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目前网络舆情的 态势特征及其应对 王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主任 Email:mpawin@mail.hust.edu.cn 027-87558018,13886035076 2012.04 武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目前网络舆情的 态势特征及其应对 王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主任 Email:mpawin@mail.hust.edu.cn 027-87558018,13886035076 2012.04 武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目前网络舆情的 态势特征及其应对 王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主任 , 武汉

2 网络舆情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胡锦涛2008.6 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 美国的“互联网自由战略”——2011年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 “互联网自由”演说,结合北非中东的“茉莉花革命”,表示要将“互联网自由”纳入美国外交政策框架——即和平演变的“公共外交”,通过“直接”与他国网民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和行动,从而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

3 舆情与网络舆情 舆情类型: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境外涉华舆情、社会思潮、特定事项舆情。
舆情是含有态度倾向的信息或信息集合。有关公众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就是舆情。 舆情与舆论、民意。 网络舆情:人们在网络上呈现和表达出来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即网络上的舆情。 舆情类型: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境外涉华舆情、社会思潮、特定事项舆情。

4 目 录 1 网络时代的网民与网情 1.1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1.2 中国互联网发展总体态势 1.3 中国互联网结构特征
目 录 1 网络时代的网民与网情 1.1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1.2 中国互联网发展总体态势 1.3 中国互联网结构特征 1.4 中国网民行为特点和及其意义 2 网络时代与网络社会 2.1 网络开创新时代 2.2 网络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2.3 互联网的军事影响 2.4 网络是把双刃剑 3 互联网传播特征及其社会政治意义 3.1 网络时代的社会传播特点 3.2 网络时代的言论表达特征 3.2 网络时代的社会政治意义 4 网络的社会政治挑战及其应对 4.1 目前的网络舆情特点 4.2 网络的社会政治安全风险 4.3 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 4.4 突发事件网络与媒体应对

5 1.1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统计数据 基于CNNIC第29次统计报告
1 中国的网情与网民 1.1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统计数据 基于CNNIC第29次统计报告

6 网民人数与普及率

7 手机上网人数

8 上网时间(小时/每周)

9 年龄结构

10

11 学历结构

12 职业结构

13 收入结构

14 城乡结构

15 上网场所

16 1.2 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较2010年底增长19.0%。拥有IPv6地址9398块/32。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775万个,其中,.COM域名数量为364万个,占我国域总数比例为47.0%,.CN域名为353万个,占比为45.5%。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站数量为230万。国家在2010年加大互联网领域的安全治理力度后,中国网站数量下降,而整体质量得以提高,2011年网站数量重新开始稳步回升。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页数量为866亿个,比2010年同期增长44.3%。 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数2011年12月底为1,389,529Mbps,较2010年同期上涨26.4%。

17 2011年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

18

19 1.3 互联网整体状况和趋势 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2011年网民全年增长5580万,普及率提升4%,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我国.CN域名数和网站数变化出现转折点。截至2011年12月底,.CN域名总数达到353万个,较2011年6月上涨0.7%;网站数经历一年多的下降之后,稳步回升至230万个。.CN域名数和网站数均结束了跌势,开始稳步回升。 网络新闻使用率快速下降。近年来网络新闻使用率持续下降,2011年尤为明显。2011年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增速仅为3.9%,使用人数为3.67亿,使用率从上一年的77.2%下降至71.5%。 电子商务类应用继续稳步发展。包括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旅行预订在内的电子商务类应用在2011年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人,较上年底增长20.8%,网上支付用户和网上银行全年用户也增长了21.6%和19.2%,目前用户规模分别为1.67亿和1.66亿。 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目前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则出现大幅下滑: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博客/个人空间从64.4%降至62.1%。 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用户规模较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是中国网民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

20 1.4 中国网民结构特征 网民规模达5.13亿;即时通讯用户3.98亿,博客2.90亿,BBS1.41亿,微博客3.53亿,手机用户9.12亿。 年龄结构:30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占58.2%; 职业结构:底层职业者(包括学生)占70.1%; 学历结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7.6%; 收入结构: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网民占60.8%; 上网时间:平均18.7小时/周; 中国网民:两多两低一长—年轻人多、底层/边缘群体多,学历低、收入低,上网时间长。

