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 李琪明 教授
嘉義縣興中國小 品德教育講座 陳延興 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 李琪明 教授
2
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
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一是前言:論及我國基礎教育中道德教育溯源與變革,以及現行推動道德教育的現象歸納,以引出研究旨趣; 二是對於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包括介紹美國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特點,美國品德教育的種類及其有效性,及其綜合型品德教育之理念及評鑑舉隅;
3
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
三是接續第二部份的理解與詮釋後,乃對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予以反思與尋覓出其對台灣道德教育發展的啟示; 四是將美國經驗的進一步轉化,期能藉由「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的模式,以提供我國品德教育有效發展的可行性; 五是結語,乃再度強調台灣當前道德教育的共同願景,應是融會古今兼顧國內外,以建立多元民主開放社會中的核心價值基礎。
4
壹、前言 一、我國國中小道德教育溯源與變革 廣義道德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平台與基礎,也是教育的核心本質。
台灣自1949 年以迄約1980 年代,道德教育與政治意識型態緊密相連,除道德與政治相互混淆或受扭曲外,教學方式亦多屬威權灌輸。 解嚴後時期至1990年代初始,校園中的道德教育乃逐漸解除意識型態的桎梏。
5
壹、前言 1993年教育部公布國小「道德」課課程標準取代了原有的「生活與倫理」課。
1994年亦將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做了大幅修訂,究其目的均強調要培養學生因應社會多元發展應有的價值(Lee,2004)。 正值「新」的道德教育課程甫實施之際,1998 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課程總綱>(暫行),並陸續公布正式總綱及各學習領域課程(暫行與正式)綱要。 2004年8月,我國多年來在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單獨設科的模式乃全面劃下句點。
6
壹、前言 由於「科目中心」道德教育模式的消失,有人戲稱九年一貫課程是個缺「德」的教育改革,期能為新時代的道德教育找尋一出路。
2003年9月<教育發展會議>決議教育部必需設置「品格及道德教育推動小組」,同年11 月該小組草擬了<品德教育推動五年計畫>,然因部長及相關人事更迭之故擱置許久。 2004年12月始「解凍」公布<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教育部2004年11月公布的<教育部未來四年施政主軸>中,亦在「社會關懷」綱領下列有行動方案4.4.1「營造友善校園」,4.4.2「加強品德教育」。
7
壹、前言 二、我國現行推動道德教育現象歸納 道德教育範疇的變化可概略歸納為三個特點: 一是道德教育由單獨設科改變為融入各科。
二是道德教育一詞的意涵與實施轉化為其他名詞或政策加以推動,例如品德教育、生命教育、人權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情感教育、性別教育等。 三是若干民間團體開始關注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施,並進而與學校合作,齊力推動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及方案。
8
壹、前言 九年一貫課程蘊含著廣義道德教育的意涵與精神;自91 學年度起國民中小學所推動的「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也是緊扣人格教育與生命教育等核心價值,因此以往狹義的道德教育勢將為廣義及生活性的道德教育所取替。
9
壹、前言 道德教育或被視為傳統、八股與教條的代稱,故近年諸多新名詞紛紛出籠,均可視為替代或補充道德教育的精神或相關理念,諸如人權教育或性別教育等,不僅成為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 家庭、學校與社會均為教育的重要環節,社會力在推動道德教育的角色中亦不應缺席,故而若干非營利組織或是具宗教背景的團體,逐漸以協助學校實施道德教育的角色進入校園,亦是增強其推動能量。
10
壹、前言 以上三個特點剖析,隱約可勾勒我國道德教育面對巨變的大方向,亦即其必須跟隨著時代的脈動前進,它不再是威權統治的象徵、不是傳統的再現、也不是舊有價值的灌輸、更不是聖人標準的烏托邦, 其乃是應基於當代民主開放與多元理念,將傳統與現代價值創造性轉化,並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的一種基礎且優質的教育。
11
壹、前言 三個特點仍有其若干限制之處:首先,強調融入各科或生活之中的道德教育如何實行?僅靠機會教育的被動教導是否足夠?當單科道德教學的責任落在所有科目的教師身上時,教師的道德知能是否足以勝任? 每當教育新名詞接連不斷登場時,教育行政主管單位是否有堅實的理論、具體的實施步驟以及持久不懈的支持作為後盾? 諸多教育改革新思潮是否帶給基層學校的過度負擔或成形式主義? 對於推行之後的成效又是否加以檢驗並修正?
