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 有两条输入通路 有两条输出通路 丰富的血窦 丰富的线粒体 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 有两条输入通路 有两条输出通路 丰富的血窦 丰富的线粒体 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 有两条输入通路 有两条输出通路 丰富的血窦 丰富的线粒体 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 有两条输入通路 有两条输出通路 丰富的血窦 丰富的线粒体 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丰富的酶类 肝动脉、门静脉 肝静脉、胆道系统 提供能量 合成蛋白质、酶类 参与全身代谢、生物转化

2 第一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一.糖代谢: 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 糖异生 肝功能受损:饥饿时易发生低血糖。

3 二.脂代谢: 1.消化、吸收 :胆固醇 胆汁酸 肝功能受损:“脂肪泻” 2.合成、运输: (1)合成:TG、ChE/Ch、PL、LCAT、酮体 (2)运输:VLDL、HDL 肝功能受损:PL “脂肪肝” LCAT 血ChE/Ch

4 3.分解:TG、FA(部分生成酮体) 4.利用:甘油 三.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合成: 合成: ①自身蛋白       ②血浆蛋白 清蛋白 凝血因子 肝功能受损:清蛋白 水肿、A/G 凝血因子 凝血障碍

5 2.氨基酸分解代谢: 转氨基、脱氨基、转甲基、脱羧基 (1)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 支:肝外代谢 芳:肝内代谢 肝功能受损:血中 支/芳 (2)肝细胞内转氨酶含量高: ALT 急性肝炎:ALT

6 (3)解除氨毒: 氨 尿素 肾排 肝功能受损:血氨 支/芳 胺类(假神经递质) (4)合成含氮化合物 肝性脑病

7 四.维生素代谢 (1)吸收:胆汁酸------脂溶性维生素 (2)转化: 辅酶合成 维生素A原 维生素A 维生素D OH-D3 胆道阻塞: Vk 出血倾向 肝功能受损:肝性佝偻病

8 五.激素代谢: 激素的灭活作用 肝功能受损:皮肤蜘蛛痣、肝掌、 面部色素沉着 低血糖

9 六. 能量代谢: (1)能量物质的吸收: Glu,aa 门静脉 肠道 脂肪 胆汁酸 (2)调节能量物质代谢: 糖代谢 ①②③ 脂代谢 物质供应充足:合成VLDL 空腹或饥饿: 酮体生成 *自身所需能量来源:酮酸

10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的概念 外源性非营养物质 (药物、毒物、 致癌物) 内源性非营养物质 (激素、神经递质、 胺类、NH3、胆红素 )   尿排 极性/水溶性

11 二、反应类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使极性增加) 第二相反应:结合 SAM,乙酰CoA, 甘氨酸,Ga,GSH,H2SO4 (进一步增加极性,掩盖有毒基团)

12 举例: 乙酰胆碱水解: 解热镇痛药非那西汀: 皮质醇降解: 乙醇 结合胆红素生成: 第一相反应---水解 第一相反应---氧化
第二相反应---GA结合 第一相反应---还原 第一相反应---氧化(ADH) /(MEOS,过度:肝脏受损)

13 三、生理意义 1. 生理解毒 detoxication 2. 解毒致毒双重性 四、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1. 药物或毒物:抑制作用,诱导作用 2. 年龄,性别,种族 3. 病理—肝病病人

14 第三节 胆色素代谢 胆色素(bile pigments): 衰老RBC Hb 肌红蛋白 过氧化酶 细胞色素 铁卜啉化合物 胆绿素 胆红素
第三节 胆色素代谢 胆色素(bile pigments): 衰老RBC Hb 肌红蛋白 过氧化酶 细胞色素 铁卜啉化合物 胆绿素 胆红素 (红) (蓝) (黄) 胆色素原族 胆素族 (无色) (棕色) 肠道 [o]

15 一、 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Hb 血红素 胆绿素 胆红素 疏水基团在外 亲水基团内部 (亲脂性物质) 血红素加氧酶系
胆红素 疏水基团在外 亲水基团内部 (亲脂性物质) 血红素加氧酶系 珠蛋白 CO Fe2+ 胆绿素还原酶 NADPH+H+ NADP+

16 α-次甲基桥键 图19-2

17 图19-3

18 二、  胆红素在血中的运输 血液:胆红素-清蛋白 间接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可逆 游离胆红素 意义:(1)有利于运输 (2)限制胆红素进入细胞造成细 胞毒性。

