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機車交通安全管理 行動方案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葉祖宏 副組長 103年2月2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機車交通安全管理 行動方案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葉祖宏 副組長 103年2月2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機車交通安全管理 行動方案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葉祖宏 副組長 103年2月21日

2 大 綱 一、前言 二、道路交通事故資料分析 三、機車交通安全課題分析 四、機車交通安全改善策略 五、行動方案推動方式

3 一、前 言 3 3

4 改善機車安全刻不容緩 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是全球性運動
一、前言 改善機車安全刻不容緩 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是全球性運動 聯合國推動 年為道路安全行動十年,改善道路交通安全已是全球性的運動。 OECD研究指出,道路交通事故所衍生的成本損失,在先進國家占GDP的2~5%;國內研究顯示,事故成本約占GDP的3%。 國內每年道路交通事故中,以機車使用者事故傷亡情形最為嚴重(101年死亡人數機車占62.4%,受傷人數機車占84.4%),改善機車安全為改善國內道路交通安全刻不容緩的首要工作。 交通部運輸安全政策白皮書已將改善機車安全列入道路安全政策中重要的一環。 4 4

5 方案構想 機車交通 安全管理 監理 教育宣導 交通工程 執法 公共運輸(移轉使用) 一、前言 撞擊速度與死亡率關係圖中
最左側藍色曲線表示無保護裝置的機車、自行車或行人受到不同車速車輛撞擊時的死亡率關係: 被速度低於30kph的車輛撞擊,死亡率低於 10% 被速度超過30kph的車輛撞擊,死亡率便急劇攀升 被速度超過50kph的車輛撞擊,死亡率更超過 80% 中間淺藍色及最右側灰色曲線表示有車殼保護的汽車受到側面及正面撞擊時的死亡率關係: 受到速度超過50kph的側面撞擊,死亡率急劇攀升 受到速度超過70kph的正面撞擊,死亡率急劇攀升 依據歐盟運輸安全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指出,速度調降對改善事故傷亡的效果為: 平均速度每降1%,受傷事故降2% 嚴重受傷事故降3% 死亡事故降4% 公共運輸(移轉使用) 5 5

6 「速度管理」為核心概念 機車馬力、速度、性能日益提升,但相對穩定性、保護性仍待改善,高速行駛遇到狀況,容易失控傾倒。
一、前言 「速度管理」為核心概念 機車馬力、速度、性能日益提升,但相對穩定性、保護性仍待改善,高速行駛遇到狀況,容易失控傾倒。 根據OECD研究報告,速度愈快,一旦發生撞擊,死亡率也愈高。 撞擊速度與死亡率關係圖 加強速度管理,以降低行車速度,不僅可以降低事故的嚴重性,同時可以增加駕駛人反應時間,減少事故發生機率。 機車 自行車 行人 撞擊速度與死亡率關係圖中 最左側藍色曲線表示無保護裝置的機車、自行車或行人受到不同車速車輛撞擊時的死亡率關係: 被速度低於30kph的車輛撞擊,死亡率低於 10% 被速度超過30kph的車輛撞擊,死亡率便急劇攀升 被速度超過50kph的車輛撞擊,死亡率更超過 80% 中間淺藍色及最右側灰色曲線表示有車殼保護的汽車受到側面及正面撞擊時的死亡率關係: 受到速度超過50kph的側面撞擊,死亡率急劇攀升 受到速度超過70kph的正面撞擊,死亡率急劇攀升 依據歐盟運輸安全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指出,速度調降對改善事故傷亡的效果為: 平均速度每降1%,受傷事故降2% 嚴重受傷事故降3% 死亡事故降4% Source: Towards Zero, Ambitious Road Safety Targets and the Safe System Approach, OECD Transport Research Centre, 2008 6 6

7 行動方案辦理方式 事故資料分析 現有機車安全議題與管理措施之蒐集 實務單位座談 完成行動方案定稿,簽陳交通部核示
一、前言 行動方案辦理方式 事故資料分析 援引國內既有機車事故資料之研究成果 分析國內機車事故與行為特性 現有機車安全議題與管理措施之蒐集 102年2月20日臺北市交通安全促進會「機車不『機車』─機車安全使用政策研討」座談會 102年6月19日交通部「機車交通安全及路權」研討會 實務單位座談 完成行動方案定稿,簽陳交通部核示 7 7