21 1.5 中国网民的行为特征 行动化、组织化 情绪化、激进化 民粹化、极端化、片面化 泛道德化 泛政治化 炒作、微观、起哄

22 网上“黑五类”:公务员、警察、城管、医生、教师
网络群体极化——激进化、情绪化 网上“群体极化”倾向: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价值偏向,匿名发言容易态度偏激,众多贴文气氛渲染,观点相近人群频繁沟通,人们朝偏向继续移动,形成极端观点,意见呈两极化,极端赞成和极端反对,发展为口水战和人身攻击。 网上“黑五类”:公务员、警察、城管、医生、教师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3 小结:中国网民与欧美网民上网习惯 的差别及其意义?
与现实社会人口结构基本一致; 上网时间适当:一半以上的网民每天上网时间不到2小时; 上网干什么:信息获取、商务活动、交流沟通、娱乐; 网络是表达渠道之一,其他渠道畅通 发展平衡,互联网深度渗透 中国网民 两多两低——年轻人多、底层/边缘群体多、学历低、收入低; 上网时间更长:68.8%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 上网干什么:首先是娱乐,其次是交流沟通,其后是信息获取,最后是商务活动(目前正在变化); 更愿意网上表达:网络几乎是唯一的表达渠道; 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互联网深度不足。

24 2 网络时代与网络社会

25 2.1 互联网开创新时代 泛在网络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移动互联网迅速扩展,无处不在。 微博、SNS正在成为主要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络不断膨胀:其技术、应用、规模、深度、广度、影响力。 泛在网络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 ): 4A时代——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可达、可及、可行。网络从E时代到U时代:扩展、深化、提升。

26 微博虽小 能量巨大 小微博,大文化;小载体,大能量;小窗口,大变革。微博是平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平台。人人可用,人人可写。信息发布、传播成本和智力门槛很低。 自媒体特征尽显!“我+手机+互联网=更强大的我!”——如江西宜黄事件中的钟九如、温州动车事故 “粉丝超过一百,是一本内刊;超过一千,是布告栏;超过一万,是本杂志;超过十万,是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个亿,你就是CCTV了!导演冯小刚,他的粉丝超过5 0 0多万,他就是个冯通社啊! 微博女王姚晨,粉丝超过1000万”。

27 2.2 互联网打造新社会 网络打造新社会——网络社会! 网络带来新经济 网络开辟新政治 互联网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宝库
2.2 互联网打造新社会 网络带来新经济 网络开辟新政治 互联网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宝库 互联网是新思想、新价值、新道德的源泉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的新阵地,是没有硝烟的新战场 网络舆论攻击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 互联网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打造新社会——网络社会!

28 2008年奥巴马总统选举 成立网络竞选团队,制定网络传播和网络竞选战略; 建立竞选官方主页,宣传政纲,组织动员、扩大影响;
进驻各主要网站:包括Facebook/Myspace/Eventful(赛事活动网站)/Flicker(图片共享网站)),全方位宣传造势,激发年轻选民; 向Google、Wiki投放搜索关键字广告和关键词条; 在游戏网站打广告,通过各类视频网站宣传政治主张; 通过手机短信进行组织动员,竞选、拉票、游说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筹款,网络筹款达6.2亿美元(对手麦凯恩为2.3亿美元),大部分是1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

29 2.3 互联网对军事和战争的影响 互联网赋予战争崭新涵义: 非单纯军事的总体战:全面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较量
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互联网对军事总体战略影响 网络对战争战略和战争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对战场、战术的影响 网络对军事和战争的影响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美媒-网络攻击将成为常规战争手段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网络威慑对战争颠覆性影响堪比核威慑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互联网赋予战争崭新涵义: 非单纯军事的总体战:全面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较量 对基础性资源和力量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 对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政府能力和意志、国民素质、社会动员要求更高 信息战、舆论战、心理战、经济战、金融战、政治战、文化战、外交战、战略资源战等非军事较量将普遍、综合运用 非优势方骚扰性破坏易,实质性打击和取胜难 取胜的标准不是消灭对方,而是制服对方 优势方可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胜利

30 3 网络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政治意义 信息无限,网络无疆!

