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四川省教科所 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室 曾宁波 研究员 

2 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的老师感叹:“学生越来越难教,上课违纪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顶撞老师者有之。考试焦虑者有之,厌学、逃学者有之……做为老师却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3 到底当今的中小学生怎么了? 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需要些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 不少的老师对此感到很茫然。 下面我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4 一、基本观点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个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生活。学生是兴高采烈或冷漠呆滞,其乐融融或愁眉苦脸? ——学生在课堂过得快乐、幸福吗?

5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自尊自信的人。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 ——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6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7 2000年,对全国5个省(市、区)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
学习阶段 百分比 程度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 16.4 14.2 14.8 有严重异常心理问题倾向 4.2 2.9 2.5

8 地区情况 2003年成都市九医院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对成都市初三学生14223名(男生6804,女生7176)进行统一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6.7%,其中男生为12.4%、女生为20.6%。以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占首位。

9 研究初步表明:成都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全国青年组差,比北京初三学生好,女生症状较男生突出,城市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无显著性差异。

10 青岛的抽查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占总体的28.4%,问题较严重的占总体的0.3%。
这说明初中抽查总体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群体,但有28 .4%的初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于1991年编制。MHT采用二级计分方法,共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说谎量表,分别是: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该测验属于团体测验(也可个别实施)。

12 1997年,某市曾采用MHT对小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
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9.5%; 学习焦虑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 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量表得分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问题更严重。

13 我省情况: 1997年,成都某小学对375名学生的调查发现,20.8%的学生有孤独感倾向,25.33%的学生缺乏成就愿望; 1998年成都某中学对216名学生的调查发现,55.1%的学生对学习与学校生活感到烦恼。

14 2001年凉山州某民族中学对700名初中学生的调查发现:60%的学生在处理与父母、同学的关系时感到困难。
尽管上述调查所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但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

15 近年来,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方面。
具体表现为: 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 焦虑 逆反心理 情绪反常 神经衰弱 社交困难 学习障碍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感到压力很大,难以适应,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中小学生身处其中,随着、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17 此外,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状况、生理状况、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正面临着求学、求职等重大人生课题,因此,他们的心理紧张度,心理困扰本来就够大的。

18 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滞后或欠缺。这就加重学生在面对社会变革、社会竞争,面对自己诸多人生课题时的心理困难。

19 三、从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看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   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的需要。 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包括生命安全、劳动安全、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等。

20 社交的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社会交往,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亲友的爱等等。
尊重的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包括自尊心、信心、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以及高度评价等。

21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物。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

22 我们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心理需求的? 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吗?
(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我们为学生的成长做了些什么?提供的养分合适吗?

23 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24 第一,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选项目标中
“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体现得最好的目标,选择该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 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 健康、劳动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

25 第二, 体现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态度的目标却很少被校长与教师选中。如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主与创造精神等被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百分比仅在5-15%之间。

26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校长(%)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74 62 46 33 19 17 3 15 2 1 12 11 8 4 教师(%)

27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

28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29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

30 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教与学方式、评价等方面的偏差导致的后果——
学生身心状况不容乐观, 身心健康受到摧残。 可见,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上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不高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31 学校生活满意度 1、“你喜欢上学吗?”(2004年9月,初中一、二年级,共128份有效问卷) 不太喜欢 无所谓 比较喜欢 很喜欢 很不喜欢

32 2、 “你喜欢听各科老师讲课吗?”(初中一、二年级,共128份有效问卷)
无所谓 不太喜欢 喜欢

33 (二)从当今中学生的自尊需要看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加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萌动和增强,再加上目前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现代社会文化对个性的过分张扬,使当今中学生的自尊心理明显表现出以下特点:

34 1、盲目性 ——自尊心是由于人的自我评价引起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客观正确,他的自尊程度,就必然恰如其份。否则,评价过高,就会产生自尊过强,妄自尊大的毛病。
一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逐步提高的时期,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深刻性、客观性的质量还不很高,很容易出现高估(当然也有低估)自我的倾向,自尊自信往往表现到过分的程度。

35 二是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庭结构”使他们从幼小起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再加上家长不适当的溺爱,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特征。
由于外来思想的浸淫,以及各种传媒文化的熏陶,看重和追求个人权益的思想,在当今中学生中早已深深地扎了根,这种对个性张扬的思想,也强化了中学生的自尊意识。

36 2、敏感性——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不仅越来越强,而且也变得敏感起来,即使是他人的一个较弱的信息,也能被他们敏感的自尊捕捉,从而引起强烈的自尊体验。
由于女性固有的心细、敏感、多疑等心理特征,她们的自尊体验更为灵敏。

