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2 第十章 果树病害

3 第一节 北方地区果树病害简介

4 一、果实病害

5 苹果轮纹病

6 苹果炭疽病

7 苹果青霉病

8 苹果霉心病

9 苹果煤霉病

10 梨轮纹病

11 葡萄白腐病

12 葡萄黑痘病

13 葡萄炭疽病

14 葡萄灰霉病 葡萄黑腐病

15 桃褐斑病

16 枣炭疽病

17 二. 根部和枝干病害

18 苹果树皮腐烂病

19 苹果黑腐病

20 苹果根朽病

21 根腐病和根朽病

22 梨轮纹-粗皮病

23 根癌病

24 桃树流胶病

25 三. 叶部病害

26 苹果褐斑病

27 斑点落叶病

28 锈 病

29 苹果白粉病

30 梨黑星病

31 梨 火 疫 病

32 桃缩叶病

33 细菌穿孔病 褐斑穿孔病 霉斑穿孔病 桃穿孔病

34 枣锈病

35 四. 全株性病害

36 枣疯病

37 生理性病害---缺铁

38 第二节 苹果树皮腐烂病 俗称臭皮病、烂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成龄结果树上,重病果园常常是病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因病毁园现象时有发生。

39 二 、症状 主要危害主干、主枝。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类:
1. 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表面红褐色、水浸状、略隆起,后皮层腐烂,常溢出黄褐色汁液。病组织松软,湿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呈黑褐色,边缘开裂,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在雨后和潮湿情况下,小黑点可溢出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如果病斑绕枝干一周,则引起枝干枯死。

40 2. 枝枯型:枝枯型症状多发生在2~4年生的小枝及剪口、果台、干枯桩和果柄等部位。病斑红褐色或暗褐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病部扩展迅速全枝很快失水干枯死亡。后期病部表面也产生许多小黑点,遇湿溢出橘黄色孢子角。枝枯型症状在弱树上尤为明显,也可导致枝条死亡。

41 与干腐病区别 主要危害主枝和侧枝,也可危害主干。
病斑初为椭圆形或不整形,紫红色,表面湿润,常溢出褐色汁液。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干缩凹陷成黑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开裂,病皮翘起或剥离,病斑表面有纵横裂纹,是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 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密集细小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潮湿条件下,从小黑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 严重时,许多病斑相连,树皮干枯死亡,整枝干缩枯死。

42 苹果干腐病

43 三、病原物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为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为壳囊孢Cytospora sp., 属半知菌亚门。

44 左:1.着生于子座组织内的子囊壳 2子囊 3.子囊孢子 右:1.子座剖面示子囊壳 2.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2. 病原菌形态 图8-1 苹果树腐烂病菌 左:1.着生于子座组织内的子囊壳 2子囊 3.子囊孢子 右:1.子座剖面示子囊壳 2.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苹果树腐烂病菌 左:1.着生于子座组织内的子囊壳 2子囊 3.子囊孢子 右:1.子座剖面示子囊壳 2.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45 3. 病原生物学 菌丝生长最适为28~29℃。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3℃左右,但在10℃左右时也能萌发。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发芽,其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广泛存在于树皮、木质部、叶片和果汁中。子囊孢子在清水中可以萌发,但其后菌丝的生长发育则必须有营养物质的供给,所需营养物质与分生孢子萌发生长要求的相同。

46 三、病害循环 1.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斑中的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同一块病斑释放孢子的能力可持续一年半之久。 2.传播:次春,在雨后或高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便可排放出大量孢子。由于孢子常与胶质物一起形成孢子角,所以必须先通过雨水冲溅分散而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活动迁飞而带菌传病。

47 3. 侵入: 苹果腐烂病菌寄生性比较弱,一般只能从伤口侵入已经死亡的皮层组织,但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侵入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日灼等,其中以冻伤最有利于病菌侵入,带有死树皮的伤口最易被侵染。 4. 潜伏侵染:苹果腐烂病菌具有潜伏特性。苹果树体普遍带有腐烂病菌,除病树、病斑带菌外,外表无症状的树皮,甚至无病果园的苹果树枝条都有腐烂病菌存在。菌丝可以在树体内长期生存而不致病,分生孢子可以在树体上长期存活而不发芽。病菌侵入后,首先在侵入点潜伏生存,如果树势健壮,抗病力强时,病原菌就不能进一步扩展致病,而长期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潜伏菌丝才得以进一步扩展致病。病菌在扩展时,首先产生有毒物质杀死侵入点周围的活细胞,而后才能向四周扩展,致使树皮坏死腐烂。

48 发病高峰 北方苹果产区,腐烂病一般一年有两次高峰,即春季发病高峰和秋季发病高峰。 春季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3-4月份。
秋季高峰:一般在7-9月。此时花芽开始分化,果实加速生长,枝干营养水平及抗病能力又一次降低,新病斑又开始少量出现,旧病斑又有一次扩展,形成一个秋季高峰。

