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一、免疫预防 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 自然免疫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 人工免疫 被动免疫 过继免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一、免疫预防 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 自然免疫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 人工免疫 被动免疫 过继免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一、免疫预防 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 自然免疫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 人工免疫 被动免疫 过继免疫

2 是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获得免疫力的方法,也称预防接种。
(一)人工主动免疫: 是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获得免疫力的方法,也称预防接种。 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 1、死疫苗 通过理化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而制成的制剂,又称灭活疫苗。如霍乱、流脑、乙脑等疫苗。

3 2、活疫苗 用人工变异或直接从自然界筛选出来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试剂,又称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等。

4 死疫苗和活疫苗的比较 ———————————————————————— 项目 死疫苗 活疫苗 制剂特点 死、强毒 活、弱毒或无毒 接种剂量 较大 较小 接种次数 3次 次 接种后反应 反应较大 反应较小 保存及有效期 易保存,1年 不易保存,4℃数周 免疫效果 较差,维持数月 较好,维持35年

5 将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消失而保留免疫原性。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
3、类毒素 将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消失而保留免疫原性。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 百、白、破三联疫苗 4、新型疫苗 (1)亚单位疫苗 (2)合成肽疫苗 (3)结合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DNA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

6 (二)人工被动免疫 1、抗毒素 是抗细菌外毒素的抗体。多为马血清制剂。 具有双重性
是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可立即获得,但免疫维持时间短,2-3周,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1、抗毒素 是抗细菌外毒素的抗体。多为马血清制剂。 具有双重性

7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1)人丙种球蛋白:从正常人血浆或健康产妇胎盘中提取制成。 (2)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来源于恢复期病人及含高价特异性抗体供血者血浆,或接受类毒素和疫苗免疫者的血浆。 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

8

9 (三)计划免疫 有计划地进行人群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

10 年 龄 疫 苗 年 龄 出生时 卡介苗、乙肝疫苗 8个月 麻疹疫苗 2个月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1 1.5-2岁 百白破4 3个月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2,百白破1 4岁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4 4个月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3,百白破2 7岁 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 5个月 百白破3 12岁 卡介苗(农村)

11 二、免疫治疗 (一)治疗性疫苗 1.微生物抗原疫苗 2.细胞疫苗 3.分子疫苗 (二)抗体 (三)细胞因子
(四)过继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12 过继免疫治疗:是指给患者转输具有在体内继续扩增效应细胞的一种疗法。
如:给免疫缺陷患者转输骨髓细胞 给肿瘤患者转输特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或 非特异性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造血干细胞移植:用患者自身或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回输给患者,让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定居、分化、增殖,使其恢复造血能力和免疫力。常用脐带血

13 (五)生物应答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 1、免疫增强剂(IPA):是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和传染病的辅助治疗。 免疫增强剂只对免疫功能低下者起作用 免疫增强剂分类 分 类 举 例 细胞因子制剂 IL-2、TNF、IFN 微生物制剂 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磷壁酸 化学药物 左旋咪唑、西咪替丁 多糖类制剂 茯苓多糖、人参多糖

14 2、免疫抑制剂:是一类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
常见免疫抑制剂种类 分 类 举 例 抗生素 环孢霉素A、FK-506 单克隆抗体制剂 抗TC及亚群、抗MHC、抗IL和IL受体 激素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烷化剂 环磷酰胺 抗代谢药 硫唑嘌呤、5-氟尿嘧啶

15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一、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实验 (一)体液免疫检测(血清学反应) 1、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阶段性

16 抗体过剩 比例适当 抗原过剩 抗原抗体的比例与其形成免疫复合物大小的关系

17 可逆性:

18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电解质浓度(多用生理盐水) 2、酸碱度(pH: 6~8) 3、温度(37℃)

19 常见的抗原和抗体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与反应成分的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采用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等

20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这一类反应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该类反应可检测到ug/ml水平的抗体。

21 1. 直接凝集反应 细菌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 抗体

22

23 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4 沉淀反应 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沉淀物,此类反应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25 沉淀反应: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用于Ig、C3等的定量测定

26 沉淀反应: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27 沉淀反应 + - 对流免疫电泳

28 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29 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核素、酶、发光剂或电子致密物质(胶体金、铁蛋白)作为示踪剂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30 此类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速,能够定性、定量甚至定位测定,结果易于观察、适合自动化检测等很多优点。广泛用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鉴定与定量检测。

31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直接法 免疫荧光间接法

32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 1、包被抗体 洗 1、包被抗原 洗 2、加抗体 洗 2、加抗原 洗 3、加酶标抗球 蛋白 洗
1、包被抗体 洗 1、包被抗原 洗 2、加抗体 洗 2、加抗原 洗 3、加酶标抗球 蛋白 洗 3、加酶标抗体 洗 4、加底物显色 4、加底物显色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ELISA间接法

33 免疫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免疫标记技术:—金免疫技术(金标法) 金免疫技术是一处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的免疫标记技术。是目前应用广泛、简便、快速的检验方法。

34 二、免疫细胞及功能测定 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总数测定
(1)E花环试验: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能形成花环的细胞(即 T细胞)约60%-80%。

35 (2)荧光抗体染色 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后,用鼠抗人CD3的单克隆抗作第一抗体与PBM结合,再用荧光素(FITC)标记的兔抗鼠IgG抗体作第二抗体进行间接荧光染色。

36 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测定 用间接荧光法检测CD4和CD8 T细胞 CD4/CD8正常比值为 左右。

37 细胞免疫检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38 B细胞的检测 B细胞数量的检测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的检测:SmIg是B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因此是鉴定B细胞的可靠指标。用抗SmIg抗体,借助直接免疫荧光法或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

39 (2)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l9、CD20、CD21、CD22等)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对B细胞进行鉴定和计数。

40 B细胞功能测定 B细胞增生试验 原理与T细胞增生试验相同; 但刺激物主要为美洲商陆(PWM)、富含SPA的金葡菌、细菌脂多糖等。

41 体内免疫学检测 (一)体液免疫检测 1、I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用常见变应原作皮内注射或划痕后,在20分钟内引起红斑及丘疹。如超过1cm或无红肿但注射处有痒感,或全身有不适反应者均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42 2、中和反应皮肤试验 将微量外毒素注射于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24-48小时局部出现皮肤红肿者为阳性反应,表示无免疫力。阴性反应为有免疫力。

43 (二)细胞免疫检测 以特异性抗原或有丝分裂原注入皮内,剌激体内致敏T细胞分化增殖,释放淋巴因子,引起局部皮肤的IV型超敏反应。 1、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在受试者前臂内侧皮内注入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时后,观察局部皮肤红肿硬结的大小。大于1cm即为阳性,表示有细胞免疫力。

44 2、植物血凝素(PHA)皮试: 将PHA注射于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6-12小时后局部出现红斑硬结,24-48小时达高峰,即为阳性反应,常用于检测细胞免疫水平。

45 谢谢同学们

46 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


Download ppt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一、免疫预防 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 自然免疫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 人工免疫 被动免疫 过继免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