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单元 人和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单元 人和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单元 人和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
第八单元 人和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 目 录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6讲 神经调节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8讲 免疫调节

2 高考纵览 知识点 2010 2011 2012 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的机制及破坏实例 安徽卷第5题(选择)、江苏卷第9题(选择)
 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的机制及破坏实例  安徽卷第5题(选择)、江苏卷第9题(选择)  北京卷第5题(选择)、江苏卷第9题(选择)、上海卷第25题(选择)  海南卷第12题(选择)、江苏卷第3题(选择)、上海卷第23题(选择) 返回目录

3 高考纵览 反射及反射弧 全国卷第32题(非选择)、北京卷第3题(选择)、江苏卷第13题(选择)
 全国卷第32题(非选择)、北京卷第3题(选择)、江苏卷第13题(选择)  海南卷第9题(选择)、江苏卷第13题(选择)、广东卷第4题(选择)  课标全国卷第4题(选择)、江苏卷第29题(非选择)、海南卷第27题(非选择) 返回目录

4 高考纵览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及特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及特点  山东卷第26题(1)(非选择)、安徽卷第30题(1)(2)(非选择)、浙江卷第5题(选择)、广东卷第6题(选择)  浙江卷第3题(选择)、海南卷第8题(选择)、四川卷第30Ⅱ题(2)(非选择)  课标全国卷第30题(非选择)、山东卷第25题(非选择)、浙江卷第4题(选择)、安徽卷第2题(选择)、海南卷第14、15题(选择)、上海卷第24题(选择) 返回目录

5 高考纵览 人脑的高级功能 山东卷第26题(4)(非选择) 海南卷第9题(选择) 海南卷第10题(选择) 激素产生的部位、作用及调节特点
 山东卷第26题(4)(非选择)  海南卷第9题(选择)  海南卷第10题(选择)  激素产生的部位、作用及调节特点  天津卷第8题(非选择)、北京卷第31题(非选择)、海南卷第10、11题(选择)  江苏卷第27题(非选择) 安徽卷第30题(非选择)、北京卷第31题(非选择) 返回目录

6 高考纵览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福建卷第4题(选择)、江苏卷第9题(选择)、江苏卷第31题(非选择)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福建卷第4题(选择)、江苏卷第9题(选择)、江苏卷第31题(非选择)  北京卷第5题(选择)、安徽卷第30题(2)(非选择)、海南卷第7题(选择)  课标全国卷第3题(选择)、海南卷第13题(选择)、江苏卷第25题(选择)、上海卷第28题(选择) 返回目录

7 高考纵览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山东卷第26题(2)(3)(非选择)、江苏卷第22题(选择) 课标全国卷第5题(选择)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山东卷第26题(2)(3)(非选择)、江苏卷第22题(选择)  课标全国卷第5题(选择)  天津卷第3题(选择)、重庆卷第5题(选择) 返回目录

8 高考纵览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浙江卷第1题(选择)、福建卷第1题(选择)、全国卷第2题(选择)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浙江卷第1题(选择)、福建卷第1题(选择)、全国卷第2题(选择)  课标全国卷第30题(2)(非选择)、全国卷第5题(选择)  北京卷第4题(选择)、海南卷第16题(选择)、上海13、19题(选择)、 广东卷第5题(选择) 免疫疾病  安徽卷第30题(3)(非选择)  浙江卷第4题(选择)  江苏卷第12题(选择) 返回目录

9 使用建议 1.教学建议 (1)抓住复习线索:以脊椎动物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主线,应用图文转换的方法,结合内环境的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关系,综合复习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和调节机制。 (2)关注主干知识:如内环境稳态实例中的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及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节,调节机制中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特别要关注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比较等。 返回目录

10 使用建议 (3)建立模型加深理解:如对血糖平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体温和水盐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画流程图进行复习。
(4)联系热点问题:如复习激素调节实例中血糖平衡调节时,注意与糖尿病的成因、症状、防治联系;复习免疫知识时,联系预防接种(甲型H1N1流感等)、器官移植和艾滋病预防等。 2.课时安排:本单元分为4讲,建议用8课时完成,前两讲各1课时,后两讲各2课时,单元卷和讲评各1课时。 返回目录

11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返回目录

12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返回目录

13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知 识 梳 理 ——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细胞外液(内环境):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由________、________、淋巴等组成。 2.细胞外液成分的比较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________;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________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相近 蛋白质 蛋白质 返回目录

14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细胞外液理化环境 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_;温度:正常人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_的媒介。 导思:单细胞生物有内环境吗?(请翻阅教材必修3 P2第二段文字) 无机盐 蛋白质 7.35~7.45 37 ℃ 物质交换 返回目录

15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二、内环境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作用,使各个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状态。 2.特点:内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处于动态平衡中。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主要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2)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均会遭到________。 (3)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调节 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能力 破坏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返回目录

16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网 络 构 建 —— 返回目录

17 1.[2012·广东卷]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 × [解析] 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基 础 自 测 ——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2·广东卷]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 × [解析] 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2.[2012·江苏卷]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 √ [解析] 淋巴管阻塞组织液回流受阻,不能通过锁骨下静脉回流到血液中,使组织液增多引起下肢水肿。 返回目录

18 3.[2012·海南卷]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2012·海南卷]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 √ [解析]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它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的溶质微粒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4.[2010·安徽卷]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 × [解析]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 返回目录

19 6.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5.体液是指细胞外液。(  ) × [解析] 体液是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6.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返回目录

20 ►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1.内环境与外界物质的关系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1.内环境与外界物质的关系 图8­25­1 返回目录

21 2.对图的分析 (1)内环境成分的内在联系如图8­25­2所示。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对图的分析 (1)内环境成分的内在联系如图8­25­2所示。 图8­25­2 返回目录

22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而必须从组织液中获取,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具体确认五种结构可按如下方法进行:以“循环系统”为参照,双向进出-呼吸系统,单向进入-消化系统,单向输出-皮肤,输出后又可存在重吸收箭头-泌尿系统。 返回目录

