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八章 抗生素类药物 的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八章 抗生素类药物 的分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八章 抗生素类药物 的分析

2 抗生素的来源 1、生物合成 (发酵) 2、化学合成或半合成

3 控制抗生素质量的复杂性 生产工艺复杂 稳定性差 发酵液中含有的杂质 各种无机盐、脂肪、蛋白质、降 解产物、色素、热原、毒性物质
*发酵过程不易控制 *发酵过程易受污染 稳定性差 *分子结构多不稳定 *降解后 疗效↓ 失效 毒副作用↑

4 ChP中抗生素类药品的[检查]项 下常增加“安全性检查” 异常毒性 热原 细菌内毒素 降压物质 无菌

5 抗生素类药品的含量测定方法 (一)生物学方法 微生物检定法 以生物学方法或生化方 法测定生理活性物质,并按 效价单位计算的测定方法

6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以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或 其杀菌能力作为衡量效价的标准 (2000)附录Ⅺ A 优点 *临床效果一致 *灵敏度高
优点 *临床效果一致 *灵敏度高 *干扰物质少 *可测未知药物 缺点 *操作繁琐 *耗时 *测定误差大

7 (二)理化方法 以理化方法测定主药含量, 按有效物质的质量计算的测定 方法 优点 *准确度高 *简单、快速 缺点 *不一定代表生物效价
*易受干扰 *仅用于己知药物

8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析 青霉素钠 青霉素V钾 氨苄西林 头孢羟氨苄

9 氢化 噻唑环 青霉素类 氢化 噻嗪环 头孢菌素类

10 青霉素类 手性C penicillins * * * 酰胺侧链 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不稳定 酸性 母核无UV吸收

11 青霉素钠 Benzylpenicillin Sodium

12 青霉素V钾 Phenoxymethylpenicillin Potassium

13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 Ampicillin

14 头孢菌素类 手性C * * 酰胺侧链 不稳定 7-氨基头孢菌烷酸 (7-ACA) 酸性 母核有UV吸收

15 头孢羟氨苄 cefadroxil

16 性质 1. 羧基 酸性 pKa=2.5~2.8 *与碱金属成盐 易溶于水 *与有机碱成盐 难溶于水

17 Benzylpenicillin potassium青霉素钾
K Benzylpenicillin sodium青霉素钠 Na 普鲁卡因青霉素 普鲁卡因 苄星青霉素 二苄基乙二胺

18 2. 溶解性 K+ 青霉素钾 青霉素钠 青霉素 易溶于有机溶剂 难溶于水 易溶于水 难溶于有机溶剂

19 3. 共轭体系 UV

20 4. β-内酰胺环 不稳定 干燥纯净 稳定 水溶液 不稳定、易开环 四元环张力大 不稳定 性因素 酰胺键易水解

21 氧化剂 温度↑ Cu2+、Pb2+、Hg2+、Ag+ (头孢噻吩钠水溶液25℃24h失活8%) (青霉素钠水溶液30℃24h失活56%)

22 青霉素的降解反应 青霉噻唑酸 青霉素 青霉胺 青霉醛 青霉酸 α–青霉噻唑酰基羟胺酸 青霉烯酸 H2O/OHˉ 青霉素酶 HgCl2 H2O
pH2 100℃ H+ H2O 青霉酸 NH2OH α–青霉噻唑酰基羟胺酸 pH4 青霉烯酸

23 第一~四节 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析 一、鉴别 1. 抑菌试验

24 2. 沉淀反应 过量HCl 有机溶剂 溶解

25 3. 水解反应 NaOH 水解 4. Na+、K+的火焰反应 Na+ 火焰 → 鲜黄色 K 火焰 → 紫色

26 5. UV法 青霉素Ⅴ钾 λmax=268、274nm A268/A274=1.20~1.25 6. HPLC法 头孢羟氨苄 与对照品比较 tR 值 对照品法