12
壹、前言 再者,當民間團體成為道德教育推動的生力軍時,民間團體的道德教育知能是否充足? 民間團體的宗旨或其背景是否與教育精神相符合?
學校又應如何與民間團體成為良好夥伴關係? 最後的憂慮則是,當義務教育階段由單科而分散之際,我國國中小整體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與評鑑等是否也會隨之「失焦」或「消散」? 另則後期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不必有道德教育了嗎?
13
壹、前言 李琪明教授於2004 年8 至11 月間至美國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University of Missouri-St.Louis)擔任訪問學者,與該校Marvin W.Berkowitz2 講座教授為首的品德教育研究群交流,並參觀當地中小學學校與訪談師生,且參加多場「品德優質中心」(CHARACTERplus)所舉辦的工作坊。此外,亦分赴德州與加州參加「品德教育夥伴」(Character EducationPartnership)年會與國際學術組織「道德教育學會」(Associ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年會,期能更真實且深入瞭解美國品德教育的推動現況與限制,以及國際間道德教育研究的趨勢。
14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一、美國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特點
品德教育對美國而言並非新概念,其立論基礎乃認為品德教育之功用在於維繫社會秩序並促進社會化為目的。 1960年代個人主義盛行,或因著誤用自由與權利概念,不僅導致品德教育式微,有關道德教育研究亦傾向相對化(例如價值澄清等方法)與過程化(例如道德兩難討論等),往昔之核心價值備受批判(如L.Kohlberg 稱之為「德目錦囊」,意謂脫離社會文化脈絡且缺乏系統性的道德內容),甚而被標籤化為意識型態灌輸之污名。
15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1980年代,美國面臨校園與社會問題愈益嚴重之情況,品德教育迫切需求乃再度浮現,新興(或稱當代)品德教育始獲大眾重視或接受;此外,因著新品德教育多半強調多元、民主、活潑及以學校為本位之教學方法,也因此原本將道德教育視為宗教或家庭責任之美國人,今日卻對學校品德教育也開始加以關注與支持。
16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近十餘年來,美國聯邦教育部已在國會簽署下撥付數億美元推動品德教育,超過30州教育局亦如火如荼展開與配合推動工作,十餘州已通過立法推動品德教育,非官方之研究與推動組織以及課程方案也如雨後春筍般陸續設立,儼然形成了「品德教育運動」(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
17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筆者歸納美國當代品德教育實可謂具有「實用、多元、民主」等三大特色
「實用」指的是盡量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的做法。 「多元」指的是因著美國人多地廣且地方分權之故,政府或民間組織所發展的品德教育相關研究、課程、方案玲瑯滿目。 「民主」指的則是諸多品德教育課程或方案之實施,多半重視受教者之參與及表達,鮮少有單向演講式的宣導,期使學生在受教中成為學習的主體。
18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二、美國品德教育的種類及其有效性
美國自新品德教育興起後,若干品德教育僅是一個「實施」,並未具科學性,換言之,徒有目標與方法,卻缺乏其有效性的驗證。因此,為發展有品質的品德教育,Berkowitz 等人發現三十多種具有明確的科學基礎,包括「孩童發展方案」(Child Development Project,簡稱CDP)、「正義社群」(just communities)、「社會決定與問題解決」(Social decision making & problem solving)等;而其有效性大致分別彰顯於四個面向:
19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減緩「不當行為」(risk behavior)(例如吸毒、參與幫派、鬥毆等) 。
增加「利社會能力」( pro-social competencies)(例如做決定、同情理解、溝通等能力) 。 促進「學校本位整體成效」(school-based outcomes)(例如認同與喜愛學校等) 。 提升「一般社會情緒成熟度」(general social-emotion)(例如自我概念、情緒控制能力、挫折忍受度等) ( Berkowitz and Bier,2004b)。
20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品德教育的成效除了課程方案本身外,若要促使品德教育課程方案實施成功,也必須關注幾個層面:
必須掌控執行的歷程與課程方案精神相符合。 綜合與多面向的品德教育可齊頭並進而非單一面向。 讓學生彰顯其學習主體性與對學校的依附、認同及參與感。 學校領導的品德教育知能是推動品德教育成功的重要關鍵。
