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黄帝内经》 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
2
一、《内经》对热病的定义 《素问*热论》 论及寒温热病,属外感热病类。 《素问*刺热论》论及五脏热病,属内伤热病类。
3
热病概念 总结《内经》对“热病”的阐述 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都能引起发热,而凡具有发热的外感、内伤疾病,都可称之为热病。
4
“伤寒”与“热病” 的名称解释 1、自病因角度出发: 伤寒之“寒” 寒 四时邪气 2、自症状角度出发: 热病之“热” 热 发热症状
5
二、《内经》对热病的分类 * 四种分类方式: 1.按病因分类 2.按辨证纲领分类 3.按发病气候季节分类 4.按病理过程分类
* 对于这次分类的小结
6
(一)按病因分类
7
病因 1、外感热病 热病 2、内伤热病
8
1、外感热病的阐述 《内经*素问》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分析:此“寒”指感受外邪,是对外感病因总的阐述。 后世启示(1)
9
2、内伤热病的阐述 后世发展 分析:劳倦 气伤 气虚 郁久化热 内热。
分析:劳倦 气伤 气虚 郁久化热 内热。 《内经*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腕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10
《内经》关于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的比较
11
(二)、按辨证纲领分 1、按六经辨证分《素问*热论》 热病 2、按五脏辨证分《素问*刺热论》
12
1、按六经辨证分类 六经 《素问*热论》的症状描述 太阳经 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经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经 胸胁痛,而耳聋。
六经 《素问*热论》的症状描述 太阳经 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经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经 胸胁痛,而耳聋。 太阴经 腹满而嗌干。 少阴经 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经 烦满而囊缩。 后世发展
13
2、按五脏辨证分类 五脏热病 《素问*刺热论》的症状描述 省文 肝热病 小便黄,腹痛多卧,胁满痛,狂燥不安
五脏热病 《素问*刺热论》的症状描述 省文 肝热病 小便黄,腹痛多卧,胁满痛,狂燥不安 心热病 先不乐,卒心痛,烦闷,善呕,腰痛不可用 脾热病 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腹满泄 肺热病 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咳喘, 发热 痛走胸膺,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肾热病 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项痛而强, 行寒则酸,足下热,不欲言 后世启示
14
五脏热病是否属于内伤热病? 小思考 (1)症状: 感受外邪 外感热病 五脏 发热 热病 的表 劳倦、情志内伤 内伤热病 现
15
(2)、区别与相同点
16
我们的观点是: 根据《内经》的相关原文,内经五脏热病不能认为属于内伤热病,只能说 五脏热病与内伤热病是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来看待“热病”这一问题的。 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得到的信息往往也不完全相同。
17
(三)、按发病的季节气候分类 《内经*素问*热论》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者,为病温,后夏至者,为病暑。” 伤寒 热病 温病 暑病
18
《内经》按季节气候四时邪气发病分析 特点: 季节气候不同,邪气偏重不同,发病症状也不完全相同,以主要邪气的特点为主要表现。 后世发展
19
(四)、按病理过程分类 阴阳交:邪入阴分,交争不解,邪盛正衰,危重 热病 预后 风厥:太阳感风,少阴气厥 劳风:因劳受风寒,化热壅肺
肾风:受风,面目浮肿,目下壅起,碍语 风水:受风少气,身重行迟,经闭不卧,卧则喘嗽 阴阳交:“交者,死也” 预后差 风厥:表里同治 病可痊愈(也有预后差,但少) 劳风 素体壮者,预后佳 肾风 风水 素体弱者,病危重,预后差 后世启示 热病 预后
20
《内经》与几部历代著作比较
21
理论:更完善,更系统,趋于多元化,逐渐强调时间、地域差异性,发展为“时地议”的理论,沿用至今;同时,实用性越来越强,贴近临床实际应用。
总之: 理论:更完善,更系统,趋于多元化,逐渐强调时间、地域差异性,发展为“时地议”的理论,沿用至今;同时,实用性越来越强,贴近临床实际应用。 外感热病
22
《内经》内伤热病的发展 ? 《内经》与李东垣的“脾胃论”有什么联系呢?
《素问*调经论》之“劳倦 气衰 郁而化内热”的理论,乃后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之“脾胃论”的理论基础。 内伤热病是基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分析的。 ? 《内经》与李东垣的“脾胃论”有什么联系呢?
23
内经与脾胃论的比较
24
《内经》内伤热病的影响 * 对李东垣的脾胃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内伤热中证中的“内伤”就是相对《内经》的另一种分类—“外感热病”而言的。
* 对李东垣的脾胃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内伤热中证中的“内伤”就是相对《内经》的另一种分类—“外感热病”而言的。 * 《内经》所阐述的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25
热病六经辨证的后世发展 张仲景对六经辨证作了详细的阐述,是对《内经》六经分证的一次发挥。
26
六经辨证的意义: 六经辨证更为具体,符合临床表现,还加入了病变传化,病程变化即变证,坏病的阐述,使热病分证更清晰更明确,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也符合医学发展过程的哲学概念——常变观。即重视常中之变,又明确变中之常。 常——规律性的,普 遍的 变——特殊性的,不同的 医学哲学思维的发展
27
《内经》五脏热病的分类是后世脏腑辨证的起源,为后世“藏象”学说的出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8
五脏热病的分类方法,丰富了后世临床辨证理论内容,为新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内经》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又一大贡献。
继续
29
《内经》热病又分为: 伤寒、温病、暑病 元代医家王安道议论颇详: 称“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
《内经》热病又分为: 伤寒、温病、暑病 元代医家王安道议论颇详: 称“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 又“寒疫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他认为,三者病因、病名、病形不同,要“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当不误人”。 他进一步将伤寒与温病分开,主张治温病以“清里热”为主,这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影响。
30
热病按发病分类的 继续发展 明末——吴有性,《温疫论》阐发了“戾气学说”。 清朝——叶桂,论温病,阐发“卫气营血”理论体系。
同期——薛雪,《湿热条辨》补足了叶氏“湿热病证”的不足。 清末——吴瑭,《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温病认识系统化,理论不断得到完善。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31
《内经》病理过程分类 对后世的影响 《内经》对病理过程的阐述,推衍其预后情况指导后世医家重视对病理过程的观察,尽早把握病势发展趋势,控制病情。
32
总结: 热病的分类起源于《内经》。 《内经》对热病的分类阐述结合了热病的内蕴,即包含着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的统一,也包含着伤寒与温病的统一。
不否认差异 反映“区别”与“联系” 从认识的角度 理论系统化,规范化 从历代医家 目的:指导临床,治病救人
33
今天讨论“《内经》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的目的
以《内经》为起点,不断找出热病的发展分支,以“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医学理论、乃至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 理论发展的规律: 理论起源 修改补充 发展完善 (新) 变革
34
医学理论思想的发展的特殊性 起源 内经,逐渐发展为各种医学思想 差异 地域、时间、趋势、医家思想 整和 反映一个时代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起源 内经,逐渐发展为各种医学思想 差异 地域、时间、趋势、医家思想 整和 反映一个时代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应用 正确认识并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目的 取得最佳疗效,追求高质量、健康 生活。
35
谢谢! 内经,P.B.L.活动小组 2005年4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