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2
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包括芽胞。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 繁殖体和芽胞。 无菌:物品中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消毒与灭菌 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包括芽胞。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 繁殖体和芽胞。 无菌:物品中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消毒剂:高浓度 防腐剂:低浓度
3
消毒、灭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 热力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 物理学方法 滤过除菌法 超声波杀菌法 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化学方法
4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分类: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1 干热灭菌法 A 焚烧: B 烧灼: C 干烤:160°~180℃,2h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 热力灭菌法 分类: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1 干热灭菌法 A 焚烧: B 烧灼: C 干烤:160°~180℃,2h D 红外线灭菌:
5
2.湿热灭菌法 100℃,15-30min,37℃过夜(3次) E 高压蒸气灭菌法: 15磅(121.3℃),15-30min
2.湿热灭菌法 A 巴氏消毒法: ℃,30 min 71.7℃,15-30sec B 煮沸消毒法: 100℃,5min -10min C 流通蒸气消毒法: 100℃,15-30min D 间歇蒸汽灭菌法: 100℃,15-30min,37℃过夜(3次) E 高压蒸气灭菌法: 15磅(121.3℃),15-30min
6
湿热与干热灭菌效果的比较 热型 温度(℃)时间 布层内的温度(℃)灭菌效果 (h) 20层 40层 100层
热型 温度(℃)时间 布层内的温度(℃)灭菌效果 (h) 20层 40层 100层 湿热 完 全 干热 不 完 全
7
湿热比干热灭菌好的原因: 凝固变性 成水释放潜热,迅速提高被灭菌物 体的温度 1 细菌蛋白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易于 2 湿热穿透力强
3 湿热蒸气有潜热存在,水蒸气凝固 成水释放潜热,迅速提高被灭菌物 体的温度
8
(二)光线与射线的消毒作用 机理:损坏DNA构型->细菌死亡或变异 特点:穿透力弱 机制:干扰DNA的合成;破坏细胞膜;
1 日光与紫外线 机理:损坏DNA构型->细菌死亡或变异 特点:穿透力弱 2 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机制:干扰DNA的合成;破坏细胞膜; 产生过氧化氢等 特点: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
9
主要用于粉碎细胞,提取细胞组分或制备抗原等
(三)滤过除菌法 用滤菌器除去液体及空气中的细菌 用于不耐热的血清、毒素、抗生素 (四)超声波的消毒作用 可裂解细菌,尤其对G+更敏感 主要用于粉碎细胞,提取细胞组分或制备抗原等
10
二 化学消毒灭菌法: 机制: ① 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② 破坏或改变蛋白质与核酸功能基团 ③ 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
11
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浓度及用途 作用:菌体蛋白凝固;损伤细胞膜; 灭活酶类 浓度:石炭酸为3%- 5%、来苏儿为2%
1 酚类: 作用:菌体蛋白凝固;损伤细胞膜; 灭活酶类 浓度:石炭酸为3%- 5%、来苏儿为2% 用途:地面、器具表面和皮肤的消毒 2 醇类 : 作用机制:使菌体蛋白变性与凝固; 干扰细菌代谢 浓度:乙醇70%-75% 用途:用于皮肤的消毒和体温计等的 浸泡
12
3 重金属盐类: 使细菌发生变性和沉淀;酶活性丧失 (1)2%红汞:皮肤、粘膜和小创伤 (2)0.05-0.01%升汞:非金属器皿
4 氧化剂: 氧化作用;使蛋白质变性 (1)0.1%高锰酸钾:皮肤、尿道、水果 (2)3%过氧化氢:创伤、皮肤粘膜 (3)2%-2.5%碘酒:皮肤消毒 (4)0.2ppm-0.5ppm氯:饮水和游泳池 (5)10%-20%漂白粉:地面、厕所等
13
损伤细胞膜;灭活氧化酶等酶的活性;蛋白质沉淀
5 表面活性剂: 损伤细胞膜;灭活氧化酶等酶的活性;蛋白质沉淀 (1)0.05%-0.1%新洁尔灭:皮肤粘膜、手术器械 (2) 0.05%-0.1%杜灭芬:伤口冲洗,金属器械、塑料、橡皮类 6 烷化剂: 使菌体蛋白和核酸的烷基化 (1)10%甲醛:物品表面、空气 (2)2%戊二醛: 精密仪器、内窥镜等 缺点:有一定的毒性
14
1 病人的排泄物:等量的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儿、搅拌均匀,作用2小时
二 消毒剂的应用 1 病人的排泄物:等量的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儿、搅拌均匀,作用2小时 2 皮肤:2.5%碘酒、70%酒精、2%红汞 3 粘膜:1%硝酸银、3%过氧化氢、0.1% 高锰酸钾等 4 饮水: 氯气、漂白粉 5 厕所:生石灰 6 空气:甲醛熏蒸 7 手:2%来苏儿、2%碘酊、70%酒精
15
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温度 酸碱度 有机物
16
一、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的耐 药性 一、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1 β-内酰胺类: 2 大环内酯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四环素类: 5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6 其他:
17
1 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4 影响核酸的代谢
(二)抗菌药物作用的机制 1 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4 影响核酸的代谢
18
二 细菌的耐药性 程度以该药对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治疗浓度大于MIC为敏感,反之则为耐药。 (一)细菌产生的耐药性机制 1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钝化酶 2 细菌改变了药物作用的靶部位 3 胞膜通透性改变
19
(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1 基因突变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特点:在染色体;单一耐药;稳定
1 基因突变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特点:在染色体;单一耐药;稳定 2 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特点: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多重耐药; 不稳定;可经接合转移 3 转座子的耐药基因 染色体-染色体,染色体-质粒, 质粒-质粒
20
(三)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的耐药 性的关系 无直接关系,抗菌药物只起到一种选择和扩大耐药菌株的作用
(三)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的耐药 性的关系 无直接关系,抗菌药物只起到一种选择和扩大耐药菌株的作用
21
三 控制耐药性的策略 1 研究不受耐药机制作用的新型药物 2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3 抗菌药物的“轮休” 4 R质粒消除剂的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