23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4)CO2、O2浓度最高部位分别是组织细胞、肺泡;最低部位相反,沿运输途径方向浓度依次降低,如O2浓度,血浆>组织液;CO2则相反,因为气体通过自由扩散顺浓度差运输。 (5)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机盐,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涉及代谢废物排出的系统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关器官主要为肺、肾脏和皮肤。 返回目录

24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另外,由细胞内合成分泌到体外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消化酶。 返回目录

25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提醒:①五类常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a.组织细胞——组织液;b.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d.血细胞——血浆;e.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过膜层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和小肠上皮细胞壁均为一层细胞结构,常考查物质穿膜(磷脂双分子)层数或穿磷脂分子(膜层数×2)层数。如:a.血浆中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膜层数: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进组织细胞(1)+进线粒体(2)=5层。b.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膜层数: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进组织细胞(1)+葡萄糖不进线粒体(0)=3层。 返回目录

26 例1 图8­25­3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例1 图8­25­3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8­25­3 返回目录

27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返回目录

28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D [解析] 首先识别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名称: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然后分析各个选项。内环境是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构成的,不包含细胞内液;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 返回目录

29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点评] (1)读懂图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血管中的②为血浆,组织细胞间的③为组织液,淋巴管中的①为淋巴液;(2)对内环境中的特殊物质能进行正确判断,如血浆蛋白就属于内环境成分,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不属于内环境;(3)能掌握内环境所进行的各种代谢活动产生的物质穿过组织、细胞的过程,如抗体、部分激素等由细胞分泌产生会进入内环境发挥作用,氧气由外界经血液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最后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 返回目录

30 探究:如果将C选项改为“浆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对吗? 错误,除了淋巴之外,还有血浆、组织液。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探究:如果将C选项改为“浆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对吗? 错误,除了淋巴之外,还有血浆、组织液。 返回目录

31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变式题1 图8­25­4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图8­25­4 返回目录

32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解析] ③废物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A错;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即是内环境,B错;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C对;⑥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错。 返回目录

33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变式题2 [2013·上海联考] 图8-25-5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 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A、B、C的化学成分 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A. ②③ B.①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图8­25­5 返回目录

34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A [解析] 血浆和组织液间大部分物质是可以相互交换的,组织液中的一部分需要通过淋巴循环才能回到血液中。图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淋巴,C是细胞内液,①错误;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充满的液体可看成是组织液,②正确;脂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后主要经过淋巴进入血浆,③正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及细胞中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④错误。 返回目录

35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考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渗透压 (1)稳态:正常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分渗透是平衡的。 (2)影响组织水肿的实例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原因如下: 图8­25­6 返回目录

36 2. 酸碱度 (1)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2)血浆pH调节的过程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酸碱度 (1)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2)血浆pH调节的过程 图8­25­7 返回目录

37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温度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37 ℃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提示:人体内的生理反应的发生场所常易混淆,现总结如下:①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a.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c.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②发生在细胞内液的生理过程:细胞呼吸的过程,如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氧气与[H]结合等。③发生在消化道(外界环境)的生理过程:消化道内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 返回目录

38 例2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例2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40 10.35 25 47 返回目录

39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返回目录

40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解析] 首先根据②与③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可判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①是细胞外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时,都会导致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肝细胞产生的CO2到达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5层磷脂双分子层。 返回目录

41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①读懂表格所含信息;②从蛋白质含量判断所在的内环境;③各种物质穿过各种组织、细胞的过程;④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膜上的蛋白质(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返回目录

42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变式题1 [2012·海南卷]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返回目录

43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 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 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2PO4-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返回目录

44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变式题2 [2013·龙岩月考] 人在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CO2 B.血液中的NaHCO3能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pH基本稳定 C.血浆中的碳酸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稳定 D.乳酸的酸性较弱,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的影响不大 返回目录

45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解析] 剧烈运动时细胞缺氧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进入血液中,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其中的NaHCO3能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pH基本稳定。 返回目录

46 ► 考点三 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基本内容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实质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考点三 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基本内容 实质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能力 大小  有一定限度,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返回目录

47 提醒:①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涉及四种信息分子,其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不同: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提醒:①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涉及四种信息分子,其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不同: 调节方式 信息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体液调节 激素 内分泌腺细胞 相应靶细胞 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返回目录

48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②理化性质失调: a.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b.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c.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d.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返回目录

49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例3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返回目录

50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解析] 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中暑是由于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上升,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返回目录

51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病症(如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引起尿毒症、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过低引起糖尿病等)需要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调节。 返回目录

52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变式题1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战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返回目录

53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寒冷时出现寒战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饮水不足导致内环境渗透压上升,机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多以维持渗透压平衡;出现肺水肿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说明内环境稳定被破坏,故选B项。 返回目录

54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变式题2 [2013·湖南模拟] 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 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 D.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返回目录

55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D [解析] 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A项叙述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减小,从组织液中吸水的能力减弱,引起组织水肿,B项叙述正确;体温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是受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结果,C项叙述正确;不吃早餐会导致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D项叙述错误。 返回目录

56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组织水肿的内容,鉴于这个问题在正文中有涉及但没有例题,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组织水肿的内容,鉴于这个问题在正文中有涉及但没有例题,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1.[2012·茂名联考]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返回目录

57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D [解析]人体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都会引起组织液中的溶质微粒数目相对增多的现象,组织液增多造成水肿。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量会暂时增加,但是多余水分会通过形成较多的尿液而排出。 返回目录

58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返回目录

59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A [解析]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分别发生在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和核糖体中,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外界环境消化道中,只有A项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组织液)中。 返回目录

60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生理过程,鉴于这是高考已考查过的重点,我们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很多,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生理过程,鉴于这是高考已考查过的重点,我们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很多,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3.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返回目录

61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 [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不仅包括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稳定,还有多种指标,如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的稳定;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 返回目录