49 四、流行因素 此病发生轻重与树势强弱、树干伤口、气候条件、果园管理、病原数量等因素有关。其中树势强弱是决定因素。
1.树势: 树势强壮时,抗侵入及抗扩展能力强,病菌处于潜伏状态,虽然树体带菌但很少发病;树势衰弱时,抗扩展能力急剧降低,潜伏病菌迅速扩展蔓延,导致该病严重发生。 幼龄树壮,发病轻;老龄树相对较弱,发病重。 结果小年树营养充分,树势壮,发病轻;大年树营养缺乏,树势衰弱,发病重。

50 2. 伤口: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尤其是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最易遭受侵染。长期不愈合的剪口、锯口往往会成为发病的中心。因此,果园中的伤口多少及伤口状态与发病有密切关系。修剪不合理,枝干上伤口较多,或修剪伤口不加处理和保护的果园发病较重。 3. 病菌数量:果园中病死树多,或将病树、病枝在果园中堆积存放,导致果园中的病菌基数大,发病重。 4. 果园管理:管理粗放,施肥不合理,尤其是缺肥或偏施氮肥,修剪不力和过度,不注意果园卫生,其他病虫害发病较重,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5.气候条件:一般来说,腐烂病的发生与雨日、湿度、温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各种气候因素中,冻害与该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冻害使树体抗病性降低,树体发生冻害之年,往往是该病大发生或开始大发生之年。

51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中心;以减少果园菌量为基础;辅助于及时治疗病斑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52 1.增强树势 ①合理施肥:施肥量要足,肥料种类要全,提倡秋施肥。
②合理灌水:秋季控制灌水,有利于枝条成熟,可以减轻冻害;早春适当提早浇水,可增加树皮的含水量,降低病斑的扩展速度。 ③合理负载:及时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 ④合理修剪:尽量少造成伤口,并对伤口加以处理和保护;调整枝量,勿使果园郁蔽。 ⑤保叶促根:及时防治叶部病虫害,避免早期落叶,削弱树势。

53 2.果园卫生,减少病菌 ①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死枝,及时刨除病树,修剪下来的枝干要运出果园等项果园卫生措施都能降低果园菌量,控制病害蔓延。
②重刮皮。5~7月,用刮皮刀将主干、骨干枝上的粗翘皮刮干净的措施称为重刮皮。重刮皮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将枝干表面和树皮浅层的潜伏病菌刮除;二是刺激树体的愈伤能力;三是新形成的皮层2~3年内不产生落皮层。 注意:刮皮不能过重,深度在1mm左右,刮后树干呈现“黄一块,绿一块”。刮皮后不能涂刷药剂,更不能涂刷高浓度的福美砷,以免发生药害,影响愈合。过弱树不要刮皮,以免进一步削弱树势。 ③休眠期喷铲除剂。苹果树落叶后和发芽前喷施铲除性药剂可直接杀灭枝干表面及树皮浅层的病菌。比较有效的药剂有40%福美胂、石硫合剂、95%精品索利巴尔等。

54 3.病斑和病树治疗 ①刮治:刮刀将病组织彻底刮除并涂药保护。如腐必清,防腐灵,绿风95,黄腐酸盐,农抗120等。注意:彻底将变色组织刮干净,往外再刮0.5cm左右;刮口要圆滑,尽量缩小伤口,有利愈合;选择具有铲除作用、无药害和促进愈合作用的药剂。 ②割治:用刀先在病斑外围切一道封锁线,然后在病斑上纵向切割成条,刀距1cm左右,深度达到木质层表层,切割后涂药治疗。 ③包泥:用黏土加水成泥,糊住病斑并用塑料膜严密包扎的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包泥法。只要操作适宜,治愈率可达95%以上。注意:泥要黏; 包要严;保持2~3个月。 ④ 桥接:

55 第三节 苹果果实腐烂病 苹果烂果病种类很多,甘肃省主要是轮纹病、炭疽病、霉心病、青霉病、褐腐病等,常年造成较大损失。个别年份烂果率高达50%以上。

56 二、症状 1.炭疽病 主要危害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小斑点,圆形,边缘清晰。以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变成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略凹陷。由病部纵向剖开,病果肉变褐腐烂,具苦味。病果肉剖面呈圆锥状,可烂至果心,与好果肉界限明显。后期病斑上出现稍隆起的小粒点,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潮湿时溢出绯红色黏液。

57 2.轮纹病 果实: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初期病斑表面不凹陷。严重时全果腐烂,常溢出褐色黏液,有酸臭气味。后期少数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散生。失水后干缩, 变成黑色僵果。 枝干: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斑点,边缘翘起,形成粗皮病。

