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HP083特定蛋白分析平台 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禾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HP083特定蛋白分析平台 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禾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HP083特定蛋白分析平台 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禾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 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3、D-二聚体(D-Dimer)
4、尿微量白蛋白(MALB) 5、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6、类风湿因子(RF) 7、降钙素原(PCT)

3 C反应蛋白 1、CRP简介 CRP定义:C -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一类正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随着损伤、炎症或各类疾病的发生迅速增加。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发现这种能在Ca2+存在时与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结合的物质,称为C反应素。1941年Avery等测知它是一种蛋白质,故称为C反应蛋白(CRP)。 CRP的形成: 在肝细胞内持续合成, 分泌至各种体液中 由细胞因子(IL-1, IL-6, TNF-)刺激肝细胞和上皮细胞合成,由活化的吞噬细胞(巨噬细胞)释放

4 CRP的理化特点: 由五个相同的非共价结合的单体组成,呈环状五聚体,其亚基由20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CRP的生物学特点: 敏感:病理状态可升高1-1000倍 反应快速:在急性时相4-6小时浓度增高,24-48小时后达高峰;生物半衰期5-7小时,随着恢复下降也快 CRP浓度在细菌感染时增高,而病毒感染没有标志性升高 受影响因素少:不受生理活动、化疗、放疗和激素治疗的影响 浓度变化与病程同步:CRP 上升速度、幅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情及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5 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测定CRP时,检测的线性范围一般为8~200 mg/L,因检测方法缺乏足够的敏感性,无法测出血液中含量更低的CRP。 超敏C反应蛋白:与普通CRP属同一种蛋白,只是由于其测定方法更敏感而得名。近年来相继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投射比浊法、免疫发光法等技术使检测的灵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检测低限延伸为0.005~0.10 mg/L,使得低浓度CRP(如0.15~10 mg/L)的测定更加准确。 hs-CRP和CRP实际上测定的都是C反应蛋白,只是测定方法、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可测定的线性范围不同。

6 应用上的异同 近年来关于CRP、hs-CRP的研究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感染、心脑血管性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外周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肿瘤等多种疾病中用于指导临床诊疗。 目前已经知道,CRP和hs-CRP的临床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CRP在感染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hs-CRP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7 参考值水平 不同人群C反应蛋白水平不一 健康成年人:≦10 mg/L

8 检测C反应蛋白的作用 一、判断病情 评估病情的程度,动态监控病情变化和治疗疗效

9 动态监控病程 广泛烧伤时 CRP显著升高,如无感染,三天后即下降且在超过一个月的愈合期内持续 下降。如期间有感染发生,CRP又会升高,所以CRP可用来监测整个病程。 烧伤病人血清CRP值变化图

10 治疗时发生并发症,此时动态检测CRP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11 二、鉴别感染源 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指导抗生素使用,防止抗生素滥用。
细菌感染时,血清CRP的水平可以中等度至明显升高,阳性率可达90%以上。而病毒等感染时CRP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因此可以帮助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12 此外,定量测定脑脊液、胸腔积液中的CRP水平亦可以对脑膜炎、胸膜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不仅如此,CRP水平还与感染范围和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各种细菌感染均可引起CRP水平的升高,10~99 mg/L提示局灶性或浅表性感染,≥100 mg/L提示败血症或侵袭性感染等严重情况。使临床能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13 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指导是否使用抗生素

14 CRP与其他检测指标的比较 指导抗生素使用的检测指标 病原体检测、培养、药敏试验 病原体检测、培养、药敏试验 WBC检测 ESR检测
缺点:1、需要专业的设备、条件和人员 2、结果往往48小时以后出来 3、检出率不是很高

15 CRP在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方面能提供比WBC更精确的信息
缺点:1、敏感性差:升高较慢、幅度小,治疗有效后变化缓慢 2、影响因素众多:疾病初期,机体应激反应、剧烈运动、跑步、 紧张、恐惧、妊娠、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

