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渔夫 一、字音(红色字) 行吟泽畔 三闾大夫 淈其泥 餔其糟而歠其醨 受物之汶汶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濯吾缨 二、文学常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渔夫 一、字音(红色字) 行吟泽畔 三闾大夫 淈其泥 餔其糟而歠其醨 受物之汶汶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濯吾缨 二、文学常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渔夫 一、字音(红色字) 行吟泽畔 三闾大夫 淈其泥 餔其糟而歠其醨 受物之汶汶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濯吾缨 二、文学常识 (一)、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

2 (二)、屈原(前340年-前278年) 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 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 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 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天问》 《九歌》(11篇 ) 、《九章》(9篇)《招魂》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77字。屈原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人为:莎士比亚、哥白尼、但丁)之一。

3 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屈原既放 形容枯槁 何故至于斯 举世皆浊我独清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屈原既放 渔父见而问之曰 何故至于斯 是以见放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子非三闾大夫与 是以见放 6.翻译。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

4 (二)、第二部分(第2-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安能以皓皓之白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深思高举 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自令放为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圣人不凝滞于物 自令放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5 5.翻译。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与屈原对话,反映两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6 (三)、第三部分(第4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鼓枻而去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渔父莞尔而笑 可以濯吾缨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遂去不复与言 5.翻译。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歌而离去。

7 四、探讨问题 问1.文章塑造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请从容貌、言行、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独清”、“独醒”、两“新”、两“安”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九歌·橘颂》 渔父:对屈原的问话、两“何” 、歌曰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舍生就义的生活强者,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做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是一位隐者,道家思想的信徒。

8 问2:立身处世,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道家则消极避世(出世)。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处世态度的?屈原和渔父可分别代表这两种处世态度吗?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9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

10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 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儒家讲的要学优而仕,学习就是为了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学说被历代帝王奉为正统,延续千年。 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
儒家思想高扬“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全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道家所谓的“身重于物”,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名缰利锁”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潇洒走一回”。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1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3:古诗词中,渔夫形象常是隐者的代名词,请结合一些诗词,谈谈你的理解。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13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14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烟波钓徒”的身份。“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15 (2006年高考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 [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诗歌鉴赏所选材料是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元曲在已往的高考题中并不多见。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飘渺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含蓄蕴藉又不失明朗畅达。

16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渔父 (唐)李中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译文】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 【点评】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令人陶醉。 前两句写诗人寻访:一个偶然的日子里,朝着芦花丛中行去,但见波光粼粼,山色青青,好一派晚晴秋色!着一“偶”字,可见并非常来,而是忽然发现这宜人之处,就更显其风光优美了。用一“深”字,大有一种曲径通幽、诱人前往的情趣,其芦花飘飞、芦叶瑟瑟之景跃人眼帘。“行”字令人浮想联翩,诗人也许是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的吧,或是独自闲步信走?不管怎样,总是一路观赏、一路欢愉,雅情逸致溢于言表,从中亦可想见渔人生活之诱人。后两句写渔家迎客:诗人的行踪,惊动了渔村里的狗,它叫了起来。于是村舍里的大人急忙打开门户,迎接远来的客人,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看个究竟。诗人先写“开户”,再言“犬吠”,足见渔家迎客速度之敏捷,感情之殷切,而且“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好舒畅好舒畅!

17 问4: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生死抉择的重要关头,他选择了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忍辱而生。他所以忍辱而生,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完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秋史书,所以《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时,他甘愿“就极刑而无愠色”。在痛苦的逆境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不仅洗刷了耻辱,更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他们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18 问5:在《渔父》中,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通过文字与一位“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伟人进行对话,请你发挥想像,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理解,200字左右。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屈原在蝺蝺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19 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20 文言背诵 1.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1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5.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的名句 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5.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10.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露餐英,只爱高洁) 1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22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①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②然自失矣。
注①索隐按:荆州记云“长沙罗县,北带汨水。去县四十里是原自沉处,北岸有庙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本作‘奭’。” 【索隐述赞】屈平行正,以事怀王。瑾瑜比洁,日月争光。忠而见放,谗者益章。赋骚见志,怀沙自伤。百年之后,空悲吊湘。


Download ppt "渔夫 一、字音(红色字) 行吟泽畔 三闾大夫 淈其泥 餔其糟而歠其醨 受物之汶汶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濯吾缨 二、文学常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