62 第26讲 神经调节 返回目录

63 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返回目录

64 第26讲 神经调节 —— 知 识 梳 理 ——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结构基础——反射弧 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传出神经→________。 2.基本方式——反射:在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________的应答。 导思:在“膝跳反射”的过程中,其反射弧中的组成部分中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有哪些?(请翻阅教材必修3 P16“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 规律性 返回目录

65 第26讲 神经调节 二、兴奋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__________变为显著__________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__________。 (2)兴奋的产生: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__________。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 静止状态 活跃状态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 返回目录

66 第26讲 神经调节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脊髓的__________受脑中相应的__________的调控。 2.人脑的功能(连一连) ①大脑 a.排尿、排便、缩手及膝跳反射中枢 ②小脑 b.呼吸及心血管中枢 ③脑干 c.体温、血糖、水盐中枢及生物节律的控制 ④下丘脑 d.维持身体平衡 ⑤脊髓 e.感知;控制机体活动、语言、学习、记忆 和思维 ①—e ②—d ③—b ④—c ⑤—a 低级中枢 高级中枢 返回目录

67 第26讲 神经调节 —— 网 络 构 建 —— 返回目录

68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图如下(b、c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第26讲 神经调节 —— 基 础 自 测 ——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图如下(b、c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图8­26­1 返回目录

69 1.[2012·安徽卷] 蛙的神经元发生兴奋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Na+的流入为主动运输。( )
第26讲 神经调节 1.[2012·安徽卷] 蛙的神经元发生兴奋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Na+的流入为主动运输。(  ) × [解析] 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Na+的流入是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中,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 2.[2012·课标全国卷] 在完成这一反射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  ) √ [解析] 在完成这一反射过程中至少涉及两个神经元,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经过神经纤维上的电传导→神经元间的化学递质传导→下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传导三种信息的转化。 返回目录

70 3.[2012·浙江卷]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第26讲 神经调节 3.[2012·浙江卷]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 [解析] 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形成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返回目录

71 第26讲 神经调节 4.[2012·山东卷] 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  ) × [解析] 神经元a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产生局部电流(电信号),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轴突末端时,可引起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返回目录

72 5.[2011·天津卷]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 [解析]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第26讲 神经调节 5.[2011·天津卷]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 [解析]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6.[2011·江苏卷] 切断N、刺激M,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a的传导速度相同。(  ) × [解析] 由于突触有突触延搁,因此兴奋在突触c和神经纤维a上的传导速度不同。 返回目录

73 第26讲 神经调节 ► 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结构如图8­26­2所示)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图8­26­2 返回目录

74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1)结构如图8­26­3所示
第26讲 神经调节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1)结构如图8­26­3所示 图8­26­3 返回目录

75 (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经典反射弧图示解读
第26讲 神经调节 (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经典反射弧图示解读 图8­26­4 返回目录

76 第26讲 神经调节 ①两个反射弧都包括五部分基本结构。 ②相应反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③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结构。 ④两者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⑤缩手反射由3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内有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反射弧内有1个突触结构。 ⑥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返回目录

77 第26讲 神经调节 例1 [2012·课标全国卷]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图8­26­5 返回目录

78 第26讲 神经调节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返回目录

79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解析] (1)结合题中图形和题干中给出“深吸气后肺扩张”的信息可知,肺中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入脑干,脑干经分析综合发出信息,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扩张肌,完成反射。因此可以判断出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对应的效应器。 (2)屏住呼吸属于条件反射,所以其调控中枢为图(a)中的大脑皮层。(3)观察图(a),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元①的细胞体在大脑皮层,所以突触小体是由该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 返回目录

80 第26讲 神经调节 大形成;而观察图(b)我们可以看到突触小体是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接触的,所以突触后膜是位于该神经元的细胞体上。 [点评] ①读懂图中的结构,找到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结构; ②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③构成突触的结构有几种情况,如轴突-树突型、轴突—细胞体型。 返回目录

81 第26讲 神经调节 变式题 [2013·皖南八校联考] 如图8-26-6所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①相连的是神经元的树突,有利于接受更多的信息 B.与⑤相连的是神经元的轴突,有利于兴奋传递给特定的靶器官 C.图示中⑥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 D.神经元的细胞体只存在于③中,图示中只有3个神经元 图8­26­6 返回目录

82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由神经节的位置可知①是感受器,A、B项叙述正确;⑥是突触,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C项叙述正确;神经元的细胞体可存在于神经节和神经中枢③中,图示中有传入、中间、传出3种神经元,D项叙述错误。 返回目录

83 ► 考点二 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过程
第26讲 神经调节 ► 考点二 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过程 返回目录

84 第26讲 神经调节 实质 膜对K+有通透性, 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第26讲 神经调节 实质  膜对K+有通透性, 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膜对Na+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电流 方向  没有局部电流  膜内与冲动传导方向一致:兴奋→未兴奋  膜外与冲动传导方向相反:未兴奋→兴奋 返回目录

85 (2)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第26讲 神经调节 (2)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返回目录

86 第26讲 神经调节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1)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2)过程 图8­26­7 返回目录

87 第26讲 神经调节 ①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②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④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特点:单向传递,另外还有突触延搁,易受组织液中物质的影响等。 返回目录

88 第26讲 神经调节 (4)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提醒:①注意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②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③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返回目录

89 第26讲 神经调节 例2 [2012·大连双基] 在图 8­26­8所示结构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不能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图8­26­8 返回目录

90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可以由①→②,也可以从②→①;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过来传递,图示中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由③→④,而不能由④→③。 [点评] ①从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运输形成的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角度分析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②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返回目录

91 第26讲 神经调节 变式题1 图8­26­9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内环境 D.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a的兴奋 图8­26­9 返回目录

92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A项,突触小体是轴突以电信号形式传来的兴奋以突触小泡形式最终把递质这种化学信号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项,兴奋在b→c的传递过程中,①处的电位变化为内膜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所以电流的方向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即由b→c;C项,递质包被在突触小泡内,在释放时以胞吐的形式释放;D项,由于⑥处为突触后膜,不能释放递质,所以不能把兴奋传递给突触前膜。 返回目录

