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师资格 保教知识与能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师资格 保教知识与能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师资格 保教知识与能力

2 前 言 一、课程介绍 《保教知识与能力》是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主要涵盖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生活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指导、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前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内容。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熟悉、掌握、运用五个层次。

3 前 言 二、课程内容分析 本课程内容由七个章节(模块)组成,这些章节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从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阐明学前儿童保教的各方面内容,包括生活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

4 前 言 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主要阐明学前教育评价的内容。 重点章节: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第三章 学前儿童生活指导;第六章 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次重点章节:第五章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指导;第四章 环境创设。 一般重点章节:第七章 学前教育评价。

5 前 言 全书内容从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基本理论,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与评价,层层递进,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学前儿童保教涉及的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因此,重点章节的分类,只能是相对的。而且每一章都会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考试内容,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行讲解。

6 前 言 三、考情分析 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从考试标准的要求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更大、范围更广、也更为灵活。既涉及到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内容,也涉及到能力测试的内容。各章节都会有考点,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和活动设计题。

7 前 言 考试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8 前 言 基本原理多见于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往往既涉及基本理论的掌握,又与教育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材料分析题和活动设计题,主要测试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考试不要求死记硬背,但对理解记忆的要求较高,对深入把握、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于教育实践的能力要求也很高。

9 试卷结构 模块 比例 题型 学前教育原理 31%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论述题 学前儿童发展 33% 材料分析题 生活指导 环境创设
游戏活动的指导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评价 36% 活动设计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20% 非选择题:约80%

10 前 言 四、学习建议 1 . 初步感知、梳理知识点,形成感性经验 《保教知识与能力》课程考试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保育知识、教育评价等内容。只有全面把握知识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可以通过听课、阅读教材,获得对本课程基本框架的初步认识。在此阶段,考生可能会觉得内容较多,思绪较乱,但不用着急,因为,这是学习的开端和必经的一步。只要调整情绪、端正心态,静心学习,既可解决。

11 前 言 2 . 形成知识结构 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对每章(模块)的内容进行梳理、思考和理解,掌握每章的知识纲要和主要知识点,形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12 前 言 3 . 加强理解和记忆,巩固知识 进一步重复感知(记忆)、可用记忆知识点或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对做错的题目进行纠错,并分析做错的原因,加强理解和记忆,以巩固知识。

13 前 言 4 . 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 在学习时一定要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重点的知识点一定要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

14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本章的考试目标主要是:学前儿童发展的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 基本要求:熟悉婴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阶段特征、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和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了解幼儿。 本章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15 大纲要求: 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大纲要求: 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16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涵义 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 两种常见的分类法: 分类1 . 婴儿期:0-1岁 幼儿前期(先学前期):1-3岁 幼儿期:3-6岁 分类2 . 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 乳儿期:1岁以内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我们取第一种分类。

17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身体的发展是指婴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 心理的发展,是指婴幼儿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18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婴幼儿发展的过程是指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

19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例题 .单选题】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 )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A . 身体和心理 B . 身高和体重 C . 个性和社会性 D . 情感和意志

20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婴幼儿发展的内容。 身体的发展是指婴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 心理的发展,是指婴幼儿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21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婴幼儿从亲代那里获得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特点 。

22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遗传素质的作用: (1)对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决定了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过程; (3)决定了婴幼儿的某些个别差异。

23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例题 .单选题】 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 A . 家长教育能力的差异 B . 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 C . 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 D . 家长教育程度的差异

24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25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2.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 营养、疾病、药物、情绪

26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3.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成熟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是用来指导儿童发展过程的机制。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进行的。即儿童的发展有一张“时间表”,其发展必然遵守这张时间表。 遗传素质成熟的作用:影响着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是推动儿童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前儿童保教要遵循儿童成熟的规律。

27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 1.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为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即儿童接触到的周围人和物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

28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2.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 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养方式。

29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物质环境是婴幼儿生存的物质基础。 心理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精神食粮(亲子之间的关系:态度及情感等 )。 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奠定基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发展。

30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3.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中的自觉因素(特殊环境)。 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活动。 它有专职的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是最系统、最简捷的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式。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31 【例题·简答题】为什么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例题·简答题】为什么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要点】:幼儿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活动。它决定儿童的发展方向.为儿童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它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组织活动和学习.尊重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可发挥遗传素质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其不良影响,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的理解。

32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三)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指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应能力,也包括儿童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应能力。 儿童的发展决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33 【例题·简答题】 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例题·简答题】 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 1 . 生物因素。 2 . 社会因素 3 . 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4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的理解。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先天素质和制约发展的成熟机制。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指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应能力,也包括儿童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应能力。

35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大纲要求: 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36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成熟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1880~1961)。 主要观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格赛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37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

38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心理学家( )提出的观点。 A . 格赛尔 B . 华生 C . 斯金纳 D . 班杜拉

3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A 【解析】:格赛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40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美) 主要观点: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41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42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这是心理学家( )提出的观点。 A . 格赛尔 B . 华生 C . 斯金纳 D . 班杜拉

43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B 【解析】: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他还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44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美)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45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C 【解析】:这是斯金纳提出的观点。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心理学家( )主张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A . 格赛尔 B . 华生 C . 斯金纳 D . 班杜拉 【答案】: C 【解析】:这是斯金纳提出的观点。

46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三)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美)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老行为主义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忽略了行为的社会因素。 主要观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不足。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47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承认在S—R之间有一个机体的内部过程作为中介,而不是S对于R的简单的、直线的决定作用。 新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和技术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他们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观点则应当予以反对。

48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映了( )的观点。 A . 成熟势力说 B . 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C .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D . 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

4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D 【解析】: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而榜样学习即是观察学习。

50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西蒙·弗洛伊德(奥地利 1856—1939)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西蒙·弗洛伊德(奥地利 1856—1939)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 1 .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51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本我: “本能冲动”,追求欲望的满足(快乐原则)。 自我 :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是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 超我:超我是人格中最高部分,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52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53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2 .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及表现的阶段 (1)口唇期(0~1岁):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使他产生快感, (2)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3)性器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或恋母情结)。

54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4)潜伏期(6~11岁):儿童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 (5)生殖期(12岁以后):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55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而在生命的最初几年的发展。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采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显得非常重要。但这个理论也经常由于过分强调性冲动和攻击性的冲动.而受到批评。

56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把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的心理学家是( )。 A . 格赛尔 B . 华生 C . 斯金纳 D . 弗洛伊德

57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D 【解析】:弗洛伊德把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时期。他认为在生命最初几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显得非常重要。

58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二)埃里克森(E.H.Erikson) 埃里克森(德,1902—1994)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平行的。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人在17岁之前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都有主要要完成的任务。