37 3、渴求性—— 中学生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他们最怕别人看低自己。他们会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有的甚至在用合乎规范的方式无法获得自尊需要时,会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寻求满足。

38 即使是当他们自尊已满足时也不会放弃对自尊的渴求。
一方面他们会通过种种方式努力捍卫业已获得的自尊; 另一方面会把自尊的触角伸向新的领域,去获得新的自尊体验,他们的自尊永远处于饥饿状态,即使自卑感强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

39 4、极端性——中学生的自尊体验容易走向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一致,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忘乎所以;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自尊需要或发生矛盾时,他们可能会妄自菲薄,情绪一落千丈,甚至出现自暴自弃,少数还可能会产生极端行为。

40 (三)从家庭因素的影响看 家庭是中小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
有一项研究指出: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41 生活在缺损家庭里(一方或双方死亡、离婚等形成的家庭)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只有0.2%。
留守儿童心理的偏差问题。他们大多年龄在8-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或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

42 四、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成长出现的以上新情况新特点,使得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样迎接挑战,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43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卫特(P.A.Witty)以“帮助我最多的教师”为题,请中小学生描述帮助其最多的老师。共计收到约14000封回信。通过分析学生反应,归纳出12项教师重要人格特质,依序列如下:

44 1、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1)合作的、民主的态度; (2)仁慈善良,体谅人; (3)耐心; (4)兴趣广; (5)有令人喜悦的仪表风度;
(6)公正无私;

45 (7)有幽默感; (8)性情温和、行为坚毅; (9)对学生的问题有兴趣,关心学生; (10)工作具有灵活性; (11)善于利用表扬方法; (12)对所教学科异常精通熟练。

46 2、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1)偏心偏爱,做事不公; (2) 对学生的问题不关心,对学生的要求不合理;
(3)对学生挖苦嘲笑,工作生硬缺乏耐心,讲大话,好大声训斥,傲慢和自高自大; (4) 脾气古怪,情绪低落,工作拖拉; (5)缺乏幽默感等。

47 试验案例 : 勒温(Lewin)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
试验案例 : 勒温(Lewin)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 有的表现一种独裁态度,对学生非常严厉; 有的则具有民主作风,对学生特别友爱。

48 实验结果: 1、教师表现一种独裁态度,对学生非常严厉的班:学生都变得神情沮丧,同学间互相倾轧,不能合作,并把对教师的怨恨,报复在无辜的同学身上。 2、教师具有民主作风,对学生特别友爱的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则彼此和谐相处,在公平、和蔼、正直、互助及合作等社会性品格方面,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49 我们强调的基本观点 第一,建立民主化师生关系。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50 第二,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核心素质:
人际交流/沟通 反思与批判意识 民主与平等意识 学习与研究:研究者 活动设计与引导 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

51 (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1、被人爱的需求。教师要善用鼓励、赞扬或亲切、温暖的问候。 掌握表扬的艺术。做到:具体、有度、真诚、因材施教。
2、取得成就的需要,避免屡次失败的体验(动物实验案例) 。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3、归属集体的需要。创造交往的机会和氛围。(实验案例)

52 4、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1)化揭短为期望,把尖锐的批评软化处理。 戴尔·卡耐基说:用建议的方法容易让人改正错误,因为他可以保持个人的尊严和自觉。

53 (2)选择恰当的场合与时机。 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即使是老师的态度再诚恳,只要有他人在场,哪怕批评的方式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

54 (3)点到为止。 针对中学生自尊敏感性的特点,以及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在批评时,要保护他人敏感的自尊,批评时不宜过于尖锐刻薄,穷追不放,只须“七分”,即点到为止,尤其是在学生犯一些小错误,则更要“不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

55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

56 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害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57 四块糖的故事 这虽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却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常新的意义。
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他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呢? 尊重、理解、谅解,体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

58 (4)确定要批评的目标,切忌纠缠旧帐。 有的老师出于好心或一时之气,在对学生批评教育时,常常提及以往的一些错误,想使学生牢记以便改正。但往往事与愿违。

59 (5)自揭“伤疤”,现身说法。 面对学生强烈而又敏感的自尊带来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暴露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过失——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失败的教训,在教育学生时应充分挖掘自身这一教育资源——这种自揭“伤疤”的现身说法的迂回式批评来解除学生的心理防御。正如戴尔·卡耐尔说的“听别人数说我们的缺点很难,但假如对方谦卑地自称他们也并非完善,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60 (6)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批评即使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中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批评之后很可能会产生诸如自卑、意识消沉、情绪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不至于因自尊体验的极端性走向教师意愿的反面。