58 3.霉心病 主要危害果实,引起果心腐烂,有的提早脱落。
病果外观常表现正常多数病果外观不表现明显症状,重量变轻。剖开病果,可见心室坏死变褐,逐渐向外扩展腐烂。果心充满粉红色霉状物,也有的为灰绿色、黑褐色或白色霉状物,或同时出现颜色各异的霉状物。严重时突破心室壁扩展到心室外,引起果肉腐烂。

59 三、病原物 1.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炭疽病菌: 轮纹病菌: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半知菌刺盘孢属 轮纹病菌: 有性态为梨生囊壳孢Physalospora piricola ,属子囊菌亚门囊壳孢属。 无性态为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 Kawatsukai属半知菌大茎点属。 霉心病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等多种真菌

60 苹果炭疽病菌 苹果轮纹病菌 苹果霉心病菌

61 三、病害循环 1.炭疽病 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苹果树上的病果、僵果、果台、干枯的枝条、病虫危害的破伤枝条等处越冬,也能够在梨、葡萄、刺槐等寄主上越冬。 传播:次年春天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进行初次侵染。 侵入:分生孢子落到果面上萌发产生芽管、附着胞和侵入丝,经伤口、皮孔或直接穿过表皮侵入果实。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再侵染:果实发病以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季节不断出现的新病果是病菌反复再次侵染和病害蔓延的重要来源。

62 2.轮纹病 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其中,病枝上越冬的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此外,杨柳、刺槐、桃等树上的枝枯病菌也是造成苹果果实轮纹状腐烂的重要侵染来源。由于果实上发病期晚,腐烂脱落快,落地后很快分解,病果上很少生成子实体,所以病果不能成为侵染来源。而菌丝在枝干病斑中可存活4~5年,春天,病菌遇雨后即开始大量散发分生孢子。4~9月均能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传播: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 侵入:分子孢子在适宜温度和高湿度下很快萌发,经皮孔和伤口侵入。在苹果开花前仅侵染枝干,花后侵染枝干和果实。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再侵染:当年生的病枝干斑上不能产生分生孢子,病果也不能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侵染果实和枝干的分生孢子均由越冬部位的病菌陆续产生,系越冬菌源,因此苹果生长季节发生的多次侵染均属于初次侵染,苹果果实轮纹病没有再侵染。

63 3. 霉心病 越冬:病菌在树体上以及土壤等处的僵果或其他坏死组织上存活,或在病菌的孢子还可以潜藏在芽的鳞片间越冬。
传播:次年春季病菌的孢子经风雨传播,而从花芽越冬的病菌无需传播便可侵染。 侵入:病菌是在苹果花期发生侵染的。病菌自花瓣张开后经花柱侵入。 无再侵染。

64 四、流行因素 苹果烂果病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病原数量、果园管理等因素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因素。 1.炭疽病: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多雨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 栽培条件: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果树种植过密、树冠郁闭、通风不良的果园以及树势弱的果园,炭疽病发生均重。 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是果皮松、果点大而深、果实迅速膨大期正遇高温多雨的中晚熟品种发病较 重,早熟品种发病较轻。

65 2 苹果轮纹病: 气候条件:侵染期内,多雨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幼果期 (5~7月间)降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繁殖、传播和萌发侵入,病害发生严重;反之则病菌孢子散布和侵染少,发病轻。 栽培管理:树势衰弱,枝干上病菌多发病重。盛果期苹果树重于幼树。由于侵染果实的病菌主要来自枝干,所以枝干发病重的果园果实发病也重。管理不当,如偏施氮肥,过度环剥,留果过多等,均导致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品种抗病性:苹果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富士、红星、金冠、白龙、北斗、新乔纳金、千秋、元帅、青香蕉、津轻等发病较重;国光、祝光、首红、新红星、红魁发病较轻。抗病性的差异主要与皮孔的大小及组织结构有关。

66 3. 霉心病:发生与苹果品种的关系最为密切。 凡是果实的萼口开、萼筒长、萼筒与心室相通的品种感病重,萼心闭、萼筒短、萼筒与心室不相通的品种则抗病。 萼心间组织存在孔口或裂缝、呈开放状,且组织疏松的元帅系品种易感病;而萼心间组织无孔口或裂缝、呈封闭状,且组织紧密的国光品种不感病;普通富士、着色富士和金冠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此外,降雨早、多,空气潮湿,果园地势低洼、郁闭,通风不良等均利于发病。

67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中心;以减少果园病原为基础;及时、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丰产树以及衰弱树,应当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抗病力。对于处在旺盛结果期的苹果树,应当注意控制适宜的负载量,保持稳定的树体营养水平。 2 田间卫生,减少菌源:刮除树体病斑,清扫落叶和落果,结合修剪剪除枯死枝条,并且集中烧毁。萌芽前喷两次铲除性较强的杀菌剂,如: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0%神美砷100倍或80%五氯酚钠200倍。