31 3.1 网络时代的社会传播特征 众声喧哗的草根时代:谁都在说、谁都想说、谁都能说。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直播:人人都是记者、电视台、通讯社——我的日报、自媒体。 炒作、操纵:无围观不网络,不炒作就没有网络新闻。 符号化、标签化:—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躲猫猫、打酱油、被就业、有木有、伤不起、萌、Hold不住……加深传播印象。 娱乐化、幽默化、戏谑化:一切事件、一切人物、一切言行都能被娱乐化、恶搞化,加强传播效果。

32 3.2 网络时代的言论表达特征 无禁区、弥漫化,无所不包无所不报; 情绪化、反讽化、无厘头化; 片面化、负面化、极端化、一边倒;
民粹化、泛政治化、泛道德化; 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日益分化、对立化; 围观起哄,燃点低、爆点低; 瞬息万变、热点频出。

33 3.3 网络时代的社会政治意义 无所不在、无法隐瞒——人海战术、人肉搜索。
强力监督——人人头上都有摄像头!互联网使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变硬、变实、变强! 解构化、去中心化、颠覆权威——一切皆可戏说、恶搞、解构、颠覆! 第四媒体——网络反映社情民意、社会舆论; 网民从说到做:影响舆论、影响事件走向、影响司法进程、进行政治抗争、采取社会行动; 社会组织、动员、学习、操练的新工具和平台

34 小结:互联网的社会政治影响 积极影响:减压阀、助推器 社会更加开放、表达更加畅通; 公共参与和社会交流沟通更加便利、迅捷;
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更强、更实、更硬、更密; 官民沟通:更有利于民意表达、民情反映、民智汇集; 促进政府政策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 消极影响:放大器、反应炉 社会舆论极端化、负面化、一边倒; 社会发动更迅速便利,加剧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风险 互联网监管难度增加,网络炒作和网络操纵加剧,网络攻击、网络破坏频繁; 信息过载、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核心价值、道德、历史文化被消解、颠覆; 对政治、社会、文化、司法、意识形态、国家安全构成多方面的威胁。

35 4 网络舆情的挑战及其应对 4.1 目前网络舆情特点 4.2 网民关注焦点及诉求取向 4.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挑战
4.4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

36 4.1 目前网络舆情特点 普遍化、多发化:天天有看点、网络很热闹。 海量化、广泛化:任何事都可能引发的网络舆情。
负面化、情绪化、一边倒:以揭露、抨击为主,指向官方,涉官、富、警等的舆情一边倒。 交互扩散和影响:网上网下、媒体之间、网民之间交互影响。 燃点低、爆点多、非预期性:对事件的误读、误解、扭曲, 往往出乎意料! 标签化、符号化:标签性概念成为社会流行语:躲猫猫、七十码、范跑跑、俯卧撑、打酱油、楼倒倒、替谁说话、被自杀、等地震、跨省追捕等。 恶搞化、娱乐化、反讽化: 对事件舆情进行汇编整合,形成具有艺术色彩的段子、顺口溜、视频等,吸引网民。如正龙拍虎、烈女传、恨爸不成钢等。

37 4.2 目前网民的关注焦点及诉求取向 网民关注:利益相关、价值关联、利害冲突、社会热点、大事要事、新奇怪异、灾害事故、群体性突发事件等。
1、事件真相,信息渴求——知 离奇性;暴力性;复杂性 2、利益相关,利益诉求——利 社会普遍性问题-民生问题;个人利益问题; 3、权力运用与权利保障——权 官僚主义;权力暴力;司法公正 4、道德关怀和价值评判——义 利益失衡;道德失衡;价值观冲突的问题 5、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急 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 6、新奇、怪异、娱乐八卦——奇 网民关注:利益相关、价值关联、利害冲突、社会热点、大事要事、新奇怪异、灾害事故、群体性突发事件等。

