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一讲 唐代政治大势 一、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从安史之乱到宦官、党争
2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滥用民力和劳师远征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通典》卷七《食货· 历代户口盛衰》: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 《隋书》卷三《炀帝纪》: 大业七年(611),“于时辽东战士及馈运者填咽于道,昼夜不绝,苦役者始为群盗”。
3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大业七年,初征高句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113万、民夫200万,举国骚动。大业八年,征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于是每日遣一军发,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通诸道合三十军,亘一千四十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再征高句丽。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隋炀帝迅速撤兵。 大业十年,三征高句丽。高句丽遣使请降。 《资治通鉴》卷一八二《隋纪六》 : “〔炀〕帝即位,〔李〕浑累官至右骁卫大将军,改封郕公,帝以其门族强盛,忌之。会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大业十一年(615)“三月,丁酉,杀〔李〕浑、敏、善衡及宗族三十二人”。
4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杜伏威 吴军 江淮 窦建德 夏军 河北 翟让、李密 瓦岗军 河南 农民起义的爆发
大业七年(611),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起义 杜伏威 吴军 江淮 窦建德 夏军 河北 翟让、李密 瓦岗军 河南 《隋书》卷二二《五行志》:“盗贼蜂起,道路隔绝,帝惧,遂无还心”。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隋纪九》 :618年,“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常夜置酒,仰视天文。……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
5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唐高祖李渊 隋唐皇室血缘关系图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李 昞 唐 高 祖 隋 文 帝 炀 独孤 夫人 皇后 太 宗 窦
6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7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起 兵 平定四方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起 兵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平定四方 武德元年,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败李轨,获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得河南、河北。平萧铣、汪华,江南悉定。 武德五年(622),全国基本统一。 唐 温大雅
8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唐高祖献陵
9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 窦皇后四子 《贞观政要》卷一○《灾祥》:
早夭 李玄霸 三子 598-649 秦王 李世民 次子 589-626 太子 李建成 长子 603-626 齐王 李元吉 四子 《贞观政要》卷一○《灾祥》: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 ”。 窦皇后四子
10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1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1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代之长安,其宫在城北,故北军为卫宫之武力。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决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玄武门 唐长安城图
1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626—649)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贞观(626—649)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
14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重视百姓疾苦 《荀子·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15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16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广任贤良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亲故异情?”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广任贤良
17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太子李建成的旧僚 秦府旧僚 高祖旧臣 唐太宗朝廷所用之三类人才 魏征、王珪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18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法令严肃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但见臣下执论,无不忻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故尽力以效忠”。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19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法令严肃
20
一代女皇武则天 玄宗 睿宗 殇帝 712-756 710-712 710 684 684-705 705-710 武则天 中宗 683-684 649-683 626-649 高宗 太宗
21
一代女皇武则天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zhao),并州文水人也。……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22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正八品 正七品 正六品 正五品 正四品 正三品 正二品 正一品 九人 四人 一人 采女 御女 宝林 才人 美人 婕妤 嫔
十 七 人 九人 四人 一人 采女 御女 宝林 才人 美人 婕妤 嫔 夫人 皇后 唐初后宫内官制度 皇后 宸妃 昭仪 才人
23
一代女皇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九月,贬褚遂良 。十月,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二年(657),贬韩瑗、来济,再贬褚遂良 、柳奭。
显庆四年(659 ) ,削长孙无忌官,随后令其自杀。杀柳奭、韩瑗,贬于志宁。 《资治通鉴》卷二○五: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之人名,累朝赖多士之用。此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24
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唐……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之后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摒弃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5
一代女皇武则天 陈寅恪先生(1890—1969)
26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27
一代女皇武则天 述圣纪碑 无字碑
28
开元盛世 《新唐书》卷一二七: “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姚、宋相继为相,〔姚〕崇善应变成务,〔宋〕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天宝( ) 开元( ) 唐玄宗 先天( )
29
开元盛世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30
开元盛世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31
开元盛世 大明宫三清殿遗址 大明宫麟德殿模型
32
开元盛世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二十年,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 天宝元年,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 ——《通典》卷七《历代户口盛衰》
33
开元盛世 盛唐女立俑 弈棋仕女图
34
开元盛世 《唐语林》卷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东纳河北诸道租庸,充满左藏,财宝山积不可胜计。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粮。奇瑞叠委,重译麕至,人物欣然。” 《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35
安史之乱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新疆 甘肃 宁夏 山西 北京 辽宁 青海 四川 广东 安西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剑南节度使 岭南五府经略
36
安史之乱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37
安史之乱 高丽 高仙芝 安西节度使 突骑施 哥舒翰 陇右节度使 突厥 安思顺 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粟特 安禄山 平卢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38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皇幸蜀图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达成都 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39
安史之乱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 九月,收复长安。 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60万军围攻邺城, 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40
安史之乱 河北地区 东南地区 三类藩镇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新唐书》卷五○《兵志》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河北地区 三类藩镇
41
安史之乱
42
安史之乱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43
宦官与党争 懿宗 → 宣宗 武宗 文宗 ↓ 僖宗 ← 昭宗 哀帝 顺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德宗 代宗 肃宗 玄宗
44
宦官与党争 德宗削藩的尝试 加强中央禁军 整顿财政经济 在许多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下,德宗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建设。
贞元以后,德宗不断扩大神策军,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统领神策军。神策军达15万人左右,待遇优厚,战斗力比较强。从神策军中成长出一批军事人才。 加强中央禁军 加强对江淮财政的督运 积极扩大税源,工商杂税的数额和比例大增。 整顿财政经济
45
宦官与党争 《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序》: “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46
宦官与党争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1、宦官专兵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任,统率神策军。自此,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 2、宦官参掌机要 代宗永泰二年(766),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职掌本为在皇帝和宰相之间传递文书,因为接近皇帝,逐渐参预政事。 左右枢密与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合称“四贵”。
47
宦官与党争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臣光曰:……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置婴儿,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之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廿二史札记》卷二○《唐代宦官之祸》: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48
宦官与党争 哀帝 → 昭宗 ↓ 武宗 ← 宣宗 懿宗 僖宗 文宗 敬宗 穆宗 宪宗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 。
49
宦官与党争 唐代宦官
50
宦官与党争 唐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历穆、敬、文、武、宣五朝。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政治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把唐后期党争严格地分为牛、李二党,并不确切。
51
宦官与党争 唐之朋党,始于牛僧孺、李宗闵对策,而成于钱徽之贬,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穆宗以后,权移于下,朝无公政,士无公论,爵赏僭滥,刑罚放纷,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与夫三君、八俊厉名节立廉耻以抗权邪者,斯为下矣。何则?汉之党尚风节,故政乱于上而俗清于下,及其亡也,人犹畏义而有不为。唐之党趋势利,势穷利尽而止,故其衰季,士无操行,不足称也。 ——范祖禹《唐鉴》卷一○
52
宦官与党争 在平定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成长起一批新军阀,散布于中原、西北乃至东南各地,其割据程度更在此前河朔三镇之上。
《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本纪》 “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 昭宗天复三年( 903 ),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奉昭宗命入长安,尽诛朝中宦官,解散宦官控制之神策军。 907年,朱全忠废哀帝,改国号梁,都于汴,史称后梁。唐灭亡。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