68 3.化学防治 用药时期:从果树落花后10天开始喷药保护,每隔10-20天喷一次药,注意雨后喷药,直到采收前15天。对于套袋的苹果,在苹果解袋后也要喷一遍药,喷药的时候,注意喷药质量,做到药膜均匀。 使用药剂:有机杀菌剂可以选择70%大生、70%甲基托布津,50%轮纹宁可湿性粉剂,80%山德生、12.5%特谱唑、80%普诺、60%拓福、40%博舒、40%福星等 ,注意无机和有机杀菌剂交替使用。 药液浸果:苹果采摘后,选用内吸性、低残留的杀菌剂进行浸果防腐,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大力推广套袋技术 谢花后10天开始套袋,可以套日本小林纸袋,也可以套塑料袋。可有效减少烂果率,而且耐贮保鲜,提高品质及价值,可以生产出无公害苹果。

69 第四节 苹果早期落叶病 苹果早期落叶病,为北方地区苹果主要病害,常严重发生,对苹果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我省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为两种,
第四节 苹果早期落叶病 苹果早期落叶病,为北方地区苹果主要病害,常严重发生,对苹果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我省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为两种, 褐斑病:造成大面积树叶黄化、脱落; 斑点落叶病:使叶片丧失其功能,既影响翌年花芽的形成,又给当年果实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品质也下降。

70 一、症状 1.褐斑病 褐斑病的病斑暗褐色,边缘不整齐。病斑有三种类型: ①同心轮纹型:病斑近圆形,轮纹较明显。
②针芒型:病斑呈针芒状向四周放射状扩散。 ③混合型:病斑多数圆形,常常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斑,有的周围呈针芒形。

71 2. 斑点落叶病 : 主要危害叶片,展叶20d内的嫩叶最易受害,也可危害嫩枝及果实。 叶片发病后,首先出现极小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直径3~6mm的病斑,病斑红褐色,边缘为紫褐色,病斑的中心往往有1个深色小点或呈同心轮纹状。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可见墨绿色霉状物。 发病中后期,病斑变成灰色。有的病斑可扩大为不规则形,有的病斑则破裂成穿孔。有时,在后期灰白色病斑上产生小黑点(二次寄生菌)。 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扩展迅速,常使叶片焦枯脱落。

72 二.病原物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斑点落叶:病原为链格孢苹果专化型Alternaria alternata f.sp.mali,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褐斑:有性态不常见;无性态为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属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

73 褐斑病菌 斑点落叶病菌

74 三.病害循环 1褐斑病: 越冬:病菌以菌丝、菌索、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传播:孢子借风雨传播, 侵入:多从叶片的气孔侵入,也可以经过伤口或直接侵入。 再侵染:发病后从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一般于5-6月初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发病严重时7月上中旬开始落叶,9月叶片大部脱落。

75 2.斑点落叶病 越冬 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一年生枝的叶芽和花芽以及枝条病斑上越冬。 传播: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
侵入: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分生孢子传播到达苹果叶片等侵染部位后,条件合适时,孢子的多个细胞便可同时萌发。菌丝体不仅在叶片的表面生长,而且可侵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和小叶脉细胞内以及各组织细胞的间隙。病菌侵染可能以产生的寄主专化性毒素为始动因子,使寄主细胞受到某些生理障碍后,菌丝产生果胶酶直接分解细胞壁,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并通过表皮细胞进入叶片内部组织。。 再侵染:生长期田间病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田间自然发病始见于4/下,5/下若遇雨便可形成当年第一个发病高峰,至6/中下旬即可造成严重危害。7/下至8/上,由于秋梢的大量生长,病害发生达到全年的高峰,严重时常出现大量病落叶。

76 四 流行因素 1.苹果褐斑: 气候条件:病害的发生与降雨和温度关系密切。冬季温暖潮湿,春雨早、雨量大,夏季阴雨连绵以及秋雨较多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反之病害发生晚而轻。温度主要影响病害的潜育期,在较高温度下,潜育期短,病害扩展迅速。 栽培条件:管理不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造成苹果树势衰弱,发病重。 叶龄与叶位:发病与叶龄有一定关系。叶龄35天之内的叶片容易感染发病,11-25天叶龄的叶片最易染病,36天以上的叶片基本不再被侵染。同一株树上当年结果枝上的叶片发病率较歇果枝上的高,树冠内膛下部叶片比外围上部叶片发病早而且多。 品种抗病性:不同苹果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有差异。红玉、金冠、富士、北斗、元帅等品种易感病;祝光、国光、鸡冠、倭锦、青香蕉等发病较轻;小国光则表现抗病。