5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8个月) :成功解决方法主要依赖于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要让儿童在安全的,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寻求健康的发展。 2.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8个月~2、3岁):父母要鼓励儿童尝试着对环境进行探究,并为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过分的保护将导致他们今后在应对外界变化时表现出怀疑与不确定。

60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3.主动感对内疚感(2、3岁~6岁) :要鼓励儿童的进取感,并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解决这个阶段冲突要依赖于学校和教师.他们对儿童所付出的努力作出的反应将直接影响到冲突的解决,如果儿童的努力经常遭到贬低,并且很少得到表扬,其结果可能就是持续的自卑感。

61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岁~青少年时期 18岁):此时的任务主要解决发展对同一性——自我(自身)的强烈感觉,在各种各样潜在的自我中进行选择。同一感指个人的内部和外部整合的适应之感。同一性的混乱或角色混乱是指内外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同一性的形成是个性的形成,即获得一致的、良好的、完整的个性。

62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18岁-25岁):完成与其他人之间发展亲近关系,获得需要做出长期承诺的亲密性。与配偶、同事、伙伴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

63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7.创造对停滞(成年中期 25-50岁):在社会中承担责任的成人角色,做出贡献,对社会有价值,此时人显示出创造力或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8.完善对失望(成年晚期 50岁以后):面对死亡。战胜潜在的绝望,反省生命的意义。

64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埃里克森提出“主动感对内疚感”是( )儿童面对的心理危机。 A . 0~18个月 B . 18个月~2、3 岁 C . 2、3岁~6岁 D . 6岁~11岁

65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C 【解析】:埃里克森主动感对内疚感是2、3岁~6岁应解决的心理危机,在此阶段,应鼓励儿童的进取感,并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

66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四、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瑞士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 主要观点: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67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是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68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2.自然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知识。 (1)物理经验 物理经验是关于客体的物理信息,如物体的软、硬等。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到主体头脑中产生的经验。物理经验最本质的特点是它来源于物体本身。

6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2)数理逻辑经验 数理逻辑经验不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来自于主体的活动以及对主体自身动作的协调(或者称为“反身抽象”)。数理逻辑经验为认识结构提供了结构化的素材,是真正对思维发展起作用的经验。

70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3.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化:指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儿童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71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通过儿童心理或行为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图式:儿童用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学习获得的认知结构。

72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同化:儿童把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概念、技能和信息纳入他们以前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或图式中。 顺应:改变头脑中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概念、技能或信息。

73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使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范围。

74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可逆”,开始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75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 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处于 ( )阶段。 A . 感知运动 B . 前运算 C . 具体运算 D . 形式运算

76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B 【解析】: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使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范围。

77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五、文化历史理论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前苏联,1896—1934) 主要观点: 1.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发展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78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2.语言的角色 语言使人类的社会交流变成可能。有了语言,才能使“抚养与教育”成为可能。 3.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80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例题 .单选题】心理学家( )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A . 格赛尔 B . 维果斯基 C . 斯金纳 D . 弗洛伊德

81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B 【解析】: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82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茨发现出生的小鸡、小鹅有印刻现象。他指出,个体印刻现象只能在个体生命中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发生,个体在这时刻所印刻的对象,可以使该个体对它接近并发生偏好,而且不会被忘却,由此形成了一种对它的永久约束性的依恋。

83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关键期指孩子对某一方面最敏感的时期,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内,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有的研究者称其为敏感期。

84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敏感期形成的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生理发展的加速期、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同时,也与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85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小结: 成熟势力说:成熟 行为主义观点: 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刺激(S)——反应(R)、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小结: 成熟势力说:成熟 行为主义观点: 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刺激(S)——反应(R)、 否认遗传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强化 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86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西蒙·弗洛伊德:人格三成份、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心理的发展四个年龄阶段 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 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茨洛伦茨:关键期

87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大纲要求: 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88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婴幼儿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89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婴幼儿的身体发展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前期 幼儿期(学龄前期)

90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的第1个月内。 新生儿自然生活环境的适应需要2~3周才渐趋稳定。 体重 身高 脑 瞬目反射(眨眼) 听觉 味觉 嗅觉 温度觉的发展情况

91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婴儿期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1~12个月,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乳儿期。这是孩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身高、头围、脊柱、牙、视觉、听觉、运动机能发展较快。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 个月的儿童的行为更加复杂化。 ~12个月时。儿童熟悉并知道了许多物体的名称,会模仿成人动作。此时的婴儿对言语信号能够产生许多动作反应,可以按照成人的语言指令做出许多动作和行为。

92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例题 单选题】 孩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 )。 A . 新生儿期 B . 婴儿期 C . 幼儿前期 D . 学龄前期

93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答案】: B 【解析】:婴儿期是指出生后1~12个月,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乳儿期。这是孩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婴儿的身高、头围、脊柱、牙、视觉、听觉、运动机能发展较快。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

94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幼儿前期 幼儿前期是指l周岁至3周岁阶段.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 幼儿前期的身体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运动能力增强 2.语言发展关键期 3.具有游戏意识 4.具有自我控制意识

95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例题 单选题】语言发展关键期处于儿童发展的( )。 A . 婴儿期 B . 幼儿前期 C . 幼儿期 D . 学龄初期 【答案】B 【解析】幼儿前期的语言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防止幼儿口吃的重要时期。

96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四)幼儿期(学龄前期) 幼儿期是指3~6岁,即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称学龄前期。 这时期孩子体格发育较慢,各项生理指标发育比较平衡 。

97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期的身体发展的具体特点: 1.大脑处于迅速发育阶段。6岁的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基本完成,脑重约1000克,相当于成人的2/3,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与成人基本相当。 2.运动器官发展接近完善,调节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求知欲望增强.但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形成。

98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4.富于情感,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和影响,情感转移较快。 5.语言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但语言和思维联系性还不强。 6.个性开始形成,表现出性格、兴趣、需要、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

99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

100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吸吮反射 眨眼反射 怀抱反射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吸吮反射 眨眼反射 怀抱反射 抓握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 巴布金反射 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101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3岁称为先学前期,也称先幼儿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 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102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1.言语的形成 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先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2.思维的萌芽 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103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3.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 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突出表现为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04 【例题 .简答题】为什么说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例题 .简答题】为什么说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答案】: 因为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在这一时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如言语的形成、思维的萌芽、自我意识萌芽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1~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解。

105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1.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 幼儿初期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 上幼儿园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106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初期的幼儿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 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

107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例题.材料分析题】 请分析下面材料中教师行为的依据。 幼儿园教师对小班幼儿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会适得其反。对幼儿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

108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答案】: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幼儿初期的幼儿心理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109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2.幼儿中期(4~5岁)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其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