93 第26讲 神经调节 变式题2 [2013·贵州联考] 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易发生惊厥。下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据图分析,突变体果蝇的神经细胞膜异常的是( ) A.钠离子通道和产生兴奋过程 B.钾离子通道和兴奋性恢复过程 C.钠离子通道和兴奋性恢复过程 D.钾离子通道和产生兴奋过程 图8­26­10 返回目录

94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野生型和突变体果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突变体由兴奋状态恢复到静息状态的时间不大相同。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中,主要是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故突变体果蝇的神经细胞膜异常的是钾离子通道和兴奋性恢复过程。 返回目录

95 ►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26讲 神经调节 ►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名称 主要神经中枢 功能 大脑  语言中枢等  除了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返回目录

96 第26讲 神经调节 注: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其余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均为低级中枢,且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
第26讲 神经调节 注: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其余小脑、脑干、下丘脑、脊髓均为低级中枢,且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等  调节体温、水盐、血糖平衡等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 返回目录

97 2.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 第26讲 神经调节 W区 (书写言语区) V区 (视觉言语区) H区 (听觉言语区) S区
第26讲 神经调节 2.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 W区 (书写言语区) V区 (视觉言语区) H区 (听觉言语区) S区 (运动言语区) 失写症 失读症 听觉性失语症 运动性失语症 返回目录

98 3. 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 第26讲 神经调节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第26讲 神经调节 3. 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 “千手观音”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返回目录

99 第26讲 神经调节 注:高位截瘫病人受伤部位以上感受、运动都正常,受伤部位以下无感受,但低级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排便反射仍存在。
第26讲 神经调节 注:高位截瘫病人受伤部位以上感受、运动都正常,受伤部位以下无感受,但低级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排便反射仍存在。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返回目录

100 第26讲 神经调节 例3 [2011·海南卷]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返回目录

101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排尿反射有两个中枢,低级中枢在脊髓,在婴幼儿时期控制排尿功能,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随着婴幼儿脑的发育,高级排尿中枢形成,脑与脊髓建立联系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从而控制排尿。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自主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 返回目录

102 第26讲 神经调节 [点评] ①H区与听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听不见;V区和视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看不见。②意识丧失的病人,低级中枢失去与高级中枢的联系,受伤部位以上感觉运动都正常,受伤部位以下无感觉,但低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排便反射仍存在。③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不同,前者与神经元有关,后者与新突触有关。 返回目录

103 第26讲 神经调节 探究:A项,某同学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 先缩手。通过感受器把刺激传递到大脑皮层经过的突触比缩手反射多,由于突触有时间延搁,故而先缩手。 返回目录

104 第26讲 神经调节 变式题 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植物人”生命活动没有自主意识、不能运动(植物人已经不能动了,而小脑是管运动平衡的),但有一些基本的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下丘脑、脑干和垂体。 返回目录

105 第26讲 神经调节 ► 考点四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问题 1.判断原理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且各处速度相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速度明显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实例分析 图8­26­11中ab=bc=cd=de=ef=fg=gh,按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分类如下: 图8­26­11 返回目录

106 第26讲 神经调节 指针偏 转次数 接线柱 的位置 刺激位点 原因分析 b、d两点 c点
第26讲 神经调节 指针偏 转次数 接线柱 的位置 刺激位点 原因分析 b、d两点 c点  b、d与c点距离相等,则b、d两点同时兴奋,无电位差 g点  兴奋在突触中单向传递,b、d两点不兴奋 1 e、g两点 f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g点兴奋;在突触中单向传递,e点不兴奋 返回目录

107 第26讲 神经调节 2 b、d两点 a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d两点先后兴奋 a、d两点 b点
第26讲 神经调节 2 b、d两点 a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d两点先后兴奋 a、d两点 b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a、d两点先后兴奋 d、f两点 e点  神经纤维上电信号传导速度快于突触间神经递质的传递速度,d、f两点先后兴奋 返回目录

108 第26讲 神经调节 例4 图8­26­12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刺激时,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 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 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图8­26­12 返回目录

109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电流计两极间出现电势差,指针就发生偏转。因兴奋不能逆向经过突触结构传递,故对A点刺激后,兴奋不能向另一神经元传递,即只有甲电流计的左极处发生一次膜电位变化,也就只有甲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返回目录

110 第26讲 神经调节 [点评] ①从电位的变化理解电流表偏转的原因:当图中的部位被刺激后,兴奋先传导至左侧 的电极处,该处的膜电位变成外负内 正,而另一侧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 负,所以记录仪会向左偏转。同理, 当兴奋传过后左侧电极的膜电位恢复, 记录仪会恢复到原位;当兴奋传导至右侧的电极处,记录仪会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过后,恢复至原位。 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间传导和传递使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相同的,只是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较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些。 返回目录

111 第26讲 神经调节 探究:若A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在乙电流表两电极正中央给予一个适宜刺激,甲、乙两电流表发生的变化又是怎样的? 由于兴奋能通过突触,故甲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只有电流表两侧存在电势差时指针才发生偏转,故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返回目录

112 第26讲 神经调节 变式题1 [2013·蚌埠检测] 如图 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图8­26­13 返回目录

113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C [解析] 由膜两侧的电位差可知,乙处是兴奋部位,甲、丙、丁均为未兴奋部位。丁区域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外流的结果,A项叙述错误;甲区与丙区未兴奋,为静息状态,B项叙述错误;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C项叙述正确;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乙流向两侧,D项叙述正确。 返回目录

114 第26讲 神经调节 变式题2 [2013·安徽模拟] 下图甲是测量单一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实验模式图,R表示记录仪器,S是一个电刺激器;图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若将R置于2处,在4处用S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下列各组判断全部正确的是(  ) 图8­26­14 返回目录