8 二、道路交通事故資料分析 8 8

9 我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趨勢 二、事故資料分析 受傷人數、 事數件數仍上升 24小時內死亡人數下降 車輛登記數 座標軸說明:
衛生署統計死亡人數 受傷人數、 事數件數仍上升 30日內死亡人數 24小時內死亡人數下降 車輛登記數 座標軸說明: 橫軸:年期,(92-101年) 左側縱軸:死亡人數 (紅色) 右側縱軸:受傷人數 (棕色)、事故件數 (藍色)、車輛登記數 (桃紅色) 死亡人數自95年起逐年下降,近4年趨於平緩,   同期受傷人數與事故件數確呈逐年上升。   年 年 年 年平均增減率 衛生署統計死亡人數 ,637 人 ,470 人 % 30日內死亡人數 ,411 人 ,322 人 % 24小時死亡 人數 ,140 人 ,040 人 % 受傷人數 ,176 人 ,418 人 % 事故件數 ,897 件 ,519 件 % 3. 車輛登記數持續穩定成長   年 年 年平均成長率 汽車 萬輛 萬輛 % 機車 ,346 萬輛 1,516 萬輛 % 9 9

10 各運具傷亡比例:以機車最為嚴重 二、事故資料分析 死亡人數比例 受傷人數比例 國內每年道路交通事故中,以機車使用者之事故傷亡情形最為嚴重。
以警政署100年事故資料分析: 死亡人數中機車占6成以上,達 1,325人;其次為小型車占17%,再次為行人占13% 受傷人數中機車占8成以上,達 26萬餘人;其次為小型車占7%,再次為行人占5% 受傷人數比例 Source: 年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資料 10 10

11 機車事故發生率:以年輕和高齡族群最高 二、事故資料分析
18-30歲年輕族群、65以上高齡族群事故發生率最高;年輕族群駕駛經驗較少又富冒險性,高齡族群生理心理退化,相對脆弱性高,一旦發生事故,兩者傷亡嚴重度也相對較高。 11 source:統計處,100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 11

12 機車事故嚴重度:以年輕和老年族群最高 二、事故資料分析
18-30歲年輕族群、65以上高齡族群事故發生率最高;年輕族群駕駛經驗較少又富冒險性,高齡族群生理心理退化,相對脆弱性高,一旦發生事故,兩者傷亡嚴重度也相對較高。 12 source:101年事故統計、100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 12

13 機車事故基本特性分析 (1/2) 二、事故資料分析 類別 A1 (死亡) 類事故占率 A2 (受傷) 類事故占率 年齡
20-29歲(21.4%) 65歲以上(20.5%) 50-59歲(15.5%) 20-29歲(34.8%) 30-39歲(16.0%) 40-49歲(11.7%) 性別 駕駛:男(77.6%)、女(22.4%) 乘客:男(41.2%)、女(58.8%) 駕駛:男(57.3%)、女(42.7%) 乘客:男(31.9%)、女(68.1%) 駕(乘)者 駕駛(94.3%)、乘客(5.7%) 駕駛(89.2%)、乘客(10.8%) 機車類別 普通重型機車(89.3%) 輕型機車(9.7%) 普通重型機車(87.7%) 輕型機車(12.1%) 單一機車事故 31.6% (撞路樹電桿9.2%、路上翻車摔倒6.0%) 8.5% (路上翻車摔倒5.3%、撞路樹電桿0.5%) 與其它車種碰撞* 小客車(35.4%) 大貨車(23.0%) 小貨車(17.9%) 小客車(51.8%) 機車(27.5%) 小貨車(9.9%) 註:1. 除「與其它車種碰撞」為100年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資料外,其它均為101年資料 2. 除「與其它車種碰撞」所列項目僅為「與其它車種碰撞」事故之占率,其他類別 所列項目均為所有機車事故之占率 13 13