110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3)开始接受任务 严格地说,小班幼儿还不能理智地按任务的要求行动。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出现最初的责任感。 岁以后幼儿之所以能够接受任务,和他的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思维的发展,他的理解力增强,能够理解任务的意义,由于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接受任务的重要条件。

111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 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打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地位。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当然,这时的同伴关系还只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很不稳定。成人的影响仍然远远大于小朋友的影响。

112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例题.材料分析题】 请分析下面材料中教师行为的依据。 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为了让幼儿明白教师说的话,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

113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答案】:中班幼儿的思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其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幼儿中期的幼儿心理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114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晚期(5~6岁)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控制自己、有“主见” 、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115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第三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答案】: 1 . 好学、好问 2 .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个性初具雏形 4 . 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1~3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解。

116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大纲要求: 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117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间的制约。

118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不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119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 (1)头尾律:从头部至躯干再到下肢的发育规律。 (2)正侧律: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

120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生长模式: 模式之一:全身各系统发育基础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 模式之二: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缓慢发展至成人水平。

121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模式之三: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 模式之四: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122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例题 .单选题】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说明幼儿生长发育遵循( )规律 A . 阶段性 B . 程序性 C . 不均衡性 D . 统一性

123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答案】:B 【解析】: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从“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体现这一规律。

124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1.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2.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3.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

125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 儿童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作接触周围事物,认识周围事物,产生及发展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着他们的心理活动。 成人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126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一)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 2.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 3.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 4.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127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由近及远 2.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 3.从简单到复杂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

128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例题·简答题】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第四节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例题·简答题】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要点】: 1.从上到下、由近及远 2.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 3.从简单到复杂 4.从不随意到随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幼儿动作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12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大纲要求: 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13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有序而相对持久的变化。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有序而相对持久的变化。 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

13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2.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

13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 .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时间) 注意的广度(范围)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4 . 注意的分类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

13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了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定向性注意,它在新生儿期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 1.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类: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斑马线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13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 ①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 ②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时说话要抑扬顿挫。 ③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 ④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 ⑤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

13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了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 )。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随意注意  【答案】: C 【解析】:定向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出现,婴儿期较明显,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

13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答案】:B 【解析】:不由自主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它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13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3.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

13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三)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13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 . 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保证。

14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

14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②活动的游戏化 ③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④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14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

14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问内能够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14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四)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疲劳 (3)无关刺激的干扰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145 【例题 .简答题】 试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简答题】 试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答案】: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的分散。因为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 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疲劳 (3)无关刺激的干扰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14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1)幼儿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 (2)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如环境的布置不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不能过大等。 (4)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5)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14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教育措施的掌握。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教育措施的掌握。

14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 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 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它的确定需要医疗机构认真综合诊断,才能定论。

14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15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3~6岁的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的。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知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意义。

15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即通常所称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很大。

15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颜色视觉 幼儿视觉的发展规律为: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会因年龄、颜色、辨认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 岁幼儿能认清基本颜色,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15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岁后,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异的能力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岁后,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异的能力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15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单选题】( )儿童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A . 3岁 B . 4岁 C . 5岁 D . 6岁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会因年龄、颜色、辨认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4岁后,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异的能力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15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15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别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幼儿听力。

15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幼儿已能很好地协调视觉,进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更精确的反映。

15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15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三)幼儿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形状(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感知能力。 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模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

16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

16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单选题】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易辨别的是(  )。  A.长方形  B.三角形  C.梯形  D.半圆形 

16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D 【解析】: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模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16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 ~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据研究,2.5~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16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16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吉布森和沃克 “视觉悬崖” 实验。

16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的知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16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空间关系的掌握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16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往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16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单选题】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是在( )。 A.2-3岁 B.4岁 C.5岁 D.7岁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单选题】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是在(  )。 A.2-3岁  B.4岁  C.5岁  D.7岁  【答案】: C 【解析】:儿童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17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17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幼儿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小孩子常常不能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17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1 . 关于幼儿对时间概念的掌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一日时间延伸的认识水平高于对当日之内时序的认识 B.对一日时间延伸的认识水平低于对当日之内时序的认识 C.对过去认识的发展水平高于对未来的认识水平 D.对未来认识的发展水平高于对当日的认识水平

17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B 【解析】:幼儿对一日概念的认识不如对一日内时间顺序的认识深。

17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1.适应现象 感受性(感觉能力)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17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7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17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的发展在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性加强 (二)持续性延长 (三)细致性增加 (四)概括性提高

17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儿童对图画的观察逐渐概括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关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17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从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 幼儿初期,观察时常常要边看边用手指点,也就是说,视知觉要以手的动作为指导。以后,幼儿有时用点头代替手的指点,有时用出声的自言自语来帮助。 幼儿末期,可以摆脱外部支柱,借助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

18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8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趋势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表明了记忆保持时间的不同。 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上乃至持续人的一生的记忆。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18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发展中的独特现象: (1)幼儿期健忘 幼儿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2)记忆恢复(回涨) 现象记忆恢复或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这一现象最早是由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

183 【例题 .简答题】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发展中的独特现象有哪些?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简答题】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发展中的独特现象有哪些? 【答案】: 1 . 幼儿期健忘 2 . 记忆恢复(回涨) 【解析】:幼儿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记忆恢复(回涨)现象记忆恢复或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这一现象最早是由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

18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2)记忆范围 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

18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幼儿记忆内容也有随年龄变化的客观趋势。 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

18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 (1)记忆意识性的发展 有意记忆的出现意味着记忆意识性的萌芽,而元记忆的发展则意味着记忆意识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8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记忆任务,包括认识到记忆的必要性和了解需要记忆的内容: ②估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去完成任务,并选择记忆方法; ③能够检查自己的记忆过程,评价自己的记忆水平。

18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儿童采用的接受信息、提取信息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 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①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②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③间接的意义识记。

18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 ①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②无意识记的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③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19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以下几个因素: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

19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多种感官参加的无意识记效果较好。 ⑤活动动机。

19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有意识记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2~3岁儿童出现有意记忆的萌芽,但是有意记忆在学前末期才真正发展起来。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②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③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19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① 机械记忆用得多 ② 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19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意义记忆效果好 意义记忆效果好的主要原因: ①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 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 (3)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19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 (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19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 . 发展幼儿记忆力的方法: (1)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2)歌诀记忆 (3)提出明确的记忆目标

19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单选题】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 记得快忘得快 B . 容易混淆 C . 语词记忆占优势 D . 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19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 C 【解析】: 儿童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其次是那些关于某些事物的名称、事物的形象和行动的语言材料, C 项表述错误。

19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五、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0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0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想象活动不能指向于一定的目的。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还有了他们本身的独立性。