115 第26讲 神经调节 R指针是否偏转 效应器是否发生反应 是否发生反射 A B C D 返回目录

116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图乙中,由3(神经节)和突触的结构特征可以判断1是感受器,6是效应器,在4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因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故2处不会有电位变化,R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而效应器可以发生反应,由于反射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故效应器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活动。 返回目录

117 [备选理由] 本题综合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由于篇幅所限,本探究点未列入,在此补充。
第26讲 神经调节 [备选理由] 本题综合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由于篇幅所限,本探究点未列入,在此补充。 1.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 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 递质等 C.c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 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 a b c 返回目录

118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A [解析]根据突触的结构,a端是传入神经,c端是传出神经,刺激a点,兴奋由a经b传向c,c处有电位变化,故A项错误。b处为细胞间隙的组织液,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内环境的成分,故B项正确。 c为轴突末梢,其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故C项正确。a、b、c任何一处的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会表现为外负内正,若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故D项正确。 返回目录

119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实验,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第26讲 神经调节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实验,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2.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返回目录

120 第26讲 神经调节 Ach浓度 (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的 时间(ms) 0.1 5.00 5.56
第26讲 神经调节 Ach浓度 (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的 时间(ms) 0.1 5.00 5.56 0.2 5.48 0.3 5.31 0.4 5.24 返回目录

121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第26讲 神经调节 A.图中的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返回目录

122 第26讲 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考查突触及兴奋的传导。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而选项A中没有突触间隙;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突触小泡内递质影响实验结果;③处测得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而不同浓度的Ach处理后,在③处测得的时间都是5 ms,所以Ach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没有影响;在④处测得的是兴奋经过突触后的时间,而在④处测得的时间有变化,所以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影响。 返回目录

123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返回目录

124 考纲要求 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2.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2.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4.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返回目录

125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知 识 梳 理 ——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假设:在________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__________。 (3)实验结论: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除了神经调节,还有________。 盐酸 促胰液素 小肠黏膜 提取液 胰液 胰液 激素调节 返回目录

126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激素调节:机体由________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连一连)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A.下丘脑 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B.垂体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C.肾上腺 c.雌性激素等 D.卵巢 d.甲状腺激素 E.睾丸 e.雄性激素等 F.甲状腺 f.肾上腺素等 G.胸腺 g.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H.胰岛 h.胸腺激素等 A-b B-a C-f D-c E-e F-d G-h H-g 内分泌 返回目录

127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二、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肝糖原 脂肪 0.8~1.2 糖原 图8­27­1 返回目录

128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导思:这两种激素的作用各是什么? (请翻阅教材必修3 P26“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第一段文字)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返回目录

129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 甲状腺 甲状腺 图8­27­2 返回目录

130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________ ________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作用时间 比较长 反射弧 体液 较缓慢 较广泛 短暂 返回目录

131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 联系 (1)实例:①人体体温调节:a.产热途径:细胞中______氧化放能。b.散热途径:________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等。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②水盐调节:有________和体液调节两种途径,其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2)关系:①内分泌腺受____________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②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____,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导思:人体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对全身的细胞起作用吗? (请翻阅教材必修3 P28“激素调节的特点”) 有机物 汗液 下丘脑 神经调节 下丘脑 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和功能 返回目录

132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网 络 构 建 —— 返回目录

133 × [解析] 哺乳动物长时间缺水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基 础 自 测 ——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2·课标全国卷]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 × [解析] 哺乳动物长时间缺水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返回目录

134 × [解析] TH含量明显升高,说明TSH对甲状腺的作用正常,表明该患者垂体部位发生病变。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2012·安徽卷] 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向静脉注射TSH后,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垂体部位没发生病变。(  ) × [解析] TH含量明显升高,说明TSH对甲状腺的作用正常,表明该患者垂体部位发生病变。 3. [2012·山东卷] 胰腺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 × [解析]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返回目录

135 4.[2011·课标全国卷] 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4.[2011·课标全国卷] 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 × [解析] 激素是能通过体液运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5.[2011·天津卷]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 √ [解析] 垂体功能受损后所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影响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影响细胞代谢速率,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返回目录

136 √ [解析] 激素必须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使细胞摄取血糖、降糖等的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6.[2010·福建卷]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 √ [解析] 激素必须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使细胞摄取血糖、降糖等的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 返回目录

137 ► 考点一 激素调节的发现及特点 1.激素的发现史中的实验设计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考点一 激素调节的发现及特点 1.激素的发现史中的实验设计 探究者 沃泰默 斯他林、贝利斯 实验 假设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胰腺分泌胰液受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 步骤  ①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  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  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同一条已切取一段小肠的狗的静脉内 返回目录

138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实验 现象  ①胰腺分泌胰液  ②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胰腺仍分泌胰液  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胰腺分泌胰液确实受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 返回目录

139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总结:①斯他林、贝利斯与沃泰默的第2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小肠黏膜中含有促进胰腺分泌的物质,即促胰液素。②沃泰默的第1、3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控制,所以沃泰默的解释是错误的。③沃泰默的第1、2、3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稀盐酸对胰腺分泌胰液不起直接作用,小肠黏膜的存在对胰腺分泌胰液发挥直接作用。④促胰液素的发现体现了假设—演绎的方法,即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⑤促胰液素的发现体现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如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 返回目录

140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却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弥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4)激素在体内不断地发生代谢失活,激素一经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从而保证机体调节适应多变的环境。 返回目录

141 3.神经递质、酶与激素的区别与联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区别 神经递质 酶 激素 来源 神经细胞 活细胞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神经递质、酶与激素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神经递质 激素 来源 神经细胞 活细胞  植物:一定部位的活细胞产生  动物: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 本质  有机物,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属于RNA  ①蛋白质、多肽类,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  ②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  ③固醇类,如性激素等 生理 作用  引发神经冲动  催化功能  调节功能 返回目录

142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作用范围与特点  仅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具有功能的专一性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具有功能的专一性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具有作用部位的特异性,但一种激素有的可以有多种功能 作用条件  上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  受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返回目录