21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德育與智育並不衝突且應為全人教育的相輔相成目標。 全體教職員工均應共同推動品德教育並成
為學生模範,才易使品德教育成功。 所教導的知能必須能學以致用,讓學生融入生活與經驗之中,並能針對社會議題加以反省。 家長的參與也是品德教育實施成效的重要支援與關鍵。
22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三、美國綜合型品德教育之理念及其評 鑑舉隅
一方面既可凸顯道德教育是一個「學校整體文化再造」的理念,與以往道德教育的單科途徑有明顯的不同;另一方面又可整合諸多相關與類似政策與教育策略的推行,以減輕重複與行政負擔,且符應我國教育發展趨勢。
23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美國綜合型品德教育方案乃以「第四R及第五R 中心」(Center for 4th and 5th R's)的「十二點綜合取向的品德教育」,與「品德教育夥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的「十一點有效品德教育原則」,以及「品德優質中心」(CHARACTERplus)的「品德教育十大要素」三者最具代表性,此三者也正是美國當代品德教育推動甚為重要的三個單位與課程方案。
24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第四及五R 中心」(所指的是Respect 和Responsibility)是1994 年成立,位於紐約州立大學格蘭校區(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Cortland), 主其事者為創始者也是現任主任T.Lickona 教授(當代品德教育重要推動舵手) 。 該中心所推出的十二點綜合取向品德教育,基本上是與「品德教育夥伴」的十一點原則相互配合,該取向主要是取材於Lickona 於1989 年出版(1991 年修訂)《為品德而教育》(Educating for Character)一書的內容經略加修正而得,除十二點概念之外,每一點之下均列有重要概念以及具體策略:
25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1. 教師成為提供關懷者、楷模以及指導者(caregiver, model and mentor):以愛與尊重對待學生,鼓勵學生正確的行為並糾正其錯誤的言行。 (1) 重要概念 a.孩童需要與成人形成關懷的依附,這種親密關係 可促使孩童有意願學習且成為良好品德的人 b.價值可藉由溫暖與關懷關係加以傳達,因為無論 在學校或在家庭中,孩童能體會到成人對他們的 尊重與關懷,所以他們也願意以開放的心胸去接 受成人希望教導他們的價值。
26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 策略 教師可針對個別或全班學生,盡力透過適切角色扮演產生正向道德影響,包括:
a.有效的關懷者:愛與尊重學生,幫助他們在學校有成功的機會以建立自尊及價值,並且能欣賞道德的意義。 b.成為道德楷模:教師可在教室內外成為學生最佳的道德楷模外,並可藉由對道德的關切以及道德推理與學生共同討論生活中的重要議題。 c.成為道德指導者:指導並引領學生往正向價值而行。
27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 營造一個關懷之教室社群與班級氣氛:教 導學生彼此尊重與關懷。 (1) 重要概念
a.學生除了與成人建立關懷依附外,亦需彼此建 立此一關係,唯有其感受在團體被接受與肯 定,才易接受該團體的價值與規則。 b.同儕文化對學生而言是非常有力的道德影響, 教師必須盡力型塑學生正向的同儕文化以形 成學生良好品德。 c.當學生處在具有關懷道德氣氛的班級中,其亦 會耳濡目染地逐漸形成習慣,以形成良好品 德。
28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 策略 教師在班上營造一個道德社群氣氛,並幫助學生 a.彼此瞭解。 b.彼此尊重、關懷與肯定。
c.重視團體的每個成員,並對班上負有責 任與義務使其更好。
29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3.適度運用道德紀律(moral discipline),並使學生 發展其道德推理、自我控制與尊重他人之能力。
(1) 重要概念 a.紀律必須是促進道德成長的工具,而不是管理的手段,道德紀律可促使學生發展自我控制以及對他人的尊重。 b.規則的建立必須藉由學生道德推理的方式得之,以使其瞭解該規則的價值與重要性,並進而願意遵守其規則,而非用一種外在獎懲迫使學生遵守。 c.破壞規則的後果應有助於學生的道德反省,使學生瞭解規則的必要性並增進其對團體的義務感。 d 教師雖是教室中的道德權威,但其亦可使學生分享其責任,共同營造班上良好的學習與安全氣氛。
30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 策略 a.學生在教室中需要有一定的規則可資遵 守,並且要對其規則有所承諾。
b.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瞭解違反規則時的後 果,建立其對規則的尊重及養成自制的能 力。 c.教師應協助建立規則與學生行為的密切連 結,並藉此規範學生的未來言行。