14 機車事故基本特性分析 (2/2) 類別 A1 (死亡) 類事故占率 A2 (受傷) 類事故占率 配戴 安全帽
有戴(69.5%)、未戴(11.3%) 有戴(89.2%)、未戴(1.7%) 酒精濃度 飲酒(29.5%): ≧0.56mg/L(21.9 %)、 0.26~0.55mg/L(2.7%) 飲酒(5.0%): ≧0.56mg/L(3.2%)、 0.26~0.55mg/L(1.0%) 無照駕駛 65歲以上(26%) 未滿18歲(21.3%) 18-19歲(7.5%) 未滿18歲(26.1%) 65歲以上(16.7%) 18-19歲(12.9%) 主要肇因 酒醉(後)駕駛失控(29.7%) 未注意車前狀況(17.4%) 未依規定讓車(11.4%) 違反號誌管制或指揮(6.4%) 未注意車前狀況(22.0%) 未依規定讓車(17.8%) 違反號誌管制或指揮(6.7%) 酒醉(後)駕駛失控(6.2%) 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5.9%) 左轉彎未依規定(5.3%)

15 機車事故基本特性分析:無照駕駛占率 二、事故資料分析 65歲以上 (26.0%) 不滿18歲 (19.7%)
18-30歲年輕族群、65以上高齡族群事故發生率最高;年輕族群駕駛經驗較少又富冒險性,高齡族群生理心理退化,相對脆弱性高,一旦發生事故,兩者傷亡嚴重度也相對較高。 Source: 101年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資料 15 15

16 機車事故基本特性分析:第1當事人之事故主要肇因 (死亡)
二、事故資料分析 機車事故基本特性分析:第1當事人之事故主要肇因 (死亡) 18-30歲年輕族群、65以上高齡族群事故發生率最高;年輕族群駕駛經驗較少又富冒險性,高齡族群生理心理退化,相對脆弱性高,一旦發生事故,兩者傷亡嚴重度也相對較高。 Source: 101年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資料 16 16

17 機車事故基本特性分析:第1當事人之事故主要肇因 (受傷)
二、事故資料分析 機車事故基本特性分析:第1當事人之事故主要肇因 (受傷) 18-30歲年輕族群、65以上高齡族群事故發生率最高;年輕族群駕駛經驗較少又富冒險性,高齡族群生理心理退化,相對脆弱性高,一旦發生事故,兩者傷亡嚴重度也相對較高。 Source: 101年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資料 17 17

18 三、機車交通安全課題分析 18 18

19 課題一:人車監理制度 駕照管理規定 分類:大型重型、普通重型、普通輕型、小型輕型
三、課題分析 課題一:人車監理制度 駕照管理規定 分類:大型重型、普通重型、普通輕型、小型輕型 年齡條件:最低考照年齡18歲(除大型重機20歲),最高無上限 駕駛訓練:除大型重型有強制訓練規定,普通重型以下則無 駕照考驗 大型重型、普通重型:筆試、路考 普通輕型、小型輕型:筆試 (免體能測驗) 目前試辦領照前2小時安全講習 四輪以上汽車駕照允許騎乘輕型機車 換照: 終身免換照 特定年齡以上另有規定時,依其規定 違規矯正及再教育:偏重違規講習 19 19

20 課題一:人車監理制度 無論事故發生率、事故嚴重度,30歲以下年輕人、65歲以上高齡者是兩大高風險族群,是否需檢討駕駛考照、訓練及退場機制等。
三、課題分析 課題一:人車監理制度 無論事故發生率、事故嚴重度,30歲以下年輕人、65歲以上高齡者是兩大高風險族群,是否需檢討駕駛考照、訓練及退場機制等。 如何於講習、訓練中,加強納入汽機車安全互動知能。 20 20

21 課題一:人車監理制度 普通重型機車路檢聯稽不合格率11.52%,僅次於自用小貨車16.25%,其不合格項目占率如下 三、課題分析 21 21
source:公路總局101年公路監警聯合稽查 21

22 課題一:人車監理制度 課題彙整 駕駛 資格管理 考照與 訓練制度 違規矯正 /再教育 車輛及 設備安全 三、課題分析
 課題彙整 駕駛 資格管理 考照與 訓練制度 違規矯正 /再教育 車輛及 設備安全 四輪以上汽車駕照允許騎乘輕型機車,技術能力讓人質疑 普通輕型與普通重型機車相似性高,考照規定是否應一致 違規駕駛人的矯正教育,對於機車安全駕駛內容是否足夠 機車設備不符或改裝問題嚴重,車輛安全是否應納入常態管理 高齡駕駛身心退化,是否需要建立駕照退場機制 考照內容及項目,是否能有效檢測考照者機車安全駕駛能力 職業駕駛人之再教育,對於如何與機車安全互動內容是否足夠 是否導入更安全、更穩定的車輛型式 普通重型以下機車,是否應建立駕駛訓練機制 22 22

