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以標準參照的評量促進教育發展- 標準化成就測驗實作與討論 (概念篇)
富北國中 余采玲 2017/9/9
2
洪蘭教授~人才使用者在意的教改 人的觀念不改,光改制度是沒有用的 要改變觀念,至少要一個世代(30年) 出社會後,學校的分數一點都不重要
決定勝敗的是人品與能力 老師不需要為十二年國教擔憂,因為孩子 現在學的是基本功,他將來要用到的知識還未發明呢! 只要有學習的能力,找到自己的路,透過實做與創意,就會成就非凡
3
我們希望新改革帶來何種成效? 低一點的考試壓力 活一點的教學方式 大一點的學習彈性 高一點的社會正義
4
國內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沿革 高中聯招時期 多元入學方案創建時期 國中基測實施時期 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時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時期
5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分析
6
誰的考試壓力大?
7
免試入學對教學評量的預期影響(教師問卷)
題號 問卷內容 場次 全體 北部 中部 南部 東部 人數 574 193 134 173 66 次數 百分比 9 免試入學方案擴大實施對國中教學正常化有幫助 非常不同意 16 2.79 6 3.11 8 4.62 1 1.52 不同意 81 14.11 28 14.51 18 13.43 27 15.61 7 10.61 沒有意見 131 22.82 39 20.21 35 26.12 40 23.12 24.24 同意 283 49.3 100 51.81 67 50 76 43.93 37 56.06 非常同意 8.71 8.29 12 8.96 17 9.83 4 6.06 10 免試入學方案擴大實施將影響我的教學方式 13 2.26 2 1.04 3 2.24 5 2.89 3.03 113 19.69 42 21.76 12.69 31 17.92 21 31.82 142 24.74 29.85 49 28.32 19.7 237 41.29 85 44.04 58 43.28 38.73 26 39.39 11.5 23 11.92 11.94 12.14 11 免試入學方案擴大實施可以降低校內考試頻率 59 10.28 8.81 6.72 24 13.87 12.12 230 40.07 90 46.63 55 41.04 57 32.95 25 37.88 154 26.83 41 21.24 45 33.58 54 31.21 14 21.21 104 18.12 36 18.65 15.67 29 16.76 4.18 4.15 2.99 5.2
8
國中教育會考的使命 協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順利達成。 協助「降低壓力以活化學習」和「確保品質以維持競爭力」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
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年3月29日臺國(二)字第 B號公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追蹤及了解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目前在國中階段,無法了解每一位學生經過國中三年學習後所擁有的學力狀況。無論從國家的教育責任、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進展的權利、高中職端知悉學生的知識狀態的需求,乃至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等面向來看,以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學力檢定的機制,將能發揮實質的功效。具體而言,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五項:確保國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品質、幫助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的成效、滿足高中職端了解學生先備知能的需求、協助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適性輔導及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 8
9
國中教育會考具體目的 降低考試壓力,活化學生學習 檢視學生學力,確保學習品質 回饋學習成果,強化適性輔導 提供學力資訊,俾利因材施教
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年3月29日臺國(二)字第 B號公告),主管教育行程機關為追蹤及了解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目前在國中階段,無法了解每一位學生經過國中三年學習後所擁有的學力狀況。無論從國家的教育責任、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進展的權利、高中職端知悉學生的知識狀態的需求,乃至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等面向來看,以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學力檢定的機制,將能發揮實質的功效。具體而言,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五項:確保國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品質、幫助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的成效、滿足高中職端了解學生先備知能的需求、協助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適性輔導及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 9