31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4.教師可運用班會(class meeting)等學生自 治機會,使學生學習如何做決定與負責任,
以建立民主教室環境。 (1) 重要概念 a.建立民主之教室環境意謂著對學生按步就 班地引導,共同決定與共同負責任,以促使 班級成為良好學習場所。 b.民主教室環境有助於品德的發展,乃因其 讓學生的想法有發表與溝通的園地、學生 彼此尊重且共負責任,並且師生共同藉由 互動、討論與問題解決以形塑班級文化。
32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 策略 a.藉由班會建立班規,並建立違反規則的相 關規定與程序。 b.藉由班會討論班上的重要事務。
c.藉由班會使學生共同參與並解決問題,並 付諸行動。
33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5. 透過學校各類課程(through the curriculum)以教導學生正向價值。 (1) 重要概念
a.品德教育並非單獨的學科,而是融入各類 課程之中。 b.學校課程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分辨對 錯,並找尋人生的目的與價值,此即道德 教育的意義。
34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 策略 a.每位教師都應找出所任教學科中有關道德 價值的部分並教導給學生。
b.每個課程都可以教導道德,尤其是文學與 歷史,更可激發學生的正義意識與情感。
35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6.經由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使 學生發展與他人合作與分享之能力。
(1) 重要概念 a.合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品德發展。 b.合作學習促使學生在角色取替、溝通、欣 賞與合作中學習。 c.合作學習建立了班級的社群感,並且協助 學生突破障礙。
36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策略 a.無論在學術課程或是品德發展的相關課程 中,都可適度運用合作學習。
b.合作學習可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並加以適時適 地的變化。 c.合作學習必須予以適切教導以達良好效果。 d.合作學習後必須帶領學生有所反省與改進, 並使下次活動成效更好。 e.師生可共同發展有效合作的原則與評鑑方 式。
37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7.教師可激發學生對於學業之認真負責感,並 培養達成工作目標之習慣,以發展其未來 職業良知。 (1) 重要概念
a.人的一生中品德的最佳表現就是在工作的品質表 現。 b.盡心盡力做好工作就是一種品德。 c.學生對課業的態度反映其將來對於工作的態度, 因此教師應培養與引導學生對於課業的自制、勤 奮、堅毅與負責等態度。
38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策略 a.教師本身即應對學生樹立好的工作模範, 例如準時及認真教學。 b.對學生有適度的期望與支持。
c.協助學生精益求精,非僅止於皮毛。 d.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課程內容,以引發其 興趣與專長。 e.提供學生適當與有意義的作業。
39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8.教師可藉由閱讀、研究、寫作與討論等培養 學生品德之認知能力,並能進而激發其倫理
反省(ethical reflection)。 (1)重要概念 a.品德的認知層面包括:道德覺知、品德於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運用、角色扮演、道德推理、深思熟慮後做道德判斷、自我統整與批判的價值體系。 b.教師必須藉由許多教學方法提供學生體驗道德的機會,方能促進其倫理反省與道德認知層面能力的階段提升。
40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策略 a.教師促進倫理反省的策略包括:閱讀、探 究、道德兩難假設議題、歷史事件中的兩
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議題、寫作、辯 論、日誌等。 b.教師需盡力提供學生道德思考的機會與多 元視野,藉以提升其道德層次。
41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9.教導學生如何公平地解決紛爭(conflict resolution),而不是用恐嚇威脅與暴力方 式。
(1) 重要概念 a.教導衝突解決技巧,才能維繫班級成為良好道德 社群。 b.如果缺乏此種技能,將使學生在人際關係上嚴重 受損。 c.紛爭解決技巧包括傾聽、適切表達、理性協商 等,均是道德教育的重點。
42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策略 a.教師可規劃一些課程讓學生思考、撰寫或討 論如何解決各類紛爭。