38 专栏:群体性事件的新动向 2、以经济利益性议题为主。往往从民生、民权问题切入,进而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具有鼓动性和敏感性;
1、暴力、暴烈程度显著上升,暴力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2、以经济利益性议题为主。往往从民生、民权问题切入,进而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具有鼓动性和敏感性; 3、国际国内交叉,国内民众上访、闹事力图“国际化”; 4、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对立加剧,民众对公力解决途径和常规解决方式存疑,“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闹、闹小不如闹大!” 上诉→上访→上房→上网! 5、群体性行为的集体性、集群性、组织性在增加; 6、知识精英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提供和意识形态的支持,精英从“说”到“做”; 7、网上网下共振:互联网起了激活、放大、组织、动员、发动作用。网上网下合流共振,社会对立气氛陡增。

39 4.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挑战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沃土,是突发事件演变为公共政治事件的重要推手,对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对政治安全、政权更迭都有重要作用。 互联网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极大挑战:引发信仰危机、信任危机、舆论危机、管理危机、安全危机。 互联网是双刃剑,网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能简单地将网络和网络舆情当敌人,要正确认识,善加利用。

40 4.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挑战 4.3.1 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挑战——信仰危机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使各种思潮、各种观点涌现,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频繁地交流、交融、交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网络带来的各种思潮,直接冲击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更容易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迷惘、道德失范、封建迷信乘虚而入等问题。 网上曾热炒过 “白毛女是否该嫁黄世仁”的问题。当时网上调查,赞成该嫁的占53%,反对的占47。这反映历史观的虚无和价值观的嬗变和社会基本信仰的流失! ——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会思潮的发展,网上意识形态、思想观点的争论、争吵、争辩将会长期存在,并日趋激烈。

41 4.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挑战 4.3.2 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挑战——信任危机
网络时代,个别官员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迟钝、无知、蛮横等不当表现,都会在网上被无情渲染;少数官员的腐败、无能、低效等,都会在网上被迅速放大,并不断侵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容易成为网络新闻炒作的焦点。一旦这些人卷入网络事件,网友往往一边倒地同情另一方,对政府行为做“有错推定”,形成压倒性的舆论声势。 互联网使社情民意得到表达,但同时也在曲解和撕裂社会、重组人群,使社会负面情绪、对立情绪进一步扩大。

42 4.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挑战 4.3.3 对新闻宣传的挑战——舆论引导危机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是网状的、扁平的,人人都是传播者。每一个网络热词,都是一个社会热点。 事件发生后,1小时上微薄,2小时内网上就会出现文字或视频;2-4小时就会被多家网站转载;8-24小时左右网上跟帖就会达到高潮,形成热点。 面对突发事件,官方往往应对失措:麻木、迟钝,失去舆论引导的先机,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罔顾、蔑视民意,在汹汹民意面前,我行我素。如陕西华南虎事件;封锁,以封、堵、删应对网络舆情;抓人。甚至跨省抓捕、进京抓捕,如王帅案; 对待舆情迟钝、蔑视、封锁结果是火上浇油,导致事态不可收拾。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直面矛盾纠纷,更应善待、善用、善管媒体网络。 舆情应对“黄金4小时”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官方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权威消息,包括大众媒体、微博、Q Q群、BBS论坛、手机短信等,主导舆论。如不及时处理,“黄金4小时”可能就会变成“致命4小时”。 网络时代,受众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可以自己设置新闻议题。新闻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不可控,内容真假难辨,舆论容易放大、走偏,难以控制。

43 专栏:舆情事件中官员的失当行为 自负。在话语或行为上表现出与民对立、高高在上的官僚形象。
自私。不承认错误、问题、不足或缺点,以损伤组织和制度的方式来避免个人受到损伤。 自保。遇到事件、问题和舆论的指责、批评时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如逃避、沉默、找替死鬼等,伤及组织公信力。 自欺。 编造假话、托词来搪塞网民和公众的。 自暴自弃。在面对媒体、公众时胡言乱语。

44 4.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挑战 4.3.2 对党的组织运作和政府行政构成挑战——管理危机
传统的执政信息是“倒金字塔”的,而信息传递方式是“金字塔”型。网络时代的“倒金字塔”反过来了。公众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从“共景监狱”到“全景监狱”! 李源潮:互联网舆论有两大特点:一是爆炸式的扩散信息,不知真假;二是极端化的放大民意,不论是非。 “传统执政”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网上民意汹涌,意见领袖众多。任何决策、政令都会有网上评说,形成压力。 “人肉搜索”,充当了“大字报”和“追杀令’’的角色。现在炒作盛行,水军猖狂,一些公关公司,雇佣大量“水军’’,有目的、有组织、专业化地炒作、造假、造谣。