19 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 摄取 结合 排泄 (一)摄取 胆红素-清蛋白 胆红素-Y蛋白 载体 胆红素-Z蛋白 清蛋白

20 (二)结合(滑面内质网) 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苯巴比妥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机理
*BGT: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BGT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 (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UDPGA UDP

21 (次要) (主要) 图19-4

22 (三) 排泄 结合胆红素 胆汁 胆汁 (肝内生成) (毛细胆管) (肠道) 限速

23 图19-5

24 四、胆红素在肠中的变化及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胆色素原族 胆汁 (尿胆素原) 体循环 肝 门V (粪排) 尿胆素 (尿排)
肠道细菌(水解) 肠道细菌(还原)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胆色素原族 中胆素原 粪胆素原 尿胆素原 GA 胆汁 10-20% 80-90% [O] (尿胆素原) 体循环 门V 胆素 (粪排) [O] 尿胆素 (尿排)

25 图19-6

26 ●尿三胆的概念:尿胆红素 尿胆素原 尿胆素 ●  影响尿三胆排出的因素 1. 尿pH 2. 与胆红素的生成量 3. 肝脏功能 4. 胆道情况

27 图19-7

28 五.血请胆红素与黄疸(jaundice) (一) 黄疸的概念: 1.正常血清: 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少量直接胆红素 TB: μmol/L DB: μmol/L 2.黄疸: 多种疾病引起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胆红素进入组织, 引起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黄染。

29 隐性黄疸:TB: μmol/L 显性黄疸:TB:>34.2μmol/L (二) 产生黄疸的原因 溶血性黄疸(肝前性) 肝细胞性黄疸(肝性) 阻塞性黄疸 (肝后性)

30 阻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血清 病因 有 未结合胆红素 直接 (++) 直接/间接 (+) 间接 阴性(直接) 重氮试剂反应
基本无 结合 胆红素 排泄 障碍 摄取、结合、排泄、均障碍 生成 增多 阻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正常

31 正常/减少 + 肝细胞性黄疸 正常 粪胆素原 粪便 胆红素(结合) 阴性 胆素原 尿液 阻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32

33 第四节 胆汁与胆汁酸盐 一、胆汁的组成 肝胆汁: 胆囊胆汁 水分多,比重小 透明,澄清,偏碱性 水分少,比重大 黄褐色/金黄色 有苦味

34 胆汁成分 胆汁酸 (胆汁酸盐) 蛋白质 脂肪酸/胆固醇/磷脂 胆红素 磷酸酶 无机盐 排泄物

35 二、胆汁的功能 消化液----乳化脂肪 排泄液----胆红素 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吸收 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36 三、胆汁酸的代谢与功能 1.胆汁酸的种类: 初级胆汁酸(肝细胞) 次级胆汁酸(肠道) 游离胆汁酸 结合胆汁酸 (甘氨酸/牛磺酸)

37 初级胆汁酸(肝细胞) 初级游离胆汁酸 初级结合胆汁酸 (甘氨酸/牛磺酸) 胆酸 鹅脱氧胆酸 甘氨酸胆酸 牛磺酸胆酸 甘氨酸鹅脱氧胆酸
牛磺酸鹅脱氧胆酸

38 次级胆汁酸(肠道) 次级游离胆汁酸 次级结合胆汁酸 (甘氨酸/牛磺酸) 脱氧胆酸 石胆酸 甘氨脱氧胆酸 牛磺脱氧胆酸 甘氨酸石胆酸
牛磺酸石胆酸

39 2.结构特点 24C 类固醇酸 位“-OH”有/无 17β碳上有5碳羧基 2-3个α羟基 不结合/结合 仅肝细胞有合成胆汁酸的酶系

40 7 3 12 17 24 图19-9

41 3.胆汁酸的生物合成 (1)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 *原料:胆固醇 *部位:肝 *关键酶:7-α羟化酶 *初级胆汁酸种类:游离/结合 (2)次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 * 部位:小肠 、大肠 * 生成:肠菌作用下7位脱羟基

42 图19.-10

43 (3)调节: ① 胆汁酸本身 ---负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消胆胺的作用机制 ② 甲状腺激素 -- 促进7-α羟化酶活性

44 (4)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立体构象:亲水面-疏水面(较强的乳化剂) 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

45 图19-11

46 四.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及意义 意义: 有限的胆汁酸发挥最大的乳化作用

47 游离型胆汁酸 结合型胆汁酸 图19-12


Download ppt "第十九章 肝胆生化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 有两条输入通路 有两条输出通路 丰富的血窦 丰富的线粒体 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