20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亲身感知过,仅是根据当前任务和所提供的材料,在词或其他东西的调节下运用个人经验,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想象。

20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人物,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0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 从内容上可分为五类: ①经验性想象 ②情境性想象 ③愿望性想象 ④拟人化想象 ⑤夸张性想象

205

206

207

20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是(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是(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A 【解析】: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

20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 )。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21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A 【解析】: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想象的主题雷同,说明幼儿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1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六、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思维的发展标志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时思维的发展也会促进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1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具体性 (2)形象性 (3)经验性 (4)拟人性 (5)片面性 (6)固定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幼儿各种思维活动中都有表现。但是在不同的年龄,表现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21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 . 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存在“自我中心性”

21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二)幼儿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幼儿分析综合的发展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事物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 随着语言在幼儿分析综合中作用的增加,幼儿逐渐学会凭借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 幼儿在分析综合活动中,还不能把握事物的复杂的组成部分。

21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幼儿比较的发展 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 学前儿童对物体进行比较,有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 (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21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幼儿分类的发展 分类活动表现了幼儿的概括水平。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儿童分类的情况。可归纳为以下5类: ① 不能分类。 ② 依感知特点分类 ④ 依功用分类 ⑤ 依概念分类

21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从第一类到第五类依次变化。其特点如下: 岁以下儿童基本上不能分类。 ~6岁是儿童处于由不会分类向开始发展初步分类能力的过渡时期。此时儿童发生了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进行分类的显著转变,是一个发展的转折期,其分类的特点迅速向6岁特点靠近。

21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6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够依物体的功用及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分类,说明他们的概括水平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1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三)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1.幼儿概念的发展 幼儿的概括水平是处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22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后期开始向本质抽象水平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2)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掌握概念内涵困难

22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幼儿对事物判断、推理的特点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表现为在判断事物时从事物外在或表面的特点出发。如: (1)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 (2)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3)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

22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幼儿理解的发展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深刻的含义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22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四)幼儿的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1.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特征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思维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 幼儿概括的特点: (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3)概括不准确 ①概括的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 ②概括的外延不适当,往往有过宽或过窄

22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 问题情境是指那些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情境。 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不断发展。

22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 . 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 从3-4岁开始幼儿经常会问“是什么”或“为什么”的问题,好奇、爱问是幼儿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 对幼儿的提问应“闻问则喜”,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幼儿提问。

22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幼儿的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1)幼儿初期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初期的思维特点仍带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教育中应注意: ①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 ②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 ③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教具 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

22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①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 ②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

22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思维的训练: 1 . 动手能力的培养 2 . 鼓励幼儿多想多问 3 . 根据幼儿思维过程的特点对幼儿思维进行培养

22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 幼儿典型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观动作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感知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23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D 【解析】:幼儿最典型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3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3 . 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解析】本题考查对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的掌握。

23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材料分析题】有一名实习生在幼儿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幼儿XX水平测验”,他设计了两个题目: 1.设 A大于B、B大于C,请小朋友说说A和C哪一个大? 2.小王同学比小李同学高,小李同学比小张同学高.请问小王和小张两位同学谁高? 他选用“随机取样”方式在大班选用了题目1,在中班使用了题目2。可出乎意料,他发现中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高于大班。他满意地把这个新发现告诉老师.老师说他可能弄错了。

233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习生测验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个方面? 2.老师为什么说他可能弄错了,请你给他指出来。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习生测验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个方面?  2.老师为什么说他可能弄错了,请你给他指出来。

23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要点】: 1.该实习生测验的是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水平的比较、判断的发展水平)。 2.实习生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具体特点,如儿童对概念的掌握、思维的直观形象性、生活经验等因素对测验题目设置的影响。儿童对抽象的符号A、B、C较具体的人和事生疏,理解能力差,影响了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的发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思维基本过程理论的理解。

23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五)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1)皮亚杰对于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的解释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 思维的本质就是适应。 适应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指有机体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使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协调。

23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目的)是使有机体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思维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儿童主体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也正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23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①同化 指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有结构并使其丰富的过程。同化引起的是原有结构的量变。 图式指主体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或心理机能系统,是认知的基础。

23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②顺应 顺应是适应的机制之一。皮亚杰称之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过程的两种机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主体对客观环境的适应。

23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中。使之丰富和加强以适应环境: 顺应则是在主体已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适应环境。同化引起的是图式的量变.顺应则引起图式的质变。 同化和顺应不可能单独存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作用,它们既是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同时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的。

24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 成熟 ② 经验 ③ 社会环境 ④ 平衡化

24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24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阶段”的概念包含三个基本点: (1)前后阶段的顺序不变,但可以加速或推迟。儿童发展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 (2)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所取代。

24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期要经历的两大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这一阶段又分为6个小阶段: ①反射练习期(0~1个月) ②习惯动作时期(1~4或4.5个月) ③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或4.5~9个月) ④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9~11或12个月 ) ⑤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或12~18个月) ⑥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24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前一时期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后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息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思维。

24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① 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象征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为“自我中心思维”。此阶段幼儿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

24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②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4—7岁) 幼儿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感知形象的影响。处于半表象、半符号的思维阶段。 该阶段幼儿思维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刻板性和片面性等特点。

24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语言和言语 1.语言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24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 (1)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 (2)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人借助于文字而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 (3)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是自己默默无声地思考问题的言语活动。

24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二)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2.言语与幼儿的认知过程 言语是思维的武器,个体言语水平影响其思维过程。由于语言的参与,使幼儿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3.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即自我调节功能。

25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言语发展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展。 1.幼儿口语的发展 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 (1)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25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 ①词汇量的增加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在幼儿期内,词汇量年年增加。 据资料统计表明, 3岁幼儿词汇约为800至1100个; 4岁为1600至2000个; 5岁则增至2200至3000个; 6岁时词汇数量可达3000至4000个。

25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②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在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幼儿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比较抽象、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虚词。如,介词、连词等。 同时,幼儿词汇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他们不仅掌握了许多和自身生活经验有关的具体的词,也掌握了不少较抽象的词,如家具、玩具等。可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内容丰富,涉及范围较广。

25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 从词性上说,幼儿对( )掌握最早。 A . 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副词

25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 A 【解析】:在幼儿词汇使用中,以名词为最早,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

25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③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幼儿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思维的发展,词的概括性联系系统也逐渐发展,对词义的理解趋向丰富和深刻化。 此外,幼儿使用词语的积极性在增加,既理解又会运用的积极性词汇在增多,光理解不会正确使用的消极性词汇也在增多,于是出现乱用或乱造词的现象。 总的来说,幼儿对词义的掌握是不够丰富和深刻的。对于多义词,幼儿通常不能掌握它的全部意义,只能掌握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义。

