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從青少年的學習特性看華語課程的教學與管理 -以中原大學華語體驗營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從青少年的學習特性看華語課程的教學與管理 -以中原大學華語體驗營為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青少年的學習特性看華語課程的教學與管理 -以中原大學華語體驗營為例
First Conference on Chinese Pedagogy Chapman University 從青少年的學習特性看華語課程的教學與管理 -以中原大學華語體驗營為例 發表者: 中原大學 姚淑婷、陳宛儂

2 目錄 一、前言 二、華裔青少年的學習特性 三、體驗營的研究發現 四、體驗營的課堂教學與管理 五、結論

3 一、前言 近年來,海外人士學習華語的情況非常踴躍,僑委會為協助華僑來台學習華語,自2005年起,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承辦「青少年華語體驗營」(華裔青年語文研習班),每年暑期開設為期一個月的華語課程,教學對象是來自印尼的華裔青少年,學生年齡大約介於14歲到24歲,依學生的華語程度分為初、中、高三班,每班約為10人。 體驗營是全語言的學習環境,能促使學習者對華語產生強烈的交際需要,增加他們主動開口的機會,也能藉由文化交流加深他們對民族的認同感。因此,許多僑生家長對於送孩子來台進修華語有很大的意願和期許,然而,孩子本身多半只想要一個快活玩樂的暑期體驗營,學習華語的意願並不高。

4 二、華裔青少年的學習特性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 形式運思期:能抽象思考,而不需依賴實際操作。 華裔背景的影響
過渡時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 華裔背景的影響

5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 心理特性 情緒反應 喜好興趣 同儕支持

6 心理特性 王煥琛、柯華葳(1999)認為,青少年由於生理上的變化,使他們特別注意自己,甚至以為別人也在注意他們。因此,青少年有點自戀的傾向,非常注重外表的修飾。此外,他們多半有偶像崇拜的現象,對流行音樂也有壓倒性的愛好,更喜歡把流行語掛在嘴邊。 受自我中心主義的影響,青少年常以自己的想法為主,所以最排斥別人「我覺得你應該這樣這樣」的說法(詹棟樑,2006)。他們不喜歡被約束,因此讓人覺得他們的行為反叛。就王煥琛、柯華葳(1999)的說明,其實這與青少年的思考有關,青少年覺得成人的看法並不是唯一的,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另外,因為青少年的好奇心重,興趣廣泛,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於是喜歡自己尋求答案,即使是感到迷惘時,他們也會以模仿四周突出形象的方式,為自己的疑問找到解答(王煥琛、柯華葳,1999)。

7 情緒反應 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思考與情緒也有不一樣的特徵。因為能引起他們情緒反應的事變得抽象了,所以他們開始會關心自己的前途和成就,而思考抽象使得情緒表達變得更複雜,不再是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他們會想一想後才表達出來,有時候也會口是心非,把自己真正的感受隱藏起來(王煥琛、柯華葳,1999)。

8 喜好興趣 興趣經常是促進學習的一種動機,學生一旦對某項事物有興趣,為了努力實現,他的注意力就會集中,態度也會改變,對於學習就有很多的加分作用,因此,教師若能掌握青少年的興趣特性,那麼教學就會容易些。胡秉正等人(1980)曾就青少年的興趣發展提出相關的說明,青少年的遊戲生活含有更多的團隊精神和團隊行動,對抽象事務的興趣均高,不過,女孩比男孩表現出對「人」有更大的興趣,與同伴相聚時喜歡談論舞會、衣著、約會和在校的社會事件。相對地,男孩對於冒險、開玩笑、運動、汽車和女孩等話題有更大的興趣,但是進入高中後,他們談論的主題有了轉變,會開始關心世界事務。

9 同儕支持 同儕的支持成為學生在台學習華語的最大力量,符合了青少年尋求同伴支持的需求,當他們身心逐漸成熟,同儕的影響力大增,對父母的依賴感則相對減少。而且,當個體被團體所接納,得到他人的關注或是同儕的讚美與喝采,將能滿足他對安全感和隸屬感的需求 (詹棟樑,2006)。 同儕團體的影響,顯示在青少年的服裝儀容、語言、行為模式等方面,例如:青少年的語言容易出現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詞彙,這是因為同伴共同相處,互相影響下的結果。另外,共同生活有助於他們培養工作與遊戲的能力,與同儕一同處理問題最為有用,即使是進行一般遊戲活動或電腦互動都能有效促進認知表現(Richard M.Lerner著,黃德祥等譯,2006)。

10 華裔背景的影響 個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也會影響語言的學習,根據黃海蓉(2006)的研究指出,華裔子弟生長於漢語的家庭環境,這樣的背景使得他們對漢語及漢語文化的接受程度高於非華裔學生,感受到的文化衝突也比較小。 王愛平(2006)也表示,從印尼華裔青少年能多少不一地習得漢語方言,且學習動機多出自於「是華人就應該學習漢語」,可以看出漢語言認同與華人身份認同的密切關係。此外,她也引用王愛平、方紹峰(2002)的測量結果,說明印尼華裔青少年認為漢語言「親切」和「用處多」的比例,確實高於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華裔青少年。