16 ESR检测 缺点:1、感染时变化缓慢,2-3天可见升高,至少2-3周恢复正常 2、易受温度、贫血、血沉管位置、异常免疫球蛋白或复合物、药物等
影响 骨髓炎病人抗生素治疗后30天内CRP、ESR变化

17 CRP与常用感染指标WBC、ESR的比较
感染时变化 快速,几小时可见升高 较慢 慢,2-3天可见升高, 治疗有效后变化 快速,一周左右恢复正常 缓慢 至少2-3周恢复正常 影响因素 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能鉴别 不易鉴别 不能鉴别

18 三、超敏CRP提高心血管病风险性预测的准确度

19 四、超敏CRP为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现认为: 正常人的CRP应≤1mg/L;若多次测试CRP≥2-3mg/L,这是炎症持续存在的信号,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 基本浓度>2.1mg/L,相当于 (1)初发心梗危险度增加2.9倍; (2)发生缺血性中风危险度增加1.9倍; (3)发生严重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度增加4. 1倍。 四、超敏CRP为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新生儿的CRP参考值比成人低,通常CRP <1-2mg/L;若CRP>2mg/L,提示可能有败血症的存在。由于新生儿的细菌感染发展很快,没有足够时间产生大量CRP。

20 CRP浓度的解释 超敏CRP浓度的解释 检测结果(mg/L) 临床应用建议 检测结果(mg/L) 临床应用建议 成人 新生儿 < 10.0
病程大于6-12小时,可基本排除细菌感染或细菌已被清除 10.0~50.0 如病程尚短,不能排除细菌感染,应数小时后复查 50.0~100.0 常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不常见 >100.0 提示细菌感染,可排除病毒感染 超敏CRP浓度的解释 检测结果(mg/L) 临床应用建议 成人 <1.0 心血管疾病:低危险性 1.0~3.0 心血管疾病:中危险性 >3.0 心血管疾病:高危险性 新生儿 >2.0 提示新生儿感染

21 五、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为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尽管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和治疗各不相同,但自身免疫性炎症在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CRP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大多数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的活动期均可升高,CRP水平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关节破坏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风湿四项:RF+ASO+ESC+CRP

22 5、CRP在不同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脑膜炎 肺炎
CRP<20mg/L提示病毒性脑膜炎。 肺炎 对疑似肺炎者,CRP被认为是筛查的第一线检查方法。 CRP>60mg/L提示为细菌性肺炎。

23 上颌窦炎 咽喉炎 尿路感染 流感杆菌是急性上颌窦炎的最常见病原菌,此时的CRP约为20mg/L;

24 心肌梗死 阑尾炎 广泛梗死时CRP平均160mg/L; 局部梗死时CRP平均60mg/L。
若WBC和CRP均正常,则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性不大; 未穿孔者CRP轻度增高,在20mg/L以上; 约15%-25%阑尾穿孔病人CRP>100mg/L。

25 手术 器官移植 术前CRP升高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远高于术前CRP不高者,前者住院日也显著大于后者。

26 病例 例1: 13岁女孩,咽痛3天,虚弱,体温38-39℃,基本情况良好,咽喉中度红肿 初步诊断:急性咽炎,病因不明
实验室检测:CRP<8mg/L 测试后诊断:病毒性咽炎 开止痛片,多喝热茶,2天后热退

27 例2: 37岁男性,腰部区域疼痛2-3天,体温38℃。病人职业是林业工人,经常暴露在湿冷的环境下,基本情况良好。触诊:后腰右侧痛
初步诊断:普通感冒,重体力劳动导致的腰痛 实验室检测:CRP 117mg/L 测试后诊断:急性肾盂肾炎 开诺氟沙星,9天后症状缓解,CRP <8mg/L

28 结论 CRP快速检测在确保诊断的正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方面堪称一“完美工具” CRP检测快速准确、立等可取是临床得以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
减少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住院费用,节约经济,节省资源 CRP快速检测在疾病进程监控,治疗效果监测方面作用重大 最重要的是:医生能据此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患者能得到有效合理的治疗

29 检测线性及样本选择 目前禾柏的散射比浊Hs-CRP检测试剂盒线性范围是0.5~200.0 mg/L
使用抗凝血时注意混匀抗凝管,尤其是高血脂样本,抗凝剂可以是EDTA、枸橼酸钠和肝素钠 保存条件可见试剂盒,使用前需要先复温。