77 2. 斑点落叶病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叶龄和苹果品种的抗病性。
气候条件:春秋两次抽梢期间的降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决定病害发生的早晚与轻重。 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 叶龄:较嫩的叶片最易感病,老叶不易被侵染。 品种抗病性:苹果不同品种间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新红星、红元帅、印度、青香蕉、北斗等易感病;国光、红富士等中度感病,金冠、红玉等发病较轻;乔纳金比较抗病。 此外,树势较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氮肥、枝细叶嫩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78 五 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清洁田园,减少菌源等农业防治措施。防治应结合其他病害进行。 1.清除侵染来源 秋末冬初彻底清扫落叶,剪除病梢,集中烧毁或深埋。在果树发芽前结合腐烂病、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的防治,全园喷施40%福美胂WP 100倍液或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铲除树体和地面上的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 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疏果,避免过度环剥,增加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溉,及时排除树底积水,降低果园湿度等。这些措施均有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

79 3.喷药保护 在发病前或初发时喷药,一般来说,第1次喷药后,每隔15d左右喷药1次,共喷3~4次。 常用药剂有1:2:200~240的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80%大生M-45、70%甲基托布津、50%扑海因、10%宝丽安等杀菌剂。 为增加药液展着性,可在药剂中加入助杀等展着剂。

80 第五节 梨黑星病 一、发生与危害 俗称疮痂病、 黑霉病,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重消弱树势。

81 二、症状 梨黑星病可危害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及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枝条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
叶片:叶肉、叶脉及叶柄均可发病。刚展开的幼叶最感病,30以上的老叶抗病性很强。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尤以沿叶脉处较多。初期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后霉状物扩展连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多时,可导致叶片枯黄,甚至早期落叶。 果实:幼果至采收期均可发生,近成熟期的果实最易受害。幼果发病,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病部组织停止生长,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成果期受害,形成圆形凹陷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有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 病梢:从基部开始,逐渐向上产生一层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一直向上可扩展到叶柄甚至叶片基部。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形成“黑橛” 。

82 与黑斑病区别: 黑斑病主要危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及新梢。
叶片受害,主要发生在嫩叶上。幼叶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大、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的斑点,边缘明显;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时,常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叶片焦枯、畸形甚至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大量黑色霉层。 幼果受害,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表面产生黑色霉层。果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在裂缝内也会产生黑霉,病果往往早落。成果受害,病斑较大,黑褐色,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而落果。重病果常数个病斑合并为大病斑,甚至使全果呈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 新梢受害,只产生长椭圆形,淡褐色,明显凹陷的病斑,很少造成枯死。

83 三 .病原物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属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
常见的为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Fusicladium virescens , 属半知菌亚门。

84 2.病原形态: 在病斑上长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粗而短,无分枝,直立或弯曲。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孢子梗上留有瘤状的痕迹,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籽形、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 图9-1 梨黑星病菌 1.子囊孢子 2.子囊壳 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左: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85 3. 病原生物学: 菌丝生长适温21-23℃。分生孢子形成的适温为2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1-23℃,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为70%以上,低于50%不萌发。 分生孢子抗逆能力较强,在 ℃低温下经过3个月尚有50%以上萌发。自然条件下,落叶上的分生孢子能存活4-7个月。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有利于病菌形成假囊壳。

86 三.病害循环 1.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出病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要。 2.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10-30m。 3.侵入: 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潜育期10-20d。一般幼叶幼果5/下旬---6/上旬普遍发病。 4.再侵染 : 环境条件合适,该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87 四、流行因素 此病发生轻重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果园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1.品种抗病性: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鸭梨、京白梨最感病;雪花梨、酥梨较抗病;蜜梨抗病性最强。 幼叶高度感病,展叶一个月以上的叶片极难受病菌侵染。幼果及成果均感病,但果实越近成熟,抗病性越差。 2.气候条件:降雨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多雨年份病重,干旱年份病轻。特别是发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越冬病菌进行初侵染的关键时期,是越冬病菌向幼叶及幼果转移,积累早期菌量,为后期流行奠定病原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期多雨潮湿,有利于初侵染的发生。 采收前一个半月,果实逐渐进入高度感病期,若遇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近成熟果的发病率或带菌率将明显增加。 3. 果园管理:管理粗放,不注意田间卫生;田间郁闭,缺肥,树势差,有利于发病。

88 五 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采取果园卫生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搞好果园卫生
五 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采取果园卫生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搞好果园卫生 ①清除落叶:梨树落叶后至发芽前,采取先的方法,彻底清扫树上树下枯叶,集中烧毁和深埋;对难以清扫的残余落叶,通过翻耕果园土壤的方法,尽量将其埋入土下,促进其腐烂分解。 ②芽萌动时喷药:芽萌动时喷洒40%福星、12.5%特谱唑(速保利、烯唑醇)、12.5%腈菌唑等内吸性杀菌剂对梨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③彻底摘除病梢:及时发现并彻底摘除病梢,集中烧毁或深埋,可明显降低初侵染菌量,控制或延缓该病的发生或流行。 ④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结合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并集中处理,可大大降低病害的流行程度。

