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神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神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神话

2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神话的概念 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创造心境 神的形象的演变 神话的价值

3 一、神话的概念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已经消失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

4 1、所谓神话,乃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所表达的事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
2、神话是一种幻想,但这种幻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神话的内容所反映的仍是自然界和当时社会,是原始人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并非是一种艺术的意识的艺术创作,而是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所作的自以为真实可信的描述和解释,通过幻想的方式曲折的反映自然和社会。 3、神话的产生具有历史时代性。

5 二、神话的产生 将物神化(神)——关于神的故事(神话)

6 三、神话的创造心境 受制于自然——畏惧自然——将自然神化——试图战胜自然——在想象中塑造“超人”战胜自然 神话反映了人与天的矛盾

7 四、神的形象的演变 经历了一个由单纯动物造型向人兽同体形象的变化,既而再转变为人神同体的形象,最后再演变为人与兽、神的分离
从人神合一到人神分离,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自然与神灵关系的认识从混沌模糊走向清晰

8 五、神话的价值 认识价值 审美价值 浪漫主义的源头

9 第二节 中国古代神话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中国神话的特点 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10 一、中国古代主要神话的内容 创世神话 始祖神话 洪水神话 战争神话

11 一、创世神话 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这些神话尽管形成文学较晚,且明显杂有后人意识,仍然特色鲜明。

12 盘古开天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13 盘古神话尽管其记述出自三国时人徐整之手,形成文字较晚,但渊源甚古,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天地混沌如鸡子”的观念,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
东、西方不少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有象征着宇宙开端之核心的“蛋”,“卵”,“卵”即“圆”的意象。从鸟、蛇等动物由蛋孵化而出的直观印象中得到启示,由此联想到天地开辟,万物化生之前的混沌状态,进而生发出带有哲学意义的“蛋”的具体形象。

14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地,而且缔造了万物。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载他死化万物,“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晨,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水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人与万物同源合体,万物与人共生交感,彼此相融,物我不分,形成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互渗”现象。

15

16 二、始祖神话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

17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览冥训》

18 “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这是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勤劳勇敢的女娲形象。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女娲补天”显示出女娲作为宇宙天神的重要地位。这则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19 这则神话以“补天”为线索,展开叙述、描写。
第一层面 :交代女娲补天的背景材料及外部原因。 第二层面 :具体叙述描写自然景观、宇宙状况。 第三层面 :侧重塑造了女娲高大而神奇的形象。 辛勤劳动、奋力拼搏、战胜自然、重整宇宙。

20 此三种可信。此外有“女娲补天,射十日”之说,此乃为女娲神话之异闻。
概括女娲有如下之说: 1 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 2 女娲抟土造人之说。 3 女娲除造人外,尚有补天之说。 此三种可信。此外有“女娲补天,射十日”之说,此乃为女娲神话之异闻。

21

22 女 娲 炼 石

23 伏羲女娲 (山东嘉祥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

24

25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在人类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

26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
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和斗争精神。

27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内经》

28

29

30 鲧为了止住人间洪水,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天帝制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屈原《离骚》“鲧婞[xìng]直[婞直,倔强]以亡身兮,终然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31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戎国,向北走到犬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腾文公》“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艰难。

32 禹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劳苦,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

33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炎黄汇合后,重要的战争神话是发生在黄帝与蚩尤之间

34

35

36 黄帝与炎帝之争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

37

38 这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由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它们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争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这次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39 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帝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40 黄帝与蚩尤之战 蚩尤作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41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 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或,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42 这则神话反映了上古时期两个氏族间的战争。神话中的蚩尤是凶残暴虐的,黄帝则是民族的显赫英雄和正义的象征。通过正反典型,说明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道理。

43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

44 黄帝作为中央天帝,他的神话分布在四方,但重点是在北方,炎黄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应龙杀夸父等,都发生在北方。黄帝具有中央之极,中央之帝的位置。

45 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上两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46 这则神话有如下意义: 2、塑造了黄帝的英勇无畏、战胜强暴、邪恶 的英雄形象。 3、塑造了黄帝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为
1、确立黄帝作为中国民族的始祖形象 2、塑造了黄帝的英勇无畏、战胜强暴、邪恶 的英雄形象。 3、塑造了黄帝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为 人类做出最早的贡献,传递最初的文明信 息。 4、黄帝的英雄行为得到了先民们的爱戴。 5、故事叙述明晰,语言精当,为后来的小说 发展奠定了基础。

47 五、其他神话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日“精衡”,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衡。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北山经》)

48 据《述异记》记载:“昔炎帝女溺死东海,化为精卫,……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所谓“誓鸟”,是说它对危害自己生命的自然力 发誓报仇,不达目的永不罢休。“冤禽”是说它牺牲在盲目自然力下,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别名表现了古人对精卫精神的赞扬和对威胁他们生存的盲目自然力的仇恨,以及他们誓死要与自然进行斗争的决心。