3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定义:是一种糖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血糖发生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产物。主要成分是HbA1c,是血红蛋白β亚基的N端与一个己糖相连构成的糖蛋白。其比例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HbA1c的生物学特点: 不受短期内或偶尔出现的血糖波动的影响,反映前两个月的平均葡萄糖水平 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对其干扰不大 与血糖浓度、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及红细胞存活时间相关

31 HbA1c的临床意义与应用: 1)是国际公认的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 2)评价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 3)鉴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及应激性高血糖
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如果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要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 3)鉴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及应激性高血糖 前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而后者正常。 4)检验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如果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的控制血糖,需重新调整。

32 结果解释: 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对正常人: 4%-6%:正常值 对糖尿病患者: 6%-7%:控制理想 7%-8%:可以接受 8%-9%:控制较差 >9%:控制很差,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33 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也不能取代糖耐量试验,可作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对于不同的糖尿病患者,有的是需要控制餐后血糖,有的则是控制空腹血糖。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34 ①对昏迷病人的鉴别: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正常。若糖化血红蛋白增高预示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
②糖化血红蛋白很高的患者要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③对妊娠糖尿病仅测定血糖是不够的,一定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使其保持在8%以下。如此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发生。 ④指导治疗:如已测定了某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可推算出平均血糖的水平,再用推算值与同一标本的空腹血糖值对比,可预测出近期血糖控制的好坏。

35 特殊情况 1.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的平均值,而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 2.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的质和量的疾病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反映不出真正的血糖水平。

36 检测线性及样本选择 目前禾柏的散射比浊Hs-CRP检测试剂盒线性范围是2.0~14.0 % 样本为10 μl全血,末梢血或静脉抗凝血均可,
使用抗凝血时注意混匀抗凝管,尤其是高血脂样本,抗凝剂可以是EDTA、枸橼酸钠和肝素钠 保存条件可见试剂盒,使用前需要先复温。

37 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因此,D-二聚体的血清含量直接反应了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38 D-二聚体现在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由于其类型多样,由于不同检测试剂只测定其中某种类型,而非降解片段的全部,因此各类试剂在对同一标本进行测定时,其敏感性显著不同。
目前,>30种检测方法(20余种单克隆抗体)被应用于临床,不同试剂间差异非常显著。 禾柏的D-二聚体试剂盒检测的参考值是0~1.35 mg/L

39 D-二聚体临床应用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因此,D-二聚体主要用于阴性排查以及溶栓治疗的检测,最主要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静脉血栓性疾病(如DVT和PE等)。 D-Dimer的半衰期为6-8小时,当纤维蛋白形成终止后,D- Dimer可能在12-24小时内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

40 对于血栓的排除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造影,诊断DVT和PE的“金标准”,是最有效和直观的方法,但是造影对人体有一定侵入性伤害,并且对小血栓同样不能明确,收费也相对高昂。
其他的方法,比如多普勒、白细胞和中性变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品简单便捷,价格低廉,特别适合普通人群的常规筛查。

41 D-二聚体检测溶栓治疗 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

42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43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肿瘤辅助诊断: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44 5.外科手术: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6.妊娠高危症与先兆子痫: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但低于妊高症孕妇,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症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45 7.肺栓塞(PE,pulmonary embolism))和动脉血栓塞的诊断:肺栓塞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9.纤溶作用机制的早期测验-血栓前危险评价: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46 10.组织损伤: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47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 Vein Thrombosis):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48 检测线性及样本选择 目前禾柏的散射比浊Hs-CRP检测试剂盒线性范围是0.5~20.0 mg/L 样本为10.0 μl血清/血浆,
抗凝剂可以是EDTA、枸橼酸钠和肝素钠 保存条件可见试剂盒,使用前需要先复温。

49 尿微量白蛋白(MALB)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中含有的、少量的但属于不正常情况下分泌出的白蛋白。
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量的60%,分子量为69kD,是一种带负电荷的非糖化大分子蛋白,其以每天约14克的速度在肝实质细胞内合成。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

50 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
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多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