10
會考與國中基測的不同 藉由各科成績級分減少(分為3表現等級)來達到適度減低考試壓力的目的。
藉由標準參照的作法達到學力監控與提供具體學力訊息的目的。 依據教育部預告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華民國101年3月29日臺國(二)字第 B號公告),主管教育行程機關為追蹤及了解國中畢業生學力品質,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以下簡稱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學力檢定之機制。 目前在國中階段,無法了解每一位學生經過國中三年學習後所擁有的學力狀況。無論從國家的教育責任、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進展的權利、高中職端知悉學生的知識狀態的需求,乃至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等面向來看,以教育會考作為我國學力檢定的機制,將能發揮實質的功效。具體而言,國中教育會考的目的有下列五項:確保國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品質、幫助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的成效、滿足高中職端了解學生先備知能的需求、協助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適性輔導及緩解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 10
11
國中教育會考考科時間與題數 考試科目 時 間 題數 國 文 70分鐘 45~50題 英 語 80分鐘 60~75題 (聽力20~30題;
時 間 題數 國 文 70分鐘 45~50題 英 語 80分鐘 60~75題 (聽力20~30題; 閱讀40~45題) 數 學 27~33題 (選擇題25~30題; 非選擇題2~3題) 社 會 60~70題 自 然 50~60題 寫作測驗 50分鐘 1題
12
成績計算 教育會考將採標準參照模式呈現學生表現,各科評量結果將分為3表現等級 寫作測驗的評分等級為一至六級分
「精熟」:精通熟習該科目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 能力 「基礎」:具備該科目國中階段之基本學力 「待加強」:尚未具備該科目國中教育階段之基本 學力 寫作測驗的評分等級為一至六級分 成績計算 教育會考將採標準參照方式呈現學生各科結果,透過測驗的標準設定,各科評量結果將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3個等級。整體來說,成績「精熟」表示學生精通熟習該科目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能力;「基礎」表示學生具備該科目國中階段之基本學力;「待加強」表示學生尚未具備該科目國中教育階段之基本學力,各科各等級描述如表3所示。民國103年數學科計分不包含非選擇題型成績,英語科計分不包含聽力測驗成績。至於寫作測驗的評分等級,請參考表4「寫作測驗評分規準一覽表」。 12
13
測驗難度 會考主要是要將學生能力與事先訂定的成績等級標準作比較,以瞭解學生學習程度
為提升測驗信度及適當地將學生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3等級,各科測驗難度規劃為「難易適中」,各科平均通過率為五成至六成 為提升測驗信度,各科測驗難度為「難易適中」,各科平均通過率為五成至六成。 國中基測採「中等偏易」而國中教育會考改採「難易適中」,這樣的難度變動主要是由於測驗目的改變。基測是將所有學生表現作排序,以便了解學生在全體的相對位置,而會考主要是要將學生能力與公訂的學習成就標準作比較,將學生能力精確地分類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緣此之故,測驗難度須改變為難易適中,以降低學生分類誤差。 13
14
等級人數推估 目前初步模擬結果 等級 各科 推估人數比例 精熟 10~20% 基礎 45~60% 待加強 20~35%
各科各等級推估人數比例 教育會考學生成績(表現等級)的劃分是將學生的表現與事先制訂的標準作比較後進行歸類。為評估會考結果,以過去基測考生之能力值模擬各科在難易適中組題計畫下之答題狀況,再依據學科專業判斷各等級切點之合理性及適當性。模擬結果顯示各科「基礎」等級的學生平均答對題數比例至少約佔整份測驗的30%-45%,「精熟」等級的學生答對題數比例約為78%-82%。以國文科為例,總題數為48題,模擬結果顯示考生答對19題就能達到「基礎」等級,答對題數比例約為40%;答對38題,則可達到「精熟」等級,答對題數比例約為80%。 依照目前初步模擬結果,各科精熟的人數比例為10%-20%、基礎的人數比例為45%-60%,而待加強的人數比例為20%-35%。由於目前僅能依照模擬結果進行評估,考量實際標準設定程序與模擬的差異,以及未來學生能力可能變化等因素,103年實際執行時各比例可能變動。 14
15
為什麼國中教育會考是「難易適中」,不是「中等偏易」?
基測是將所有學生表現作排序,以便瞭解學生在全體的相對位置,而會考主要是要將學生能力與共同、固定的標準作比較,將學生能力精確地分類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 由於教育會考與國中基測的測驗目的與成績使用皆不相同,緣此之故,會考測驗難度須改變為難易適中,以降低學生分類的誤差。 分數應用 教育會考可作為學力檢定的機制,提供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制訂政策、分配教育資源的參考,並讓親、師、生明白學習狀況並進行教學調整。在實施12年國教初期,為順利過渡到完全不使用在校成績的目標,各直轄市、縣(市)經教育審議委員會通過後,可適度採用教育會考的結果,作為免試入學辦理初期超額比序項目之一,再配合其他表現,搭配充分的生涯輔導措施,讓學生擁有適性選校的主動性,學校擁有適性選才的空間。 15
16
「難易適中」或「中等偏易」會不會 影響學生的表現?
