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從心理層面評量社會功能
2
前言 心理? 我們似乎可以直覺地領會心理過程,卻不易對心理特徵與功能加以定義
心理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運用人類生理和社會的資源,以便達成特定的目標
3
心理動力理論 佛洛依德提出 童年時期發生的事件決定個體日後的行為。因此應探索童年早期的經驗。
人的行為是由一被稱為原慾「libido」的內在能量所驅動。原慾的驅力和對這驅力的抑制(反作用力)都會影響人類行為 原慾是本能的慾望依享樂原則運作
4
人格發展依照性心理發展階段,強調兒 童期是人格發展關鍵階段。
人格結構分為三種: (1)本我(id) (2)自我(ego) (3)超我(superego) 人格發展依照性心理發展階段,強調兒 童期是人格發展關鍵階段。 運用
5
Erikson’s 心理社會發展 認為人的一生遵循一系列的發展階段,各階段會由生理及與年齡相關的社會、文化期待而形成各階段的發展工作。
基因源生原則(epigenetic principle) 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會有不同任 務,可視為社會心理危機或衝突。
6
認知發展與訊息處理 認知心理學處理三個過程 : 感覺(sensation):偵測刺激的過程 知覺(perception):對訊息進行詮釋
認知(cognition):從環境、經驗、及其他心理活動中,取得、組織、和運用感官與知覺訊息的過程
7
Piaget’s結構認知理論 皮亞傑認為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潛力和過程,是人類瞭解事物的基礎
對兒童如何運用智力感興趣,相信人發展成熟就會具邏輯感,而非學習而來。 適應(adaptation)及組織(organization)是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的關鍵要素,而且人會使用基模(個人所擁有資訊的最基本單位)來適應或組織其所生活的世界
8
適應→是個人有能力改變或因著環境而調整,有兩種類別: 同化:將訊息納入原有基模,修正從 外界取得的新資訊 調整:改變既有思考模式或基模,以 迎合從外界所取得的新資訊 組織:將任何得到的訊息整理出一 個系統,使之具有條理
9
認知發展的階段: 感覺動作期 前運思期 具體運思期 正式運思期
10
PDP原則 Parallel-Distributed Processing
資訊的特色是散佈與不狹隘的 對特殊事情的記憶和知識並非很精細的儲存。儲存的方式是透過每個單位之間的連結。 透過不斷累積經驗的學習可以逐漸的改變 連結的強度
11
資訊處理過程的一連串階段 接收 選擇 編碼 儲存訊息
12
資訊處理的主要功能 意識:個體對自己、他人、和物理環境等內外在刺激的覺知。透過意識覺知產生定向。 知覺 ,由兩個理論來說明: 注意力
(a)擴充理論(enrichment theory) (b)區辨理論(differentiation theory) 注意力 (a)警覺性(vigilance) 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 (b)專注(concentration)
13
學習,觀念聯想包括三個基礎因素: (a)連續性(continuity) (b)相似性(similarity) (c)重複性(repetition) ※ 重要的學習理論: (a)古典及操作學習論 (b)社會學習論
14
社會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 自我效能角色 社會學習理論與認知理論
15
記憶,四個階段處理訊息: (a)登錄(registration) (b)複誦(rehearsal) (c)保留(retention) (d)回憶(recall) 三種記憶: (a)瞬間記憶(immediate memory) (b)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c)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另外,還有近期記憶(recent memory)和 遠期記憶(remote memory)
16
記憶連結的影像與資訊處理過程 電腦意象的角色 中央處理單位 大腦中每個單位組是平行的處理過程 連結的強度影響記憶與資訊的儲存
17
理解力:與表達有關。 失語症(aphasia)是一種理解力 語言表達有缺陷的疾病。包括兩種: (a)感官失語症(sensory aphasia) (b)動作失語症(motor aphasia)
18
推理與判斷 問題解決的障礙因素: (a)固著(rigidity) (b)使用無關訊息來思考問題 兩個名詞: (a)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 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b)抽象能力(abstraction): 有能力了解象徵性意義
19
溝通,人的溝通包含四個要素: (a)訊息的來源 (b)訓息本身 (c)訊息傳遞的管道 (d)訊息接收者
20
態度與情緒 態度:學習而來的一種評估性的反應與感覺。 態度與以下幾個名詞的區別: (1)價值(value) (2)信念(beliefs)
(3)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 (4)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21
態度 態度vs信念 態度vs價值 主觀的規範vs態度 態度中情緒的角色 理性行動的含意是預防與干預
22
態度改變的理論 社會工作的基本假設是改變案主的態度將影響其行為
調和理論:人們會努力維持對自己的看法、所處情境與他人關係三者間的一致,否則產生焦慮。 自我覺知理論 「腳在門檻內」效應
23
社會工作者能運用的是學習辨識,分辨情感、情緒,指的是長期情緒狀態。 心情(Affect)為立即短暫性狀態, 並了解適當表達之時機與場合。
情緒:早期是指生理上的感動或激動;後來則指一種被激發或激起的心理狀態。 身體知覺→情緒的轉變 知覺→情緒→身體反應 社會工作者能運用的是學習辨識,分辨情感、情緒,指的是長期情緒狀態。 心情(Affect)為立即短暫性狀態, 並了解適當表達之時機與場合。
24
社會認知及規範 社會認知是關於自己及其他人(包括社會 關係、習俗、團體、制度)的思考及知識 ,與其他體系關連。近來則重視自我系統
在各種人類認知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社會認知的基本目的是瞭解認知與社會行 為兩者間的互賴關係。
25
社會認知會影響個人的自我感受、社會能 力的自我評估、與行為控制能力的自我評 估。 重要社會行為的引發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 所擁有想要控制環境的需求—動機能力。 能力指個人有能力與環境有效的互動;人 類產生動機的目的在於引發個人的自我效 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