51 参考值 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5mg(有地地区是<20 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
当尿微量白蛋白在正常范围内时,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

52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 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53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54 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 微量白蛋白尿症最早出现,是糖尿病肾病和终末肾病的早期预测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症是1型或2型糖尿病人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预兆指标

55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脑、肾及血管损伤的标志,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和死亡增加密切相关,原因可能是非酶糖化蛋白聚集在肾小球基底膜上,使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增加,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同时也积聚在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壁上,致大动脉中层脂质堆积和微血管病变。

56 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患者肾脏和血管结构发生改变的早期表现,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不全严重,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左室功能明显受损。

57 测试线性及样本选择 目前禾柏的散射比浊MALB检测试剂盒线性范围是10~220 mg/L,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灵敏。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随机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 标本用量是10 μl。

58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 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型)。

59 RF对于诊断类风湿因子性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70-80%类风关患者RF为阳性,30%SLE患者为阳性,其他结缔组织病及慢性肝炎、老年人等具有一定的阳性率。

60 参考值 人体正常情况下RF的血清含量一般<30 IU/ml

61 临川应用 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最高,达80%左右,如伴类风湿结节和脾肿大等时,阳性率达85%左右,严重病例可超过90%,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62 同时,类风湿因子也存在于其他一些免疫性疾病病变中,如: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肝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也就是说,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病人,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相反,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一定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应结合症状、体征、化验以及病理切片等各方面情况作具体分析。如类风湿因子阳性,应进一步检查其滴度,并测定用于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清学指标,如抗核周因子和抗角蛋白抗体等,以及诊断其他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和抗抗可溶性抗原抗体等。

63 试剂盒线性及样本选择 目前禾柏的散射比浊RF检测试剂盒线性范围是5~160 IU/ml。
所用的标本为5.0 μl全血样本,末梢血和静脉血均可,抗凝剂可以是EDTA,枸橼酸钠和肝素钠。

64 抗链球菌溶血素O 链球菌溶血素O:A组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可以溶解人红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即SLO。
抗链球菌溶血素O:机体因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脓皮病、风湿热等感染A组链球菌后,可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Anti-Streptolysin O(ASO)”。

65 参考值 由于人们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通常效价都低于200 IU/ml(<200 IU/ml)。
少于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的ASO含量高于200IU/ml。大多数新生儿的ASO含量高于其母亲,但在其出生后数周内ASO含量会急剧下降。学龄前儿童的ASO值通常低于100IU/ml,然后随年龄的增加ASO值增加,并在学龄期达到顶峰,成年后ASO值下降。

66 临床应用 评估感染的情况 链球菌感染后抗“O”的产生一般在1-2周左右,3-4周达高峰,2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某些病例因扁桃体肥大、对SLO过敏或鼻窦炎,ASO水平可持续数月不降。 当感染减退时,ASO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

67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ASO明显升高。
ASO动态检测对病程及疗效观察意义较大,结合CRP检测临床意义更大。

68

69 ASO和RF的结合应用 除了急性阶段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ASO值的升高。在肾病综合征和抗体缺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仅有极低含量的ASO。 ASO升高、RF正常:见于风湿 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 ASO正常、RF阳性:预后不良 ASO正常、RF正常:排除类风湿

70 试剂盒线性及样本选择 目前禾柏的散射比浊ASO检测试剂盒线性范围是30~600 IU/ml
所用的标本为2.5μl全血样本,末梢血和静脉血均可,抗凝剂可以是EDTA,枸橼酸钠和肝素钠。 保存时避免冷冻,检测时需恢复室温

71 降钙素原(PCT) 降钙素原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炎性因子。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约为13KD的糖蛋白,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CT)前肽物,其分子由降钙素、下钙素和一个含57个氨基酸的N 末端碎片组成。 动物实验证明, PCT可能是一种次级炎症因子,本身不直接参与启动脓毒血症反应, 但可放大并加重脓毒血症病理过程。

72 PCT的产生: 在人体正常状态下,PCTPCT由甲状腺的髓质细胞分泌,不释放入周围循环血中,在体内很稳定。 当人体处于严重细菌感染时全身的很多细胞都能产生PCT,但具体产生的组织目前还不是很明确(甲状腺全部切除的病人,当有严重的细菌感染时,血中PCT水平仍很高)