25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初步掌握语法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使用规则。 我国幼儿所说出的句子类型.有以下发展趋势: ①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最初,幼儿的句子结构是不完整的,多是单词句和电报式句子。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到6岁左右大部分幼儿会使用完整句进行交流。完整句又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与其他多种句型(疑问句、祈使句等)。

25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岁左右的孩子所说出的句子中,简单句占96.5%,到幼儿中期,简单句仍占多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简单句所占比例在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发展。4岁以后,还出现了各种从属复合句,还能运用适当的连接词构成复合句以反映各种关系。如会用“如果……就”、“只有……才”、“因为……所以”等等来造句。

25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③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在整个幼儿期,简单的陈述句仍然是最基本的句型,占的比例较大。其他形式的句子,例如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发展起来了。其中,疑问句产生得较早。 在幼儿的言语实践中.还可看到他们由于受简单陈述句句型模式的影响,往往对一些复杂的句子形式不能理解而发生误解。

25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①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出现 从交际的方式而言,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自式两种。对话是在两个人之间互相交谈: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幼儿前期的孩子,大多是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活动的,他们的交际多采用对话形式。进入幼儿期.对话言语进一步发展。

26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 1.儿童的语言最初是(  )。 A.连贯式的  B.对话式的  C.复合式的  D.独白式的 

26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B 【解析】:从交际的方式而言,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自式两种。对话是在两个人之间互相交谈: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儿童的语言最初的是对话式的。

26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②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 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言语的意义。这种言语是幼儿言语从不连贯向连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言语形式。 连贯性言语则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

26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4岁的幼儿,甚至5岁的幼儿言语仍带有情境性。他们说话断断续续的,并辅以各种手势和面部表情,对自己所讲的事,丝毫不作解释,似乎谈话对方已完全了解他所讲的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连贯性言语逐渐得到发展。 到6~7岁,幼儿开始能把整个思想内容前后一贯地表述;能用完整的句子,说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6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内部言语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不是用来和人交际的言语,它的发音隐蔽,而且比外部言语更概括和压缩。

26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前期没有内部言语,到了幼儿中期,内部言语才产生。幼儿时期的内部言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戏言语”,另一种是问题言语。

26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①游戏言语 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其特点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这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26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②问题言语 问题言语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 幼儿中期以后,内部言语逐渐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形成。原来由自言自语所负担的自我调节功能,也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由内部言语来实现。

26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问题言语;二是( )。 A.情境言语  B.游戏言语  C.对话言语  D.交际言语 

26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 B 【解析】: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

27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 书面言语产生的基础是口头言语。幼儿期已为书面言语的学习作了准备。具体表现在已具备以下条件: (1)掌握口语词汇 (2)掌握语音 汉语拼音是儿童识字和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正确发出语音。4岁幼儿已具备这一能力。

27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是二者都需要遵循基本的语法规则。幼儿期已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和初步的口语表达力,为进入小学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7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字母、数字、字词,特别是方块汉字,犹如图形。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图形知觉。当儿童能辨别图形时,就能分辨字形。人们发现4岁左右的幼儿是图形知觉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可以认识一些字。

27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例题 .单选题】 幼儿阶段开始出现书面言语的发展,其书面言语发展的突出之处在于( )。 A.识字  B.写字  C.阅读  D.写作 

27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答案】:A 【解析】: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如同口头言语一样,是从接受性的言语开始,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幼儿期识字量不应过大。

27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四)幼儿的言语与活动 1.活动中幼儿言语的特点分析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着重研究了2-7岁儿童的言语。并将其归为两大类: (1)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在言语方面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已在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他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276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自我中心言语有三个范畴: ①重复(无意义字词的重复) 儿童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他并未想到要和谁说话,甚至在讲一些有意义字词时,也是如此。 ②独白 儿童对自己说话,似乎在大声思考,其实并不是对任何人说话。

277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③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在有人存在的情况下,儿童之间相互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说话的儿童并不要求旁人参与谈话,也不要求他懂得这种谈话,更不注意旁人的观点,旁人只是一个刺激物的作用。这种双人或集体独自实际上只是儿童在别人面前大声地对自己说话。

278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社会化言语 社会化言语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适应性告知 适应性告知实际上是儿童要促使别人听他讲话并且想方设法影响别人,即在传递思想。 ②批评和嘲笑 这是一类有关别人的工作和行为的话,它与特定的听众相关联,但富有强烈的情感因素,肯定自己而贬低别人。

279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③命令、请求(祈使)和威胁 这一类言语有明确的相互作用。如,“你过去一点,挡了我了”。 ④问题与回答 问题与回答常在社会化交往时出现。儿童提出的问题大多要别人答复,而儿童的回答有拒绝和接受两种。但是,这些回答不是有关事实的答复而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

280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音准差 ①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岁的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他们发出的元音错误少。错误往往在发辅音上。 正确的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特别是对三、四岁的幼儿,可以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引导他们多作发音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应要求幼儿努力做到发音清楚。

281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②方言影响 发音除受生理成熟的影响以外,更受环境和教育影响。方言,是幼儿发音不准的又一因素。环境中的方言,对幼儿发音影响极大。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也应配合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音环境,以促进其语音的良好发展。

282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2)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要完整、连贯、清晰、准确地表述,除了要正确运用语言的基本成分外,还要掌握有表情的说话技巧。而幼儿则掌握得不好,表现在: ①语气的掌握 ②幼儿口吃及其心理因素 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283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另一原因可能是来自模仿。幼儿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觉得口吃“好玩”,加以模仿,不自觉地形成习惯。在幼儿园口吃有时似乎像一种“传染病”迅速蔓延。原因就在于此。

284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 特别是四岁以后,幼儿已经出现对自己语言的意识,如果对他的口吃现象加以斥责或过急要求改正,将会加剧其紧张情绪,使口吃现象恶性循环。甚至由此导致幼儿避免说话,或回避说出某些词,难以纠正口吃。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还将对幼儿的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孤僻等性格特征。

285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3.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286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纲要求: 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287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一、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动机作用 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 (二)组织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如兴趣)具有组织作用。 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288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 (四)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即以情动情。

289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的社会化 幼儿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②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290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1.丰富 两种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2.深刻化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291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292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答案】: 1 .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 . 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的掌握。

293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幼儿的几种基本情绪情感 1 . 正面情绪及表现 (1)兴趣 (2)快乐 (3)笑 负面情绪及表现 (1)痛苦 (2)愤怒 (3)哭

294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哭 婴幼儿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

295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笑 笑是愉快情绪的表现,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主要有以下类型: 1.自发性的笑 2.诱发性的笑 诱发性的笑和自发性的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它可以分为反射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类。

296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恐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的恐惧

