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点对点检测)2013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点对点检测)2013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点对点检测)2013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典例1】(2011·福建文综·T22)下图是有关美国 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3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 【精讲精析】选B。本题以漫画作为切入点,通过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如图所示:

5 从“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从“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从“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选B项。

6 【阅卷人点评】通过阅卷结束后统计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而错选D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但生产资料却被资本家私人占有,随着生产的无序发展,产品严重过剩,工人却相对贫困,无力购买产品,经济危机因此爆发。 (2)不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表现而错选C项。通货膨胀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物价下跌,工人失业,无力购买过剩产品。

7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表现和影响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者图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再现再认史实的能力以及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分析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加强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的认识;同时联系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增强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8 1.(2009·重庆文综·T23)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 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9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美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而大幅度提高关税,这一做法被西方各国纷纷仿效,结果引起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致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从而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因此A项说法是正确的。

10 2.(2009·四川文综·T22)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11 【解析】选B。本题考查西方国家应对 年世界经济危机时采取的措施。从材料看,危机爆发后,美国及西方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纷纷提高关税,转嫁危机,结果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这种做法不但不会共渡难关,而且还会加剧危机;为了争夺市场,危机爆发后不会限制出口,所以排除A、D两项;C项与题干无关。

12        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典例2】(2011·江苏单科·T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13 【精讲精析】选C。本题以罗斯福“炉边谈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一定与新政内容有关,据此逐一分析备选项,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不符合题意。福利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故D项不符合题意。而《全国劳工关系法》是新政颁布的法案之一,故答案为C。

14 【命题人揭秘】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重大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表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传统政策已无力挽救资本主义经济,无法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运用政府力量大规模干预经济。本题就是通过“炉边谈话”考查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具体表现。解题时结合罗斯福新政具体内容考虑即可得出答案。

15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特别是可以联系当前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分析新政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特点和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主要变化,利用新材料,联系现实,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利用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同时对比联系当今西方世界局势,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16 3.复习备考时,仍以罗斯福新政为重点,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要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注意分析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

17 1.(2012·广东文综·T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

18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面临工人失业、银行倒闭、生产相对过剩等问题,因此,B、C、D三项排除;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加强立法工作,规定工时与工资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待遇,A项正确。

19 2.(2012·福建文综·T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年份 政府和 公共机 关法人 金融 机关 其他国 内法人 外国 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40.1 2.9

20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题指南】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根据表格信息,对应四个选项进行逐项分析和判断。

21 【解析】选A。根据外国法人和金融机关持有股票的份额增加,可以判断B、C两项解读正确。根据个人持股份额减少,可以判断D项解读正确。整合表格信息,无法得出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论,故A项错误。

22 3.(2011·上海单科·T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23 【解析】选A。本题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平衡供需,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最终结果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B项农产品数量明显减少,而非增多;C项银行数量只是恢复,而非增多;D项美元应当是贬值,才能刺激出口。

24 【误区警示】本题学生容易错选C项或D项。经济危机爆发后,银行大量倒闭,罗斯福新政中首先调整财政金融,关闭部分倒闭的银行,减少银行数量,所以C项不正确。经济危机爆发后,产品大量积压,所以必须实行美元贬值才能刺激出口,所以D项不正确。

25 4.(2010·天津文综·T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26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罗斯福新政措施影响的理解。解答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根据题目限定词“起直接作用”逐项分析。罗斯福新政通过货币贬值,刺激出口,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提高,债务人负担减轻,这属于整顿财政金融的措施,A正确。调整农业结构、复兴工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与海外市场无关,B、C、D三项不正确。

27 5.(2010·上海单科·T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28 【解析】选B。本题考查英国福利政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并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这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正确。

29 6.(2010·江苏单科·T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这一农业政策的目的是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30 7.(2009·广东单科·T23)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
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31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采用的经济思想。“提议政府增加开支”“财政赤字”等,都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内容。从材料来看,罗斯福在担任总统之前是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这说明在罗斯福上台前,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早已出现,因此正确答案为C。新政理念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排除A、D。从1929年美国就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开始衰退,排除B。

32 8.(2009·江苏单科·T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3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措施的主要作用。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带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增加许多就业机会,工人就业后能够有能力进行消费。二是工程本身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市场就会随之扩大,社会消费也随之扩大,故①②③都正确。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不能抑制物价上涨,④的作用表现不出来,予以排除。

34 9.(2012·江苏单科·T2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35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 (单位:英镑)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纳税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36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37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38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变革和困境,福利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给政府带来了财政压力,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解析】第(1)题,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社会状况,结合新政措施和背景概括回答。第(2)题,分析表格数据从社会救济和保障儿童两方面概括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二、三信息从福利制度的弊端方面概括原因。第(4)题,依据三则材料分别从制度决策、制度调整和制度承担方面概括政府的角色。