89 2. 药剂防治(生长期)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 ①幼叶幼果期(落花后30~45d内):一般年份和地区,从初见病梢开始喷药,麦收前用药三次。
②成果期(采收前30~45d内):一般需喷药3~4次,采收前7~10d,必须喷药一次。 有效药剂有:40%福星、10%世高、12.5%特谱唑、12.5%腈菌唑等,这些药剂均为内吸性杀菌剂,防病效果优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时期应当选用。80%超邦生、80%大生M-45、80%喷克、62.25%仙生等药剂为保护性药剂,且几乎没有药害,不会损伤叶片及果面,应在发病前和在幼果期使用。 70%代森锰锌、50%退菌特、铜制剂也是防治黑星病常用的药剂,最常用的是1:2~3:200~240倍波尔多液,还有绿得宝、绿乳铜、高铜、科博等多种铜制剂,这类药剂对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比较好,但是使用不当容易发生药害,尤其是果皮幼嫩的幼果期不宜使用,阴雨连绵的季节慎用。 药剂要合理选择,适当搭配,交替用药,避免或减缓抗药性风险。

90 第六节 葡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91 一、葡萄病害主要种类 葡萄病害种类很多,世界上约有100多种,我国有60多种。其中危害较重的有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病毒病等。

92 白腐病

93 黑痘病

94 炭疽病 霜霉病

95 二、病原物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白腐: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 diplodiella ,属于半知菌盾壳霉属
黑痘: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属于半知菌痂圆孢属 炭疽: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属子囊菌亚门小丛 壳属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属半知菌亚门 炭疽菌属 霜霉:葡萄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

96 1.子囊壳内含子囊及子囊孢子 2. 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白腐病菌 黑痘病菌 图8-4 苹果炭疽病菌 1.子囊壳内含子囊及子囊孢子 2. 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炭疽病菌 霜霉病菌

97 三、识别与防治 ( 一)白腐病 又叫腐烂病。危害果实、茎蔓、叶片等。植株下部果实离地面近易发病,穗轴或小果梗呈褐色水浸状,后期变软腐,极易脱落,果粒随褐变软化。果面密生白色粒点。 枝蔓易在损伤处发病,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纤维乱如麻状。

98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表和土壤中越冬,其中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强。散落在地表和土壤中的病菌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越冬后的病菌到第二年夏季遇降雨后,病菌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或带菌土粒主要借雨滴飞溅到受侵部位引起初侵染,风、昆虫及农时操作亦可传播。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冰雹造成的伤口最易引起侵染,但少数也可从表皮较薄处直接侵入,还可从蜜腺、皮孔、水孔等处侵入,病菌一般不侵染无伤口的果粒,但可直接侵入果梗和穗轴。条件适宜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高温、高湿和伤口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土质黏重,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的果园发病重。架下杂草丛生、枝蔓过密架面郁闭、植株负载量过大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越接近地面的果穗、新梢及叶片发病越重。 不同的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巨峰、佳利酿等品种最为感病。

99 防治 1.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 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病枝蔓,拣净落地病果;秋末埋土防寒前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穗、病蔓,扫净病果、病叶,摘净僵果,集中烧毁或运出园外深埋。发病前地膜覆盖地面可减少病菌侵染。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生态条件 果园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通过修剪绑蔓提高结果部位;对地面附近果穗可实施套袋管理,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打副梢、摘心,适当疏叶,调节架面枝蔓密度,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果园排水,防止雨后积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面湿度;调节果实负载量。 3.及时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历年病害初发期决定首次喷药时间,一般应在发病初期前5~6d进行。而后每隔10~15d喷1次,连喷4~5次。如遇冰雹大雨,要立即喷药。有效药剂有:50%福美双、50%多菌灵、80%普诺、50%退菌特、75%百菌清、80%炭疽福美、70%甲基硫菌灵、40%福星等均有有较好防治效果。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要不断更换药剂品种。重病果园在发病前应地面撒药灭菌。可用1份福美双、1份硫磺粉、2份碳酸钙,混合均匀,撒在果园土表,撒施15~30kg/hm2。

100 (二)黑痘病 葡萄黑痘病又叫疮痂病。葡萄叶片、穗轴、果梗、卷须、新梢、果实等幼嫩部分均可发病。感病部位产生褐色斑点,叶片、嫩梢、卷须等扭曲、皱缩,幼果畸形。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组织中越冬,如病枝梢、病果、病蔓、病叶、病卷须及叶痕内,其中以病梢和病叶为主。