297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四)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1.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婴幼儿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298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299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2.婴幼儿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同主要照看者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一样 。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和他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

300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出现怕生、紧张、恐惧,甚至哭泣等。7~8个月时,婴儿形成对父亲的依恋。再以后,与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幼儿的依恋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后随着幼儿进入集体教养机构,儿童还会对老师形成依恋情感。

301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岁以后,婴儿能够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知道交往时要考虑到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与母亲在空间上的邻近性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302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3.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易于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去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地平挣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303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的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当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304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去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探究的“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305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例题 .单选题】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被称为(  )。 A.依恋  B.合作 C.移情  D.社会化 【答案】: A 【解析】: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306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例题 .单选题】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依恋类型是( )。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迟钝型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例题 .单选题】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依恋类型是(  )。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迟钝型 【答案】:B 【解析】:安全型依恋最有利于儿童成长。

307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4.影响依恋的因素 幼儿依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总体看,幼儿依恋主要受气质、智力、母亲照看方式和照看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308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2)儿童的特点 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

309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根据儿童活动水平、生理活动的规律性、对新异刺激反应的害怕或抑制等9个维度,把婴儿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发动型。 容易照看型儿童与母亲关系融洽; 难以照看型儿童经常哭闹,纠缠母亲,与母亲关系不和谐,在不正常的家庭气氛中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儿童的气质特征往往影响着母亲的照看方式。 (3)文化因素

310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四、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一)情绪的易冲动性 (二)情绪的不稳定性 (三)情绪的外露性

311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例题 .单选题】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 )。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意志力差 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312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13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五、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 幼儿期的道德感是不深刻的,大都是模仿成人、执行成人的口头要求,在集体活动中和在成人的道德评价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314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幼儿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 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

315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

316 【例题 .简答题】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例题 .简答题】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要点】: (1)道德感 (2)美感 (3)理智感

317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含义的理解。 儿童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之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他们的道德感、美感也逐渐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在幼儿5岁左右,理智感明显发展。

318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六、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 (一)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二)游戏活动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幼儿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游戏和幼儿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9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主动感是幼儿期的重要需要形式,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的机会。 2.幼儿期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 3.参加成人活动是每个幼儿的梦想,游戏可以使梦想成真,给幼儿带来巨大快乐。

320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成人的情绪态度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儿童有较大影响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态度。

321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 (二)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 (三)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 (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1.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 2.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3.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32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大纲要求: 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32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32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结构 1.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2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32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32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狭义的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 包含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32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2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33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三)个性的形成 岁前,幼儿的各种心理成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还没有很好掌握语言,思维没有形成等),在这一阶段,其心理活动是零碎、片段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个性不可能发生。

33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能动积极性的发展。

33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 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 )开始形成。  A.自我意识  B.调控系统 C.个性特征  D.情绪状态 【答案】: C 【解析】:对幼儿来说,个性特征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33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四)幼儿气质的发展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 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密切相关,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幼儿生来就具有个人最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33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气质的类型 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33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托马斯、切斯把从出生到3岁前幼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容易型 容易型婴儿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的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33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困难型 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10%。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

33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否则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孩子缺乏抚爱和教养。

33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迟缓型 约有15%的对象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活跃起来。这一类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33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托马斯、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对象,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

34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幼儿的对待,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34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幼儿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①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气质不能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但可以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②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一方面。在性格的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另一方面,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34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3)根据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4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 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 )的差异。 A.言语特征  B.记忆过程  C.思维特征  D.气质类型 【答案】: D 【解析】:气质类型主要是先天的,是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差异。

34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五)幼儿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 1.性格的特点 (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2)惯常的行为方式

34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①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 ② 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③ 对他人的态度 ④ 对自己的态度

34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①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 ②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 ③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 ④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

34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性格的情绪特征 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①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 ②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 ③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 ④主动心境(愉快与否)

34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也称人的认知风格,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分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 ②想象(想象的主动性和大胆性) ③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 ④思维(思维的独立性)

34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婴儿性格的萌芽 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岁变得明显 (3)自制力 到了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幼儿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 (4)活动性

35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4.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35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5.幼儿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的,对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主要特征的高层次因素还远未形成。

35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儿童性格的发展明显具有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环境的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将性格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幼儿期,此时儿童的性格受情境制约,儿童的行为直接依从于具体的生活情景,直接反映外界影响。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较容易改变。 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中期,此时儿童稳定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性格已较难改造。 第三阶段是从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形成,在这个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35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 (  )不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 A.活泼好动  B.喜欢交往 C.好奇好问  D.稳定性较强 【答案】: D 【解析】: 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和模仿性强。

35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六)幼儿能力的发展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1.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35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5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①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②言语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③模仿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④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⑤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⑥创造能力萌芽 幼儿晚期,出现了创造能力的萌芽。

35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幼儿期应该特别重视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3)出现了主导能力(优势能力 )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35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4)智力发展迅速 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定其智力为100%,得出了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1岁,20%;4岁,50%;8岁,80%;13岁,92%;17岁,100%。 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关键时期的观点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所认可。

35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 创造能力萌芽的出现是在( )。 A . 幼儿早期 B . 幼儿中期 C . 幼儿晚期 D . 学龄初期 【答案】: C 【解析】:幼儿晚期,出现了创造能力的萌芽。

36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七)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与控制。 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36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① 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② 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 ③ 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④ 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⑤ 名字与身体联系 岁左右,幼儿还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不用代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

36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3)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幼儿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36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幼儿( )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A . 3岁 B . 4岁 C . 5岁 D . 6岁 【答案】: A 【解析】:自我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与控制。幼儿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36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6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① 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地只从某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② 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之后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③ 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36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

36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  )。 A.独立性的  B.个别方面的 C.多方面的  D.依从性的 【答案】:D 【解析】:儿童对自我评价不稳定,是依从性的,容易受外界影响。

36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八)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个性倾向性概述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作用。 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36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需要和动机的概念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个性特点,例如,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37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社会性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

37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37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要方面: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

37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

37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幼儿“学会做人”的教育远比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37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37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 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37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3)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37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 )。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答案】: A 【解析】: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是三种典型的亲子关系类型。

37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38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形成两种关系,分别称之为同伴群体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前者表明幼儿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后者是指幼儿与朋友之间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幼儿尚不能形成稳定、相互、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因此,以下所阐述的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前者。

38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3)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38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1)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 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作出反应。但6个月前婴儿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直到出生后的下半年,真正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

38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最初只是集中在玩具或物体上,而不是幼儿本身。随着幼儿的发展,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 ①有意地指向同伴,向同伴微笑、皱眉以及使用手势: ②能够仔细观察同伴,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有着明显的兴趣: ③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作出反应。