11 三、體驗營的研究發現 華僑背景 流行趨勢 同儕互動 態度動機 教師角色

12 華僑背景 印尼的華裔子弟對台灣有一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 對於華語、華人社會與文化,都有濃厚的興趣,這對於 華語的學習有幫助。例如:學習稱謂。 教材融入印尼當地的風俗民情和文化特色,所以教師很 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教到印尼的城市時,可藉 由學生的先備知識引發討論。

13 流行趨勢 由於學生正值青少年時期,所以容易受到流行趨勢的影 響,他們的偶像崇拜心理,成了促使他們學好華語的動 機之一。例如:利用華語歌曲取代制式的聽寫測驗。 學生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會密切注意來台進修的資 訊,甚至立志成為華語老師。

14 同儕互動 學生受同儕的影響極大,會有一窩蜂的現象。
青少年容易因為自我中心意識作祟,而表現出強烈的個 人特質,同儕間會彼此冠上封號,或是模仿對方的笑聲、 動作和慣用語,為課堂中增添了不少樂趣。 因同儕互動而產生的影響,一種是正面積極的,比如他 們會互相勉勵,程度好的學生幫助程度不好的學生;另 一種則是負面消極的,認為自己無法像別人一樣好,就 乾脆不學了,或是嘲笑比自己程度差的同學。

15 態度動機 學生常常玩樂過頭,影響上課精神。
學生有時因為害怕犯錯,不敢嘗試,容易因為一點小挫 折就放棄。例如:學生與教師對話到一半,因為擔心自 己說錯,或是不懂得使用什麼字彙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就放棄繼續說下去了。 有些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是來自於自己,因此學習的意願 較為低落,也喜歡抱怨。

16 教師角色 專業形象的建立。 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 合宜的穿著。

17 四、體驗營的課堂教學與管理 課程內容 活動設計 課堂管理 評鑑方式

18 課程內容 華語課程 一對一個別語音輔導時間 (5點15分至6點30分) 助教配合教師的教學進度,進行複習的工作,或是加強學生能力不足的地方。
初級:《印尼初級華語課本》 中、高級:《環遊印尼學華語》 華語課程 (上午9點至12點) 一對一個別語音輔導時間 (5點15分至6點30分) 助教配合教師的教學進度,進行複習的工作,或是加強學生能力不足的地方。 ※高級班助教需配合教師,另外幫程度好的學生加課。 教材 延伸教材 教法 教具

19 活動設計 語法點活動:教師針對課本重要的詞彙或語法點,設計適合學生程度的活動,讓學生經由遊戲的方式強化記憶。例如:以「我們這一家」的競賽遊戲複習稱謂。 主題性活動:教師依照學生程度,搭配課程內容,找尋相關的主題,來擴充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對某一目標有整體的瞭解,並能舉一反三,將所學應用在實際生活上。例如:教導學生用餐方式、禮儀以及如何點菜,並實際體驗道地的台灣小吃和豐富的夜市文化。

20 課堂管理 賞罰原則 調班問題 少數學生有學習或適應上的困難,教師應當經過審慎評估之後,再決定是否有調整的必要性。 餅乾、糖果等零食。 賞
罰:額外的作業或任務。 餅乾、糖果等零食。 讚美語。 賞罰原則 調班問題 少數學生有學習或適應上的困難,教師應當經過審慎評估之後,再決定是否有調整的必要性。

21 評鑑方式 作業 考試 教師參與評鑑 ※作業的形式應盡量以多元靈活的方式呈現。 筆試
※評鑑不一定要受考試形式的約束,可藉由戲劇、舞蹈、歌唱等表演方式,讓學生盡情地展現學習成果。 ※每週固定考試。 教師參與評鑑 筆試 口試

22 五、結論 成功的青少年教育就是實施以青少年活動為主的教學,因此,體驗營在規劃華語課程的時候,必須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考慮影響他們學習的因素,並依照年齡、文化背景和需求等特性做全盤的規劃,設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此外,教師也應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所需,保持敎與學之間的緊密關係。 體驗營秉持這樣的教學理念,實際運用在課堂的教學與管理之中,然而,仍舊發現了一些問題,像是助教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學生因過多的娛樂時間導致學習進度緩慢等,都是工作團隊必須進一步解決的重點。希望透過本文所提供的一些研究發現及建議,使得青少年的華語教學能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中更加地茁壯。

23 參考文獻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頁91-136。
胡秉正等著(1980),《青少年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頁 。 黃德祥等譯(2006),Richard M.Lerner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頁 。 詹棟樑(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頁37、149。 黃海蓉(2006),〈東南亞華裔青少年群體特徵與短期漢語教學特點〉,收錄於《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頁47。 王愛平(2006),〈漢語言使用與華人身份認同〉,收錄於《福州大學學報》,第四期,頁88~90。 王愛平、方紹峰(2002),語言與文化:印尼華裔青少年的認同研究[D ].引自王愛平(2006),〈漢語言使用與華人身份認同〉,收錄於《福州大學學報》,第四期,頁90。

24 這兩套教材都是專為印尼學生設計的,課本裡有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和課後練習,還有印尼文翻譯和正體字、簡體字的對照。


Download ppt "從青少年的學習特性看華語課程的教學與管理 -以中原大學華語體驗營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