23 課題二:機車安全文化 交通安全教育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
三、課題分析 課題二:機車安全文化 交通安全教育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 事故傷害為5-14歲兒童、15-24歲青年死因第一位,其中又以運輸事故占率最高(45%、86%),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及宣導需要加強。 未依規定讓車為主要交通事故肇因之一,路權及禮讓觀念、速度及風險意識等需再加強宣導。 機車為高齡者除步行外最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需加強高齡者機車交通安全宣導。 企業如何善盡對機車安全管理之社會責任,需要更多努力。 23 23

24 課題二:機車安全文化 課題彙整 學校之交通安全教育 家庭、社會之交通安全教育 如何因應各級學校學生用路角色,強化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
三、課題分析 課題二:機車安全文化  課題彙整 學校之交通安全教育 家庭、社會之交通安全教育 如何因應各級學校學生用路角色,強化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 如何加強一般駕駛人機車安全教育與宣導 如何強化大專院校學生機車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 如何加強宣導高齡者機車安全 如何善盡車廠及一般企業之社會責任 24 24

25 課題三:交通工程 三、課題分析 行駛規定 (汽機車分流)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9條)
可行駛車道:外側2車道(單行道為最左、右側車道)或最外側快車道及慢車道(單行道為慢車道及與慢車道相鄰之快車道) 轉彎方式:內側車道設有禁行機車標誌或標線,應依兩段方式進行左轉;在三快車道以上單行道道路,行駛於右(左)側車道或慢車道者,應以兩段方式進行左(右)轉彎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車道:機車專用(優先)車道線、快慢車道分隔線、「禁行機車」標字、 「禁止機車進入」標誌 路口轉向:「機慢車兩段左(右)轉」標誌、機慢車左(右)轉待轉區 路口停等:機車停等區 外界質疑:「汽機車分流」之適當性 車道:外側車道或慢車道常因路邊停車、公車或計程車停靠、右轉車輛等遭到佔用 路口轉向: T字型路口常無空間劃設機慢車左(右)轉待轉區線,或所劃設之待轉區空間不夠容納所有左轉機車 25 25

26 課題三:交通工程 三、課題分析 道路設計 (機車鑽車陣或與汽車併行) 道路設計規範
規範別 車道別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一般車道 Vd:設計速率(公里/小時) 50<Vd <80:3.25~3.50 Vd≦50:3.00~3.50 1.於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者,不得小於3 公尺。 2.於服務道路者,不得小於2.8 公尺。 混合車道 宜3.5公尺至5.0公尺。 1.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其寬度不得小於3.5 公尺,於服務道路寬度不得小於2.8公尺。 2.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如採分隔設計時,車道加路肩寬度宜大於4.5 公尺。 慢車道 1.車道寬最小2.0公尺。 2.採分隔設計之慢車道若供汽車共同使用時,車道加路肩寬宜採5.5公尺以上,但不得小於4.0公尺。 1.寬度不得小於2.0 公尺。 2.如採分隔設計,其寬度不得小於2.5 公尺。 機車道 (專用或優先) 1.寬度應2.0公尺以上。 2.若採分隔式機車道,其寬度應2.5公尺以上。 1.單一機車道寬不宜小於1.5 公尺。 2.多機車道之車道總寬不宜小於2.5 公尺。 3.實體分隔或獨立設置之機車道寬度不宜小於2.5 公尺。 汽機車之寬度:市面上的機車寬度約在64~70公分,小型汽車寬度約在168~184公分,大型汽車寬度則大多同汽車全寬限制2.5公尺 行車間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0、101條規定,汽車交會、超車及讓車時,間隔不得少於半公尺 26 26