38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学步儿(1~2岁)的游戏中包括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性交往,学步儿游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幼儿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 岁以后,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 最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38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1)帕顿的研究 帕顿提出了六种类型的社会性参与活动,代表着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 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这六种类型依次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帕顿的研究数据表明,2~5岁,协同、合作游戏的数量在上升,而独自游戏、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在下降。

38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庞丽娟的研究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38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四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受欢迎型(13.33% ):喜欢与人交往、行为方式友好、受欢迎。 被拒绝型(14.31% ):喜欢交往、行为方式不友好、不受欢迎。 被忽视型(19.41% ):不喜欢交往、被忽视和冷落 。

38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般型(52.94% ):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既非为同伴特别地喜爱、接纳,也非特别地被忽视、拒绝。

38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看,在4~6岁范围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受欢迎型幼儿人数呈增多趋势,而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的人数呈减少趋势。 在性别维度上,在受欢迎型幼儿中,女孩明显多于男孩;在被拒绝型幼儿中,男孩显著地多于女孩;而在被忽视型幼儿中,女孩多于男孩,但男孩也有一定的比例。

39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4.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和定型的作用。而更近一些的观点则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39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首先,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幼儿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

39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其次,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 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

39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

39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幼儿,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作用关系,对其行为有许多制约性。

39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中发生的。  A.游戏情境  B.语言情境 C.社会情境  D.家庭情境 【答案】: A 【解析】: 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情境大多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39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幼儿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 )。 A.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很差 B.既漂亮又聪明、总是得到教师的特殊关照、鹤立鸡群  C.长相难看、衣着陈旧、不爱干净 D.精力充沛、社会交往积极性很高、常有攻击行为

39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答案】: D 【解析】: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的幼儿经常精力充沛,社会交往积极性很高,但有攻击性行为。

39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四)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幼儿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39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幼儿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幼儿而言,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40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幼儿对他人的性别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直到2.5~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

40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

40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这个阶段幼儿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等。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等。

40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岁左右是幼儿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幼儿的活动兴趣、同伴选择及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40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之问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②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③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405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① 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幼儿性别行为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荷尔蒙)。

40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② 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a.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b.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

40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4)男女双性化教育 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因此,双性化的理论提出,应该从幼儿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幼儿教育,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40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单选题】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答案】: B 【解析】: 能区别男女,说明幼儿具备了性别概念。

40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五)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 根据动机和目的不同,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行为 )和反社会行为(消极的社会行为 )两大类。

41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 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反社会行为是攻击性行为。

41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 .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 .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很小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关注、同情、分享、利他)。但这些行为并非一定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多,有时可能出现减少的现象。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参与.幼儿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

41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① 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电视媒介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幼儿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

41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② 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 a. 家庭的影响: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 b. 同伴相互作用:模仿和强化 c. 移情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对幼儿来说,由于其认识的局限。特别是容易自我中心地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41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415 【例题 .简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简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答案要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41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分为两类: 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敌意性攻击行为: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

41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 岁左右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 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

41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 从攻击性质看,以工具性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41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①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②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42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③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④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42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① 父母的惩罚 研究发现.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经常受到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能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却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给幼儿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422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②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

423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③ 强化 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幼儿成功地运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就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424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④ 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幼儿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幼儿更具攻击性。 对幼儿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和采用公正的方式。

425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例题 .简答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 1 . 父母的惩罚 大众传播媒介 3 . 强化 挫折 【解析】:本题考查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的掌握。只有了解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儿童。

426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六)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1)任性 (2)依赖性强 (3)自私 (4)不合群 (5)胆小

427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 缺失:缺少幼儿玩伴 ② 独特 ③ 家长和子女关系:过多关注或忽视等

428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 ① 溺爱 ② 过分保护

429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3.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一下几个方面: ① 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 ② 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性;

430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③ 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④ 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431 第七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集体教育 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幼儿园也应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以及注重个性教育入手进行教育,家园结合,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

432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大纲要求: 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 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433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一、幼儿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问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即幼儿个别差异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性格、性别、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别。

434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一)幼儿个别差异类型 1.幼儿智力差异 智力是指个体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智力测验是评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35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和智力类型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是指个体与同龄团体智商稳定的平均数相比较所表现出的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 智力类型差异是指根据个体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活动中的特点与品质不同,智力表现形式也不同。

436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反映了儿童在智力类型方面的差异。加德纳的研究指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力中心,即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这7种智力在不同幼儿身上的发展优势不同。 岁幼儿的智力优势中心已有明显差异,有的擅长语言,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空间或视觉等。教师必须发现并尊重这种差异,确保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437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例题 .单选题】( )幼儿的智力优势中心已有明显差异。 A . 2岁 B . 3岁 C . 4岁 D . 5岁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例题 .单选题】( )幼儿的智力优势中心已有明显差异。 A . 2岁 B . 3岁 C . 4岁 D . 5岁 【答案】:B 【解析】:3岁幼儿的智力优势中心已有明显差异,有的擅长语言,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空间或视觉等。教师必须发现并尊重这种差异,确保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438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2.幼儿性格差异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439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性格特征差异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个体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差异,如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 (2)个体的理智特征差异; (3)个体性格的情绪特征; (4)个体性格的意志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等。

440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性格的类型差异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根究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类型可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独立性与顺从型等。 幼儿期是儿童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这时期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441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3.幼儿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差异主要源于社会实践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种族和职业。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3.幼儿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差异主要源于社会实践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种族和职业。 性别差异不仅会影响幼儿学习某种技能、知识的速度,还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方式。

442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4.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它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 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特点。 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443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方面。 场依存型的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社会敏感性强;场独立型幼儿倾向对事物进行独立判断。 冲动型幼儿认识问题速度快,但错误多;沉思型幼儿认识问题时,谨慎全面,错误少。

444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例题 .单选题】幼儿个别差异类型包括:幼儿智力差异、幼儿性格差异、幼儿性别差异和( )。 A. 外向型与内向型 B. 独立性与顺从型等。 C. 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D.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445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答案】: C 【解析】:幼儿学习类型差异是幼儿个别差异的主要类型之一。

446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 儿童个体差异的形成原因,概括地说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447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一)遗传因素 遗传决定机体生长发育的可能性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448 第八节 幼儿的个体差异 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1.营养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的形态、机能也都会发生暂时的或永久的影响 2.体育运动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 3.任何急慢性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都能发生直接影响 4.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 5.季节与气候因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6.环境污染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

449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大纲要求: 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450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幼儿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有: 1.调查法 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451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并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452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3 . 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幼儿心理活动的方法。采取谈话法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定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求幼儿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并能从中分析出他们的心理活动。

453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 . 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幼儿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幼儿作品包括:绘画、各种作业、工艺制作等。

