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黄帝内经》 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黄帝内经》 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黄帝内经》 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

2 一、《内经》对热病的定义 《素问*热论》 论及寒温热病,属外感热病类。 《素问*刺热论》论及五脏热病,属内伤热病类。

3 热病概念 总结《内经》对“热病”的阐述 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都能引起发热,而凡具有发热的外感、内伤疾病,都可称之为热病。

4 “伤寒”与“热病” 的名称解释 1、自病因角度出发: 伤寒之“寒” 四时邪气 2、自症状角度出发: 热病之“热” 发热症状

5 二、《内经》对热病的分类 * 四种分类方式: 1.按病因分类 2.按辨证纲领分类 3.按发病气候季节分类 4.按病理过程分类
* 对于这次分类的小结

6 (一)按病因分类

7 病因 1、外感热病 热病 2、内伤热病

8 1、外感热病的阐述 《内经*素问》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分析:此“寒”指感受外邪,是对外感病因总的阐述。 后世启示(1)

9 2、内伤热病的阐述 后世发展 分析:劳倦 气伤 气虚 郁久化热 内热。
分析:劳倦 气伤 气虚 郁久化热 内热。 《内经*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腕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10 《内经》关于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的比较

11 (二)、按辨证纲领分 1、按六经辨证分《素问*热论》 热病 2、按五脏辨证分《素问*刺热论》

12 1、按六经辨证分类 六经 《素问*热论》的症状描述 太阳经 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经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经 胸胁痛,而耳聋。
六经 《素问*热论》的症状描述 太阳经 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经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经 胸胁痛,而耳聋。 太阴经 腹满而嗌干。 少阴经 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经 烦满而囊缩。 后世发展

13 2、按五脏辨证分类 五脏热病 《素问*刺热论》的症状描述 省文 肝热病 小便黄,腹痛多卧,胁满痛,狂燥不安
五脏热病 《素问*刺热论》的症状描述 省文 肝热病 小便黄,腹痛多卧,胁满痛,狂燥不安 心热病 先不乐,卒心痛,烦闷,善呕,腰痛不可用 脾热病 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腹满泄 肺热病 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咳喘, 发热 痛走胸膺,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肾热病 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项痛而强, 行寒则酸,足下热,不欲言 后世启示

14 五脏热病是否属于内伤热病? 小思考 (1)症状: 感受外邪 外感热病 五脏 发热 热病 的表 劳倦、情志内伤 内伤热病 现

15 (2)、区别与相同点

16 我们的观点是: 根据《内经》的相关原文,内经五脏热病不能认为属于内伤热病,只能说 五脏热病与内伤热病是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来看待“热病”这一问题的。 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得到的信息往往也不完全相同。

17 (三)、按发病的季节气候分类 《内经*素问*热论》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者,为病温,后夏至者,为病暑。” 伤寒 热病 温病 暑病

18 《内经》按季节气候四时邪气发病分析 特点: 季节气候不同,邪气偏重不同,发病症状也不完全相同,以主要邪气的特点为主要表现。 后世发展

19 (四)、按病理过程分类 阴阳交:邪入阴分,交争不解,邪盛正衰,危重 热病 预后 风厥:太阳感风,少阴气厥 劳风:因劳受风寒,化热壅肺
肾风:受风,面目浮肿,目下壅起,碍语 风水:受风少气,身重行迟,经闭不卧,卧则喘嗽 阴阳交:“交者,死也” 预后差 风厥:表里同治 病可痊愈(也有预后差,但少) 劳风 素体壮者,预后佳 肾风 风水 素体弱者,病危重,预后差 后世启示 热病 预后

20 《内经》与几部历代著作比较

21 理论:更完善,更系统,趋于多元化,逐渐强调时间、地域差异性,发展为“时地议”的理论,沿用至今;同时,实用性越来越强,贴近临床实际应用。
总之: 理论:更完善,更系统,趋于多元化,逐渐强调时间、地域差异性,发展为“时地议”的理论,沿用至今;同时,实用性越来越强,贴近临床实际应用。 外感热病

22 《内经》内伤热病的发展 ? 《内经》与李东垣的“脾胃论”有什么联系呢?
《素问*调经论》之“劳倦 气衰 郁而化内热”的理论,乃后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之“脾胃论”的理论基础。 内伤热病是基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分析的。 ? 《内经》与李东垣的“脾胃论”有什么联系呢?

23 内经与脾胃论的比较

24 《内经》内伤热病的影响 * 对李东垣的脾胃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内伤热中证中的“内伤”就是相对《内经》的另一种分类—“外感热病”而言的。
* 对李东垣的脾胃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内伤热中证中的“内伤”就是相对《内经》的另一种分类—“外感热病”而言的。 * 《内经》所阐述的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25 热病六经辨证的后世发展 张仲景对六经辨证作了详细的阐述,是对《内经》六经分证的一次发挥。

26 六经辨证的意义: 六经辨证更为具体,符合临床表现,还加入了病变传化,病程变化即变证,坏病的阐述,使热病分证更清晰更明确,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也符合医学发展过程的哲学概念——常变观。即重视常中之变,又明确变中之常。 常——规律性的,普 遍的 变——特殊性的,不同的 医学哲学思维的发展

27 《内经》五脏热病的分类是后世脏腑辨证的起源,为后世“藏象”学说的出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8 五脏热病的分类方法,丰富了后世临床辨证理论内容,为新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内经》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又一大贡献。
继续

29 《内经》热病又分为: 伤寒、温病、暑病 元代医家王安道议论颇详: 称“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
《内经》热病又分为: 伤寒、温病、暑病 元代医家王安道议论颇详: 称“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 又“寒疫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他认为,三者病因、病名、病形不同,要“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当不误人”。 他进一步将伤寒与温病分开,主张治温病以“清里热”为主,这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影响。

30 热病按发病分类的 继续发展 明末——吴有性,《温疫论》阐发了“戾气学说”。 清朝——叶桂,论温病,阐发“卫气营血”理论体系。
同期——薛雪,《湿热条辨》补足了叶氏“湿热病证”的不足。 清末——吴瑭,《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温病认识系统化,理论不断得到完善。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31 《内经》病理过程分类 对后世的影响 《内经》对病理过程的阐述,推衍其预后情况指导后世医家重视对病理过程的观察,尽早把握病势发展趋势,控制病情。

32 总结: 热病的分类起源于《内经》。 《内经》对热病的分类阐述结合了热病的内蕴,即包含着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的统一,也包含着伤寒与温病的统一。
不否认差异 反映“区别”与“联系” 从认识的角度 理论系统化,规范化 从历代医家 目的:指导临床,治病救人

33 今天讨论“《内经》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的目的
以《内经》为起点,不断找出热病的发展分支,以“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医学理论、乃至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 理论发展的规律: 理论起源 修改补充 发展完善 (新) 变革

34 医学理论思想的发展的特殊性 起源 内经,逐渐发展为各种医学思想 差异 地域、时间、趋势、医家思想 整和 反映一个时代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起源 内经,逐渐发展为各种医学思想 差异 地域、时间、趋势、医家思想 整和 反映一个时代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应用 正确认识并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目的 取得最佳疗效,追求高质量、健康 生活。

35 谢谢! 内经,P.B.L.活动小组 2005年4月


Download ppt "《黄帝内经》 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