者同样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会影响到经济制作用的发挥。 区别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其基本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内容包括:一 方 面 ,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联系 第一章

49 看其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四)判断一种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是否优越的唯一标准 看其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章

50 讨论: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讨论: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一般而言,在各种有关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制度因素是被排除在外的,即将制度视为已知的、既定的或将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与否。其中,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论风行一时。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当物质生产要素不变时,尤其技术不变时,生产率就无法提高,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了呢? 第一章

51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讨论: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讨论: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显然不能,因为历史上存在着反例。例如: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进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很大提高,诺思经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安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指出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第一章

52 阅读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吴宜恭:《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期。  3、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

53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所有权 产权 产权制度 生产方式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制度创新 第一章

54 复习思考题 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第一章


Download ppt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