39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40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标志: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

41 3.表现: (1)银行纷纷倒闭。 (2)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3)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濒于破产。 (5)很快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演变成空前规模的世界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特点:来势特别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 性特别大。

42 5.影响: (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 ②广大人民的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矛盾和 摩擦日趋尖锐。 ②各国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 的反抗。 ③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43 【点睛】对经济大危机根本原因及实质的理解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实质:一方面,经济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资本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广大劳动人民无力购买所需商品,最终出现市场萎缩,即所谓的“生产过剩”。 (3)通过调节生产,调节社会分配制度,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可以逐渐缓解危机。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根本上是不可能消除的。

44 【提醒】30年代大危机给我们的教训与启示 (1)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与时俱进。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发展经济要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共同采取措施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 (5)规范股市和信贷市场,防范金融投机。 (6)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45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局势动荡。 (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进一步深化,社会局 势进一步恶化。 (3)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46 2.进程与内容: (1)进程: ①第一阶段:1933年3月至1935年初,主要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②第二阶段: 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47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社会立法
(2)内容: 项目 内容 财政金融 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 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 证券业 工业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 劳资关系 农业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提高和 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农业生产 社会救济 和保障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 施,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 加就业 社会立法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社会立法

48 3.特点: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 4.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 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5.结果: (1)经济上: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 复;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巩固民主 政治的统治。 (3)促使资本主义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 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9 6.凯恩斯主义: (1)内容: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 (2)影响: ①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②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并造 就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增长,凯恩斯主义理论取代过去自由 放任的经济理论。 ③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50 【点睛】对罗斯福新政“新”含义的认识 (1)新的理论:由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2)新的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虽大规模干预经济,但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并采取部分有利于工人、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3)新的政策: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初步实施。 (4)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 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背景 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 宏观调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 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 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 货膨胀严重 结果 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 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 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出 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 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 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 合经济”

52 【点睛】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影响的认识
(1)积极:①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消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强,致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的矛盾现象。

53 (1)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历程: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历程: 时期 特征 原因及表现 应对措施 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 形成 战后初期,遭受战争的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 保障每个公民获得当时条件下的一般生活水平 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 发展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制度在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诸方面的作用 北欧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了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项目也急剧增多

54 时期 特征 原因及表现 应对措施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 调整 70年代经济危机后经济陷入发展滞缓、财政赤字扩大、通货膨胀严重的困境;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许多国家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的开支

55 (3)构成与内容: ①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 成。 ②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 面。 (4)影响: ①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 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福利国家”制度也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 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56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①表现:二战后美国等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②影响: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57 (2)新经济的出现: ①概念: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②背景: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 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③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 业。 ④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 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58 【点睛】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制度的主要原因
(1)福利制度是在广大下层群众和进步政党、团体纷纷要求社会变革的形势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产物。 (2)各种福利措施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 (3)二战后20多年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福利制度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物质前提。

59 【点睛】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2)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经济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 (5)二战结束以来的经济发展为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60         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后……《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在1932年初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61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学者却称罗斯福新政是什么“彻头彻尾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法西斯性质”,新政的改良措施对工人阶级的让步“有很大的欺骗性,不利于革命”,因而新政是历史的反动,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消极作用。

62 材料三 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新政的改良措施具有进步意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不谋而合;新政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63 请探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之处及原因,应该如何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提示】(1)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之处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好处,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增长。

64 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出现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④美国经济的恢复和民主制度的保存,使美国在二战中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能够成功的原因 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发展到垄断主义,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经常引发经济危机,新政正是资产阶级摆脱危机、寻求出路的反映。

65 ②美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③民主传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独立战争以后美国建立民主政体,形成浓厚的民主传统,这是新政得以实施和成功的政治保障。 ④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⑤借鉴当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3)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6 【应用体验 1】(2012·南京、盐城一模)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 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 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7 【解析】选A。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为扭转危机而出现的,调节的核心是生产与需求的关系,政策的制定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阶层,政策的受益者会表示支持和赞同,政策的受害者会反对,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最大成就”与“最差表现”都是同一个措施的局面,故①②③都是正确的;④中说“彻底摆脱了危机”是不正确的,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68        正确认识福利制度的特点、实质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69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70 请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提示】(1)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2)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水平较高。 (5)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71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有何影响?
【提示】(1)积极作用 ①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②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72 (2)消极影响 ①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 ②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

73 3.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实质上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74 【应用体验 2】(2012·济南模拟)阅读《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图,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持续下降,其原因不包括( )

75 A.制订经济发展计划    B.科技革命的兴起 C.实施社会福利制度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福利制度使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容易造成财政赤字,增加政府的债务。


Download ppt "(点对点检测)2013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