b.讓學生有實際模擬解決或避免衝突的機會。 c.可運用班會時間,以公平與非暴力方式解決 班上共同的問題。 d.可運用同儕調解方式(peer mediation)培養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e.盡量培養學生自我處理問題以及為自己負責 的能力。
43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10.校方可運用典範或提供機會給學生,使其 體驗為學校或社區服務,並使關懷範圍走
出教室(caring beyond the classroom)。 (1)重要概念 a.品德教育要使學生的關懷範圍逐漸擴大。 b.透過模範以及服務機會的提供,使學生察覺他人的需求,並養成其協助與關懷他人的意願與能力。 c.學生可藉由服務的機會,深刻體會他人生命與生活的可貴。
44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策略 a.教師可教導學生有關歷史上道德英雄與典 範,進而引述周遭生活的事例。
b.服務可由近而遠,先從在班上做起。 c.學生的第一個社群就是學校,所以社區服 務可包括分擔學校工作、班級認養、學長 /姊與學弟/妹制、服務性社團以及學生政 府等。
45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11.創立正向之學校道德文化(positive moral culture),使學校成為關懷社群並教導核
心價值。 (1) 重要概念 a.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道德文化的社群。 b.一個道德文化社群有其正向核心價值,且其成員言行一致。 c.學校道德氣氛的重要性,乃在於其影響每一個成員的現在與未來,包括教職員與學生。
46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策略 a.學校道德文化的建立,需要以積極的方式 建構其核心價值。 b.正向學校道德文化的要素,包括道德領
導、全校的道德紀律、學校的社群感、學 校的認同感、學校成員中尊重與合作的氣 氛、以及成員對道德議題的關注與反省 等。
47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12.家長與社區均為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之最佳 夥伴(partners),可用合作方式達致學
校、家庭與社會相輔相成之效。 (1) 重要概念 a.家長是學生第一個接觸也是最重要的道德 教育者,學校不可忽視其角色。 b.親師良好關係的建立以及社區的力量,均 是品德教育的助力。
48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2) 策略 a.學校可提供親職教育的課程,增強其對品 德教育的知能,並成為參與推動者。
b.學校可設置家長諮詢中心,以提供家庭品 德教育的協助。 c.學校可提供學生適齡的親職教育課程,使 其未來成為稱職的家長。
49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品德教育夥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簡稱CEP)是美國以品德教育品質促進為宗旨的非營利與非黨派民間組織(但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且獲得諸多相關補助),其自許為品德教育的領導機構,除推出有效品德原則及其評鑑外,每年會舉辦盛大年會並選出全美品德學校(National Character of School)。
50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有效品德教育十一個原則」(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乃是作為學校推動品德教育重要指標,針對此十一個原則,CEP 另訂定了「品德教育品質標準」(Character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作為學校與學區的自評工具,茲列各原則及其標準。
51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有效品德教育的十一個原則
原則1:品德教育是促進核心倫理價值(如關懷、誠實、公平、責任、自尊尊人等)以成為良好品德之重要基礎。 原則2:品德包含認知、情感與行動等多元面向,使學生能理解核心 價值、關心核心價值並將之付諸行動。
52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原則3:有效之品德教育需要有意的、主動的及全面的在學校各層面 (包括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加以規劃與推動,而非被動地等待機會教育。 原則4:若想要有效推動品德教育,學校本身必須是個蘊含公平、關懷與正義之社群。