27 課題三:交通工程 機車事故分析 三、課題分析 類別 事故特性 道路型態 四岔路(35.0%)、直路(34.1%)、三岔路(22.5%)
嚴重性 (道路vs號誌) 四岔路(管制號誌) > 三岔路(無號誌) > 四岔路(無號誌) 事故位置 交岔路口(54.7%),一般車道(混合車道)(25.7%),慢車道(7.5%)、快車道(7.4%)、路肩或路緣(1.8%)、機車優先道(1.6%)、機車專用道(1.3%) 事故位置相對傷亡風險 (以慢車道為基準) 路肩或路緣傷亡風險(+77%)、交岔路口(+54%)、快車道(+51%)、一般車道及機車優先道(+28%);機車專用道(-14%) 交岔路口事故 直行(76.7%)、左轉(13.4%)、右轉(3%) 交岔路口相對傷亡風險 (以右轉為基準) 直行(+302%) 、左轉(+93%) 27 27

28 課題三:交通工程 課題彙整 行駛空間是否 合理分配 道路及交通工程設施 影響機車行駛安全 是否充分掌握汽機車混合行駛特性?
三、課題分析 課題三:交通工程 課題彙整 行駛空間是否 合理分配 道路及交通工程設施 影響機車行駛安全 是否充分掌握汽機車混合行駛特性? 行車速度過快,將增加事故機率及嚴重度 無號誌化路口之視距或設施是否足夠 汽機車分流策略是否需調整? 機車於車陣中鑽行 路側設施及路邊停車影響機車行駛安全 機車可行駛車道及左轉方式是否有調整空間 路口相關交通設施是否適當 道路坑洞或防滑性不足易造成機車自摔 28 28

29 課題四:交通執法 三、課題分析 機車主要肇因 99~101年全國舉發機車前10大交通違規項目
死亡:酒醉(後)駕駛失控(31.0%),未注意車前狀況(14.8%)、未依規定讓車(13.7%),其餘7項占率均在5%以下 受傷:未注意車前狀況(21.4%),未依規定讓車(18.6%)、酒醉(後)駕駛失控(7.4%)、違反號誌管制或指揮(7.2%)、未保持行車安全間距及距離(各5.7%)、左轉彎未依規定占5.0% 99~101年全國舉發機車前10大交通違規項目 排序 年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99 項目 不依規定轉彎 闖紅燈 違規停車 超速行駛 爭道行駛 未戴安全帽 無照駕駛 酒後駕車 不遵守標誌標線號誌駕車 不按遵行方向行駛 件數 578,880 567,301 542,817 355,106 329,265 301,808 182,222 74,033 67,571 55,160 100 554,282 488,704 467,633 462,610 300,125 158,275 149,048 72,582 54,317 46,407 101 593,615 534,241 525,959 523,868 299,407 188,890 144,305 84,411 58,711 57,423 29 29

30 課題四:交通執法 三、課題分析 97-99年之各縣市重要機車交通安全問題 30 30
群組 縣市1 未正確配戴安全帽 年輕人 高齡者 酒駕(超過0.25%) 1 臺北市 臺北縣 臺中市 臺中縣 臺南市 臺南縣 高雄市 高雄縣 桃園縣 彰化縣 2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3 新竹縣 苗栗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註:●代表該縣市死亡率指標值超過所有縣市的前80%累計值。 ○代表該縣市死亡率指標值超過台灣地區平均值。 △死亡率指標值雖低於台灣地區平均值,但全國各縣市均有未正確配戴安全帽問題,這些縣市仍須進行該問題之改善。 30 30

31 課題四:交通執法 課題彙整 如何加強防制機車 高危險駕駛行為 如何提升 執法的有效性 如何搭配執法策略及執法強度,提升重點執法工作效能
三、課題分析 課題四:交通執法 課題彙整 如何加強防制機車 高危險駕駛行為 如何提升 執法的有效性 高危險駕駛行為(如酒駕等),仍是機車死傷主因 如何搭配執法策略及執法強度,提升重點執法工作效能 執法單位是否因應各地特性,研訂執法重點 如何改善動態違規(如未依規定變換車道等)之執法技術 31 31