國中教育會考是依據標準參照的模式計算學生成績,若考生實際能力為「基礎」等級,不論測驗難度為「中等偏易」或「難易適中」,測驗結果應該是相同。 如以一份48題的國文科測驗而言,當試題難度在「中等偏易」時,考生可能須答對24題才能達到「基礎」等級,但當難度在「難易適中」時,考生可能只須答對21題就可以達到「基礎」等級了! 分數應用 教育會考可作為學力檢定的機制,提供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制訂政策、分配教育資源的參考,並讓親、師、生明白學習狀況並進行教學調整。在實施12年國教初期,為順利過渡到完全不使用在校成績的目標,各直轄市、縣(市)經教育審議委員會通過後,可適度採用教育會考的結果,作為免試入學辦理初期超額比序項目之一,再配合其他表現,搭配充分的生涯輔導措施,讓學生擁有適性選校的主動性,學校擁有適性選才的空間。 16
17
國中教育會考各科組題原則為 「難易適中」,是否會增加學生壓力?
無論是「中等偏易」或「難易適中」,各科題本難度範圍是相同的,未來教育會考各科最難試題不會比過去基測難。 且各科成績僅粗略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3個等級,已經舒緩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 分數應用 教育會考可作為學力檢定的機制,提供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制訂政策、分配教育資源的參考,並讓親、師、生明白學習狀況並進行教學調整。在實施12年國教初期,為順利過渡到完全不使用在校成績的目標,各直轄市、縣(市)經教育審議委員會通過後,可適度採用教育會考的結果,作為免試入學辦理初期超額比序項目之一,再配合其他表現,搭配充分的生涯輔導措施,讓學生擁有適性選校的主動性,學校擁有適性選才的空間。 17
18
會考成績的應用 教育會考可作為學力檢定的機制,提供政策制訂、教育資源分配的參考,並明白學習狀況進行教學調整
在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初期,高中職及五專或可採用國中教育會考的評量結果作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之參考依據,但參採比重不得超過1/3;若採加權計分,亦不得超過總積分1/3。 分數應用 教育會考可作為學力檢定的機制,提供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制訂政策、分配教育資源的參考,並讓親、師、生明白學習狀況並進行教學調整。在實施12年國教初期,為順利過渡到完全不使用在校成績的目標,各直轄市、縣(市)經教育審議委員會通過後,可適度採用教育會考的結果,作為免試入學辦理初期超額比序項目之一,再配合其他表現,搭配充分的生涯輔導措施,讓學生擁有適性選校的主動性,學校擁有適性選才的空間。 18
20
以標準參照評量帶動考試和評量的變革 從常模參照評量轉換為標準參照評量 降低入學考試的重要性和風險性 以評量變革帶動教學的改革
以標準為核心,帶動學校評量和外部考試的變革
21
考試和評量的系統性的變革: 以(畢業)會考作為學力監控機制 澳洲高中畢業會考,或NAPLAN 美國帶好每一位孩子方案(NCLB)
英國GCSE 台灣國中教育會考 21
22
考試和評量的系統性的變革: 以標準(課程標準,表現標準)為核心帶動學校評量變革 澳洲的學校本位評量(SBA)
英國的學生進步評量方案(APP) 美國學習表現標準融入班級評量與外部考試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校本評核 台灣的評量標準與評量作業 22
23
為什麼要談評量? 評量是用來檢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評量可以作為教師的教學回饋,改進教學 評量可以做為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改進 評量可以是入學的依據
23
24
課程綱要 能力指標 教學 課程/教材 評量 評量標準 補救強化 (診斷) 教學回饋 (班級評量) 學力檢定 (會考) 24
25
標準本位評量 (standard-based assessment)
標準本位評量的目的在探討依課程所規劃出來的內容標準,學生們在學習後的表現是否達到標準。 標準有兩項主要內容:內容標準(content standards)及表現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s 參考自吳毓瑩、陳彥名、張郁雯、陳淑惠、何東憲及林俊吉(98)以常態混組模型討論書籤標準設定法對英語聽讀基本能力標準設定有效性之輻合證據
26
標準本位評量(standard-based assessment)
內容標準指學生應理解與具有的能力,通常是指課程(即能力指標) 表現標準指在內容標準的規範下,學生們表現的水準,即學生的表現要多好?好的程度及品質如何? 兩者的關係:內容標準需先規劃,再依據內容標準來設計標準本位評量,視學生的表現,設定成就水準(即表現標準)