53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原則5:學生須有諸多機會進行道德行動與練習以發展其品德,並應被視為在不斷經驗累積中主動建構的學習者,經由日常生活之挑戰與練習,使其品德在與他人合作及共識中得以健全發展。 原則6:有效之品德教育須配合有意義與挑戰性之學術課程,以教導其道德認知與相關資訊層面,另亦須配合多元教學方法(如合作學習、問題解決、經驗為主之方案等)以促進道德思考。
54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原則7:品德教育須引發學生由遵守外在規則,轉化為發展成內在動機與潛能,並對核心價值有所認同及承諾。
原則8:學校所有成員(包括教職員與學生)應形成學習性之道德社群,並藉由共同參與及決定,以共享並共同實踐其核心價值。
55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原則9:品德教育需要學校組織道德領導(包括校長、行政人員、教師以及學生自治組織),以便在共識中擬定長程發展計畫並持續推動,且建立反省與檢討機制。 原則10:學校須與家長結合,使家長成為品德教育之夥伴以納入家庭之力量,並進而擴展至社會各界或媒體。
56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原則11:品德教育之評量將側重整體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成效,包括學校本身之道德教育氣氛、學校教職員是否成為品德教育模範與教導者、以及學生品德(認知、情感、行動)之具體表現等。
57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三)品德教育優質中心
「品德教育優質中心」於1988年由一群關心品德教育的學者、家長、教育者以及企業家共同組成,現納入在「學區合作聯盟」之中。目前,在密蘇里以及伊利若州已有超過600所學校、100個學區、25,000教師、與300,000萬學生參與該中心所推動的課程方案,可謂全美最大的社區範圍的品德教育課程方案推動計劃。該中心除研發相關研究與課程方案外,最為著名的即是提出品德教育推動十大歷程要素。該十歷程要素為:
58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社群參與:教育者、家長、學生與社區代表人士參與品德教育,藉由凝聚共識的過程,建立長程發展之共同基石。
設立品德教育方針:學校與地區均應將品德教育視為教育之重要環節,並應將此支持與提升學生品德素養之使命,形諸地方政策或學校整體教育方針。 彰顯特質內涵:藉由各方參與,形成該品德教育方案重要特質及其內含之共識後,亦應彰顯給所有成員明確知曉。 融入各科課程:品德教育所強調之德行特質,乃應適時適地融入在各個班級與學科之中。
59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經驗學習:藉由提供學生諸多體驗與表現德行特質之機會,並使其在實際生活情境中 ,透過服務學習、合作學習與同儕互助等方式,實際、討論並反省品德特質。 評鑑:基於評鑑是為使方案更好之前提,品德教育方案亦須針對其歷程與結果做一反省與檢討,以檢視其目標是否達成其成效。 成人為角色模範:無論是家長或是學校中之教職員,其言行均會影響品德教育之成敗,故方案中所有成人均須系統化且有意地關注德行特質,並成為孩童與學生學習之模範。
60
貳、美國品德教育的探究與觀察 教職發展:學校中所有教師與教職員須接受相關課程培訓,以提升其對品德教育之專業知能,並能進而規範與執行該方案。
學生參與及領導資質之養成:學生應積極且適齡地參與各項品德教育活動,從中學習如何做決定以及建立個人與群體目標與規範等知能。 永續發展:品德教育乃動態歷程,須不斷發展與更新,並在相關資源支持之前提下永續發展。
61
參、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的 反思與啟示 一、美國新品德教育興起是基於現實需要多於理 論論述
美國近代品德教育的興起約自1980年代開始,當時青少年以及社會問題已日趨嚴重,因而學校融入價值教育以及教師扮演價值引導的呼聲高漲,品德教師也因此再度受到美國社會的重視。但其關其理論及其哲學基礎的相關論文不多。 反觀台灣的情境,社會問題或青少年現象不如美國嚴重,實應強化理論論述部分,以使傳統的品德教育,甚或違反民主科學的品德教育實施,得以解放或轉型。
62
參、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的 反思與啟示 二、美國新品德教育極力擺脫保守的代詞且重融會各方思潮除了德行倫理學之外,另兼顧了自由主義傳統與社群主義觀點,使得品德教育兼有內容與形式,同時強調道德認知推理以及具體核心價值的重要性。 反觀台灣品德教育也受到兩種極端嚴重誤重的誤解。(一)視品德教育為力挽台灣道德沉淪的救星,極力主張跟隨著美國或所謂先進國家的腳步前進。(二)則是認為我國自古以來即強調道德文化,因而即思復興文化與再拾既有的道德訓誡。這兩種極端皆可謂「過猶不及」。於複製他者與復興傳統中尋求「創造性的轉化」之平衡點,當事目前台灣「新」品德教育所當努力的方向。
63
參、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的 反思與啟示 三、美國新品德教育目標乃兼備正義與關懷 並培養民主公民
在美國品德教育就是一種民主教育,也是公民教育。新品德教育的目標即適為兼顧正義與關懷,使學生成為情感認同且理性參與的現代公民,而不是培養順民與乖乖牌學生。 至於在台灣,對於正義的角度無論是理論或實務上均十分欠缺,但是關懷的情感(不一定兼具理性)卻是縈繞校園,所以我們品德教育目標的著重點似應與美國有所不同,而以培養學生理性及參與公共領域的知能為優先。
