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政治社會化與學習 民意調查
2
政治生活 開始的比我們想像中早(何時?)。 民眾應該對於自己的國家忠誠,但是不應該過度(沙文主義者) 。他們應該擁護民主的價值,容忍批評。
為了要讓民主一直維持下去,我們應該讓下一代學習共識。
3
家庭的影響 兒童通常從家庭學到對於權威、國家、政治社群的態度。 家庭的影響是最重要的。
4
對於社會及政治社群的態度 大部份兒童對於政治社群表現出正面的態度。 兒童時學習到的社會心理會持續一生。
兒童會把國家以及神相混淆,形成某種愛國主義。
5
對於權威 對權威通常有正面的觀感,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會出現較批判的觀點
情緒或是感性的態度形成於認知的審議之前,也就是對人的評價先於獲得其資訊之前 Obama的網站
9
對權威的態度 美國學生雖然認為政治權威具有仁慈領袖的特質,但是仍然保留相當的自主性 長大之後,會學習其它的意見,以反制早期對於權威的盲目。
10
政黨認同 對於政黨的認同相當早。 子女對於政黨的認同與父母的政黨認同相當一致。
11
子女與父母的政黨認同 父母為民主黨 父母為共和黨 父母為其他 子女為民主黨 82% 22 47 子女為共和黨 15 73 37 子女為其他
16
12
階級認同 兒童對於階級的瞭解並不高,高收入家庭的兒童反而認為自己屬於中下階級。
主要因為成人就不認同自己屬於某一種社會階級。政黨認同比階級認同能引導政治傾向。 但是青少年很早就開始在階級相關的議題上採取立場,例如勞工議題。 隨著年齡與教育程度,青少年越來越會瞭解跟勞工有關的議題。
13
家庭社會化的評估 家庭社會化的影響可能因為政黨的候選人而被誇大 人通常先有意見,才獲得知識。 子女 父母 民主黨候選人
14
成長過程中的態度變化 反叛:反抗父母的影響 過度嚴格的父母可能使子女覺得不親近,而使子女反抗其政治態度。 子女反抗並非有系統的影響。
15
教育 家庭與中小學教育傳遞社會價值觀,而直到大學時才會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教育程度越高,越會有不同於父母的態度。
教育程度越高,越容忍不同的觀念、支持人權、降低威權的性格、增加對於政治參與的信心。
16
大學畢業 大學生 高中畢業及職業學校 高中畢業 高中生 比父母更像共和黨 24 32 17 27 23 未改變 42 52 61 58 72 比父母更像民主黨 34 16 22 15 5
17
學校教育與階級 學校的公民教育對於上層階級的兒童似乎最有效果。
下層階級的兒童可能因為其父母一直不信任政治而不接受學校對於政治活動與衝突相關的教育。 公民教育有效地降低愛國主義,提高民主價值。
18
同儕團體 隨著學童長大,越來越常跟朋友交談,越可能發生與父母傳遞的信念相衝突。
學童的同學中可能有支持共和黨與民主黨,造成偏共和黨或是民主黨的氛圍。 學童可能會服從大多數人的意見,使得他們脫離父母的意見。
20
成人時期的背離 由於社會流動,離開童年住的環境之後,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由於新環境的意見與父母所傳遞的想法不見得相同,許多人到了新環境之後可能保持中立。 研究發現,往上層階級移動的人暫時會保持原來的中下階層的意識形態。往下層階級移動的人可能會接受社會福利等意識形態。 隨著年齡增長,朋友群之間的同質性越來越高。
21
婚姻 結婚之後,妻子通常會同意先生的意見。 配偶之間的同意程度比朋友或是同事高。
22
年齡 年紀越大,政治態度越保守。 有可能年紀越大越希望現狀持續下去 有可能是年紀越大越對於變化沒有心理準備
(年紀越大會不會越希望提高社會福利?)
23
經驗研究 學者發現,女學生在學院學到的意識形態,可能會持續到走入家庭之後。原因是她們會選擇跟她們意識形態相近、不見得比較富有的配偶。
社會化的階段可分為:幼兒時期—走入社會—老年時期
24
社會團體 初級團體、次級團體、參考團體 社會團體成員的直接影響 社會團體的傳播 社會團體的參考立場
25
初級(Primary)團體 人們會受到小團體的影響(指鹿為馬?) 團體越小,越易被影響 團體內成員越常接觸,越易被影響
與團體成員相處越久,越會被影響 …….
26
三個決定團體影響的因素 與團體有關的議題—與團體的目標相關的議題易形成團體的壓力 被團體接受的程度—程度較低者比程度較高者傾向配合團體的行動
個人的人格特質(符合團體規範的人可能不重視發表個人心聲)
27
大眾媒體與二次傳播 大眾媒體傳遞的訊息,先傳到小團體的意見領袖,再傳到團體中的成員,稱為二次傳播(two-step flow) 。
意見領袖通常較其他成員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28
次級(Secondary)團體與參考(Reference)團體
較沒有直接的接觸、以認同感為主要的聯繫。 例如:工會的成員、族群、宗教團體成員。 參考團體幫助個人獲得可以發揮的空間,可以認識更多朋友。 參考團體也是個人的社會認同,解釋自己的存在。 團體之間的認同衝突
30
問題與討論 台灣有那些參考團體? 參考團體的認同有多強? 參考團體越多,對於民意的形成好或不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