27
標準本位評量(standard-based assessment)
美國教育進展國家評量系統採用三個成就水準(achievement levels):基本、精熟和精進 學生的表現標準即為:未達基本、基本、精熟和精進
28
內容標準 根據課綱,數學科「分段能力指標」包含四項主題: (1)數與量、(2)代數、(3)幾何、(4)統計與機率 28
29
表現標準 表現等級:五級 表現描述:以「門檻」概念撰寫
「表現標準」的制定乃依據綱要內容及教師實務教學經驗,以該年級學生學完該章節後,所要達到的最低表現標準為主要撰寫考量,由心測中心數學科研究員與輔導團老師試擬表現描述,再經過學科教授及國中教學現場老師的討論和修正後,完成修訂。 目前表現等級的級數暫定為5個等級,程度由高至低排序為A, B, C, D, E,且C為通過等級。 表現描述則指將內容標準的學習內容對應欲區分的表現等級後,所撰寫的描述。 表現描述採「最低門檻」的概念進行撰寫,僅描述該等級學生的最低程度表現,只要符合即可評為該等級。 29
30
等級分類通則 藉由評量標準可檢驗學生概念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建立完整的數學能力
A、B等級的題目並非困難或資優題,而是國中數學內容裡的A、B等級能力 判斷學生表現等級,不應以單題來判定通過與否,且題目的設計不以複雜的數字和困難的題目作評量門檻
31
什麼是評量標準? 預期學生能知道與做什麼 敘述做到怎樣才算「好」
完整的評量系統需由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相對應,並提供作業示例做為示例 內容標準 預期學生能知道與做什麼 (wha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know and be able to do) 涉及課程內容的難度和廣度 表現標準 敘述做到怎樣才算「好」 (the descriptions of “how good is good enough”) 學生學習課程後可以達到甚麼樣的程度,並給予對應的描述 作業示例:藉由老師在以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為基礎發展的評量作業中,取得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實際表現,並且涵蓋各等級的表現。 評分規準:教師評分的準則依據 作業示例與評分規準為連結「內容標準、表現標準」與「學生學習表現」的橋樑 發展順序 內容標準: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 學生被期許該知道些什麼(可能包括能做什麼),涉及課程內容的難度和廣度 學習的內容為影響到學力的重要因素,確定學習內容以確保學生表現符合評量的目標 表現標準:學生在學習課程之後能夠到達什麼程度的表現,並且與對應的描述。 發展順序 內容標準→表現標準 內容標準、 表現標準 作業示例、 評分規準 學生學習表現 31
32
現場教學的整合 新舊知識大整合 分年細目 PLD 7-N-06 能力指標 N-4-08 7-N-07 能熟練 正負數 的四則 混合運算
能理解負數的特性 並熟練數(含小數分數) 的四則混合運算 7-N-07 能熟練數的運算規則 (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PLD 主題:數與量 次主題:數與數線 表現等級:C 能理解並利用運算 規則做正負整數 的四則混合運算 能力指標 N-4-08 能熟練 正負數 的四則 混合運算
33
表現標準-表現等級 表現等級 (Performance Level) 標籤本身具有意義 標籤本身不具意義
對成就加以區分並視需要命名 (labels for each level of achievement) 將學生分成幾類取決於使用的目的 通過 vs. 不通過:將學生分成兩類 標籤本身具有意義 通常伴隨與等級搭配的政策定義(Policy Definition) 美國NAEP的表現等級 基本(basic)、精熟(proficiency)、進階(advance) 標籤本身不具意義 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六級分) 將學生表現分類時使用的標籤 33
34
評量標準等級 教師評量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客觀依據, 將學生表現區分為A、B、C、D、E五等級, 提供各等級一般性描述。 A B C D E 優秀 良好 通過 不足 落後 34
35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研發—目的 提供與九年一貫課綱相對應的評量參照依據,轉型為標準參照的評量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建立學力監控的機制