101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梢和病叶为主。次春,越冬的病菌在葡萄开始生长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幼嫩的叶片和新梢上,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有多次再侵染。 该病于早春葡萄发芽前后及开花后发生,北方果区一般5月开始发病,6~7月份为发病盛期,9~10月病害停止发展。 多雨年份发病重。 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架下湿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施氮肥过多、枝叶过密等,易使病害加重。 龙眼、无核白、羊奶、玫瑰香、佳里酿等品种感病。

102 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又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品种。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又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品种。 2.清除菌源 在生长期中,及时摘除不断出现的病叶、病果及病梢。秋季清扫落叶、病穗,冬季修剪时,仔细剪除病梢、僵果,刮除主蔓上的枯皮,清扫地面枯枝落叶、果粒、果皮等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同时加强枝梢管理,结合夏季修剪,及时绑蔓,去除副梢、卷须和过密的叶片,避免架面过于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地势低洼的雨后要及时排水;酸性大的要适量施用石灰。适当疏花疏果,控制果实负载量。 4.药剂防治 在葡萄发病芽前全面喷布一次铲除剂,消灭枝蔓上潜伏的病菌。常用的铲除剂有:0.3%五氯酚钠加1~3°Be石硫合剂;40%福美胂等。葡萄展叶后开始喷药,以开花前和落花70%~80%时喷药最为重要。可根据降雨及病情决定喷药次数。一般可在开花前、落花70%~80%果实如玉米粒大小时各喷一次。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80%普诺、50%多菌灵、1:0.5:160~24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77%可杀得,80%大生M-45、杜邦易保等。 5.苗木消毒 新建的葡萄园或苗圃,对苗木、插条要严格检验,对可疑苗木进行消毒处理,即在萌芽前,用上述铲除剂或3%~5%硫酸铜、15%硫酸铵,整株喷药或浸泡3分钟,进行消毒。

103 (三)霜霉病 葡萄叶片正面产生浅黄色水浸状病斑,背面生有灰白色霜样霉状物,果粒、果梗发病均布满白霜,果梗褐变坏死,果粒肩部变褐凹陷甚至脱落。低温多雨、雾露重、植株衰弱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104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等在土壤中越冬。次春,当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可在水滴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到植株上,在游离水中萌发,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气孔附近萌发,自气孔或皮孔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只要条件适宜,病菌可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 高湿冷凉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昼夜温差大、持续降雨、雾多露大少风情况下最适发病。 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枝叶徒长、架面郁闭;棚架过低、架面过密、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枯枝落叶乱堆乱放,不注意田园卫生,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加重病情。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美洲种葡萄、园叶葡萄、沙地葡萄、心叶葡萄较抗病,欧亚种葡萄高度感病。如红地球、巨峰。

105 病害控制 1.清除果园菌源 秋季结合修剪,剪除架上病梢、病枝和病果,清除架下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1.清除果园菌源 秋季结合修剪,剪除架上病梢、病枝和病果,清除架下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夏剪和绑缚新梢,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应注意果园排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表湿度;合理修剪,清除近地面的蔓、叶,降低小气候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适时喷药保护 发病前应及时喷布保护剂,其中波尔多液和铜制剂是防治霜霉病的良好药剂。72%克露、72.2%普力克、58%雷多米尔-锰锌、75%达克宁等。新药剂如25%霜霉威、27.12%铜高尚、50%大生M-45、78%科博、80%喷克等,对抗药性病菌防效较好。

106 (四)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又叫晚腐病。主要危害着色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果实受害表面产生豆粒大的褐色圆形斑点,后凹陷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严重时果粒软腐,逐渐失水干缩或成僵果。

107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上越冬,也可在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次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昆虫传到果穗上引起初侵染。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入果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具有潜伏侵染特点,病菌一般在幼果期侵入,到着色期才表现症状。该病有多次再侵染。一般年份,病害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增多,7~8月果实成熟时,病害进入盛发期。 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株行距过密、架式过低、留枝量过多、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管理粗放、病残体清除不彻底,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严重,发病严重。 品种间抗性也有差异,一般欧亚种感病,欧美杂交种抗病;果皮薄的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种可避病,而晚熟品种往往发病较重。 巨峰、无核白、鸡心、玫瑰香和龙眼等感病较重。

108 防治技术 1.果园卫生 结合修剪清除留在植株上的枝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把落于地面的果穗、残蔓、枯叶等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减少果园菌源。
1.果园卫生 结合修剪清除留在植株上的枝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把落于地面的果穗、残蔓、枯叶等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减少果园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期及时摘心和处理副梢,及时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减轻发病。合理施肥,氮、磷、钾适当配合,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搞好果园的雨后排水工作,防止园内积水。 3.及时喷药保护 春天葡萄萌动时(展叶前),喷洒40%福美胂或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铲除越冬菌源。 花前可喷1:0.7:240的波尔多液,落花后每隔15d喷1次药,共喷3~4次。常用药剂有 7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50%退菌特、40%锰锌可菌多、75%百菌清等,大生M-45、喷克、绿得保、敌菌丹等对此病有较好防效。

