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2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3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2015·权威预测] 2015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为主。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热点材料或历史材料为背景考查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题型以综合题为主。
5
01 教材基础夯实
6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 ①地理差异 ②空间单位
7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 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 性质,如干湿地区。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条件,并对_____________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区位特征 ④边界 ⑤明确 ⑥过渡 ⑦地理环境 ⑧区域发展
8
[特别提醒] 区域内部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9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多为______,人均耕地面积少 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相同点 均位于 的平原地区 ⑨亚热带季风 ⑪黑土 ⑩水田 ⑫东部季风区
10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由于受东面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11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生产活动的差异 区域 产业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________________ 一年一熟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春小麦、大豆 工业 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较落后 ⑬一年两熟至三熟 ⑭玉米 ⑮综合性工业
12
[特别提醒]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13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耕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14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5
[特别提醒] 一个地区在早期开发阶段,往往会受到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加上充足的劳动力,能克服困难,促进生产发展。进入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资源的不足,某些产业必然受到限制,人们转而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区域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克服不协调因素,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16
3.(1)制约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哪些地理因素的变化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 提示:(1)土质黏重,开垦困难;水系稠密,交通阻隔;耕地分散等。 (2)劳动力(人口)、农业技术的发展、土壤改良等。
17
02 核心要点研究
18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必备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9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0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21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2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23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4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25
技法点拨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26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27
落实体验 1.西湖龙井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享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这主要得益于( ) A.手工妙茶,经验丰富 B.历史悠久,文化优势 C.地理环境,独特形成 D.知名品牌,产品形象
28
(2)对西湖龙井的地理标志保护生产地域面积为168平方千米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西湖龙井茶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 C.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 D.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区有差异性
29
【解析】 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自然分界线没有明确的界线,所以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是错误的。
【答案】 (1)C (2)A
30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必备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31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2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落实体验 2.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34
(1)甲区域和乙区域北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2)乙图中大河的流量非常大的原因是什么? (3)甲区域、乙区域北部人口密度都很低,分别分析其自然原因。
35
【解析】 第(1)问,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区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形成了冬寒夏凉的高寒气候;乙区域是巴西,其北部是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其形成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第(2)问,乙图中大河是亚马孙河,亚马孙河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终年多雨,且集水面积广大,支流众多,流量非常大。第(3)问,甲区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山区面积广,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人口稀少;乙区域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生活,且开发利用难度大,人口也比较稀少。
36
【答案】 (1)甲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冬寒夏凉,其形成原因是地势高。乙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2)该河地处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终年多雨;该河位于平原地区,集水面积广大,支流众多。 (3)甲区域:高原、山区面积广,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乙区域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开发利用难度大。
37
03 经典考题研究
38
例—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典型例题】 [2012·四川文综,39(1)]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分别归纳上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39
【了解意图】 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及文字组织能力。
40
【获取信息】
41
[提示] 1.塔里木 干旱 缺乏 绿洲 山麓 沙漠 2.青藏 地势高 寒冷 不足 河谷
[答案] 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42
04 学科素能培优
43
基本技能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着眼点是考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描述一般是指描写和叙述地理事象的形态特征、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等,而阐释一般是指对地理事象形态、分布和变化的原因进行说明、解释。
44
【热考秀】 [2012·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46
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地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47
[获取和解读信息] 区域的位置、地形特征,河流分布、城镇的分布,交通运输方式及分布。 [调动和运用知识] 区域地形特点、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48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描述地形特点属于多点式设问,回答要全面。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状况和海岸线轮廓特点进行描述;分析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原因既属于综合性阐释设问,又属于多点式设问,要把握知识内在规律,从城市密度、经济发达程度、市场需求、交通、信息通达度、国家政策、科技水平以及占用耕地等方面分析。
49
[答案] (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50
【角度说】 1. 技术要求性设问要精炼准确 技术要求性设问是考查技能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综合性试题中经常出现。试题中的技能型要求往往都是很明显的。例如绘图类技能要求常见的有“在地形图下的网格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运用锋面符号,在图中画出锋面的位置”“在图上用实线圈出规模巨大的城市群位置”等。识别出技能型要求设问后,应按照试题要求完成任务。
51
2. 基础性设问要善于回归教材 基础性设问考查的内容多为一般的概念、分类或基础知识,这类问题的回答多与教材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再认再现教材知识并准确表达非常关键。因此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52
3. 特征性设问描述要把握整体、兼顾微观 在描述地理事象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时,要弄清分布大势,变化趋势,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同时要兼顾微观变化。如下图,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整体趋势是上升,微观变化是有的年份也会下降,故气温变化趋势是波动上升,而不能答成上升。
53
4. 综合性阐释设问要善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综合性设问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所设计的问题。提高综合性设问不仅要求知道地理现象是什么,而且要求能够分析为什么,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难度较高。要突破该问题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复习时要注意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并会迁移应用到具体的试题案例中来。
54
第二,掌握该类问题的构题特点,这类问题的关键词常有“分析……”“说明……”“比较……”“评价……”等,具体设问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试从工业联系和市场潜力方面,分析在A地建高档家具厂的优势”“指出图示区域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比较图示地区东西部气温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等。
55
5. 多点式设问应做到点点到位 多点式设问是高考综合题设问的重要形式,该类设问主要结合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不同方面考查地理事物的特点,设问中涉及的各点是并列的,反映了该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所以该类问题往往可以拆分为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阐释。解答该类问题,一方面要认准考查内容涉及的方面,不能因审题失误造成遗漏;另一方面要在充分调用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语言准确描述和阐释说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