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神话与人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神话与人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神话与人生

2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作为先秦文学的起点,要把远古神话的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梳理清楚。注意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外国神话作比较,探讨中国远古神话为什么不成系统和不发达等问题。 重点和难点:几则神话材料的解读、阐释、理解。

3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见教材)。 2、神话产生的原因

4 3、神话的功能: 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 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5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6 《山海经》

7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8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9 2、世祖神话 讲《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太平御览》中“女娲造人”的故事。《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

10

11 3、洪水神话 讲《山海经》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

12 4、战争神话 《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
4、战争神话 《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

13 5、英雄神话 《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5、英雄神话 《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14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15 6、传奇神话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的故事。 欧(呕,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海经·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同上》) 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同上》)

16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17 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例: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18 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卷下)。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有一,足矣"。

19 2、文学化  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

20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21 《山海经·中山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荛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丝,服之媚于人。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22 3、宗教化  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23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

24 月亮神话的演变:

25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26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 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

27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维"。

28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29 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如《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等。

30 【思考与作业】 1、我国远古神话尤其是始祖神话(史诗)为什么是零散的、不成系统?
2、试对《圣经》所记载的"洪水神话"与中国"洪水神话"作比较。


Download ppt "神话与人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