45 4.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挑战 4.3.2 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挑战——安全危机
目前,我国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借助网络凸显、聚焦、放大,出现“蝴蝶效应”,甚至酿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 网络加剧、加速、催化“多米诺骨牌效应”。集体意识一旦被激活,人们就会迅速卷入骚乱,即刻升级为“社会动乱”。北非中东的“阿拉伯之春”。 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网上组织指挥,网下行动的方式,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巨大的。西方叫嚣“要用互联网崩塌中国的长城”。 网络时代,渗透性、攻击性、扩张性越来越强,给社会管理、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46 4.4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 4.4.1加强舆情监测,做好政策宣传
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双管齐下。 四大商业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的重点新闻区、首页推荐新闻往往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是政策宣传和舆情监测的重要阵地,不可忽视。 倾听普通民众的意见。普通网友的意见,主要体现在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和微博中。新闻跟帖,堪称最草根的网络舆论,是了解网友意见倾向的重要途径。BBS论坛是网络舆论重要推手。微博已成为最活跃的舆情平台和舆情传播推手,微博也可以成为党联系群众、关注民情的耳目手足。 重视各领域“意见领袖”的意见。韩寒的新浪博客访问量已突破5亿。Twitter上2万名“精英”用户吸引了大约50%的注意力。网络 “1%法则”:100个人里,1个人创造内容,1 0个人和他互动,剩下8 9人只是浏览。社会上名人、名流的微博,最容易受网友关注,能够在网上呼风唤雨、左右舆论。

47 4.4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 4.4.2 干部群众相连、网上网下互动
推广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江苏南通网络新闻发言人3小时内回应 ; 发展本地BBS上网减少上访!本地BBS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就地解决,速度最快、成本最低。江苏睢宁在网上的西祠胡同开设《睢宁论坛官方版》。 运用好当地传统媒体; 巧用、善用微博和手机短信。

48 4.4.3 改进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第一时间发声,提供权威信息,发挥主场优势,做突发事件“第一定义者”。
坚持“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坚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连续发布。既不失语,又不妄语”。 注重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表明态度、公布事实、处置事件、查明原因、官员问责、善后总结。 恪守道德底线,不要违背经验常识,“不要侮辱网民的智慧”。

49 4.4.3 改进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续) 领导及时到场。 领导应及时赶赴现场,掌握事件动态,临场处置,避免事态恶化,防止矛盾激化。 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 就事论事,不政治化,别触碰民众敏感神经。不把具体的经济、民生问题政治化,不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 多部联动,有备无患,突发事件有预案。 结果至上、直面舆论、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50 4.4.3 改进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续) 治本之道在于现实社会——畅通公众和网民利益表达、保障群众权益、正视各类问题、积极解决矛盾、合理分配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新闻的发生第一位,新闻的报道第二位;解决问题第一位,舆论引导第二位。宣传部门是化妆师,不是整形师,更不是魔术师。 突发热点事件,往往是现实矛盾的反映。要平息舆论风波,重在解决实际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各职能部门联动。

51 4.4.4 加强和改善媒体应对 第一时间原则:及时发布信息、抢占舆论先机、掌握舆论主动权——新闻的先入为主效应;
公开透明原则:谣言止于公开; 第三方原则: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 坦诚原则:诚意、诚恳、诚实,主动面对; 情感原则:以情动人,给予关心和感情支持; 口径一致原则:认真准备,科学、严谨、统一、对外表态,避免互相矛盾、前后矛盾; 留有余地原则: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滚动发布; 认识、把握网络新媒体:充分运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 ——快讲话、会讲话、讲真话! ——及时、公开、坦诚! ——注重实际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媒体公关技巧!

52 谢 谢 大 家! MANY THANKS!


Download ppt "目前网络舆情的 态势特征及其应对 王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主任 Email:mpawin@mail.hust.edu.cn 027-87558018,13886035076 2012.04 武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