49

50 故事写精卫“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十分美丽可爱,越是写得美丽,她的逝去越具有悲剧色彩。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都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它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人死化鸟,这是幻想,一只小鸟要去填平一望无际的海洋也显得过于幼稚和不自量力,但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永远鼓舞人心。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

51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

52

53 这个故事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另外,见《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同影],逮之谷[指太阳所入之处],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洋,未至,死于此。

54 关于夸父为何逐日,故事中没有记述,研究者一直有不同理解。
水火之争说[吕思勉《读史札记》] 与时间竞走说[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册] 追求光明和真理说[袁珂《古代神话选释》] 古代原始人的神话,都是表达生活中的实际愿望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原始人对太阳东出西落的现象不理解而艰苦探求,塑造了一个敢于与日竞走,英勇献身的形象。

55 故事写夸父。在接近在成功的时候,由于干渴,体力不支而失败,牺牲了。通过这个悲剧故事,写出了他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描写夸张,吞河饮渭的神奇描写塑造一个与日逐走的巨人形象。故事写夸父在牺牲之后,还“弃其杖,化为邓林,把他的手杖化做一片桃林,可以供后人纳凉,食果,为后继者有一个纳凉歇息之所,经自我牺牲为后继者开拓成功之路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伟大斗争精神的反映。”

56 陶渊明《读三海经十三首》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57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58

59 刑天敢于反抗最高统治者——天帝,虽然失败了,被天帝砍了头,但是这位叛逆者,无名英雄却死而不屈,葬后复又站立起来,挥舞着盾和斧以示反抗,进行复仇,丝毫没有失败者的悲哀。
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对叛逆精神作了热情颂赞。

60 二、中国神话的特点 1、零碎性。一方面是没有系统地编纂成书,而是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如《诗经》、《尚书》、《庄子》、《列子》、《楚辞》、《淮南子》、《山海经》等;另一方面中国神话材料本身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 2、早期神话即人物变形神话数量较多。这类神话神的形象多以半人半兽姿态出现神的自然属性强,而社会属性弱,神性多而人性少。这些都是比较原始的神话,具有图腾崇拜的性质,象这类神话应属于非艺术领域。 。

61 3、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传说远比单纯的神话即关于自然力的神化更为重要,更为发达。这类英雄传说很容易被历史化和世俗化,从而失去其幻想的光辉。因而更加强了神话的古史化或神话与历史传说相结合的倾向。
4、同农业生产有关的神话比较突出,如射日、治水、补天的神话都反映农业劳动者同水旱、猛兽作斗争的思想。

62 三、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先民的反抗精神

63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的流变 神话历史化 神话仙化 神话文学化

64 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

65 一,对神话删削 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理性化的原则。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

66 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而没有载入史籍。
如《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

67 二、对神话进行改造 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
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

68 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

69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蘷一足,信乎?”曰:“蘷,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能于声。尧曰:‘蘷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蘷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70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为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蘷。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可见,“蘷”本身是神话中只有一只脚的奇异动物神,孔子将其而化为人,称尧“使为乐正”,随着神话的历史化,其精神内核给抽掉了。

71 神话历史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就是以历史为依据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神话,半历史或准历史的神话,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
另一方面,神话历史化又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因为从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跨过一个鸿沟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神话历史化正是这一继承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

72 神话仙化 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含有宗教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
西王母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是神话宗教化的典型实例。

73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成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仙的故事。
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西王母。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 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74 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山海经·西山经》中,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即五残。”这位主管上天灾厉及五刑残杀的半人半兽形神,面目狰狞,浑身上下充满原始的野性。再参以同书中“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海内西经)的记载,都见出西王母形象的原始和粗野,

75 后来逐渐演变,《庄子·大宗师》说:“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西王母一变而为得道的真人,即大宗师之一。不过还涂有一层神秘色彩。到汉武帝欲求长生,迷恋神仙之道,西王母亦顺时而变俨然成了仙人。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汉武内传》记:“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原先的原始神话,终于演变成道家方术之士的仙话。

76

77 月亮神话的演变 月亮神话的演变亦颇引人注目。“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这一记述基本保留其部分原始面貌,但后来却演变为“姮娥奔月”的仙话。

78 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张衡《灵宪》还说:“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到唐代又进而变为“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李冗《独异志》卷上)。这又成为方术之士宣扬炼丹、服药、成仙、长生的故事。

79

80 神话文学化 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字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著称,《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

81 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也有各种神灵,此后,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

82 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

83 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他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成了中国文学中最有最影响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马帝争位”的刑夫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 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 要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散发出光茫,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

84 参考书目: 1、玄珠(茅盾)《神话研究》, 2、闻一多《伏羲考》, 3、袁珂《中国神话史》、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 《古神话选释》, 4、何新《诸神的起源》


Download ppt "第一章 神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