32 四、機車交通安全改善策略 32 32

33 四、機車交通安全改善策略 策略方法 政策方向 (速度管理) 機車交通安全政策方向 預防事故發生 3E 降低事故嚴重性 公共運輸 (移轉使用)
四、改善策略 四、機車交通安全改善策略 策略方法 政策方向 (速度管理) 健全人車監理制度 (監理) 機車交通安全政策方向 預防事故發生 加強道安教育宣導工作 (教育) 3E 降低事故嚴重性 適切的交通工程 (工程) 有效的執法策略 (執法) 由事故資料趨勢分析、事故傷亡嚴重度以及滿足行的需求等面向來看,機車交通安全政策應包括以下三大政策方向: 預防事故發生:以期事故件數、事故受傷及死亡人數,獲得全面改善。 降低事故嚴重性:持續推動配戴安全帽外,應強化速度管理。 發展替代運具:著重發展公共運輸以及安全性高的替代運具(如三輪          機車),吸引機車族群移轉使用。 外部 公共運輸 (移轉使用) 33 33

34 策略一:健全人車監理制度 駕駛 資格管理 考照與 訓練制度 違規矯正 /再教育 車輛及 設備安全 策略研擬
四、改善策略 策略一:健全人車監理制度  策略研擬 駕駛 資格管理 考照與 訓練制度 違規矯正 /再教育 車輛及 設備安全 取消取得汽車駕照允許騎乘輕型機車規定 檢討輕型機車考照規定 強化道安講習對機車違規駕駛之矯正教育 檢討機車安全納入常態管理 研議不適駕駛駕照管理退場機制 檢討機車考照內容及項目 強化職業駕駛人與機車安全互動之再教育 研議導入更安全、更穩定的車輛型式 建立普通重型以下機車駕駛訓練機制 34 34

35 策略二:加強道安教育及宣導 學校之 交通安全教育 家庭、社會之 策略研擬 加強交通安全宣導,提升安全文化 深化扎根學校交通安全教育
四、改善策略 策略二:加強道安教育及宣導  策略研擬 學校之 交通安全教育 家庭、社會之 深化扎根學校交通安全教育 加強交通安全宣導,提升安全文化 加強高中職及大專院校機車交通安全教育及宣導 強化高齡者機車交通安全宣導 加強車廠及一般企業之社會責任 35 35

36 策略三:適切的交通工程 合理分配 行駛空間 以道路及交通工程手段 改善機車安全 適當運用汽機車分流及混流策略 加強機車速度及行車秩序管理
四、改善策略 策略三:適切的交通工程  策略研擬 合理分配 行駛空間 以道路及交通工程手段 改善機車安全 適當運用汽機車分流及混流策略 加強機車速度及行車秩序管理 減少機車於路側行駛之風險 研究汽機車混合行駛特性與管理方式 強化機車於交岔路口之安全性 提高道路鋪面平整度及防滑性 檢討機車行駛原則之法規合宜性 36 36

37 策略四:有效的執法策略 防制機車之 高危險駕駛行為 提升機車 執法的有效性 加強防制機車酒駕等高危險駕駛行為
四、改善策略 策略四:有效的執法策略  策略研擬 防制機車之 高危險駕駛行為 提升機車 執法的有效性 加強防制機車酒駕等高危險駕駛行為 改善動態違規(如未依規定變換車道等)之執法技術 各縣市針對地區特性,擬定執法重點 交流觀摩各執法單位執行成效良好之策略或作法 行動方案改善措施及分工表詳見報告之表5.1-1, 各縣市改善措施詳見報告之附錄2 37 37

38 五、行動方案推動方式 38 38

39 結合道安機制推動方案 行動方案應結合交通部道安聯席會報機制,以發揮其功效。 定期揭露各縣市改善執行成效,長期觀察執行成效,並調整執行策略。
五、推動方式 結合道安機制推動方案 行動方案應結合交通部道安聯席會報機制,以發揮其功效。 協調:討論並確認執行內容及分工方式。 經費補助:引導相關單位配合執行改善策略。 管考:定期檢討執行成效。 定期揭露各縣市改善執行成效,長期觀察執行成效,並調整執行策略。 總體指標:各縣市機車駕駛人及乘客之死亡及受傷人數年降低率,以3%為目標值;基準為各縣市與本身之基期年比較。 個別指標:酒駕、配戴安全帽、無照駕駛、年輕及年長者等重點觀察事故統計資料,提供各縣市調整策略之參考。 39 39