73 参考值 PCT 在健康个体中的浓度非常低( < 0.1ng /ml ), 并且在活体内外都是非常稳定的蛋白, 半衰期大约20~ 24h。 PCT 在内毒素等细胞因子诱导下, 2~ 3h 开始增加, LPS 后2h血浆中可检测到, 6 ~ 8h 体内浓度快速升高, 12~ 48h到达峰值, 2~ 3d后恢复正常。 临床上常用的正常参考值是<0.5 ng/ml。

74 PCT浓度会随着细菌感染情况升高 而病毒感染却受到产生的-干扰素抑制

75 无论放置4°C 或25°C 对PCT的检测均无影响
降钙素原在体外有很好的稳定性 无论放置4°C 或25°C 对PCT的检测均无影响 反复冻融也没有影响 by Meisner M.et al., Eur.J.Clin.Chem Clin Biochem 1997

76 PCT的临床应用 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
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 主要作为一个急性的参数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以及感染程度的判定。

77 临床细菌感染/脓毒血症的挑战 急诊科 怀疑感染或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 重症监护室(ICU) 脓毒血症的诊断、治疗效果监测等
急诊科 怀疑感染或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 重症监护室(ICU) 脓毒血症的诊断、治疗效果监测等 儿科/新生儿科 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疑似感染的鉴别诊断 呼吸科 呼吸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治疗监测、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外科病房 手术后是否发生细菌感染的监测 血液科 是否感染引起的发热、白细胞异常的鉴别诊断 风湿免疫科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感染的鉴别诊断 肿瘤科 放疗、化疗后是否感染引起的发热的鉴别诊断

78 PCT检测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但我们理想的标志物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检测简单方便 检测快速,成本低, 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临床上能用于诊断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指标不少: WBC 白细胞计数 Endotoxin 内毒素 IL-6 白介素-6 IL 白介素-10 TNF 肿瘤坏死因子 Procalcitonin 降钙素原 CRP C反应蛋白 Protein C HMG-1 sTREM-1 但我们理想的标志物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检测简单方便 检测快速,成本低, 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能够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早期准确诊断 反映预后和治疗的疗效

79 血培养是诊断脓毒症/细菌感染的金标准 但仍然面临应用上的问题: 1、报告时间较长 (48 – 72 h) 2、当前遇到的临床灵敏度较低 *国内大多数医院阳性检出率<15% *台湾地区采取双套瓶策略,阳性检出率20%-35% 抽血时间点、部位、血量、瓶数等 抽血是否规范 感染部位是否容易导致血培养阳性 3、血培养污染 需要专门的隔离间等条件

80 血常规和白介素-6 血常规(WBC计数) : 优点:可检项目多,成本低廉,技术成熟,临床认知广泛,
缺点: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微生物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降低甚至缺乏;方法学所限(coulter原理、化学染色、激光分类等),正常值范围过宽、模糊,特异标本结果偏差较大。 IL6: 优点:细菌感染/脓毒症时峰值出现最早的生物标志物; 缺点:特异性不高的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脓毒症时IL6的水平可以诊断感染及判定预后, 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6的非特异性升高

81 无论是对脓毒症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监测,PCT都体现出最优异的性能
快速、高特异性的增长 在脓毒症情况下,3-6 小时即可检测到其水平的 增长 在疾病监测方面,PCT有着自然的优势!峰值出现较晚,且半衰期较长,是(细菌感染性)脓毒症的特异性的确诊指标 在一次内毒素刺激的人体试验中 不同的标志物的动力学变化

82 国际关于脓毒症的诊断指南

83 临床应用 一、外科应用 术后感染的鉴别诊断 术后常见的发热,是机体本能的应急反应?还是真正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
一、外科应用 术后感染的鉴别诊断 术后常见的发热,是机体本能的应急反应?还是真正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 PCT浓度不受业已存在的疾病如癌症、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PCT明显优于其他炎症因子如CRP和细胞因子,是一种客观肯易检测的指标,有其独特的诊断优势,甚至优于那些带有侵入性,风险性和造价均高的诊断方法,如细针穿刺病理检查法。 PCT可用于手术创伤或复合创伤的监测。PCT用于心脏手术患者,心脏手术使用心肺机,即使患者有白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减少症或CRP升高不充分等疾病,PCT浓度通常不升高或仅有轻微升高,故PCT很适合用于败血症的检测。