評量概念與國際接軌
36
評量標準在診斷測驗有何作用? 以診斷測驗強化補救教學 特色: *綿密的知識結構分析 *與標準相對應 *嚴謹的計量基礎
*彈性(適性)的實施方式 *與教學進行配套 36
37
評量標準在班級評量有何作用? 有效引導教師的教學,教師可具體知道哪些教學內容中的哪些知識技能層級是最被重視的,因此必須思考相對應的教學方法。
評量結果客觀具體,根據具體的表現評定成績等級,而非僅有一個分數,但不知其所對應的學習成果為何。 指引學生明確學習地圖,讓學生知道哪些表現內涵是受到鼓勵的,值得追尋的。
38
評量標準制定的範圍 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架構七大學習領域,並考量國中實際教學狀況採取分科教學,因此再細分為十六學科。 七大學習領域
語文 國文、英語 健康與體育 健康教育、體育 社會 歷史科、地理科、公民科 藝術與人文 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 數學 自然與生活科技 生物、理化、地球科學、生活科技 綜合活動
39
評量標準制定原則 標準建置的依據 評量結果解釋的方式
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依據,明訂不同表現等級中之標準描述,提供學校教師作為評量學生學習成就時之評分依據。 評量結果解釋的方式 呈現方式從常模參照,改為標準參照 評量方式跳脫紙筆測驗,走向多元評量
40
教育不應該只是為孩子將來經濟能力而服務 應該是為孩子學習能力而服務 2017/9/9 40
41
以標準參照的評量促進教育發展- 標準化成就測驗實作與討論 (理論篇)
42
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 根據課綱,數學科「分段能力指標」包含四項主題:數與量代數幾何統計與機率 在各主題下分成各種次主題
討論各次主題中五個表現標準的門檻描述
43
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 五個表現標準門檻描述的核心想法
A:優秀(能作分析思考) B:良好(能利用C等級知識解決應用題) C:基礎(各個次主題下應學習到的基本概 念,若是未能理解會影響後續學習) D:不足(C等級的先備知識) E:落後(未達D等級) 對應於目前的 優(90) 甲(80) 乙(70) 丙(60) 丁(<60)
44
等級分類通則 1.分析問題,利用所學的數學能力提出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 2.理解課綱中由基本概念延伸的內容與方法。
3.能應用C等級所學到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應用問題。 4.若學不會,會影響國中三年的學習;為學習國中課程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與能力。 5.為C等級的先備知識。 6.此運算只是為了解釋簡易的數學概念或國小已學過的概念。
45
等級分類通則 判斷學生表現等級,不應以單題來判定通過與否,且題目的設計不以複雜的數字和困難的題目作評量門檻。
表現標準的描述代表各等級門檻,也就是最低表現水準。未列在各等級門檻的其他學習內容並非不需要教,而是它不落在等級門檻上。
46
認識與理解的差異 D等級中經常出現能認識,僅表示學生能夠記憶其代表的概念、名詞的定義或是操作程序。
C等級中經常出現理解 ,表示學生除了認識之外,還能夠將的概念轉換成不同形式,或是在不同的情境下皆能正確的運用的操作程序。 並非所有D等級均為認識,也有出現理解 D等級主要為簡單的操作程序,情境盡量簡單易懂
47
直接列式與非直接列式的差異 由學生預試題本中,發現由題目直接列式的應用問題與C等級的細項描述表現程度近似,因此將應用問題區分為以下兩類。
B等級:無法直接由題目列式的應用問題
48
A等級與B等級的差異 A與B等級都屬於解決問題的範疇
49
評量作業示例的架構說明 評量作業示例中每個題目都要: (1)撰寫 評量目標
(含該題目針對哪一個主題、次主題設計以及該題目旨在評量學生是否能達到哪一個表現標準) (2)撰寫 評分規準 題目內容盡量以該次主題內學習到的概念、知識為主, A等級試題可包含之前學習過的概念。
50
評量作業示例的架構說明 題目要求敘述清楚明確,並且能夠對應到表現標準
每個子題只評量/只對應到一個表現標準,避免多個子題評量相同的目標/表現標準
51
評量作業示例的架構說明 評量目標必須呈現「主題」與「次主題」,以及該表現等級中的敘述(表現標準)
若是有兩小題,則評量目標中的表現標準需要分開撰寫 (p.26)
52
評量作業示例的架構說明 評分規準是描述在學生的作答反應內需要呈現出哪些內容,才足夠判斷學生已達到此題目的標準門檻,通常可由正確的作答反應當中歸納學生會呈現的樣式
53
常見問題 1.設計題目時,若學生以較低等級的能力解決試題,並得出正確答案時,仍接受學生達此試題預期等級能力。
54
常見問題 2.設計題目時,在應用問題上加註請學生說明理由的題目,就能符合A等級表現標準描述嗎?