61 五、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什么是课堂表现好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对87名教育家做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入5种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结果统计如下(百分数为行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 (1)好奇心,不断地提问 ; 18% (2)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 % (3)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个人主义,自足; %

62 (4)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 % (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28% (6)探索各种关系; % (7)主意多(思维流畅性); % (8)喜欢进行试验; % (9)灵活性强; % (10)顽强、坚韧; % (11)喜欢虚构; % (12)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 (13)沉于幻想; %

63 创造型学生具有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等行为特征。决定了我们在教育中必须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
当你了解了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或许你会对你的学生就会多一份宽容。在过去看来的调皮学生,让你烦心的学生或许你会觉得原来他们是这样的可爱!

64 六、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教育学生的作用 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接点,是提高学校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一直备受关注。但现实中的家长会常常演变成“批评会”、“告状会”、“羞辱会”,以至老师牢骚满腹,家长不愿参加。那么,“病根”究竟在哪里?

65

66 原因: 1、在升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下,家长会原先的功能已经丧失,正在“变味”。
*成为“告状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种种不良表现,要求家长严加管教; *成为“成绩发榜会”,像“胡润富豪榜”的发布一样,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会上宣读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差的家长最怕这一招; *成了学习动员会。

67 2、家长会上,往往是教师讲、家长听,教师评价学生也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依据,缺乏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有效指导。
根源在于缺乏发挥家长的作用正确方法。

68 据我们调查,目前,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家长方面,与对方的联系既不主动,也不密切。
家长认为:学校在与家长主动联系方面做得不够(占69.2%),除了开家长会,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的次数很少(一次也没有的占48.1%,一到两次的占37%,三次以上的仅占14.9%);而且,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成绩有所下降(占52.4%)。

69 家长对“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也要参与”这样一种观点的认同率达86
家长对“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也要参与”这样一种观点的认同率达86.1%,但其行为却相对滞后,除了开家长会,一个学期也不与学校主动联系一次的家长占46.1%;联系一到两次的占41.4%。 由此可见,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交流也很少。

70 家长参与和学生成功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安妮·汉德森(AnneHenderson)和南茜·波拉(Nancy Berla)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80多个例证充分地证明,如果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都会受益,以下是其研究结论:

71 1、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案例:非洲)

72 2、家长参与的范围越广,学生越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孩子考试就能得高分,课堂出勤率就高,就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作业。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家长参与的孩子的毕业率高,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入学率也高。
可见,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

73 家长怎样看待家长会的? 下面是家长的一些看法 1、主题别老围绕成绩
——“每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总是特别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搞得我总是很紧张。开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一起把孩子教育好。把焦点始终放在学习上并不合适,只会使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抵触,对教育孩子没有实际意义。其实,老师在家长会上多表扬每个孩子的优点,再谈些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需要家长做什么,效果会好得多。”

74 2、留出一点互动时间 ——“今天我刚出差回来,下了飞机就去了学校,饭也来不及吃,就想和班主任、科任老师多谈谈儿子的学习和表现情况,也想和别的家长交流一下教育子女的心得。没想到家长会校领导和班主任从头说到尾,根本没有相互交流的时间。我只在结束后与班主任谈了不到两分钟,真有点失望。希望以后的家长会能留出一些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时间,而不是校方的一言堂。”

75 3、针对性最好更强些 ——“孩子的学校在开家长会前,给我发了一份问卷,说可以把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棘手的问题写出来,我写了‘怎样使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问题。没想到,参加家长会时,学校真的安排一位家长结合自己的经历专门谈了这个问题,我听后感觉很受启发。我觉得,家长会就应该是一个家长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以开放的形式和鲜明的主题,对家长教育孩子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76 4、家校应该和谐共处 ——“昨天晚上开家长会。老师给家长布置了监督孩子30以内加法口算和笔算方法的作业,并且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我听得头大,真不知道自己小时候的家长会,妈妈都是怎么听的。家长会,我总觉得应该是轻松快乐的,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老师和家长一起商量着如何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针锋相对似的。话又说回来,教师和家长如果总是处于这样紧张的关系,肯定不利于教育孩子。”

77 一位家长写的话: 作为家长,我衷心希望学校能把孩子教育成为这样三种人: 一是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二是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三是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创造力的人。

78 谢谢!


Download ppt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