64
參、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的 反思與啟示 四、當前品德的內涵以非中性人格而 是具價值負載且多元面向
美國新品德教育中的「品德」是具多元面向的,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行動三個層面。因此,廣義的新品德教育實有其深度與廣度,並有多元的面向,而不是窄化或曲解僅有德目(或核心價值)本身,更不是僅有標語或教條。
65
參、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的 反思與啟示 觀之台灣現況,對於品德的詮釋仍是停留在「各自表述」階段,而且面對開放多元社會風氣,學校或教師正陷入「價值中立」或「價值教育無能」的困境中。道德教育在台灣亦如美國某些時期而成為「保守」的代詞。有人主張「道德教育就是把良好生活習慣養成就好了,不必懂太多或想太多」。然而現金複雜社會的道德議題以非以往同質社會的單純,因而品德非僅低層次的生活習慣,而是兼具知情意行複雜且高層次批判思考並進而行動的養成歷程。
66
參、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的 反思與啟示 五、美國新品德教育策略多元且求實 施的品質並具評鑑機制
美國新品德教育乃強調知行合一,且重視課程設計與實施活潑多元化以與學生經驗相結合。美國新品德教育對於評鑑的重視(如CEP的品質標準及其每年所選出的全美品德學校),乃彰顯其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67
參、美國品德教育發展經驗的 反思與啟示 反觀台灣校園目前對於品德教育的推動,無論在方法或評鑑方面仍不成熟,究其原因約可為三:一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台灣學術界長期投入品德教育相關主題的研究人力可謂十分單薄,且多偏向且限於哲學性探討;二是教育政策的鼓勵過少,多半為宣示意味,且乏永續經營的具體規劃;三是校園面對紛繁複雜的校務與政策推行,對於品德教育推動多半有心無力,即使有力也不知如何使力。因而當前我國校園亟需發展當代的多元實踐與策略,同時也需建立一些評鑑的機制與指標,以利品德教育有效推動。
68
肆、美國經驗的轉化- 我國有效品德教育發展的可行性
李琪明<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提出當前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強調如何面臨新世紀挑戰與民主社會所需公民資質之新德育思維,且借重與轉化美國部分經驗以融合我國既有優良文化,並提出「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之新概念」該方案的精神,誠如<方案>目標二所列(教育部,2004): 引導並協助各級學校發展以「學校」結合學群/社區之「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予以推動,使全體成員(包括學生、教師、行政人員、或結合社區/民間人士等),於對話溝通與共識凝聚歷程中,建立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行為準則,及其校園優質文化之方向與願景。
69
肆、美國經驗的轉化- 我國有效品德教育發展的可行性
該(方案)有關實施原則方面,特別強調五點實施理念如次(教育部,2004): 1.民主過程: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例如尊重與負責)之產生,宜考量各級學校/社區/縣市之不同性質與特點,強調「由下而上」社群營造之自主動力。 2.多元參與:廣闢學者專家、學校/學群之校長、行政團隊、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以及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民間組織、媒體等之共同發聲及對話機會,且每個參與皆成為品德教育之實踐主體。
70
肆、美國經驗的轉化- 我國有效品德教育發展的可行性
3.統整融合:在學校既有基礎與特色之上,融合學校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以及校園文化或校風之中;並可結合政府各機關及民間團體資源,共同參與。 4.創新品質:本方案品德教育之推動並非復古與教條,亦非否定文化傳統與既有貢獻,而是以新思維、新觀念、新行動,共同推動此國民素質紮根工程。
71
肆、美國經驗的轉化- 我國有效品德教育發展的可行性
5.分享激勵:品德教育之推動乃以激發意願與鼓勵分享為止,輔導並獎勵學校結合學群/社區/縣市發展其特色,成為推動品德教育之合作夥伴,並進而導引親職與社會教育之正方發展。亦可激勵或徵求民間組織或媒體,齊力參與品德教育推動行列。 :
72
伍、結語 今日我們所企盼的學校道德教育「不應」也無法是一種意識型態灌輸或是傳統文化的再製,當然也不是全盤否定過去,亦非一味接收外來。新思維與新時代的廣義道德教育精神應在於批判、反省、重建與創新,希望藉由各方經深度反思、溝通與互動,以勾勒並實踐多元民主時代的道德教育共同願景。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