55
以標準參照的評量促進教育發展- 標準化成就測驗實作與討論 (實作篇)
56
持續從事命題工作的要素 要有任務(例如:評量標準宣導種子教師) 要有時間 要有靈感、資料(例如:評量標準-試行版) 要有團隊
57
七年級的內容標準(次主題) 線型函數與圖形
58
八年級的內容標準(次主題)
59
九年級的內容標準(次主題)
60
示例1.(數學p.54) Q1:內容標準(主題、次主題)? Q2:表現標準(A1? B2?)
61
示例1.您會怎麼做? 寫「評分規準」可能需要考慮的 您(教師、命題者)的作法 命題者期望學生的作法 恰能通過此題考驗的學生會怎麼做 ?
62
示例2.畢氏定理 Q1:如何出題? C3參考:數學p.81 B1參考:數學p.88
63
示例2.畢氏定理 30 40 102年3月試辦會考-第17題-50
64
示例3.試題賞析
65
示例3.重新設計 解此題的過程中 產生的靈感? 想到什麼? 改成非選題? 還可以問什麼? 怎麼問?
66
題目 評量目標: 內容標準(主題、次主題) + 表現標準 評分規準: 希望學生能出現的行為、特徵、表現等
內容標準(主題、次主題) + 表現標準 評分規準: 希望學生能出現的行為、特徵、表現等 當學生出現什麼樣的行為、特徵、表現時,顯示出他達到此等級的(最低、門檻)描述 評分規準是描述在學生的作答反應內需要呈現出哪些內容,才足夠判斷學生已達到此題目的標準門檻,通常可由正確的作答反應當中歸納學生會呈現的樣式
67
示例3.重新設計~還可以怎麼問?
68
試行版示例
69
試行版示例
70
評量標準 重點回顧
71
how
72
Why What way When 為知學生的足? 不足? With what What Who
73
Why What way When 形成性評量? 總結性評量? With what What Who
74
Why What way When 主題? 次主題? With what What Who
75
Why What way When 何種程度的學生? With what What Who
76
Why What way When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With what What Who
77
Why What way 評分規準? When 您的做法? 期望學生的做法? 恰能通過的學生做法? With what What Who
78
動手做
79
老師要做什麼事~示例一 題目: 小芳買了x元的自動鉛筆2枝和y元的原子筆3枝,共花了174元。請依題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式。
Q1:內容標準(主題、次主題)? 本示例針對數學學習領域中,「代數」主題的「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次主題設計。 Q2:評分規準 D:能理解自動鉛筆共花了2x元,原子筆共花了 3y元,並能依題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式。
80
老師要做什麼事~示例二 題目: 小明帶了40元到郵局購買郵票,買了2元的郵票x張,5元的郵票y張,恰把身上的錢全部花完,且兩種郵票都有買到。請列出小明所有的買法? Q1:內容標準(主題、次主題)? 本示例針對數學學習領域中,「代數」主題的「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次主題設計。 Q2:評分規準 C:能依據題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式,並找出三 組符合題意的買法。
81
老師要做什麼事~示例三
82
老師要做什麼事~示例三 題目: 某鄉鎮為了綠美化環境,準備將一塊周長為76公尺的長方形草地,設計分割成長和寬分別相等的九塊小長方形(如圖),種上各種花卉,請問每個小長方形的長和寬各多少公尺?. Q1:內容標準(主題、次主題)? 本示例針對數學學習領域中,「代數」主題的「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次主題設計。 Q2:評分規準 B:能依據題意觀察出長、寬之關係,列出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並求出解答。
83
老師要做什麼事~示例四
84
一起加油!
Similar presentations