84 术后感染的鉴别诊断 PCT+血常规+CRP评估术后感染风险 外科术后血清PCT浓度变化规律 感染组 对照组

85 二、移植外科 PCT应用于器官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后监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能明确区分感染与器官排斥。因为PCT的释放不是由急性或慢性器官排斥反应刺激引起的,所以高浓度的PCT即可认为有感染存在。如果PCT浓度超过10 ng·ml,98℅的可能是感染而非器官排斥。 PCT用于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诊断,免疫抑制疗法严重削弱了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感染能力。PCT可早在感染发生仅2小时即可提示有系统性感染的存在。感染早期PCT>0.1 ng·ml,其灵敏度77℅,特异性100℅,逐月的PCT浓度监测可对抗微生物疗法的疗效作出可靠的评价。

86 三、新生儿科 PCT是新生儿败血症高度特异性的指标:早产儿和新生儿败血症感染,PCT可作出较传统方法更早更具特异性的诊断,它对新生儿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100℅。 许多疾病在早产儿和新生儿中无特异性表现。血液学检查和传统的实验室指标和急性期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均不能作出可靠的诊断。微生物检查的结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临床感染的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高死亡率。与其他炎症诊断指标相比,PCT是一种改进的实验室指标,它对新生儿出生后败血症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早产儿和新生儿PCT年龄依赖性正常值:PCT于出生后24-30小时达其生理性高峰21ng·ml,但平均值仅为2 ng·ml,。出生后第三天起,PCT正常参考值同成人。 建议PCT+CRP评估感染风险

87 四、内科 PCT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相似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
如:成人呼吸窘迫症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学的鉴别诊断; 胰腺炎感染坏死和无菌性坏死的鉴别诊断; 鉴定感染时发热,如接受化疗的肿瘤和血液病患者; 在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鉴别诊断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恶化与风湿性疾病伴系统性细菌感染; 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 对接受化疗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症患者,明确是否存在有生命危险的细菌和真菌感染; 脑膜炎感染风险评估:建议PCT+血常规+CRP

88 五、儿科 小儿高热用临床手段常常难以区分不同的感染源,这一问题尤其会影响到因患血液、肿瘤疾病而给予免疫抑制疗法的患者的准确诊断。
PCT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由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治疗上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因此PCT对具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的患者的治疗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89 小儿重症肺炎的鉴别诊断 PCT与CRP的联合应用 重症肺炎早期鉴别诊断指标 CRP + - PCT 结论 细菌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 病毒性肺炎

90 六、急诊 区分肺源性和心源性胸痛 PCT+D-dimer+cTnI+NT-proBNP联合评估胸痛风险

91 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判断 PCT血中浓度与病程发展呈正相关 对于感染程度及器官机能障碍的严重性进行准确的判断

92 PCT结果临床参考方案

93 PCT与临床抗生素使用 抗生素治疗有效 更换抗生素有效 治疗失败

94 小结 PCT和CRP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重叠,但是两者在应用上并不冲突。
PCT在细菌感染上有更好点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但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而且体内代谢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对疗效的检测常以天为单位。体内分布也在血液中(脑脊液中不含PCT),医院收费也相对较贵, CRP也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但其升高不单纯受细菌感染影响,自身免疫疾病,慢性疾病、轻度感染等很多非细菌性炎症也有使CRP上升,而且CRP在免疫抑制或多器官损伤时反而有可能出现较低的水平。不过CRP在病理条件下半衰期更短,对治疗的变化会更快;在收费上也更加低廉。 因此,较理想的方案是用PCT做诊断,以CRP为排除指标和疗程监控,联合诊断经济高效。

95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维修服务电话


Download ppt "HP083特定蛋白分析平台 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禾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