109 第七节 枣疯病 毁灭性病害。 分布广泛,尤以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发生最为普遍,危害严重。
第七节 枣疯病 毁灭性病害。 分布广泛,尤以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发生最为普遍,危害严重。 该病一旦发生,幼树1~2年、大树3~4年,便很快死亡,致使大片枣林被毁。

110 一、症状: 1. 枝叶丛生:芽不正常萌发,一年生发育枝的正芽和多年生发育枝的隐芽均萌发为发育枝,新生发育枝上的芽又可萌发成小枝,如此不断地逐级生枝就形成了丛枝状。病枝纤细,节间变短,叶小而萎黄。 2. 花器返祖: 整个花器变为营养器官,花柄延长成枝条,花瓣、萼片和雄蕊肥大、变绿、延长成枝叶,雌蕊全部转化成小枝。由雌蕊、雄蕊变成的小枣头,呈纤细丛生状,而且经过冬天后仍不脱落。 病枝一般不结果。病树健枝能结果,但其所结果实大小不一,果面凹凸不平,着色不匀,果肉多渣,汁少味淡,不堪食用。 疯枝上的叶片,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而后整叶逐渐变黄,叶缘上卷,暗淡无光,硬而发脆,秋后干枯不落。 病根上的不定芽,可大量萌发长出一丛丛短疯枝,出土后枝叶细小、黄绿、日晒后全部焦枯呈“刷状”。后期病根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

111 枣疯病

112 二、病原 1960’ 认为枣疯病病原是一种病毒。 1970’年间,认为枣疯病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侵染。
近年认为,认为枣疯病的病原主要是植原体Phytoplasma。 病原形状为不规则球状,直径90~260nm,外膜厚度为8.2~9.2nm,堆积成团或联结成串。用四环素族抗生物质对枣疯病树进行治疗,其丛枝黄化症状明显受到抑制或减轻,这与许多植物植原体病害对四环素族抗菌素的反应完全一致。

113 三、侵染循环 越冬:病原物在病树体内越冬。枣疯病树根部可终年带菌,而地上部的植原体则随枣树落叶进入休眠逐渐减少,越冬后期基本消失,所以根部带菌越冬是枣疯病翌年发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 传播:在根部越冬后的病原体,翌年春季随根部营养物质上行到地上部引起丛枝等枣疯病症状。试验证明,植原体一旦被传播侵入到地上部,必须首先沿韧皮部下行到根部,经过繁殖后再上行到地上部枝条才能引起树冠发病,因此适时环割树干有防病作用。 人工嫁接,无论是用病株做砧木或是接穗,无论是芽接、切接、皮接或根接,均能传病,但不会成为自然传病的主要途径。 北方枣区自然传病的媒介主要有3种叶蝉,即凹缘菱纹叶蝉、橙带拟菱纹叶蝉和红闪小叶蝉。

114 四、发病条件 枣疯病的发生与品种抗病性和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品种抗病性:金丝小枣易感病,滕县红枣较抗病,有些醋枣则表现为免疫。另外,陕北的马牙枣、长铃枣、酸铃枣等都比较抗病。 生态环境:地势较高,土地瘠薄,肥水条件差的山地枣园病重,而土壤肥沃,肥水条件好的平原和近山枣园病轻;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枣园病重,而精细管理,田间清洁的枣园病轻。大多数盐碱地枣区很少发生枣疯病,是由于盐碱地的植被种类不适于传病叶蝉的孳生。

115 五、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苗木 可利用抗病酸枣品种或抗病的大枣品种做砧木,培育抗病枣树,或从无病枣园中采取接穗、接芽或分根进行繁殖,培育无病苗木。发现病苗应立即刨除;严禁病苗调入或调出;及时刨除病树;及时去除病根蘖及病枝,减少初侵染来源。 2. 加强栽培管理 枣疯病的发生与枣树本身的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所以加强枣园肥水管理,对土质差的进行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枣树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可减缓枣疯病的发生和流行。 3. 防虫治病 消灭传病叶蝉可有效地降低枣疯病传播蔓延的速度。以4/下、5/中和6/下为最佳喷药时期,全年共喷药3~4次。目前常用的药剂有:10%氯氰菊酯和80%DDV等。 4. 手术防治 实践证明,对于轻病树,早春发芽前环剥主干,落叶前彻底去掉疯枝,生长期随时抹去疯芽,可有效地阻断植原体的运行,可治愈或延缓发病。 5. 药物治疗 将四环素族抗生素注入到疯树体内或浸根、浸泡接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药停后容易复发。

116 再见!


Download ppt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