143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相同点 微量,作用大,属于高效能物质 联系  激素对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离不开酶的催化;激素可以激活酶的活性;酶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激素和神经递质可共同作用于某一生理活动 返回目录

144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例1 [2011·福建卷]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返回目录

145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有的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的是固醇类物质,如性激素等,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随体液到达靶器官或靶细胞,使靶器官或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呼吸酶,有的酶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酶是生物催化剂,发挥作用 返回目录

146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后还能保持活性;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将被相应的酶分解,失去活性。故C正确。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对三种物质进行比较,如:①三种物质各自来源于什么细胞:酶是活细胞产生、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分泌的;②三种物质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激素是调节代谢作用、酶是催化代谢作用、神经递质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③三种物质作用后的去向:激素、神经递质均被相关酶分解。 返回目录

147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变式题1 [2013·皖南八校联考] 有关人体内激素与神经递质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二者均可以存在内环境中 C.二者均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D.二者均可以参与代谢,并为代谢提供能量 返回目录

148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激素和神经递质属于信息分子,能够在细胞之间传递,二者不参与代谢,也不属于能源物质,不能为代谢提供能量;当二者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可提高信息传递的灵敏度;激素主要分布在血液中,神经递质通过细胞间隙(组织液)实现信息传递。 返回目录

149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变式题2 [2013·吉林模拟] 人体中,一经发挥作用就被灭活或降解的一组物质是( ) A.tRNA、mRNA B.甲状腺激素、神经递质 C.抗体、载体 D.解旋酶、血红蛋白 返回目录

150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号分子发挥生理作用后便失活。A中tRNA和mRNA都能反复利用;B项中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便被灭活;C项中抗体有一定的寿命,与抗原结合后难以自动分开,载体可以反复使用;D项中解旋酶和血红蛋白都能反复使用。 返回目录

151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考点二 激素调节实例理解 1.血糖的调节 图8­27­3 返回目录

152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提醒:①血糖的正常含量:0.8~1.2 g/L(或80~120 mg/dL)。②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返回目录

153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图8­27­4 返回目录

154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提醒: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②能使下丘脑分泌TRH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能使垂体分泌TSH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TRH和甲状腺激素;能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信号分子只有:TSH。③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返回目录

155 3.正反馈和负反馈 (1)正反馈:加强并偏离静息水平,如血液凝固、排尿排便、胎儿分娩、池塘污染后鱼类死亡更加剧污染等。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正反馈和负反馈 (1)正反馈:加强并偏离静息水平,如血液凝固、排尿排便、胎儿分娩、池塘污染后鱼类死亡更加剧污染等。 图8­27­5 返回目录

156 (2)负反馈: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比较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负反馈: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比较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图8­27­6 返回目录

157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例2 [2013·河北调研] 某健康人在上午11点前仅进食了早餐,如图8­27­7为其体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 增加,A点时体内分泌的胰 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将血糖 转化成各种氨基酸 C.B点时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图8­27­7 返回目录

158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B点血糖浓度比较低,所以这时B点分泌胰岛素不会增加。而应该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所以A错、C正确;胰岛素可促使血糖转化成糖原,但不能将血糖转化成氨基酸,B错;激素一般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传递间接影响细胞活动,D错。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①读懂图中引起血糖变化的原因,获取信息;②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作用。 返回目录

159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变式题1 [2013·湖北联考] 对健康的实验小鼠依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先静脉注射放射性碘,待小鼠平静后再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随后定时测定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则下列各图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是(  ) 返回目录

160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会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由于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上升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会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由于放射性碘的含量一定,放射性强度也会下降。 返回目录

161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变式题2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与其功能联系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对______________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其分泌相应激素的量________,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叫________。激素一旦完成作用后就会被________,因此动物体内需要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返回目录

162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若长期摄入碘过量时,高碘会抑制钠-碘载体的活动,使碘向甲状腺细胞内转运减少,造成细胞内碘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从而会导致甲状腺________ (萎缩、肿大)。 返回目录

163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和垂体 增加 (2)靶细胞 灭活 (3)肿大 [解析] (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反馈作用,使其分泌相应激素的量减少,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叫靶细胞。激素一旦完成作用后就会被灭活。(3)甲状腺细胞内碘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少,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信息,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增多,促进了甲状腺的增生,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返回目录

164 ► 考点三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和实例分析 1.两种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考点三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和实例分析 1.两种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图8­27­8 返回目录

165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提醒: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体温恒定。①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温度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②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组织或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③体温主要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速率。 图8­27­9 返回目录

166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水盐调节 图8­27­10 返回目录

167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水盐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参与,又有激素调节参与。 (2)水盐平衡调节的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接受刺激的是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调节水盐平衡,因此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返回目录

168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例3 [2012·课标全国卷]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返回目录

169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哺乳动物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血浆渗透压也会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B正确。 [点评] 本题需要明确的是:①血浆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之一,它的变化等同于细胞外液的变化;②抗利尿激素在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减少水的外排(排尿);③调节水盐平衡这一反射过程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均在下丘脑。 返回目录

170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变式题 [2012·南通二调] 图8­27­11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图8­27­11 返回目录

171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当人从温暖环境中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会迅速散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此外,若人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时,该个体会体温上升甚至发热。 返回目录

172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了有关糖尿病人血糖的变化,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作为补充。 1.下图各曲线能够反映典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变化的是( )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了有关糖尿病人血糖的变化,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作为补充。 1.下图各曲线能够反映典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变化的是(  ) 返回目录

173 [解析]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 g/L,若餐后血糖浓度长时间过高,则属于糖尿病。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 g/L,若餐后血糖浓度长时间过高,则属于糖尿病。 返回目录

174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了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区别,可作为例1的补充。 2.[2012·海南卷]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了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区别,可作为例1的补充。 2.[2012·海南卷]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返回目录