27 7. IR 青霉素钠、青霉素Ⅴ钾 氨苄西林、头孢羟氨苄 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伸缩振 动增强而向高波数方向位移

28 仲酰胺 β-内酰胺环

29 二、检查 1. 吸收度 青霉素钠 A264nm ~0.88 A280nm≤0.10 青霉素V钾(降解后测定) A274nm≥0.50 A306nm≤0.33

30 2. 水分 费休氏水分测定法 3. 细菌内毒素 鲎试剂法 4. 无菌 用青霉素酶灭活后检查

31 5. N,N—二甲基苯胺的检查 氨苄西林 杂质来源 青霉素G裂解产生 检查方法 气相色谱法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 内标 萘

32 6. 有关物质 头孢羟氨苄 α-对羟基苯甘氨酸 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检查方法 薄层色谱法 茚三酮显色

33 三、含量测定 *碘量法 *汞量法 *酸碱滴定法 *UV法(铜盐法、硫醇汞盐法) *RP-HPLC法(头孢菌素类)

34 (一)汞量法 青霉素V钾 1、原理 *β-内酰胺类不直接与汞反应 *β-内酰胺类水解产物可与汞 发生定量反应

35 水解 水解 青霉胺络汞

36 青霉胺络汞 1:1 NaOH Hg(NO3)2 pH4.6 2:1 pH4.6 脱羧 Hg(NO3)2 pH4.6

37 青霉胺与硝酸汞发生络合反应。先按2分 子青霉胺与1分子汞离子的比例络合,发生第 一次滴定突跃,但突跃范围很小,变化比较 平缓,不宜用于做终点,继续用硝酸汞滴定 时,青霉胺分子与汞离子按1:1的比例络合, 生成稳定的络合物——青霉胺络汞,发生第 二次滴定突跃。其突跃范围较大,变化较急 剧,宜于确定终点。

38 2、方法 醋酸盐缓冲液 滴定 水解 pH4.6 pH4.6 滴定 以未经水解的样品作空白测定

39 3、讨论 (1)以第二次滴定突跃为终点 电位法指示终点 (2)反应摩尔比 1 : 1 (3)空白试验 消除已降解产物干扰 (4)优点 不需标准品

40 4、计算

41 (二)硫醇汞盐法 青霉素V钾片 1、原理 咪唑 催化剂

42 咪唑

43 2、方法 对照品法 pH9

44 3、讨论 A、咪唑催化的水解率高 硫醇汞盐稳定(≥3h) B、侧链有-NH2时,需加醋酐先 将其乙酰化后才能发生上述 反应

45 95:139、属于-内酰胺类的抗生素 药物有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头孢菌素 D、庆大霉素 E、四环素

46 96:83、无旋光性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青霉素 C、盐酸麻黄碱 D、乙酰水杨酸 E、葡萄糖

47 96:135、青霉素类药物可用下面哪 些方法测定 A、三氯化铁比色法 B、汞量法 C、碘量法 D、硫醇汞盐法 E、酸性染料比色法

48 99m:71、中国药典(1995年版)测定头孢 菌素类药物的含量时,多数 采用的方法是 A、微生物法 B、碘量法 C、汞量法 D、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E、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49 00:86. 汞量法测定青霉素含量时,以电位法指示终点,在滴定曲线下出现两个指示点,计算时以第2次滴定终点为依据,此时青霉素与汞化物的摩尔比为
A. 1:0.5 B. 1:1 C. 1:2 D. 1:3 E. 1:4

50 例1、能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的抗 生素类药物是 A、青毒素 B、庆大霉素 C、苄星青霉素 D、盐酸四环素 E、普鲁卡因青霉素

51 例2、硫醇汞盐法测定氨苄青霉素钠的含量, 其方法是 A. 样品经溶解后,制成一定浓度直接测定 B. 样品经酸水解后,用于测定 C. 样品经碱水解后,用于测定 D. 样品经咪唑催化与氯化汞作用,形成硫 醇汞盐后用于测定 E. 样品经酸水解后,与微量氯化铜作用形 成铜盐后用于测定