454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5.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455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6.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应根据研究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方法,或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或交错使用几种方法。

456 第九节 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例题·单选题】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观察法 B. 谈话法 C. 作品分析法 D. 实验法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验法的含义的理解。

457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大纲要求: 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458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的代表性疾病。最早由利奥.凯纳(Leo.Kanncer)医生描述。

459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遗传因素 2.脑器质性因素 3.神经生化因素 4.认知缺陷因素 5.多种病因 一般认为,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460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发病于出生后的36月以内。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的行为方式。

461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社会交往障碍 (1)婴儿期 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 (2)幼儿期 对主要抚养者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的兴趣,不能建立正常伙伴关系。

462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学龄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目光对视增多,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但仍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因而难以被人接受,也难以建立友谊。 (4)成年后 患者仍缺乏社交兴趣和技能

463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言语交流障碍 (1)语言发育迟缓,或咬字不清,或语速过快。 (2)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诗歌、广告词。 (3)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 (4)常常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5)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只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句子。

464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的行为方式 (1)喜爱转动物体,如转圈,或看转动电风扇和轮子。 (2)对玩具不感兴趣,极度迷恋自己的手。 (3)不正常地特别喜欢某一物件。 (4)极度喜欢广告、天气预报,对一般动画片不感兴趣。 (5)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 (6)吃饭、睡觉、上厕所前后和刚回家时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 (7)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

465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4.感知觉反应异常 (1)不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 (2)对周围的事或人漠不关心 (3)听力没有问题,但对外来声音没有反应 (4)对一些微小改变及小刺激,有很强烈的反应 5.智能障碍和其他损害

466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三)诊断和治疗 需请专业医生进行。 (四)治疗 1 . 药物治疗 请专业医生治疗。

467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 . 心理行为干预 其目的是提高患儿的生活技能,促进其环境适应能力的改善。 (1)特殊教育 教育训练的目的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交流和日常行为方面的缺陷,发展其代偿功能,弥补其缺陷。使患儿的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等日常生活的必需技能的提高。其重点不是直接消除有关缺陷,而是发展其代偿能力,使有缺陷方向的功能得以提高。特殊教育是一项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

468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行为干预治疗 通过有效地控制环境操作,强化患儿的适应性行为,降低不适应行为。通常选择强化法和消退法,主要依据操作性条件行为理论,即在一种行为之后,即给予奖惩强化,使这种行为增加或减少。该方法用于矫正患儿奇特行为,学习生活技能。

469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感觉统合训练 训练是与运动结合,如同游戏,但又不同于游戏,如不采取运动与游戏相结合,儿童就不热心参与,治疗就无法保证。在游戏活动中,使用合并有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适当的运动来改善学习功能、运动协调和语言功能,从而自我统合好大脑。

470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4)听觉统合训练 听觉统合治疗是通过对患儿聆听经过特殊仪器调配和过滤的音乐,来矫正患儿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改善患儿情绪、行为,并促使患儿语言等发育的一种治疗形式。

471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预后   该障碍为慢性病程,预后较差,约2/3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终生照顾和养护。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岁时有无交流性语言、教育训练情况。如能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医疗和矫治教育、并能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预后。

472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预防    预防是降低孤独症出生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创伤等。

473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发育迟滞 发育迟滞俗称智力低下,是由遗传的、先天的或后天的种种有害因素所致。在胎儿期、预产期或出生后直至18岁前损害了大脑的结构或功能,造成精神发育受阻或不完全,突出表现为智力缺陷及儿童学习困难、社会适应不良。

474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临床表现 发育迟滞的早期表现: 1.微笑出现晚,不注意别人说话。伴有运动发育落后。 2.视功能发育不良,常被误诊为盲。 3.缺乏视觉注意,双眼追物。 4.随声音缺乏反应,常被误诊为耳聋。 5.咀嚼差,致喂养困难,出吞咽障碍并常呕吐。 6.呈不同程度双下肢内收步态(大于2~3岁时仍可见)。 7.常持续存在注视手的动作(大于8个月后)。 8.放进口的动作持续存在(大于2~3岁)。

475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9. 大于2岁故意把东西往地下扔。 10.大于1.5岁淌口水。 11.在清醒时,可见磨牙动作。 12.哭声尖锐。或呈尖叫、哭声无力,无声调变化。 13.缺乏兴趣及精神不集中,对玩具兴趣短暂,反应迟钝。 .智力低下儿童小时候常表现为多动和无目的的多动。 .过度激惹和惊跳,易哭,睡眠不宁,入睡难或易醒。

476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幼儿期及学龄前期表现 幼儿期及学龄前期除发育迟缓外,社会行为方面的不足逐渐明显,语言落后,口齿不清,表达力差,理解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数字概念掌握困难,兴趣少,活动少或无目的活动过多,行为幼稚。学龄期突出表现为学习困难、成绩不良、社会交往不良、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477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三)诊断和治疗 需请专业医生进行。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

478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针对病因治疗 (1)遗传代谢性疾病 (2)内分泌异常 (3)先天性颅脑畸形 (4)中枢神经感染 (5)癫痫 (6)化学物质中毒 前提条件必须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即在上述病因对患儿智力尚未造成明显损害之前积极进行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479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促进和改善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 3.教育训练 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来说,教育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1)确定合理的教育训练目标 (2)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训陈 4.心理治疗 5.行为治疗 6.对家长的支持和指导

480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三、肥胖症 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称为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481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病因 1.多食 2.少动 3.遗传 4.心理因素 5.内分泌疾病

482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肥胖症的危害 肥胖除了使行动笨拙、体型不美观以外,还会影响健康健康,并会带来种种心理问题,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

483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三)预防 1.避免婴儿哺乳量过多 2.避免幼儿陷入多食、少动的怪圈

484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四)矫治 对于肥胖症的饮食调整,小孩和成人不同。调整饮食的原则如下: 1.营养应能满足生长发育之需 小孩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饮食要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素。蛋白质充足.限制脂肪。还有足够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485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不宜使体重骤然减少 最初,只需制止体重速增,以后可使其体重逐渐下降,降至体重仅为轻度超重时可不再严格限制食物,但仍应坚持按计划进食,否则放开肚子大吃几天,体重就会反弹。

486 第十节 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基本满足食欲 膳食应能基本满足食欲,不致因饥饿而感到痛苦。应多选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如芹菜、萝卜、笋子等。必要时可在两餐之间供给热量较低的食品。 根据以上原则。食物应以蔬菜、水果、米饭、面食为主,辅以适量的瘦肉、鱼、蛋、豆制品、牛奶、豆浆。调整饮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长期坚持方能奏效。


Download ppt "教师资格 保教知识与能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