175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C [解析]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A正确;乙酰胆碱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后由突触小泡摄取并贮存,B正确;激素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只起信号分子的作用,C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 返回目录

176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了激素的发现,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作为补充。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了激素的发现,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作为补充。 3.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做了下列实验。根据实验,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 实验 处理方法 胰液分泌量  用适宜的电流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 增加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时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从另一些动物的胃中取出少量部分被消化了的食物,导入十二指肠中 大量增加 返回目录

177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把一些相同成分的食物不经过胃而直接引入十二指肠中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A.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 B.胃内消化的食物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 C.引起胰液分泌量增加的物质是盐酸 D.胃酸刺激神经,使胰液分泌量增加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把一些相同成分的食物不经过胃而直接引入十二指肠中 不增加 返回目录

178 [解析] ①说明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②③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体液调节,②③④说明在胃酸的作用下十二指肠产生物质会促进胰液分泌。
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①说明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②③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体液调节,②③④说明在胃酸的作用下十二指肠产生物质会促进胰液分泌。 返回目录

179 第28讲 免疫调节 返回目录

180 考纲要求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返回目录

181 第28讲 免疫调节 —— 知 识 梳 理 ——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________、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______细胞和B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浆细胞分泌的________、T细胞分泌的________、溶菌酶等。 胸腺 T 抗体 淋巴因子 返回目录

182 第28讲 免疫调节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1.免疫调节方式 (1)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__________及其分泌物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__________(如溶菌酶)和__________等组成。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____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__免疫。 导思: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请翻阅教材必修3 P37“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 皮肤、黏膜 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 体液 细胞 返回目录

183 第28讲 免疫调节 2.免疫系统的功能:________、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________或因其他因素而被________的细胞,以及________的细胞。 防卫 衰老 破坏 癌变 返回目录

184 第28讲 免疫调节 三、免疫失调 1.免疫功能过强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______接受________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____________、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________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__________,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再次 相同抗原 发作迅速 遗传倾向 敌我不分 返回目录

185 第28讲 免疫调节 2.免疫功能过弱(免疫缺陷) (1)举例:如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原因: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攻击免疫系统,使________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________免疫功能。 3.免疫学的应用:包括______、检测人体组织中的抗原、________等。 T细胞 一切 疫苗 器官移植 返回目录

186 第28讲 免疫调节 —— 网 络 构 建 —— 返回目录

187 1.[2012·江苏卷]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 × [解析] 机体免疫由免疫系统完成,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不大。
第28讲 免疫调节 —— 基 础 自 测 ——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2·江苏卷]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 × [解析] 机体免疫由免疫系统完成,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不大。 2.[2010·广东卷] 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 返回目录

188 3.[2010·浙江卷] 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
第28讲 免疫调节 3.[2010·浙江卷] 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 × [解析] 胸腺为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无胸腺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大部分过程,因此无胸腺裸鼠不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但仍保留对少数不需T淋巴细胞参与的有局限的体液免疫。 4.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 √ [解析] 过敏反应过程中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返回目录

189 5.与艾滋病人握手、共同进餐会传染艾滋病。( ) × [解析] 艾滋病不通过接触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播。
第28讲 免疫调节 5.与艾滋病人握手、共同进餐会传染艾滋病。(  ) × [解析] 艾滋病不通过接触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播。 6.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 × [解析] 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识别功能。 返回目录

190 ►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第28讲 免疫调节 ►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图8­28­1 返回目录

191 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第28讲 免疫调节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第28讲 免疫调节 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返回目录

192 第28讲 免疫调节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第28讲 免疫调节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返回目录

193 第28讲 免疫调节 提醒:①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②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③浆细胞又叫效应B细胞,可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可来源于T细胞或记忆T细胞。④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返回目录

194 第28讲 免疫调节 例1 下列有关参与免疫过程的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是一种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的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C.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一定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D.人体内T细胞和浆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相同,细胞器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返回目录

195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吞噬细胞既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第二道防线),又能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病原体等),但吞噬细胞仅仅是免疫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抗原;有的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人体内T细胞和浆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内细胞器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返回目录

196 第28讲 免疫调节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①免疫细胞各自的来源和功能;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尤其是体液免疫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如少数特殊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再如大多数抗原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等;③细胞分化的实质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返回目录

197 探究:B项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吗?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第28讲 免疫调节 探究:B项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吗?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返回目录

198 第28讲 免疫调节 变式题 [2012·石家庄二模]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DC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图8­28­2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图8­28­2 返回目录

199 第28讲 免疫调节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抗原后,将之传递给T细胞,使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返回目录

200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DC细胞有很多突起,增加了细胞膜的表面积;除了DC细胞外,吞噬细胞也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DC细胞处理抗原后,将之传递给T细胞,使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C细胞只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返回目录

201 ► 考点二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第28讲 免疫调节 ► 考点二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来源 B细胞 T细胞 作用物质 或细胞 特异性抗体 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 作用过程 见图8­28­3 返回目录

202 第28讲 免疫调节 联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图8­28­3 返回目录

203 第28讲 免疫调节 2.记忆B细胞二次应答的特点 (1)记忆B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返回目录

204 (4)坐标曲线图 图示信息: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既快又多。
第28讲 免疫调节 (4)坐标曲线图 图示信息: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既快又多。 图8­28­4 返回目录

205 第28讲 免疫调节 提醒:①相关实验:a.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b.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c.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②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内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结果是DNA未变,而RNA和蛋白质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返回目录

206 第28讲 免疫调节 ③在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中包含中心法则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三条途径,但在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中只有转录和翻译两条途径。 ④免疫细胞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⑤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返回目录

207 例2 图8­28­5中图1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 ]填写字母):
第28讲 免疫调节 例2 图8­28­5中图1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 ]填写字母): 返回目录

208 第28讲 免疫调节 图8­28­5 返回目录

209 第28讲 免疫调节 (1)参与②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________细胞。 (2)由图1可知,B和C细胞均由A细胞________而来。 (3)E和F经过③过程后,能直接发挥免疫作用的分别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4)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至少写出3种),而细胞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细胞。 返回目录