40 101年各縣市機車交通安全觀測指標 (1/2) 五、推動方式 40 縣市別 機車駕駛人及乘客死亡占率 機車駕駛人及乘客受傷占率
死亡機車駕駛人及乘客確定配戴安全帽率 受傷機車駕駛人及乘客確定配戴安全帽率 未滿20歲機車駕駛人及乘客死亡占率 年滿65歲機車駕駛人及乘客死亡占率 未滿20歲機車駕駛人及乘客受傷占率 年滿65歲機車駕駛人及乘客受傷占率 基隆市 64.3% 80.2% 88.9% 90.8% 22.2% 18.0% 7.1% 新北市 63.1% 84.7% 81.1% 75.6% 22.6% 7.5% 14.9% 3.9% 台北市 51.3% 81.4% 85.0% 20.0% 5.0% 13.1% 3.4% 桃園縣 57.7% 84.6% 89.3% 92.7% 16.0% 14.7% 17.5% 新竹縣 50.5% 83.9% 76.1% 91.8% 21.7% 17.4% 18.6% 7.3% 新竹市 68.8% 87.4% 68.2% 61.5% 22.7% 9.1% 16.2% 6.6% 苗栗縣 53.8% 72.1% 23.3% 19.9% 10.2% 台中市 65.4% 86.9% 87.7% 91.7% 11.7% 5.7% 彰化縣 61.6% 81.7% 52.0% 71.4% 9.2% 31.6% 17.9% 12.1% 南投縣 50.7% 78.1% 71.1% 86.5% 18.4% 36.8% 21.4% 13.3% 雲林縣 60.7% 77.9% 37.8% 69.9% 4.1% 20.3% 18.1% 16.7% 嘉義市 66.7% 78.6% 94.3% 28.6% 14.3% 19.8% 8.4% 嘉義縣 52.5% 74.6% 59.6% 85.8% 5.8% 46.2% 台南市 68.1% 84.2% 66.2% 93.5% 23.1% 16.4% 9.4% 高雄市 87.6% 78.4% 92.0% 9.7% 21.1% 7.4% 屏東縣 66.9% 82.6% 45.2% 85.3% 8.6% 14.0% 11.6% 宜蘭縣 59.4% 78.2% 78.9% 10.5% 18.5% 12.6% 花蓮縣 75.8% 82.1% 39.3% 12.7% 台東縣 59.2% 75.2% 65.5% 94.2% 6.9% 27.6% 15.1% 澎湖縣 75.0% 87.9% 100.0% 96.5% 0.0% 33.3% 20.9% 金門縣 84.4% 80.0% 97.4% 40.0% 22.3% 8.5% 全國平均 62.1% 70.9% 87.1% 12.4% 20.6% 17.2% 40

41 101年各縣市機車交通安全觀測指標 (2/2) 五、推動方式 41 縣市別 死亡機車駕駛人 無合格駕照率 受傷機車駕駛人
死亡機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0.15mg/L占率 受傷機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0.15mg/L占率 台中市 22.0% 9.7% 34.6% 3.7% 台北市 14.3% 4.7% 8.1% 1.3% 台東縣 25.9% 15.8% 33.3% 10.9% 台南市 19.4% 10.7% 17.8% 5.0% 宜蘭縣 18.9% 9.1% 花蓮縣 29.6% 13.6% 7.3% 金門縣 50.0% 10.3% 25.0% 5.4% 南投縣 32.4% 17.4% 27.0% 7.1% 屏東縣 24.4% 18.1% 30.7% 8.7% 苗栗縣 32.6% 15.7% 23.3% 7.2% 桃園縣 12.3% 27.8% 3.8% 高雄市 34.1% 11.7% 28.6% 4.2% 基隆市 8.0% 16.7% 5.2% 雲林縣 28.8% 17.6% 30.1% 6.5% 新北市 23.7% 6.8% 16.5% 3.1% 新竹市 47.6% 40.9% 3.5% 新竹縣 11.5% 42.2% 4.6% 嘉義市 23.1% 8.9% 38.5% 嘉義縣 18.4% 11.8% 14.0% 5.9% 彰化縣 31.8% 13.4% 4.9% 澎湖縣 0.0% 全國平均 26.7% 10.8% 25.3% 4.3% 41

42 簡 報 完 畢 敬 請 指 教


Download ppt "機車交通安全管理 行動方案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葉祖宏 副組長 103年2月2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