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高中地理(四) 第一章 人地關係
2
學習重點 人與資源的關係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衝擊 臺灣的環境負荷 人地關係的區域性差異 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3
第一節 人口與資源 第二節 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係
4
第一節 人口與資源 一、人口與資源 二、全球的生態平衡 三、美麗島的環境負荷 回總目錄
5
一、人口與資源 1. 自然資源定義: 自然環境中可以為人類開發利用,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物質。 2. 決定資源豐缺的因素:
1. 自然資源定義: 自然環境中可以為人類開發利用,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物質。 2. 決定資源豐缺的因素: 資源多寡、人口數量及生活方式。
6
3. 自然資源的損耗: 原因-人口遽增、工業化、都市化。 影響-資源短缺、生態危機。 解決-控制人口。 回節目錄
7
二、全球的生態平衡 1. 生態平衡: 一生態系統中各要素達成平衡的狀況。 2. 環境負載力: 一生態系統生產資源、承受干擾與吸納廢物的能力。
8
3. 環境負載力是可變動的: 旱、澇(自然因素) 戰爭(人為因素) 科技發展 資源探勘 環境負載力 環境負載力
9
4. 人口、資源與環境間的差異關係: 人口特徵: (1)人口總數增加糧食資源增加環 境壓力變大 (2)人口密度增加地力與生產力下降 環境問題大 (3)人口成長快速需求遽增環境品 惡化
10
每人的生產及消費水準、以及支持該水準所需的科技層次越高,其環境的負荷也越大。
生活方式: 每人的生產及消費水準、以及支持該水準所需的科技層次越高,其環境的負荷也越大。 回節目錄
11
三、美麗島的環境負荷 經濟起飛+人口快速成長 資源及能源問題 環境負荷
12
1. 環境負荷: 環境災害及問題: 地層下陷、海岸後退、洪水頻繁、水源枯竭、土石流等。 環境污染: 空氣、水源(河川、湖泊、海洋)、噪音、垃圾、土壤等。 其他: 居住空間狹小、交通壅塞等。
13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3),民國81年臺灣能源統計年報
14
資料來源: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中央大學環工所,歐陽嶠暉,2000年
回節目錄 資料來源: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中央大學環工所,歐陽嶠暉,2000年
15
第二節 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係 一、開發中國家的人地失調 二、已開發國家的人地關係 三、追求永續的未來 回總目錄
16
一、開發中國家的人地失調 1. 範圍: 分布於中南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區域。 2. 成因: 人口成長過快、工業化與都市 化過快、發展策略偏頗。
17
3. 結果: 鄉村地區-土壤、水源、天然植物及生物遭受損害。 都市地區-住屋、衛生及公共設施不足,環境污染嚴重,高失業率及貧富差距加大。
18
圖1-1
19
圖1-2 回節目錄 資料來源: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Global Environmental Trends (改繪)
20
二、已開發國家的人地關係 1. 範圍: 分布於北美、西北歐、日本、紐、澳等區域。 2. 成因:
1. 範圍: 分布於北美、西北歐、日本、紐、澳等區域。 2. 成因: 較早工業化、新大陸的發現與殖民、自由貿易的優勢、較理想的 政策。
21
3. 結果:高水準的生活方式造成生態赤字。 看表1-7 看圖1-3 回節目錄
22
三、追求永續的未來 1. 永續發展 (1)全球人口負載力→特定資源和科技水準下,地球可承受的最大人口。 (2)以生態平衡為前提。
23
(3)人地關係理論的演變→環境決定論、 環境可能論、環境協調論。
(4)實踐「永續」理想的困難→人口快速增加、物質消費水準提高。 回節目錄
24
圖1-3 BACK
25
表1-7 BACK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