210 第28讲 免疫调节 (6)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自身免疫病,主要致病过程如图2。写出下列编号所代表的物质或结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7)(多选)人体内存在抗体的场所有( ) A.血清 B.乳汁 C.组织液 D.肝细胞内 返回目录

211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1)吞噬 (2)增殖分化 (3)效应T 浆 (4)B、C、D、E、F 细胞膜、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5)T (6)①抗原 ②淋巴因子 (7)A、B、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A是骨髓造血干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T细胞,F是记忆B细胞,G是浆细胞。 (1)②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并刺激B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另外T细胞还产生淋巴因子。 (2)由图1可知,B和C细胞均由A细胞分化而来。 (3)E(记忆T细胞)和F(记忆B细胞)经过③(分裂和分化)过程后,形成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才能直接发挥免疫作用。 返回目录

212 第28讲 免疫调节 (4)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B细胞(C)、效应T细胞(D)、记忆T细胞(E)、记忆B细胞(F);细胞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是细胞膜、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5)HIV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 (6)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①为抗原、②为淋巴因子、③为记忆B细胞、④为浆细胞。 (7)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乳汁中,其次是淋巴和组织液。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①读懂图中所给的各信息,明确各知识点间的联系;②细胞免疫和体液细胞免疫的联系;③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如过敏、自身免疫病等;④免疫活性物质也是内环境中的成分之一。 返回目录

213 第28讲 免疫调节 探究:麻风病人渗出物标本涂片中可见大量麻风杆菌存在于细胞内,题中第(5)小题改为:若该抗原为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消灭这些病原体主要靠哪种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返回目录

214 第28讲 免疫调节 变式题 [2012·福建卷] 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返回目录

215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的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在家兔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而家兔的血清也可使小鼠T细胞凝集,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特点来看,说明小鼠的B细胞和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 返回目录

216 ► 考点三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1.免疫反应具有两重性 对人体产生有利或有害两种结果。 2.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第28讲 免疫调节 ► 考点三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1.免疫反应具有两重性 对人体产生有利或有害两种结果。 2.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功能  防卫(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  监控、清除(监控并清除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 异常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 返回目录

217 第28讲 免疫调节 举例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第28讲 免疫调节 举例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③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自身组织或器官表面的某物质与某一特定抗原相似  免疫器官(如胸腺)先天性缺失或T细胞被攻击而大量死亡 返回目录

218 第28讲 免疫调节 3.艾滋病(AIDS)及其预防 (1)含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 (2)艾滋病死亡的直接原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HIV破坏免疫系统。 返回目录

219 第28讲 免疫调节 例3 [2012·湖南联考] 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为艾滋病。下列表示HIV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图8­28­6 返回目录

220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①读懂图中所给的信息,并能找出两者的联系,如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 ②艾滋病病毒的致病机理:HIV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破坏免疫系统。 返回目录

221 第28讲 免疫调节 变式题 2012年12月1日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 宣传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艾滋病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顽症之一,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请据图8­28­7回答下列问题(括号中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图8­28­7 返回目录

222 第28讲 免疫调节 (1)艾滋病病毒(HIV)进入人体后,图示①②③中可能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是[ ]和[ ]。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科学界早已认识到,研制疫苗是抗击艾滋病病毒最有效的良方。科学家们研发出的艾滋病疫苗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首次注射该疫苗后,人体主要发生图示编号中[ ]和[ ]过程,产生抗体。 (3)属于再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 ]和[ ],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223 第28讲 免疫调节 (4)研究人员说,这种疫苗针对的是泰国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是否对美国、非洲或其他地区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有效现在还不清楚。若该疫苗对其他地区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没有效果,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224 第28讲 免疫调节 (5)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实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________。 返回目录

225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1)[②] [③] 效应T细胞 抗体 (2)抗原 [③] [⑦] (3)[④] [⑤] 反应快而强(更快、更强) (4)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RNA是单链,容易发生变异。美国、非洲或其他地区流行的艾滋病病毒与泰国的艾滋病病毒可能属于不同类型 (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糖蛋白 [解析] (1)要注意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发生,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图中①为非特异性免疫、②为细胞免疫、③为体液免疫。A为效应T细 返回目录

226 第28讲 免疫调节 胞、B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2)艾滋病疫苗为免疫学上的抗原,能引起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即主要是图中③和⑦的过程。(3)记忆细胞直接接受抗原刺激,从而引起再次免疫反应,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再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更快、更强。(4)艾滋病病毒为RNA病毒,遗传物质为单链,不稳定,易发生变异。(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也不能合成蛋白质外壳,因此不能增殖。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返回目录

227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在正文中没有例题,可用此题补充。
第28讲 免疫调节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在正文中没有例题,可用此题补充。 1.[2013·武昌调研]如图所示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返回目录

228 A.当人被疯狗咬伤时,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此时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1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2更持久的免疫力
第28讲 免疫调节 A.当人被疯狗咬伤时,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此时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1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2更持久的免疫力 C.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预防 D.采用方法2使人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返回目录

229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当人被疯狗咬伤时,狂犬病病毒可能通过狗的唾液进入人体,这时要防止该病毒使人体致病,方法1较好,原因是抗体数量多,快速消灭病原体,以达到免疫效果,A错误;方法2抗体是自身产生的,用注入抗原的方法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B错误;免疫预防注射抗原后,体内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数量变化与曲线2相似,C正确;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返回目录

230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在正文中没有例题,可用此题补充。
第28讲 免疫调节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在正文中没有例题,可用此题补充。 2. [2012·长沙二模]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返回目录

231 第28讲 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 A项,小鼠对抗原敏感性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B项,从图可知抗原A产生的抗体量多,但不能判断破坏性大小。C项,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C正确。D项,小鼠对抗原B初次反应和抗原A初次反应一样,不能体现出反应较慢。 返回目录


Download ppt "第八单元 人和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