52 第五节 硫酸链霉素和硫酸庆大霉 素的分析 氨基糖苷类药物

53 UV 链霉胍 链霉糖 链霉素 坂口反应 麦芽酚反应 3个碱性中心

54 庆大霉素(庆大霉素C的复合物) 5个碱性中心

55 溶解性 易溶于水 稳定性 硫酸链霉素pH5~7.5最稳定, 硫酸庆大霉素pH2~12稳定 UV 链霉素λmax=230nm

56 一、鉴别 1. 茚三酮反应 氨基糖苷 蓝紫色

57 2.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乙酰丙酮 OH- 吡咯衍生物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H+ 红色

58 3. 麦芽酚反应 链霉素中链霉糖的特征反应 H+ 紫红

59 4. 坂口反应 链霉素中链霉胍的反应 水解 橙红色 次溴酸钠 8-羟基喹啉 (或α- 萘酚)

60 5. 硫酸盐的反应 6. TLC 硫酸庆大霉素

61 二、检查 (一)硫酸链霉素 干燥失重、异常毒性、 热原、降压物质、无菌

62 (二)硫酸庆大霉素 水分、硫酸盐、异常毒性、 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 C组分的检查

63 庆大霉素C1 、C2 、C1a 发酵菌种不同 工艺差别 C组分比例不一致 *对微生物的活性无明显差异 *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不同

64 规定控制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C ~ 50% C1a ~ 40% C2a + C ~ 50%

65 测定原理 λmax = 330nm pH10.4

66 三、含量测定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67 99m:131、链霉素的鉴别方法为  A、坂口(Sakaguchi)反应 B、麦芽酚(Maltol)反应 C、三氯化铁反应 D、茚三酮反应 E、N一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Elson—Morgan反应)

68 99:[116—120]以下反应可适用的药物为 A、青霉素 B、链霉素 C、两者均能 D、两者均不能 116、Kober反应 117、羟肟酸铁反应 118、坂口反应 119、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120、在酸性溶液中水解 D A B B C

69 98:[126—130] 可以鉴别的药物是 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不可 126、用Kober反应 127、用坂口反应 128、用麦芽酚反应 129、用三氯化铁反应 130、用茚三酮反应 D A A D C

70 第六节 罗红霉素的分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71 一、鉴别 1. TLC 2. IR

72 二、检查 (一)碱度 pH8.0~10.0 (二)有关物质 TLC法 (三)水分 费休氏法 ≤3.0% (四)异常毒性

73 三、含量测定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74 第七节 盐酸美他环素的分析 四环素类抗生素

75 酚羟基 烯醇羟基 酰氨基 二甲氨基

76 性质 两性 二甲氨基 烯醇羟基、酚羟基 UV

77 四环素类药物的不稳定性 1. 差向异构化 弱酸性(pH2.0~6.0)中可 发生差向异构化,形成差向四环 素类

78 2. 酸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较强酸性(pH<2)下降解生 成脱水四环素 3. 碱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碱性下降解生成异四环素 4. 可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配位化合物

79 一、鉴别 1. UV 2. HPLC法 3. Cl-

80 二、检查 1. 杂质吸收度 差向异构体 脱水美他环素 其他杂质 A490nm≤0.20

81 2. 有关物质 控制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土霉素 检查方法 HPLC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82 四环素类抗生素中“有关物质”检查 差向四环素(ETC) 脱水四环素(ATC) 差向脱水四环素(EATC) 金霉素(CTC)

83 三、含量测定 HPLC法 对照品法 含量= A样× c对 A对× c样 ×100%

84 00:137. 四环素类抗生素中存在的“有关 物质”主要指  A. 差向异构体 B. 易氧化物 C. 脱水物 D. 氯化物 E. 差向脱水物


Download ppt "第十八章 抗生素类药物 的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